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范文引路】让阳光拐个弯熊夏明几年前,我生了一场大病,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病房里有四张病床,我和一个小男孩占据了靠窗的那两张,另外两张床,有一张属于那个姑娘。

  • 标签: “小小说” 写作 范文
  • 简介:摘要:话本小说起源于宋代(960-1279)口头说书人的通俗叙事故事。 直到明朝(1368-1644),文人墨客才开始对通俗小说的创作产生兴趣。 因此在明代时,话本在风格和内容上趋于精致。 受文学创作的发展和作者个人性格和意图的影响,李渔的通俗语言作品呈现出一种复杂与通俗的混合性,他的作品也因此而独特。

  • 标签: 李渔 创作语言 话本小说
  • 简介: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文体实践的确给当代小说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刘震云、韩少功等作家在他们的《故乡面和花朵》、《马桥词典》中,就已经显示出强烈的文体意识,宣泄式的叙述,结构的新奇和怪异,文体通过语言即叙述的冲动形成了文本整体形态上的极端性。近年来,韩少功的《暗示》,李洱的《遗忘》、《花腔》,莫言的《檀香刑》、《生死疲劳》,阎连科的《日光流年》、《受活》,林白的《妇女闲聊录》等,

  • 标签: 写作文体 文体压力 长篇小说写作
  • 简介:清代文学家李渔虽以戏曲创作和戏剧理论知名。但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成就也很可观。其短篇小说集《无声戏》与《十二楼》被誉为自“三言”、“二拍”以来白话短篇小说中最为出色的作品。而他的突出贡献。就在于在拟话本这样一种高度程式化的文学样式之中。投入了更多的自我成分。从而使小说具有了鲜明的个人风貌。

  • 标签: 小说创作 写作策略 李渔 白话短篇小说 《十二楼》 《无声戏》
  • 简介:<正>这个介入的题目是受了阿城本人1991年3月寄给我的一封信的启发,他对我是这样说的:早先,笔记小说(essaiounote)在中国十分发达。在某些阶段,它的地位几乎与散文平起平坐。后来,自1949年以来,甚至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散文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可以这么说,半个世纪以来,尤其自1949年以来,散文经历了它的“黄金时代”,以鲁迅为代表。这一阶段,文化人差不多个个写过杂文(zawen)。同时,短篇小说同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种飞跃的原因之一得力于西方小说的翻译——小说在中国的地位很低,所以,人们称之为小说(“menuspropos”或“discoursmineurs”,据安德烈·莱维的译法)。长篇小说(longmenuspropos)这一术语里有一个矛盾。所以在中国出现了与传统章回小说不同的小说。然而,我认为,中国并不存在任何为西方术语接受的小说。我想,这是因为,中国文学传统基于诗,而散文,文学传统则基于《史记》,司马迁的《史记》、笔记、话本、章回小说,(《史记》是具有文学特点的各种描写的开端,已不再是历史传统。)所以,目前,小说(甚至长篇小说)的写作是可能的,但不是“长”小说。然而,笔记这一文类消失了。这是我想写笔记小说的理由之一。1984年,我开始一段一段地写些我的《遍地风流》,差不多在1985年,杭州?

  • 标签: 短篇小说 笔记小说 《棋王》 《史记》 长篇小说 章回小说
  • 简介:晚清最后十年,有大量在外留学或从国外归来的人士(我们姑且统称之为“海归”)参与到小说著译中去。他们中有留日的,有留学欧美的,有主要活动于南洋的,而以留日人士为最多。本文旨在理清这一批人围绕小说而形成的交游情况及其对于小说的影响。

  • 标签: 海归 晚清 小说 交游
  • 简介:年轻的先锋作家们大多蛰居在文化相对边缘的南方,南方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生存境遇成为了他们的写作背景,进入了他们的写作生命。商品社会,大众通俗文化甚嚣尘上,南方传统文化的领地正在逐步丧失。先锋之后,作家的坚守和良知决定着他们的写作命运。

  • 标签: 先锋小说 南方写作 边缘文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文学家之一,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写过多篇脍炙人口的小说,1954年更是凭借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往对于海明威作品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他的几部广获赞誉的中、长篇小说《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上。而笔者却认为相比之下,海明威众多短篇小说更能体现他简洁、平铺直叙的文体和完全由对话构成的场景为主要特点的写作风格,使他

  • 标签: 写作风格 浅议海明威 海明威短篇小说
  • 简介:蒙古族作家郭雪波自步入文坛以来,保持着持续的创作热情,创作了《银狐》《大漠狼孩》《大漠魂》等一系列的小说。作品多从生态主义的角度出发,描摹故乡的情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的作品得到读者的回应,但是其创作也出现了困境。文章从郭雪波的小说创作出发,分析郭雪波小说的生态思想以及小说创作中的困境,希望能对少数民族作家郭雪波的研究略尽一点绵薄之力。

  • 标签: 郭雪波 生态小说 思想 困境
  • 简介:玛丽·贝赛米瑞斯(MaryBesemeres)发现,在赛义德(EdwardSaid)和艾希曼(AndreAciman)对其移民生活的描述中,总是强调原文化与原语言在另一种文化和语言框架下产生的意义,她形容这是一种“翻译文化自我”的行为。

  • 标签: 写作 戏剧 小说 翻译文化 移民生活 赛义德
  • 简介: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认为8部“今所见汉人小说”都不是汉代小说,为后人伪托,此观点有失偏颇。这主要是由鲁迅对资料占有的缺失所导致的错误。从古今的研究资料来看,其中4部小说应为汉代小说,1部难以确定,另3部为后人伪托。

  • 标签: 汉人小说 写作年代 伪托
  • 简介:概述革命战争小说是十七年文学中最有成就和影响的一个领域.同农村题材小说比,它产生要早、势头也猛,自然没有后者潜力深厚.同工业题材小说比,它作者队伍庞大,更受普通读者喜爱.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文化观念和创作经验,影响着整个当代文学的风貌和走向.这种影响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效应.

  • 标签: 革命战争小说 写作形态 农村题材小说 工业题材小说 十七年文学 作者队伍
  • 简介::“个人化”写作是九十年代小说创作中的一种显目现象。它既区别于其他创作现象,也不等同于“私人化”写作,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和独特意义,已引起文艺界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从上述几方面作出浅薄的评析。

  • 标签: “个人化”写作 创作个性 个人经验 “私人化”写作
  • 简介: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90年代是迄今为止被言说最多的一个时代。这其中原因,我想,应该不仅仅与它的世纪末时段位置有关,事实是,在这个年代,中国文学的确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批评家意识亦获得了空前自觉。这一年代所承当的转折,急剧得几乎可以用“心惊肉跳”来形容,身处此种转折过程中的人们,自然无法细品其中的深长意味,只能留待事后再作反思回味了。尽管有相当多的人,在尚未完全走出这个时代之时,便开始企图回头观望,清理思绪了;但真正透彻的认识,还当属于远离这一年代的起点。人们对于这90年代的急切讲述,说明正是该年代难以拒绝的魅力。如果换个说法,那就是人们对于这个年代,着实怀有着太多的眷恋。无论是就90年代本身来说,还是就人们之于它的情感而言,都不能不承认90年代的确是一个必须给予充分关注的年代。在我看来,90年代是一个“精神事故”频发的年代。这里我之所以用“事故”而不是“事件”来指称精神现象的凸现,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发生,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对于既有精神健康的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作为一种精神障碍出现的。格外需要指出的是,制造这些事故的“肇事者”,常常并...

  • 标签: 写作现象 年代长篇小说 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