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必须加强对外资银行在业务上、风险上的审慎监管,我国对外资银行的审慎监管,  (二)我国对外资银行的审慎监管规则及其完善

  • 标签: 外资银行审慎 审慎监管 监管评析
  • 简介:审慎监管的要求主要涵盖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跨国银行监管和纠正措施等五个方面,  如果说巴塞尔协议的审慎监管要求构成审慎监管的,但它与巴塞尔协议中的审慎监管要求的

  • 标签: 外资银行审慎 审慎监管 监管评析
  • 简介:首先从金融监管机构设置合理性的评价标准入手,得出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设置的逻辑起点和评价标准;其次从政策目标、工具和政策职责角度分析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对机构设置的要求;最后分析得出理想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的一般要求,为现实中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选择或创设提供标准和参考。

  • 标签: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 金融监管机构 评价标准 设置要求
  • 简介:[摘 要]: 在国际金融发展的背景下,对金融风险的更新、对金融监管模式的完善已刻不容缓。从国际上来看,巴塞尔委员会在2018年12月发布了最新的第三支柱披露要求,旨在通过监管披露以促进市场纪律完善,并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杠杆率、风险加权资产计算方法、关键审慎指标、信用估值调整(CVA)进行更新来应对金融风险的变化;从国内上来看,在18年年底,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革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债券市场执法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不管是从国际还是从国内上来看,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都是首要推进点。本文主要探究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的演进、转变、层次,为我国在新时代的金融监管提供借鉴。

  • 标签: []微观审慎 宏观审慎 金融监管
  • 简介:金融危机了所揭示出的监管问题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对系统性风险的忽视,资产证券化被认为是罪魁祸首之一。而宏观审慎监管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因此可以在宏观审慎的层面去思考,转换监管思路,以宏观审慎监管为主,将微观审慎监管之进行有机结合,提高数据信息的有效共享,完善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

  • 标签: 资产证券化 宏观审慎 多德弗兰克法 监管框架
  • 简介:此次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得到了国际监管者的普遍认同,并已经在最新的监管规定提案中得到体现。宏观审慎监管目的在于通过一些制度设计控制系统性风险的危害,保持市场稳定发展。根据我国券商目前发展特点和潜在风险,建议:一是借鉴国际先进统计分析方法,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度量和监控;二是引入逆周期风险调节机制,增加逆周期资本准备;三是以分类监管制度为基础,提高风险监管制度的灵活性,强化系统内重点证券公司的风险监管

  • 标签: 证券监管 宏观审慎 系统性风险
  • 简介: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成为经济和金融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金融审计维护金融稳定作用亦得到普遍关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实施能够对金融审计发展产生影响,促进其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及技术模式发生变革.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实施对金融审计的影响还可从近四年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中找到证据.从促进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实施视角看,金融审计需要引进外部力量以扩展审计范围,需要对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实施开展绩效评价和审计,需要不断完善风险导向审计治理机制以及创新政府审计与监管机构协调形式等.

  • 标签: 宏观审慎监管 框架实施 金融审计 协同发展 绩效评价价险导向 政府审计
  • 简介:我国金融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农村金融有明显不同于城市金融的特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改革的快速推进,农村金融风险状况变得越来越复杂,系统性风险时有显现,风险监管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果将宏观审慎监管局限于城市金融,既不符合我国二元金融结构实际,也不利于农村金融稳定。本文对如何构建我国农村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体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政策建议。

  • 标签: 农村金融 金融风险 宏观审慎监管
  • 简介:采用系统GMM方法对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检验发现,当前我国实施的部分宏观审慎工具是有效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但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较复杂,政策组合除了相互补充协调外,“政策抵消”和“政策超调”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宏观审慎政策弥补货币政策缺陷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构建宏观审慎工具箱,根据各地情况选择工具,提高工具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监管协调作用,探索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补充的逻辑机制,构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提高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

  • 标签: 宏观审慎监管 微观审慎 GMM方法 货币政策 金融系统稳定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 简介:2003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条明确了银行监督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银行业监督管理应当保护银行业公平竞争,提高银行业竞争能力。这包含了金融监管的两大目标,金融稳定与金融效率,其核心的部分是对风险的控制,只有有效地控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银行 审慎经营规则 法律 监督管理
  • 简介:在现代银行体系中,银行股东、存款人和监管者都存在道德风险。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存款人的机警约束着银行股东的道德风险。存款保险制度杜绝了存款人因恐慌而挤兑健康银行,也使存款人为获取较高利息而默许不良银行过度承担风险。如果审慎监管只是一种理念而不落实为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如果继续让监管者拥有太多相机决策权,银行体系中的道德风险仍将非常严重,存款人和纳税人将继续为此承担很高的成本。

  • 标签: 存款保险 审慎监管 道德风险
  • 简介:金融服务自由化是GATS追求的终极目标,但这并非意味着GATS只是一味地追求金融效率而忽视金融监管和金融安全,相反,其将金融服务自由化和金融监管的关系视为金融服务贸易领域的核心问题。因此,作为GATS中平衡两者关系的重要依据——“审慎例外”就具有非常特殊并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剖析GATS的这一重要例外制度,首先分析审慎例外原则的内涵和法律特征,并进一步探讨该原则的发展趋势,即GATS框架下审慎监管标准将实现与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的协调与融合,最后指出审慎例外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我国应充分利用该例外制度维护我国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

  • 标签: GATS金融服务自由化 审慎例外 金融监管
  • 简介:摘要自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系统性风险得到了财经领域的诸多关注。特别是近些年来,银行业不断创新与发展,一方面提高了银行业服务水平,给用户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与危害性,给监督与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刻不容缓。

  • 标签: 系统性风险 风险传染 监管
  • 简介:金融法是规制和监管之法,金融行业的特性决定了金融机构必须审慎经营,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必须进行审慎规制和监管。信贷机构背离审慎经营原则从事非审慎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以及监管部门对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非审慎规制和监管是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而监管部门对投资银行和金融衍生产品的非审慎规制和监管则是美国金融危机加剧的重要原因。我国金融业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汲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坚持审慎规制和监管,确定功能监管的理念和模式,尤其是要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审慎规制和监管

  • 标签: 金融危机 审慎规制和监管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 投资银行 金融衍生产品
  • 简介:将所有标准化场外衍生品纳入中央对手方清算,是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作为一种新兴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在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系统性风险管理功能的发展路径、

  • 标签: 清算机制 政策工具 对手 中央 宏观 制作
  • 简介:依法治国对审计提出了更高的制度要求。国家审计应在宏观审慎监管推进过程中发挥作用。文章在对宏观审慎监管与国家审计理论定位基础上,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国家审计同质特征与差异性,并剖析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国家审计内在契合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国家审计操作框架,以此提高国家审计在参与国家治理中的水平,提升宏观审慎监管的效果和质量。

  • 标签: 依法治国 审慎监管 审计 风险
  • 简介:言论与信仰自由只是蛋糕店主最后的避风港。但为什么需要一个避风港呢?为什么就不能直言不讳地说:我不伺候你呢?

  • 标签: 美国 社会发展 反歧视 政府工作
  • 简介:宏观审慎评估(MPA)是在近年来金融机构资产多元化、金融创新加快趋势下,为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而做出的前瞻性制度安排。从近半年的实施情况看,无论是货币信贷、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还是机构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稳健经营理念、自律管理、市场利率定价等方面,均表现稳健良好,

  • 标签: 评估 宏观 银行业金融机构 体系 经营理念 资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