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弥漫B细胞淋巴(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情况。方法:对80例DLBCL患者予以标本取材,标本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查,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观察生存及相关预后情况。结果:随访1~8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5.2个月,总体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00%、75.00%、72.50%;免疫组化抗体指标GCB百分比最高(76.25%);单因素分析,GCB、Bcl-6表达为影响生存的因素。结论:DLBCL的患者,GCB、Bcl-6同预后存在关联,相关抗体测定为预后判定提供依据。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病理 分型 预后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以急性白血为首发表现的弥漫B细胞淋巴的临床、影像学、骨髓象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 对1例以急性白血为首发表现的弥漫B细胞淋巴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例患者因头昏、乏力1周、血常规异常入住我院,骨髓形态提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后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骨髓活检、流式等诊断为弥漫B细胞淋巴。结论 以急性白血为首发表现的弥漫B细胞淋巴极为少见,临床易误诊,应注意鉴别。治疗可选用免疫治疗联合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综合措施。

  • 标签: 急性白血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误诊
  • 简介:摘要弥漫B细胞淋巴(DLBCL)是一组生物学高度异质的肿瘤,基于遗传学特点对其区分亚型有助于临床危险度分层并指导精准治疗。近年来,DLBCL的分子分型已由原来单纯基于基因表达水平的起源细胞(COO)分型逐渐过渡到COO分型与侧重于驱动遗传学异常(包括基因突变、易位及拷贝数改变等)检测的基因分型相结合的阶段。二者结合的分型方法,或许能更好地解释肿瘤的生物学异质与治疗反应差别。上述分型理论,可能还有待更多的实践加以验证和补充。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弥漫B淋巴的治疗传统上受到临床参数的指导。虽然国际预后指数(IPI)代表了最大程度上公认的预后模型,但是具有相同IPI亚组的结果仍然有着显著的差异,反映了这种恶性肿瘤的异质。DLBCL分子层面的分类可能会导致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行为及结果的特殊疾病本质的分类。一旦经验定有效,新一代的预后模型将成为日常医学实践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现有的临床预测模型提供有效的辅助信息。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因子
  • 简介:患者男,78岁。因“进行消瘦1月余伴发热2周”,2007年9月17日门诊拟“胰腺癌”收治入院。体检:T38.5℃。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未见腹壁静脉曲张,上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莫菲征阴性,肝区、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胃镜见胃体黏膜粗糙,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胰腺癌 误诊 腹壁静脉曲张 进行性消瘦 浅表淋巴结
  • 简介:[ 摘要 ] 报告 1 例原发性皮肤弥漫 B 细胞淋巴,腿型。患者男, 69 岁,司机,右小腿肿物半年,泛发四肢 3 周,伴溃烂 1 周。皮肤组织病理活检:真皮及皮下组织可见广泛的肿瘤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嗜碱、异性,呈圆、椭圆、多角、腰果状多种形态。可见核仁,胞浆少,分裂像多见。免疫组化: CD20 ( + ), CD79a ( + ), AE1 /AE3(—) , S100(—) , HMB-45(—) , CD34(—) , CD3(—) , CD5(—) , PAX-5(+) , Bcl-6(—) , CD10(—) , HUM-1(—) , Ki-67 (约 70% )。

  • 标签: [ ] 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皮肤
  • 简介:摘要弥漫B细胞淋巴(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具有高度异质,识别高危患者尤为重要,目前已经发现多种因素影响其预后。笔者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从临床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和PET/CT多方面对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综述。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B细胞淋巴(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标本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3-4um切片,光镜观察。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即用型工作液,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肿瘤细胞免疫表型。结果36例DLBCL中结内占52.8%,结外占47.2%,胃DLBCL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类型,占结外淋巴52.9%,无论发生于结内或结外,肿瘤均由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样大细胞构成,细胞弥漫分布,全部表达B细胞标记CD20,83.3%(30/36)病例Ki67>40%,36.1%(13/36)表达MUM1,69.4%(25/36)表达bcl-2,38.8%(14/36)表达bcl-6,13.8%(5/36)病例表达CD10,少数病例表达CD5(1例)及CD30(2例),细胞不表达CK、CEA、CD3、ALK、EMA。GCB型13例(36.1%),non-GCB型23例(63.9%)。随访2-34月,17例建在,9例死亡,10例失访。结论DLBCL是发生于结内、外的B细胞弥漫增生形成的一组侵袭淋巴,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类型,占54.5%(36/66),也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类型,具有发病部位广泛,免疫表型复杂等特点。临床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及淋巴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1例弥漫B细胞淋巴骨髓侵犯病例资料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提高细胞学工作者对弥漫B细胞淋巴骨髓侵犯的进一步认识;虽然近年来随着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但是骨髓形态学仍然不失为确定恶性淋巴患者骨髓累及的主要手段。

  • 标签: 骨髓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鼻喉头颈外科领域弥漫 B 细胞淋巴(DLBCL)的诊治要点及经验教训,避免误诊、漏诊。方法:详细分析l 例悬雍垂弥漫B细胞淋巴病例,结合该病例进行讨论。结果:术中冰冻结果暂排除恶性肿瘤,手术完整切除悬雍垂新生物,术后病理检查为弥漫B细胞淋巴,建议患者进一步治疗。结论:悬雍垂淋巴及其少见,遇见悬雍垂诊断不明确的病变,我们可以结合影像学检查并可多次取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9岁8月龄患儿因“腹痛3个月,胸痛伴面色苍白1 d”入院,临床表现为反复腹痛,胸痛伴面色苍白。胃镜示胃溃疡(性质待定),胃窦黏膜病理考虑非霍奇金淋巴。胃窦免疫组织化学符合弥漫B细胞淋巴,生发中心B细胞型。经化疗和抗幽门螺杆菌等治疗,患儿腹痛,贫血症状明显缓解。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睾丸弥漫B细胞淋巴(DLBCL)的病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6年5月-2017年7月接受的100例被诊断为原发性睾丸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病理诊断结果。结果100例原发性睾丸DLBCL中,61例患者肿瘤位于左侧睾丸,39例患者肿瘤位于右侧睾丸。患者临床表现均为睾丸无痛肿大,患者均行患侧睾丸高位根治切除术,术后对患者进行联合化疗与放疗,患者随访5年生存率为35.00%。肿瘤患者病理表现巨检结果为灰白、灰黄色、均质、质地坚硬、鱼肉状并且无包膜;镜检结果为异型淋巴细胞呈现弥漫浸润,肿瘤细胞体积增大,核分裂多见,肿瘤累及部位包括白膜、附睾管、血管、精索。结论原发性睾丸DLBCL属于高度恶性肿瘤,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实际诊断时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等进行诊断与鉴别。

  • 标签: 原发性睾丸 DLBCL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弥漫B细胞淋巴(DLBCL)是成人中发病率最高的中高度恶性淋巴,在组织形态、分子遗传学和免疫表型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异质。基因和免疫分型对DLBCL的诊断分型和临床治疗,以及评估预后均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致力于寻找与DLBCL发生发展的机理及疾病预后相关的因素,包括基因表达和免疫组化标记。本文重点对DLBCL的分子遗传学和免疫学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分子遗传学 免疫表型 组织病理学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在患有弥漫B细胞淋巴患者的治疗当中,患者接受R-BECHOP方案治疗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一整年期间收治的36例弥漫B细胞淋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均匀分组方式将所有患者均分成常规组与优化组,常规组患者接受R-CHOP方案治疗,优化组患者则接受R-BECHOP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具体的治疗效果。结果优化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少于常规组,且整体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患有弥漫B细胞淋巴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来讲,给予患者R-BECHOP方案治疗的整体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R-CHOP R-BECHOP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B细胞淋巴(primarybreast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例PB-DLBC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均为女性患者,中位年龄58.5岁,范围为45~69岁。病变部位左侧3例,右侧1例。镜下乳腺正常结构被破坏,均未见包膜,在残存数量不等的乳腺导管或小叶之间有大量弥漫浸润生长的中等偏大的异型淋巴细胞,细胞浸润脂肪组织;未见淋巴上皮病变,以中心母细胞细胞(3例)和免疫母细胞细胞(1例)为主;免疫表型提示4例均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型DLBCL,细胞均表达LCA、CD20、CD79a和MUM-1,Ki67增殖指数50%~80%。病例随访时间截止至2017年12月,随访期内有1例复发,13个月后死亡,1例健在,已存活66个月,另2例失访。结论PB-DLBCL极为少见,主要见于女性,细胞起源分型大部分为non-GCB型,临床常易误诊为乳腺癌,该病确诊需依靠病理活检及免疫表型,治疗暂不明确,推荐R-CHOP/CHOP化疗联合放疗等的综合治疗方案。

  • 标签: 乳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