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根据北洛河干流刘家河、交口河水文站1962-202160a水文逐月实测径流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法,对北洛河干流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及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有序聚类分析法对其突变点进行检验,并划分径流阶段;运用集中度与集中期等指标对各阶段年内径流量的分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分析北洛河干流径流量变化趋势及年内分配规律,以期为北洛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防洪减灾提供依据。

  • 标签: 径流量 Mann-Kendall法 趋势分析 年内分析 北洛河
  • 简介:根据44(1954—1997)的资料统计,发现浙江梅雨期间降水量与影响台风频数为反相关关系。梅雨量及台风数还存在位相相反的变化特点,它们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年变化有较好关系。从亚欧地区500hPa的环流背景出发,对上述统计事实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 标签: 梅雨 台风 环流 太阳黑子
  • 简介:基于《广州市统计年鉴》2001~2012数据估算了广州2000~2011人为热释放的日变化以及变化,计算中考虑了人类新陈代谢、工业、交通以及生活排放人为热。计算结果显示:4种排放源中工业12平均达到了55%,交通达到36%,其次依次为生活排放和新陈代谢排放。总的人为热在这12时间里大致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0的2.7×10^17J增加到2011的4.4×10^17J,但在2006后有小幅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工业释放是人为热释放的主要部分,在2006后工业能源效率有所提高以致能源消耗排放率下降造成的。日变化在10:00(北京时间,下同)和14:00达到最大,并且12间随时间的推移日变化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远远快于能源消耗、人口和车辆保有量增加的速度。对比WRF模式中城市模块中的人为热释放的日变化系数,这些原始系数在广州使用的误差主要与广州地区和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作息时间有关。

  • 标签: 人为热估算 年变化 日变化
  • 简介:摘要:为更好地分析新疆地区风速变化情况,支撑各类军事行动及演练的开展,利用新疆近50(1961-2007)共50个台站的逐日站点资料、NCEP/NCAR 500hPa月平均高度场和850hPa u、v风场资料和74项环流指数资料,对地面风速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发现:(1)风速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北部大南部小,春季风速最大,夏、秋次之,冬季风速最小,近47离地10m风速的月变化呈现出单峰型结构;(2)地面10m高处平均风速呈显著下降趋势,递减率为-0.155m/(s·10a),各个季节风速也呈显著下降趋势(均通过了信度为0.01的显著性检验),春季平均风速递减率为-0.178m/(s·10a),夏季-0.188m/(s·10a),秋季-0.153m/(s·10a),冬季-0.108m/(s·10a),就递减率而言,夏季风速减小速率最快,春、秋次之,冬季最慢;(3)离地面10m风速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及强度指数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进一步为我驻疆气象保障单位提供了气候背景参考,也为各类军事行动和演练合理择机开展提供了一定的背景。

  • 标签: 新疆地区 风速变化特征 成因分析 环流指数
  • 简介:摘要利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对1961-2001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变化作统计分析。分析发现夏季整个青藏高原海拔≥3000m范围几乎都为热源,平均而言,6月属大气热源最强月份。高原西部热源强度较东部强,相同热源等值线在西部位置较东部偏北。夏季1979-1990大气热源相对较强,1990后大气热源较弱,但1998大气热源还具有明显突变特征。夏季高原整层大气热源EOF分析第1模态均表现为气候转变型。其中6月与7、8月不同的是,大气热源变率中心不在高原上空,而位于高原北部,即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北侧。

  • 标签: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EOF
  • 简介:本文于20031月到200512月对罗源湾海区表层海水中的粪大肠菌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调查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罗源湾表层海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数量在〈2~540个/100mL之间,3中月平均高值出现在8到10月份,低值出现在1到4月份,且年平均值呈逐年递增。原因分析发现,影响湾内海水中FCB的月平均值数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量。另外通过多点采样结果比较,发现罗源湾表层海水中FCB的空间分布呈现为:湾内腹海区〉湾中间海区〉湾口海区。通过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对本次的调查监测结果进行评价,从2003到2005罗源湾海区海水中粪大肠菌群的达标率分别为100%,98.0%和97.9%,表明罗源湾海区表层海水的FCB污染相对较轻。

  • 标签: 罗源湾 粪大肠菌群 空间分布 时间变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水利工程关乎社会民生,在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下,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工程建设前后水沙变化的监测。本文就黄河上中游水利工程对水沙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头道拐、龙门和潼关水文站水量变化情况为主,沙量逐渐减小,尽管主汛期沙量同样有所减小,但是在全年沙量仍然占据重大比例。同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年内数量分配发生了显著变化,均匀出流不利于河道输沙。

  • 标签: 黄河 水利工程 水沙总量 年际变化
  • 简介:基于NOAA的全球陆地降水资料(PREC/L)1948-200356的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海温(SeaSurfaceTemperature,SST)资料,并根据多年降水平均图选定了东亚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区,对该区域夏季(6-8月)降水进行了经验正交分解(EmpiricalOrthogonalFunction,EOF)。EOF第一模态呈现出全区一致的变化类型,第二模态则呈现出以100°E为界东西相反的分布类型。通过分析干旱/半干旱区以及以100°E为界的东西两部分降水异常年的环流形势和海温并加以对比,结果表明:在环流场上,对应于东亚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偏多年,对流层中下层环流异常在中高纬度呈现为一个东西向波列,乌拉尔山东侧为正的高度异常,贝加尔湖附近乃至以东地区为低压槽所控制;不同的是,对应于100°E以西的干旱/半干旱区夏季降水偏多年,波列有所东移,并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显著北抬;而对应于100°E以东干旱/半干旱区夏季降水偏多年,环流形势异常基本与整个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偏多年一致,只是在里海附近有一高度负异常。在200hPa纬向风场上可以看到,当西亚副热带急流偏南加强时,对应于1000E以西的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偏多;而当东亚、西亚风急流都有显著北抬且加强时,对应于100°E以东干旱/半干旱区的夏季降水偏多,这可能与急流所激发的次级环流有关。进一步对SST的分析表明,海温与100°E以东或以西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异常的关系也不一样。当前冬、前春赤道中东太平洋都有正的海温异常,而到夏季转换为负的海温异常,且南太平洋在前冬和前春呈现显著负海温异常时,整个干旱/半干旱区夏季降水偏多;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在前冬、前春有正的海温异常并一直减弱,但能维持到夏

  • 标签: 干旱/半干旱区 夏季降水 西风急流 波列 海温异常
  • 简介: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计算朱庄水库水体各月综合污染指数,并计算其多年平均值,然后绘制水质年内综合污染指数过程线,用综合污染指数反映水质变化。通过分析,朱庄水库年内4,6,8月综合污染指数偏高,而在2,10,12月综合污染指数较低。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水质年内变化,可从微观上反映出水质年内变化规律,是评价水质变化幅度不大时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水质评价 综合污染指数 年内变化规律 水体自净作用 朱庄水库
  • 简介:利用太平洋区域近300个验潮站的月平均海平面观测资料,初步揭示了赤道带(10°N-10°S)和高纬带(30°N-50°N,30°S-50°S)的两个纬度带内平均海平面的变化与地球自转变化之间的关系。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在年时间尺度上,地球自转加速时,太平注赤道带平均海平面上升,高纬带平均海平面下降;地球自转减速时,太平洋高纬带平均海平面上升,赤道带平均海平面则下降,据此,我们指出了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对海平面纬向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 标签: 海平面变化 地球自转 日长变化 年际变化 验潮站 纬向变化
  • 简介:运用K均值聚类法将冬季北大西洋及欧洲地区的天气流型分为4种不同的流型。研究了不同阶段8种不同位相的热带季节内振荡(MJO)与这4种流型的变化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对比试验发现,K均值聚类法划分得到的不同位相的北大西洋涛动(NAO)的天数能很好地反映NAO指数;无论是在1978~1990(简称为P1阶段)还是在1991~2010(简称为P2阶段),MJO第3(6)位相影响NAO正(负)位相;但在P1阶段存在NAO的位相转换,当MJO处于第1位相时,NAO由弱的负位相转换为正位相,当MJO处于第6位相时,NAO由正位相转换为负位相;而在P2阶段NAO并没有明显的位相转换,当MJO处于第1位相时,NAO由偶极子结构转换为波列结构。

  • 标签: 北大西洋涛动(NAO)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 K均值聚类 年际变化
  • 简介:本文利用2000和2010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了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族差异。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各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与全国总人口和汉族人口比较,目前6岁及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中,未上过学和小学的比例高,而初中及以上的比例低,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技能劳动力比例都低。从族差异看,静态地看,除了未上过学(含扫盲班)外,基本上是教育程度越高,差异越大。动态地看,从2000到2010,55个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差异中,差异在扩大的是未上过学、小学和研究生,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及大学本科的占比的差异在缩小,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异也在缩小。文章认为,民族教育政策、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是人口受教育程度族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文章最后提出了继续加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标签: 人口普查 少数民族 平均受教育年限 技能劳动力 城镇化率
  • 简介:利用1964-1993NCEP/NCAR再分析风应力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14层热带太平洋环流模式(OGCM),对热带太平洋与E1Nin^~o有关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与Nin^~o3区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变化关系,发现在E1Nin^~o事件之前,暖池的次表层海温都有明显正异常出现,它的东传导致了E1Nin^~o的发生,并且SOTA的传播随纬度变化,沿赤道东传,在赤道外西传。然后,选取了20世纪70代和80代两次最强的E1Nin^~o事件讨论了引起这种机制的可能原因——西风异常的作用。最后,对1964-1993所有的E1Nin^~o的风场、次表层海温和海表温度的异常进行了综合分析。

  • 标签: 海表温度异常 次表层海温异常 E1 Nin^~o 风应力
  • 简介:利用我国160个站点58(1951-2008)的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和Hadley海表温度资料,对我国秋季降水变化的特征和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秋季降水前两模态分别反映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和长江以北的江淮、黄淮、华北、四川盆地北部至河套等地降水的变化,两降水模态的变化都以尺度为主,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就环流形势而言,第一模态的变化主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及相应的对流层低层菲律宾群岛附近的异常气旋/反气旋联系紧密,第二模态的变化则可能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和相应的日本岛附近的异常气旋/反气旋的影响。同时,两模态及相应的异常环流还分别与热带东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附近的异常垂直运动关系密切,热带地区的异常垂直运动可能通过经圈方向的异常环流影响到东亚地区。此外,两降水模态不仅与热带地区的异常环流关系密切,而且与热带海温异常也存在紧密的联系。与两模态相关联的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显示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当热带东太平洋偏暖/冷,西太平洋偏冷/暖时,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多/少。而当热带东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一致偏暖/冷时,长江以北地区降水易偏少/多。两降水模态与热带海温及热带地区异常环流之间的密切关系显示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不同分布可能通过激发不同的热带地区异常垂直环流形势而对降水产生影响。

  • 标签: 秋季降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热带垂直环流 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
  • 简介:据铁道部透露,铁道部计划用5时间,全面实施提速战略,在京广、京沪、京哈、陇海、兰新5大干线提速的基础上,对淅赣等5条干线提速并改造。

  • 标签: 铁道部 计划 火车 基础 提速 内火
  • 简介:利用北极海冰密集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统计方法讨论了冬季鄂霍次克海及其邻近海区海冰异常与同期北太平洋风暴轴的联系。结果发现,冬季鄂霍次克海西南部海区海冰面积异常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共同作用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在西北一东南方向的伸缩及强度的变化有重要影响,而在海温异常的共同作用下,鄂霍次克海东北部及舍列霍夫海海区海冰面积异常则主要影响风暴轴的南北位移和强弱。

  • 标签: 风暴轴 海冰 SVD分析 鄂霍次克海
  • 简介:本文利用2007-2011锡林浩特牧草营养成分数据,及同期年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数据,分析了牧草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07-2011,粗纤维含量由低于20%的含量增加到接近40%,灰分含量由10%下降到5%,粗蛋白和脂肪含量变化不大,变化在3%之内。年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三个气象要素中,日照时数是影响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年均气温是影响灰分含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 标签: 牧草 营养 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