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室间隔封堵是一种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成功率高的微创治疗的手术。方法术前指导及术前准备,中配合及监护,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出院健康指导。

  • 标签:
  • 简介:摘要总结22例患儿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对22例VSD患儿的临床资料、手术效果、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认为护理的重点是治疗前与患儿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加强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做好出院指导。本组22例患儿经治疗护理后均痊愈出院。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封堵术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胸微创食道超声引导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的围期护理。方法抽取48例经胸微创食道超声引导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24例,采用综合护理,观察患者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患有室间隔缺损的患者在接受经胸微创食道超声引导下行封堵治疗过程中,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护理 经胸微创食道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心导管介入法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引导经胸小切口法在房、室间隔缺损封堵中失败的原因,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1月-2013年8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44例、室间隔缺损(VSD)21例,共65例。采用TTE引导心导管介入封堵与TEE引导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结果ASD组成功39例,失败5例,其中1例ASD较小,导丝未能通过缺损送入左房,1例为筛孔状ASD,孔孔间距过大,3例因缺损过大缺乏合适尺寸封堵器而无法封堵,VSD组成功20例,失败1例,为中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终止手术。结论超声心动图(TTE与TEE)对房室间隔缺损及其毗邻结构的细致评估,有助于严格适应症,防范手术失败。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封堵
  • 简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是最常见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0.2%,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20%左右。近年来,外科微创封堵技术得以广泛开展。外科微创封堵克服了单纯介入和外科治疗的缺点,发展前景广阔,然而,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微创封堵治疗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后心电图变化,研究其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5月112例膜周部VSD行介入封堵的患者资料,连续观察心电图变化。结果患者术前心电图均窦性心律,术后共出现房室传导阻滞34例,发生率30.4%。经治疗,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9例,4例恢复正常,5例出院时未恢复正常;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7例,2例恢复正常,3例转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仍有2例出院时未恢复;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2例恢复2例未恢复。I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经治疗6例恢复窦性心律,1例出院时未恢复;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全部转窦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2例恢复窦律,1例转为I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反复发作阿斯综合征,于第6天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1个月未能恢复改永久起搏器。结论房室传导阻滞是膜周部VSD封堵的常见并发症,多在术后早期发生,也应警惕迟发性传导阻滞的发生,经治疗多能恢复,不可逆的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应及时安装心脏起搏器。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封堵术 心电描记术 房室传导阻滞
  • 简介:目的总结微创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治疗VSD的患者86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治疗,并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释放,评判封堵效果.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86例VSD患者中84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7.67%,2例封堵不成功转体外循环下修补.随访6~24个月,无残余漏,心功能改善.结论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配合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封堵伞 超声心动图 微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70例,按手术方案分为两组,各35例。参照组行改良缝合法室间隔缺损修补,研究组行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用时、中失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结果研究组手术用时、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94.65±17.38)min、(4.35±1.09)h、(4.67±1.02)d、(97.68±9.54)ml、(6.05±1.71)d,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分别为(36.05±3.44)mm、(17.23±1.56)mm、(101.37±14.26)cm/s,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86%(1/35)与参照组2.86%(1/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能有效促进病情康复,改善心功能,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 标签: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室间隔缺损 心功能
  • 简介:目的评价TEE在室间隔缺损(VSD)外科小切口封堵中的价值。方法25例VSD患者接受外科小切口封堵,其中膜周型缺损19例,嵴内型缺损6例;缺损直径3~9mm,平均(5.25±3.47)mm。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TTE检查评估VSD。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在TEE引导下,经右心室游离壁置入VSD封堵器,并于术后即刻评价手术效果。结果25例均封堵成功,19例使用等边封堵器,6例使用偏心封堵器。25例术后即刻超声及术后超声观察,室间隔水平均无分流信号。结论TEE在VSD小切口封堵中监测及术后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心脏间隔缺损 心室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并发心律失常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10-2017.10收治的室间隔缺损封堵并发心律失常患儿88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用全程干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的生活质量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93.18%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并发心律失常实施全程干预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提高一定的质量效果,值得临床运用。

  • 标签: 小儿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心律失常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病人的护理措施。方法本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25例室间隔缺损患儿,均接受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在围手术期加强护理干预,观察患儿手术情况。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所有患儿手术均成功完成,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92.45±28.63)min,术后引流量为(51.26±18.33)ml,住院时间为(6.78±1.80)d。术后未发生心律失常、血栓、残余分流、封堵器脱落、移位等严重并发症,仅一例患儿体温升高,经对症治疗和护理后恢复,均痊愈出院。结论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手术效果满意,围手术期护理有助于手术顺利实施和术后康复。

  • 标签: 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护理措施
  •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微创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治疗VSD的患者50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治疗,并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释放,评判封堵效果,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50例VSD患者中48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6%,2例封堵不成功中转体外循环下修补.随访6~24个月,无残余漏,心功能改善.结论在超声心动图(经胸及经食管)配合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封堵伞 超声心动图 微创
  • 简介:摘要通过对32例外科非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封堵病人的护理,分析该类病人术后护理的要点和引起并发症的原因及并发症的观察;做好出院指导。

  • 标签: 非体外循环VSD封堵术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丝漂浮法在室间隔缺损封堵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纳入66例符合介入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两组,46例使用“导丝漂浮法”建轨道作为观察组,20例用传统方法建立轨道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在建轨完成时间、导丝从左心室进入右心室完成时间、中发生心律失常情况等方面的指标,评价“导丝漂浮法”在先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运用价值。结果:(1)建立轨道完成时间:观察组(10±5分钟)较对照组(20±7分钟)缩短,两组比较有差异(P>0.01);(2)导丝从左心室进入右心室完成时间:观察组(2±0.5分钟)比对照组(7±1分钟)缩短,两组比较有差异(P>0.01);(3)中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观察组(42/46)而对照组(20/20),两组比较无差异(P<0.01);束支传导阻滞,主要表现左束支传导阻滞,观察组(2/46),对照组(5/2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导丝漂浮法”在室间隔缺损封堵中,能有效缩短建立轨道时间,避免对左心室损伤风险,可减少操作曝光时间,降低操作难度,从而减少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手术风险。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封堵 导丝漂浮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165例经导管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的患者中并发症共发生19例,对此作回顾性分析,将19例并发症患者分为中、术后1月内(撤出输送系统后)、术后1月后(出院后随访2.5年)。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98.79%(163/165),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51%(19/165)。中发生并发症7.27%(12/165),包括心律失常3.63%(6/165),释放封堵器后残余分流3.63%(6/165)。术后1月内并发症7.27%(12/165),术后残余分流3.63%(6/165),其中术后发生溶血2.42%(4/165);术后1-3天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8%(3/165);股动静脉瘘1.2%(2/165);肾动脉瘘0.6%(1/165)。术后1月后并发症1.2%(2/165),残余分流0.6%(1/165);感染性心内膜炎0.6%(1/165)。我院自开展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以来,未发生主动脉瓣返流、封堵器脱落、心脏压塞、三尖瓣损伤、二尖瓣损伤、医源性VSD。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发生并发症后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严格地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TCO)后发生传导阻滞的特点及转归。方法选择在我院施行VSD者TCO患者45例,中2例、术后11例出现传导阻滞,动态观察患者术前心电图及术后出现传导阻滞的时间、类型及转归,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传导阻滞手术前后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6个月的发生率与术前无差异(P〉0.05)。其中2例中反复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被迫中止手术;术后11例发生传导阻滞,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3例、CRBBB并左前分支阻滞(CLAFB)2例、不完全性RBBB及LAFB各1例。除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及1例CRBBB未恢复外,其余均在14d内恢复,结论传导阻滞是VSD者TCO常见并发症,多数可恢复正常。故VSD者TCO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肯定,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术 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心动图(彩超)在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膜部缺损(VSD)封堵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方法2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15例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均采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治疗。经胸壁彩超获取图像。结果20例ASD和15例VSD均成功封堵中经胸壁彩超能观察到封堵器在心腔内的图像。封堵术后即刻观察穿隔血流消失。术后1周彩超复查,35例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无残余分流。有2例ASD患者上腔静脉入口处血流速度较术前加快,术后半年彩超复查流速正常范围。结论彩超在ASD和VSD封堵中对病例选择、中引导和术后随访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缺损 室间缺损 封堵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的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我院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施行的44例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护理总结。手术前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做好患儿及物品准备;术后去枕平卧,肢体制动,必要的镇静,严密观察术后并发症,如穿刺部位出血、心律失常、溶血、封堵器脱落、残余分流等。结果44例患儿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无1例死亡,未发生穿刺部位出血、心律失常、溶血、封堵器脱落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经精心护理后均康复出院。结论经皮导管介入封堵疗效确切,护士在术前、术后密切的观察和细致的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治愈率。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0例明确诊断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封堵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心超及心电图,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4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中39例封堵治疗获得成功,成功率97.5%,中和术后应用左心室造影和超声心动图观察无明显残余分流和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超声心动图 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