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衰竭(acuteliverfailure,ALF)是指原来无肝脏疾病,或肝细胞病变的个体,由多种病因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或功能障碍而发生的一种综合征。目的讨论急性衰竭患者ICU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每日记录血压、出入量、意识状态及体温;观察有无感染,及时发现自发急性腹膜炎等并发症;密切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瘀斑,以便及时采取止血治疗;对突发性格异常及其他神经体征的病人,要谨防性脑病的发生;慎用各种易诱发性脑病的药物。

  • 标签: 急性肝衰竭 护理
  • 简介:【摘要】 总结了一例患者怀疑结核药物所致急性衰竭性脑病,运用人工技术诊治的过程与护理体会。护理要点: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密切观察血路及各压力指标的变化,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处理治疗中的不良反应,防止并发症。该患者经过积极治疗,神志有所好转,后家属要求自动出院,告知风险后予签字办理出院。

  • 标签: 人工肝 急性肝衰竭 结核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例25岁女性患者因湿疹、荨麻疹遵医嘱服用润燥止痒胶囊(4粒,3次/d),1个月余后出现乏力、皮肤及巩膜黄染,食欲差,尿液变黄。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2211U/L,天冬氨酸转氨酶3977U/L,总胆红素299.0μmol/L,直接胆红素157.2μmol/L。入院诊断:急性衰竭(药物性)。给予保、降酶、退黄治疗。入院第6天患者出现发热、呕吐和腹胀,腹腔积液检查示细胞总数2110×10^6/L,白细胞计数1200×10^6/L,中性粒细胞0.80,诊断为原发性腹膜炎,给予抗感染治疗。第7天患者烦躁不安,反应迟钝,血氨107μmol/L,诊断为性脑病,给予脱氨治疗;第9天患者呈昏睡状态,呼吸困难,行气管插管;第10天患者神志不清,压眶无反应,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第11天高热伴血压下降,血氨306μmol/L,诊断为性脑病(IV期),给予药物、灌肠和连续血液滤过等治疗;第12天患者终因腹腔感染致感染性休克死亡。

  • 标签: 肝衰竭 急性 何首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衰竭(ALF)常用来描述出现或发展为肝功能异常的急性发作,是一种少见但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临床综合征,常会导致黄疸、凝血病和性脑病以及多器官衰竭。ALF的病因广泛,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随着专科诊疗及重症监护水平逐步提高,ALF的预后有了显著改善。目前ALF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免疫治疗、人工和肝移植等。本文将对ALF的病因进行总结,并就ALF的最新治疗进展展开论述。

  • 标签: 肝功能衰竭,急性 肝移植 病因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慢加急性衰竭(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是在机体已经存在慢性肝病和肝脏及外器官衰竭的基础上发生肝功能的急剧恶化,病情危重,预后差,短期死亡率高。由于东西方地理环境、饮食习惯及种族等不同,使东西方慢加急性衰竭的定义、病因以及预后评估均有差异。本文将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定义 病因 预后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衰竭大鼠催乳素变化及雌二醇对该变化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被随机分成三组,正常组(对照组),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组,苯甲酸雌二醇加硫代乙酰胺(TAA+E2)组。TAA组、TAA+E2组大鼠用硫代乙酰胺(600mg·kg^-1)间隔24h两次皮下注射,复制大鼠急性衰竭的动物模型,TAA+E2组同时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对照组以同样方法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d后眼球取血,离心后放射免疫法观察血清PRL及雌二醇(E2)浓度。结果TAA、TAA+E2两组血清PRL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变化(P〈0.05),但TAA组与TAA+E2组之间血清PRL浓度无变化(P〉0.05),TAA组与E2+TAA组血清雌二醇存在差异(P〈0.05)。结论TAA诱导急性衰竭时,血清PRL可升高,但不受外源雌二醇影响。

  • 标签: 硫代乙酰胺 急性肝衰竭 催乳素 雌二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明D-氨基半乳糖腹腔注射法致急性衰竭大鼠血清NO合酶水平变化的研究。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腹腔注射法制作急性衰竭大鼠模型。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D-氨基半乳糖腹腔注射造模组。分析大鼠血清NO合酶水平肝功能损害后的变化趋势。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衰组大鼠血清NO合酶水平肝功能损害后显著降低(P<0.01)。结论SD大鼠在急性衰竭初期血清总NOS和INOS水平显著降低,这一时期NO生成减少。

  • 标签: 急性肝功能衰竭 NO合酶
  • 简介:摘要收集1例慢加急性衰竭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救治过程,探讨治疗的主要原则及关健性治疗措施。

  • 标签:
  • 作者: 李琴 卓嘎 金美玲 叶晓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上海 200032 李琴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药剂科进修药师,上海 200336,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上海 200032 卓嘎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药剂科进修药师,日喀则 857000,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上海 200032
  • 简介:摘要1例40岁女性患者因发热自行口服布洛芬分散片2次(0.4 g,间隔3~4 h)。第2次服药1 h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和皮肤散在出血点,1 d后出现全身皮肤、巩膜黄染,3 d后出现少尿(300~400 ml/d),5 d后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 531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11 U/L,总胆红素(TBil)149.7 μmol/,肌酐(Scr)753 μmol/L,尿酸(UA)800 μmol/L。诊断:重度损伤,急性衰竭,考虑与布洛芬有关。给予保、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和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等治疗6 d后,患者全身皮肤和巩膜黄染减轻,散在出血点减少。实验室检查示ALT 513 U/L,AST 36 U/L,TBil 31.5 μmol/L,Scr 281 μmol/L,UA 241 μmol/L;其尿量为2 500 ml/d。停止CRRT,继续予保治疗14 d后,患者皮肤黄染消退,出血点消失,实验室检查示ALT 55 U/L,AST 39 U/L,TBil 15.6 μmol/L,Scr 101 μmol/L,UA 237 μmol/L;其尿量为4 000 ml/d。

  • 标签: 布洛芬 化学药物性肝损伤 肾功能不全
  • 简介:摘要慢加急性衰竭(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恶化,伴随肝脏和外器官衰竭的高病死率复杂综合征,内科综合治疗的短期病死率高达50%~90%。现对目前常见的ACLF定义和诊断标准、预警预测模型和发病机制等进行总结。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 诊断 预后 发病机制
  • 简介:伏立康唑属三唑类抗真菌药,抗菌谱较广,对假丝酵母菌包括耐氟康唑的克柔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白假丝酵母菌耐药菌株以及曲霉菌、隐球菌等均具抗菌活性.推荐用于治疗免疫功能减退患者进行性的、可能威胁生命的感染.

  • 标签: 伏立康唑 肝功能衰竭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急性衰竭患者,观察给予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08月一2019年08月急性衰竭患者10例。针对所有患者临床给予护理干预,观察完成护理后获得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有效护理后,5例出院,2例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3例死亡,抢救成功患者7例.抢救成功率为70.00%,死亡患者3例,死亡率为30.00%。通过模糊数字评分后发现,护理满意度为(92.05±1.96)分.消极情绪缓解评分为(93.0 7±1.08)分。结论:针对急性衰竭患者.临床给予1CU护理.最终能够显著提高急性衰竭患者抢救成功率,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最终显著提高急性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肝衰竭 护理 重症监护室
  • 简介:摘要:目的:就人工治疗药物性肝炎急性衰竭中护理对策加以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以回顾性分析展开,对象为 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所接诊病例 56 例,对治疗中护理对策加以分析。结果 在有效护理对策的作用下,本组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护理满意度达100%。结论 针对接受人工治疗的药物性肝炎急性衰竭患者,辅以有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该部分患者诊治效率。

  • 标签: 人工肝 药物性肝炎 急性肝衰竭 护理
  • 简介:【摘要】急性衰竭(ALF)和慢加急性衰竭(ACLF)病死率高,属于危重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从发病机制、中西医治疗现状方面综述ALF和ACLF研究进展。除内科基础治疗、肝脏移植之外,人工支持治疗及中医药疗法是衰竭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人工支持治疗包括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成分血浆分离吸附系统(Prometheus)、血浆置换疗法(PE)、血浆透析滤过(PDF)等非生物人工及生物人工,中医药疗法包括中药汤剂口服、灌肠及中成药的使用。传统中医药疗法与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相结合,有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衰竭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肝衰竭 急性肝衰竭 慢加急性肝衰竭 人工肝 中药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衰竭(PALF)的病因、预后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并确诊为PALF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和预后进行分析,并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2组生化指标,根据不同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Wilcoxon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0例PALF患儿中,男68例,女52例;婴儿36例,幼儿34例,学龄前期22例,学龄期28例。病因方面:脓毒症20例(16.7%)、遗传代谢性疾病19例(15.8%)、中毒18例(15.0%)、病毒感染12例(10.0%)、药物6例(5.0%)、胆道息肉1例(0.8%)、肿瘤性疾病1例(0.8%)和病因不明43例(35.9%)。在已知病因中,婴儿以感染和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主,幼儿以感染和药物/毒物为主,而学龄期和学龄前期以药物/毒物和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主;PALF患儿病死率为50.0%;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脓毒症、希特林蛋白缺乏症和酪氨酸血症合并PALF病死率高;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总胆红素(TB)[159.00(73.05,274.00) μmol/L比62.75(2.65,221.75) μmol/L]、结合胆红素(DB)[83.00(41.43,160.00) μmol/L比38.74(10.98,128.75)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PT)[39.60(24.93,62.60) s比24.65(21.43,29.83)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40(2.30,6.74)比2.09(1.85,2.84)]、血氨(NH3)水平[109.50(85.25,149.75) μmol/L比80.00(60.25,102.75) μmol/L]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清蛋白(ALB)[(28.72±5.88) g/L比(33.69±4.96) g/L]、丙氨酸转氨酶(ALT)[586.50(223.25,1 082.00) U/L比1 434.00(615.00,3 334.50) U/L]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827.50(545.00,2 024.00) U/L比1 663.50(821.00,4 886.75) U/L]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血糖和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PALF病死率高,不同年龄段病因不同,TB、DB、PT、INR、NH3水平升高及性脑病发病率升高,ALB、ALT和AST降低提示预后不良。

  • 标签: 儿童 急性肝功能衰竭 病因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