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巨细动脉炎又称颞动脉,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中动脉与大动脉血管,常累及一个或多个劲动脉分支,尤其是颞动脉,典型表现呈颞侧头痛、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和视力障碍三联征,该病老年人多见,现报告我院收治1例症状不典型巨细动脉炎的病例讨论和诊治经过。

  • 标签: 巨细胞动脉炎 头痛 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巨细动脉炎(GCA)患者临床特征及不良事件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诊断为GCA患者的基线及随访数据,将疾病复发、缺血性并发症、死亡定义为不良事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生存分析评价危险因素对不良事件发生的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69例GCA患者,男女比1∶1.03,发热(48例,69.6%)和头痛(43例,62.3%)是最常见症状。截止2021年5月共随访61例患者,平均随访(35±20)个月,共发生不良事件16例(26.2%)。有不良事件组患者基线时的血小板、球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无不良事件患者[(325±142)×109/L与(238±112)×109/L,t=2.22,P=0.030];[(31±6)g/L与(26±6)g/L,t=2.74,P=0.008]。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是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0.32(0.14,0.74),P=0.008],1、2、3、5、10年不良事件均发生在RDW-CV<14.75%组,发生率分别为2.6%,20.5%,25.6%,33.3%,41.0%,2年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P=0.042,P=0.021,P=0.002,P=0.001)。结论GCA患者常见不良事件发生,RDW-CV是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DW-CV值降低提示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

  • 标签: 巨细胞动脉炎 临床特征 不良事件 红细胞分布宽度 脉痹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王培 冯学兵 段兴旺 刘升云 赵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3年第03期
  • 机构: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郑州 450003,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南京 210008,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南昌 330006,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郑州 450052,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风湿免疫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风湿性多肌痛(PMR)是一种以颈部、肩胛带和骨盆带肌肉疼痛、晨僵,红细胞沉降率升高,伴或不伴发热等全身反应为表现的综合征。巨细动脉炎(GC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几乎全身血管均可受累的系统性血管,主要侵犯大、中动脉,病变呈节段性、坏死性,组织病理学呈肉芽肿样炎症。我国目前尚缺乏GCA的流行病学资料,实际患病率可能被低估。GCA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是不可逆的视觉丧失及脑血管事件。PMR发病率为GCA的3倍,临床上需排除其他特异性疾病。GCA患者中40%~60%合并PMR,PMR患者中约15%合并GCA。为推进GCA和PMR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2005年临床诊疗指南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制定了本规范,旨在规范GCA和PMR的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风湿性多肌痛 巨细胞动脉炎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风湿性多肌痛(PMR)和巨细动脉炎(GCA)的临床差异,总结GC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2010年8月至2019年9月住院的12例巨细动脉炎患者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住院的,与GCA组患者进行2∶1年龄、性别相匹配的PMR患者形成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等临床特点,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分类变量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 GCA住院患者共12例,男女比例1∶11,发病年龄(67±7)岁,GCA患者以PMR形式起病的最为常见(7/12,58%),PMR与GCA患者从发病到诊断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均是肩痛,与PMR患者相比,GCA患者病程中具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为头皮痛(P=0.031)、下颌跛行(P=0.031)和偏头痛(P<0.01)。实验室检查可见GCA患者肌酸激酶较PMR患者稍高[(60±27)U/L与(41±15)U/L,t=1.098,P=0.029],其余实验室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比较PMR症状起病的7例GCA患者及同期住院的24例PMR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影像学中血管超声病变检出率高,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在不典型患者中是有效的诊断方法。结论GCA患者以PMR形式起病的最为常见,病程中出现头皮痛、下颌跛行和偏头痛则提示GCA的可能性较大。

  • 标签: 巨细胞动脉炎 风湿性多肌痛 临床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巨细动脉炎是一种累及大、中型血管的肉芽肿性血管,常见于颈动脉及其颅外分支,故也称颞动脉、颅动脉,当病变仅累及肺动脉及其分支时称为孤立性巨细性肺动脉。本病罕见,偶在手术标本和尸检中发现,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能误诊为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确诊主要依据病理诊断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多以肺叶切除为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童巨细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观察并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法是对感染巨细的儿童的临床特点以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回顾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感染巨细病毒的儿童进行诊断与治疗,并观察患儿感染情况,提高治愈率。结果巨细感染所引发的症状种类主要有发热、皮肤黄染、肝脏肿大、咳嗽、肝功能异常。结论巨细感染会导致患儿肝脏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受损,因而必须提高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实践性依据与理论依据。

  • 标签: 儿童 巨细胞感染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定量检测疑似人巨细病毒(HCMV)感染婴儿血液、尿液及对应母亲乳汁中的HCMV-DNA,评估三者在不同年龄组内辅助诊断HCMV感染的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金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疑似HCMV感染婴儿,根据年龄分为两组新生儿组(<28d,n=49)和28d-5个月组(n=131),分别收集血液、尿液及母乳,分别检测HCMV-DNA。结果新生儿组血液、尿液及母乳HCM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9.8%、20.4%和83.7%,28d-5个月组三者检出率分别为64.9%、87.8%和74.0%,28d-5个月组尿液检出率显著高于新生儿组(P<0.01),而母乳检出率却显著低于新生儿组(P<0.01)。结论不同年龄组尿液及母乳中HCMV-DNA检出率不同,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送检标本对提高检出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人巨细胞病毒 血液 尿液 乳汁
  • 简介:目的:研究探索在诊断婴儿巨细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5月本院收诊的90例疑似巨细病毒感染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尿液巨细病毒DNA和血清巨细病毒特异抗体对患儿进行检测,比较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与治疗前后患儿检测结果。结果:尿液巨细病毒DNA检测的阳性率58.89%(53/90)、特异性62.22%(56/90)与血清巨细病毒特异抗体检测阳性率51.11%(46/90)、特异性61.11%(55/9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率78.89%(71/90)、特异性91.11%(82/90)与两种单一检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尿液巨细病毒DNA和血清巨细病毒特异抗体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在诊断婴儿巨细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临床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尿液巨细胞病毒DNA 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富于巨细的病变指巨细为其中不可或缺成分的各类疾病。良性和交界性巨细病变主要包括骨巨细瘤、软骨母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腱鞘巨细瘤和非骨化性纤维瘤以及一些非肿瘤性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伴发(或导致)的棕色瘤。富于巨细的肉瘤最常见的则包括富于巨细的普通型骨肉瘤和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本文概述了一些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富于巨细的骨病变,着重介绍了该类疾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组织学特征及其相关的分子遗传学进展。

  • 标签:
  • 简介:颅骨巨细瘤临床极为少见,笔者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流脓。即后双耳流脓,约20余年。时有头痛,头晕及发热症状。自服消炎药治疗后,症状好转,仍经常反复发作。

  • 标签: 颅骨巨细胞瘤 临床资料 发热症状 反复发作 耳流脓 消炎药
  • 简介:报告1例腱鞘巨细瘤。患者女,40岁,左手拇指伸侧肿物10年,无自觉不适。皮损组织病理示:可见大量组织细胞,胞核呈泡状,大多数胞浆见含铁血黄素或脂质。可见特征性破骨样多核巨细分布于纤维化区域内。诊断:腱鞘巨细瘤。治疗:手术切除。

  • 标签: 腱鞘巨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童巨细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观察并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法是对感染巨细的儿童的临床特点以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回顾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感染巨细病毒的儿童进行诊断与治疗,并观察患儿感染情况,提高治愈率。结果巨细感染所引发的症状种类主要有发热、皮肤黄染、肝脏肿大、咳嗽、肝功能异常。结论巨细感染会导致患儿肝脏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受损,因而必须提高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实践性依据与理论依据。

  • 标签: 儿童 巨细胞感染 临床分析
  • 简介:患者男,37岁。1997年2月始左环指掌侧近侧指间关节处长一肿物,渐大,后有约花生米大小。1998年2月在当地医院做手术切除。术后月余原刀口处又长出一不规则肿物,又去当地医院给予切除。术后20天再次复发,再次手术给予肿瘤切除。瘤体送病理报告为恶性腱鞘巨细瘤。1998年4月来我院就诊,查体见: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未及,无压痛。左环指近节掌侧可见一纵行刀口,长约1.5cm,已愈合,局部无红肿。胸部摄片正常。左手摄片正常。B超肝脾肾无异常。随即在臂丛麻醉下行右环指切除术,术

  • 标签: 手指恶性腱鞘巨细胞瘤 诊断 外科治疗 病理检查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5岁,主因'突发头晕伴恶心、呕吐1周'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较差,语言流利,定向力、记忆力正常,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口角无偏斜,伸舌居中,四肢活动好,肌张力正常。颅脑CT表现(图1):右侧中颅窝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大小约4.29cm×5.64cm×4.93cm,CT值约24.5HU,右侧蝶骨大翼和小翼、右侧蝶窦外侧壁、右侧颞骨颞颌关节面及右侧中耳骨质广泛破坏,右侧外耳道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填充.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颅骨 磁共振成像 CT
  • 简介:室管膜下巨细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giantcellastrocytoma)为中枢神经系统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位于侧脑室壁,肿瘤细胞较大、以多形性为主,有时呈簇状排列;典型者为胞质丰富的“毛玻璃”样多角细胞或陷于纤维间质中的小的长梭形细胞(图1a)。节细胞样巨锥细胞亦较常见,细胞核呈细颗粒状,核仁明显,核多形性,多核细胞常见(图1b)。

  • 标签: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中枢神经系统 CELL 良性肿瘤 生长缓慢 肿瘤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细病毒抗体(CMV-IgG)亲和力指数(AI)在诊断孕妇巨细病毒感染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在我院同时进262例孕妇血清标本,化学放光法检测CMV-IgG、IgM和AI。结果262例标本中,检出8例低亲和力。中低亲和力总检出率4.96%(13/262)。112例IgG+/IgM+孕妇低亲和力检出率高于150例IgG+/IgM-孕妇低亲和力检出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亲和力是判断原发感染重要指标。亲和力指数联合CMV-IgG、IgM检测诊断孕妇巨细病毒感染有重要参考意义。

  • 标签: 亲和力 巨细胞病毒 原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