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散光弱视儿童的综合弱视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接收的散光弱视儿童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采用综合弱视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视力、散光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视力高于对照组,散光、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应用综合弱视治疗散光弱视患儿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儿散光及视力情况,减少复发。

  • 标签: 散光性弱视 综合弱视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矫治儿童近视混合散光弱势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 36 例( 72 眼)儿童近视混合散光弱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不同矫治方式。 结果: 两组矫治方法均能够有效提升患儿视力,观察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近视混合散光弱视儿童在较长周期进行弱视训练的过程中存在视疲劳,为减轻球镜的回退程度,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方法如眼周穴位电针刺激等,以延缓近视散光的发生。

  • 标签: 矫治 儿童近视 散光性弱势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散瞳验光配镜联合弱视治疗对混合散光弱视患儿屈光状态变化和弱视疗效。2019年01月~2020年12月为研究时间段,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混合散光弱视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各组35例患儿,对照组实施散瞳验光配镜治疗,实验组实施散瞳验光配镜联合弱视治疗,探究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屈光状态对比。结果:对混合散光弱视患儿实施散瞳验光配镜联合弱视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屈光状态均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施散瞳验光配镜联合弱视治疗后,能够有效改善混合散光弱视患儿的屈光状态,及得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预后水平,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散瞳验光配镜 弱视治疗 混合性散光弱视 屈光状态变化 弱视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混合散光弱视患儿,探究散瞳验光配镜联合弱视治疗对屈光状态的改善的改善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录的106例患儿进行研究,分别采取散瞳验光配镜治疗散瞳验光配镜联合弱视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6.23%)较对照组(79.25%)更高,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治疗3年、5年后的屈光度较对照组更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散瞳验光配镜 弱视治疗 混合性散光弱视 屈光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儿童混合散光导致的弱视的治疗方案和配镜原则疗效。方法 对 2020年 1月 -2020年 6月我院的儿童混合散光导致的弱视患儿 30例进行调查研究,将患儿所有临床资料进行回归分析。所有患儿均采用 1%的阿托品散瞳验光配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视力训练,治疗 2年后,对患儿视力改善情况进行评价与观察。结果 治疗前, 46只患眼视力中,正常为 0只,轻度为 13只,中度为 22只,重度为 11只,良好率为 76.1%,治疗后, 46只患眼视力中,正常为 19只,轻度为 16只,中度为 8只,重度为 3只,良好率为 93.5%, 46只患眼视力治疗后良好率显著高于治疗前 46只患眼视力,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采用正确的治疗措施与配镜原则在儿童混合散光导致的弱视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的改善患儿眼视力,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同时也进一步保障了患儿视力健康,促进患儿后期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儿童混合性散光 弱视 配镜原则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弱视训练对屈光不正弱视儿童患眼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3月 -2014年2月于我院行弱视训练治疗的屈光不正弱视儿童50例(弱视组,共计90眼)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记录患儿临床疗效及组内不同弱视严重程度患儿提高1行LogMAR视力所需的平均时间,及儿童眼调节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差异;并与同期来院体检的视力正常儿童36例(对照组,共计72眼)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弱视组内重度弱视患儿提高1行LogMAR视力所需的平均时间最短,其次为中度弱视患儿,轻度弱视患儿提高1行LogMAR视力所需的平均时间最长,各亚组间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后,弱视组患儿患眼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调节滞后量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P<0 .05)。治疗3个月后,弱视组各患儿患眼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活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轻、中度弱视>重度弱视(P<0 .05),患眼调节滞后量则明显降低,且轻、中度弱视<重度弱视(P<0.05)。结论:对屈光不正弱视儿童予以弱视训练,能有效改善其患眼调节功能,对患儿预后恢复有利。

  • 标签: 弱 视训练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 调节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屈光不正弱视儿童弱视眼调节功能采用弱视训练的效果。方法:收集屈光不正弱视儿童共计80例作为研究组,实施弱视训练干预手段,将干预后的效果与视力正常的对照组儿童进行比较。结果:80例研究对象在经过干预前后调节功能的比较,其在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以及调节灵敏度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调节滞后量也要显著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对屈光不正弱视儿童弱视眼调节功能实施弱视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儿童的视力水平,有利于儿童预后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弱视 屈光不正 弱视训练 功能调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眼总散光与角膜散光、眼内散光的线性关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8年6─12月在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行睫状肌麻痹验光且散光度≥1.00 D的3~6岁儿童,按入选标准选取76例(126眼),收集睫状肌麻痹后角膜散光度及轴位、眼总散光度及轴位4组数据。运用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及三角函数公式分析并计算眼内散光度及轴向,对总散光度与角膜散光度、眼内散光度做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眼总散光度与角膜散光度、眼内散光度遵循Ctotal=0.004+0.988×Ccorneal+0.928×Cintraocular(R2=0.998,P<0.001)。眼总散光轴向与角膜散光轴向、眼内散光轴向遵循Atotal=48.391+0.708×Acorneal-0.185×Aintraocular(R2=0.531,P<0.001)。126只散光眼的眼内散光中远视散光92眼(73.0%),散光度最小值+0.25 D,最大值+2.00 D,平均(+0.58±0.29)D;近视散光34眼(27.0%),散光度最小值-0.03 D,最大值-1.03 D,平均(-0.26±0.24)D。结论:眼总散光度与角膜散光度、眼内散光度呈高度线性相关。可通过公式Ctotal=0.004+0.988×Ccorneal+0.928×Cintraocular反推计算出眼内散光度,且准确高。大部分眼内散光对角膜散光起补偿抵消作用,对角膜散光轴向影响小,眼内散光以逆规散光为主。

  • 标签: 眼内散光 角膜散光 平行四边形法则 矢量分析 三角函数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制对斜视弱视的影响。方法回顾研究我院21例斜视弱视患者,经过常规弱视治疗,双眼视力稳定无提高3个月以上行了斜视矫正术的患者,对比术前、术后行相似的弱视治疗,术前与术后第1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弱视眼视力变化。结果手术后发现,仅在术后第1天,患者弱视眼视力就有所提高,平均提高了0.5行;术后1个月,弱视眼视力提高较为明显,平均提高了1.6行;术后3个月,弱视眼视力平均提高了2.3行。结论斜视弱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后,有利于其弱视眼视力恢复,对弱视治疗更敏感,值得推广。

  • 标签: 抑制 弱视 斜视矫正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弱视综合治疗仪对屈光不正弱视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我院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屈光不正弱视患者中,从中选择了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按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45例,前者接受常规矫正治疗,后者则同时接受弱视综合治疗仪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评价,观察组为91.11%,对照组为73.33%相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矫正视力、屈光度比较,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矫正视力、屈光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比较结果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屈光不正弱视患者应用弱视综合治疗仪治疗,能够有效恢复患者正常视力水平,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弱视综合治疗仪 屈光不正性弱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弱视综合治疗仪对屈光不正弱视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我院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屈光不正弱视患者中,从中选择了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按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45例,前者接受常规矫正治疗,后者则同时接受弱视综合治疗仪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评价,观察组为91.11%,对照组为73.33%相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矫正视力、屈光度比较,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矫正视力、屈光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比较结果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屈光不正弱视患者应用弱视综合治疗仪治疗,能够有效恢复患者正常视力水平,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弱视综合治疗仪 屈光不正性弱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耳穴贴压结合弱视治疗与单纯弱视治疗儿童屈光不正弱视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本院在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72例屈光不正弱视患儿。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应用单纯弱视治疗方法)、实验组(36例,应用耳穴贴压结合弱视治疗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矫正视力、屈光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更高(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矫正视力、屈光度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矫正视力更高(P<0.05),实验组屈光度更低(P<0.05)。结论:耳穴贴压结合弱视治疗屈光不正弱视患儿的临床效果高于单纯弱视治疗。

  • 标签: 耳穴贴压 弱视治疗 屈光不正性弱视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长期配戴散光镜对散光的干眼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电脑验光仪筛查出正常人10例(20眼)及干眼病患者30例(60眼),并将干眼患者随机分成实验A组:给予人工泪液治疗同时联合配戴散光镜;和对照B组:只给予人工泪液进行治疗。A组30眼,B组30眼。分别对其治疗前后进行DR-I泪膜干涉成像仪检查,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I试验)以及泪膜破裂时间测定(tearbreak-uptime,BUT)检查。结果:干眼病患者的泪膜干涉成像仪检查.基础泪液分泌试验以及泪膜破裂时间测定检查结果同健康人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30,90d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值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治疗后14d泪膜干涉成像仪检查及泪膜破裂时间测定值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在治疗后30d及90d后其DR—I泪膜干涉成像仪检查及泪膜破裂时间测定值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散光矫正镜对具有散光的干眼患者有提高疗效的作用。

  • 标签: 干眼病 人工泪液 角膜 散光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儿童近视弱视远期疗效进行了分析。方法收集了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100例近视弱视儿童病例,在治疗过程中,采用散瞳检影验光的方式,为近视弱视儿童选择适合度数的眼镜,并采用了遮盖治疗联合海丁格刷、闪烁红光的治疗方式,对患儿进行了精细目力训练,对远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近视轻度弱视患儿在9岁之前接受治疗可以保证良好疗效,近视与弱视程度较轻患儿戴镜矫正时间越长,远期疗效越好。结论儿童近视弱视远期疗效与戴镜年龄、戴镜时间、近视程度、弱视程度有着较大关系,这类疾病应及早治疗,这样可以保证疗效。

  • 标签: 近视 弱视 远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弱视训练仪结合弱视训练法在儿童弱视治疗上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自2014年1月至12月均在戴镜后来我院弱视训练中心接受治疗的150例弱视儿童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通过弱视训练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之上配合弱视训练仪予以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接受4个月的治疗,并对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结果观察组患者中除4例(6只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戴镜后训练效果欠佳,其余弱视戴镜儿童矫正视力均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为95.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2.5%),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弱视训练法配合弱视训练仪在儿童弱视的治疗上具有极其显著的疗效,价值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儿童弱视 弱视训练法 弱视训练仪 矫正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状态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84例(149眼)老年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IOLMaster测量角膜散光情况。对患者角膜散光度数的大小,散光类型的分布情况,眼轴与角膜散光度数的相关等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72.16±3.78)岁,角膜散光的平均值为0.96D(0.05D-4.96D),角膜散光≥1.0D的占63.1%,其中逆规散光占40.9%。结论白内障医生应该重视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的检测,并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后决定是否需要矫正,为患者选择合理的矫正策略,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使白内障手术从某种程度上转变为屈光性手术。

  • 标签: 白内障 角膜散光
  • 简介: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我们验光后,大多数人会发现眼睛有散光,散光到底是什么?只有将其放入海阔天空的地方,才能说的清楚。我们知道,眼外的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倒像。如图,物体A在视网膜上产生图像B。眼外物体上的每个点,在视网膜都有一个清晰的点与其对应。

  • 标签: 散光 视网膜 物体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矢量分析法计算眼内散光(ORA),并分析ORA对近视散光患者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1─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SMILE的患者60例(115眼)。应用矢量分析法分析计算出ORA,根据ORA大小分为高眼内散光组(ORA≥1.00 D)42眼和低眼内散光组(ORA<1.00 D)73眼。随访时间3个月,比较2组术后裸眼视力(UCVA)、毕达哥斯拉长度、总高阶像差(tHOAs)、垂直三叶草差(Z9)、垂直彗差(Z7)、水平彗差(Z8)、斜三叶草差(Z10)、斜四叶草差(Z15)、斜二次散光(Z13)、球差(Z11)、垂直二次散光(Z12)、垂直四叶草差(Z14)以及85 cd/m2和3 cd/m2下的对比敏感度,同时矢量分析比较2组术后显然验光散光结果的矢量误差、大小误差、角度误差、矫正指数和成功指数。通过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比较2组间差异。结果:术后3个月,高眼内散光组术后残余散光度数大于低眼内散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3,P=0.001)。对2组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进行矢量分析,高眼内散光组矢量误差、角度误差绝对值、成功指数均大于低眼内散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35,P=0.001;t=-2.326,P=0.020;t=-2.587,P=0.010)。SMILE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了理想的视力[高眼内散光组(LogMAR):-0.15±0.05,低眼内散光组(LogMAR):-0.15±0.05],高眼内散光组与低眼内散光组间手术前后总高阶像差及3、4阶各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U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 cd/m2下18 c/d空间频率下低眼内散光组对比敏感度高于高眼内散光组(t=-2.877,P=0.005),2组患者术后毕达哥斯拉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眼内散光的存在会造成SMILE对近视散光矫正的误差,使高眼内散光患者术后残余散光更大,且降低术后亮环境下高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但并未对视力及高阶像差造成影响。

  • 标签: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眼内散光 视觉质量 矢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