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是壮族地区的主要传统戏曲,主要分布在广西田林、西林、隆林、凌云、乐业、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大新、田阳、田东等县以及云南富宁、广南等地,民间相对于汉族戏曲而多称其为“土戏”。根据演出空间的具体情况,还有如下四个名称:板凳戏——一人或几人坐在板凳上演唱、门口戏——移板凳于门口处演唱、平地戏——在宽敞的平地上演唱、游院戏——游院串寨演唱。

  • 标签: 壮剧 传统戏曲 壮族地区 汉族戏曲 演出空间 演唱
  • 简介:自形成之日起就成为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戏曲艺术形式。但在当前,却呈现出日渐衰微、令人担忧的局面。因而,对研究的论著、讨论会以及研究所关注的问题进行全面地梳理,既可以在理论上更好地指导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能反思研究的不足,逐渐完善的理论研究。

  • 标签: 壮剧 研究综述
  • 简介:<正>流行于桂西、桂西南广大地区以及桂中南一些县份的,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青的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说它古老,那是因为早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即十七世纪末,就在壮族人民生活的土壤中萌芽了。不过,那时是坐唱形

  • 标签: 壮剧 三十年 人民生活 神话传说 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民间故事
  • 简介: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壮族同胞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许多曲折,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她才得以健康的发展。近半个世纪以来,广大壮剧艺术工作者在继承、发展剧艺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与其他民族剧种相比,还有待进一步改革、提高。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民族戏剧,广西百色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百色地区文化局,继1984年创作座谈会后,于1991年3月5日至7日,在北路之乡田林县召开了“百色地区振兴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地区文化局领导、专业创作人员及农村壮剧艺人共40余人,自治区剧团、广西艺术研究所、广西群众艺术馆也派出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上共宣读14篇论文,与会者就发展源流;文学脚本、唱词、音乐、舞蹈、语言特色;导、表演发展趋势诸问题进行了磋商。我刊选发论文7篇,希望能引起有关领导、业务部门以及广大壮爱好者的关心、重视,以推动改革向前发展,使剧艺术在民族戏剧艺苑中更好地展现新姿。今后我刊将陆续编发这方面的文章,欢迎各方面的同志踊跃赐稿,参加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 标签: 壮剧 百色地区 改革 剧种 地区文化 思考
  • 简介:<正>剧艺术,是壮族人民千百年来的生产劳动和艺术实践的结晶,凝聚和集中了壮族艺术的文化意识,是壮族人民对自然形态美的提炼和概括,对生活的向美心理的突出表现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其剧目、唱腔、表演、装置等,无不具有壮族文化艺术的美学特点;无不表现壮族人民生活中的审美情趣。例如,旦角的台步,动作柔和婀娜、妩媚优美,表现了南国女性的温柔雅致。正因为如此,才为壮族人民所热爱,而得以在其闭塞落后的文化历史巷道中留存和发展,并成为其民族文化心理的载体,民族性格的形象,成为壮族文艺宝库中一件瑰宝,表现了壮族人民的美学取向。

  • 标签: 壮剧 壮族人 改革者 壮族地区 艺术实践 民族性格
  • 简介:是壮族人民的戏剧剧种,因流行地区的文化环境不同,有广西和云南传统剧目数量众多、取材广泛,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深厚的艺术魅力,对传统剧目进行保护、开发、研究有助于的传承与发展。

  • 标签: 壮剧 剧目 取材 思想 艺术
  • 简介:北路是壮族特有的民间戏剧形式之一,产生于广西田林县旧州镇一带。长期以来,北路在流传和传播过程中对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民众的文化传承和民间教育、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北路壮剧 交流功能 教育功能 娱乐功能
  • 简介:<正>原称土戏,约有两百多年历史。由于是在民族生活斗争的自然环境里孕育、成长,演出风格粗犷,形成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人们又称它是家的“土特产”。我虽从事这种土戏的创作多年,但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史和现实社会均缺乏了解和研究,因此,对创作到底“土”一点好,还是“洋“(汉)一点好,众说纷纭,我也人云亦云。自用“土”的创作方法来写《种瓜得瓜》,深受广大壮族观众的欢迎和专家们的鼓励、肯定后,我才意识到“土特产”还是还它本来面目,“土”一点好。

  • 标签: 壮剧 土特产 创作人员 壮族人 艺术风格 民族自尊心
  • 简介:<正>中国戏曲艺术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得到发展的。作为民族戏曲艺术的广西——包括南路与北路,从它的创建形成以及流传至今,乃是一部继承和发展的历史。本文拟从这一历史来研究和探讨振兴剧艺术中的继承和发展走向问题。南路在继承中创建流传于广西壮语南部方言地区靖西、那坡、田东、天等、大新等县的南路,已有一百四十多年历史。在它的创建和形成最初阶段包含德保马隘土戏、靖西果老土戏和靖西足院土戏。这三个戏剧雏型,都是扎根于壮族地区,从本民族源远流长的、人民

  • 标签: 壮剧 发展走向 继承 壮族人 壮族地区 民族性
  • 简介:<正>北路与南路一样,都是壮族人民的艺术瑰宝,无论是岑王老山脚下的旮旯小寨,还是者仙河畔的偏僻村庄,有家居住的地方,就有北路。北路,馨香的民族民间戏曲之花,无论是耄耋之年的老翁,还是稚气未脱的幼童,逢年过节必看,劳动之余必哼,她已成为壮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之一。

  • 标签: 壮剧 壮族人 音乐改革 田林县 发展 演出
  • 简介:《太平春》是雏形的唱本广西/丁世博(壮族)我国少数民族戏曲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是与本民族喜闻乐见的民间姊妹艺术有着紧密联系的,她们在肥沃的民族土壤中吸取丰富的养料茁壮成长,逐步形成具有浓厚特色的民族戏曲艺术。流传在田林、隆林、西林、凌云、那坡、...

  • 标签: 壮剧 壮族山歌 雏形阶段 平调 唱本 正式形成
  • 简介:<正>形成前的历史背景,应由三真君(三元)说起。根据师公跳神唱本《唱三元》(方块文本)中说,师公始于三真君,即唐(上元)、葛(中元)、周(下元)三元。据说师公的念经喃巫赶鬼治病便始于三真君在梅山传

  • 标签: 来宾县 柳州地区 跳神 师公戏 唱本 壮族
  • 简介:<正>历史证明,地方戏曲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地方剧种互相吸收,溶化和互相影响的历史。一些对南路有研究的同志对南路探源结果,有的认为:“是从流行在德保的马隘戏(汉龙戏)和流行在当地的木偶戏发展起来的。”(《志》提纲),有的则说“南路包括流行在靖西、德保的壮族提线木

  • 标签: 提线木偶戏 壮剧 地方戏曲 亲缘 德保县 历史证明
  • 简介:摘要:近年来,田林教育部门依托北路地方戏曲教材,把戏曲送进校园,全县中小学校基本实现全覆盖,有不少幼儿园也把进校园科目延伸至幼儿保教活动中来,让北路融入幼儿的学习生活中。

  • 标签: 壮剧 融入幼儿教育 收获和心得
  • 简介:从前,有一只强壮的蚂蚁,能扛很大很重的东西,大家都很羡慕(Xianmu)他,还给他取了个绰(chuo)号叫“”。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瞧不起别的蚂蚁,变得骄傲了。

  • 标签: 《蚂蚁"壮壮"》 小学生 语文学习 作文
  • 简介:2014年6月30日晚在南宁市明星剧场上演的现代《第一书记》是一部弘扬主旋律之作。它以“民族的形式”呈现了“时代的内核”,传递了正能量,是时代青年的“青春之歌”,值得点赞。

  • 标签: 书记 壮剧 现代 青春 青年 主旋律
  • 简介:胖胖的脸蛋儿,大大的耳朵,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这就是我们班的艾同学。他有一个雅号——小糊涂,不不不,应该叫小迷糊,因为每天上课他都是迷迷糊糊的样子。

  • 标签: 小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 简介:摘要:如何实现保护、传承及外宣是北路研究过程中尤为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英译的作用不言而喻。文章通过分析北路精品传统剧目之一的《七女与龙子》中文本的英译特点,以期实现鉴赏的目的,并为其他剧目的英译提供参考。文章还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一点建议。

  • 标签: 北路壮剧 英译 特点 建议
  • 简介:<正>“”作为汉字,凝势定位为一个人类共同体的名称,肇于一九六五年。它是由“僮”转化而来的,是“僮”的同音假借字;而“僮”作为族称,源自南宋时见之载籍的“撞”。以“僮”代“撞”,就汉字而论本为会意,非袭音声,因“僮”字古今仅止toη~2一音,没有“oη~6”读者,平空赋以oη~6音,人多一如既往,不管是“僮族”还是“僮僕”,均以“toη~2”律之,从而惹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今以“”代“僮”,则免了可能出现的是非。“撞”,是南宋时书载对广西某一人类群团的称谓,元蒙明初仍一以贯之,随着它

  • 标签: 广西地区 壮族人 古越人 柳宗元 壮语 范成大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