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颈椎反弓是常见的颈椎病,本文报道调整型颈椎牵引治愈颈椎反弓1例。颈椎牵引采用前屈牵引、平伸牵引、过屈过伸牵引的调整方式,经X片检查,取得临床治愈效果。

  • 标签: 颈椎反弓 调整型颈椎牵引
  • 简介:医学图像数据量大,在高效压缩的同时确保其压缩后的高保真度是医学图像压缩首要考虑的因素。使用第二代整数实现的提升格式小波变换代替原来的小波变换,保证图像的可逆性和小波特性,能够实现真正的无损压缩。实验结果表明,在此基础上完成的多集集合分裂算法(SPIHT),对医学图像的压缩更加平滑,视觉效果好,压缩效果和质量较高,提高了重构图像的PSNR。

  • 标签: 医学图像 整数小波 提升算法 多集集合分裂算法 JPEG算法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电能的品质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住宅小区配电网的建设,关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用电的品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技术改造,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本文对浅谈负荷调整型低压分支箱在配电系统的应用作出了讨论。

  • 标签: 负荷调整 低压分支箱 配电系统 应用
  • 简介:从2006年到2010年,是我国西部开发的整型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不论是国际经济形势,还是国内经济政策和发展环境等,都可能有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是西部开发的有利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西部地区如何通过调整思路、选择战略和对策应对这些变化,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 标签: 西部开发 “十一五” 决策导向 国际经济形势 经济政策 调整思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在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PA-IVS并进行介入治疗的2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射线曝光时间、放射剂量。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动脉导管支架置入组和无支架置入组,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患儿术前三尖瓣瓣环直径及Z值、右心室长径和右心室长径/左心室长径。比较接受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的24例患儿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右心室收缩压压差、血氧饱和度、乳酸水平的差异。分析25例患儿术后右心室改善情况。分析无支架置入组患儿术后氧饱和度与术后右心室收缩压压差、术后1个月肺动脉瓣瓣口开放程度及三尖瓣瓣环Z值的相关性。结果25 例 PA-IVS 患儿中男19 例、女6 例,手术年龄12(6,28)日龄,体重 (3.7±0.5)kg。其中1例仅采用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20例患儿仅采用PBPV,另外 4例患儿同时接受了2种手术。动脉导管支架置入组与无支架置入组患儿术前三尖瓣瓣环Z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1.2比-0.1±0.4,t=2.77,P=0.010)。25例PA-IVS患儿术后1个月三尖瓣反流速度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6)比(4.8±0.9)m/s,t=6.62,P<0.001]。采用PBPV的24例患儿术后右心室收缩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19)比(110±32)mmHg(1 mmHg=0.133 kPa),F=59.55,P<0.001]。无支架置入组的20例患儿术后氧饱和度与肺动脉瓣球囊扩张前后右心室收缩压压差(r=-0.11,P=0.649)、术后1个月肺动脉瓣瓣口开放程度(r=-0.31,P=0.201)及三尖瓣瓣环Z值(r=-0.18,P=0.452)均无明显相关。结论经皮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可作为PA-IVS一期手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右心室、三尖瓣环和肺动脉发育较好的患儿,PBPV较为适用,而三尖瓣瓣环越小,则对动脉导管越依赖,越适于置入动脉导管支架。

  • 标签: 肺动脉瓣闭锁 动脉导管 支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的16例PA-IVS患儿的手术治疗及随访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右心室收缩压、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比较手术前与末次随访SpO2、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6例PA-IVS患儿男10例、女6例,手术年龄为19(14,26)日龄,其中12例患儿成功行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2例患儿转外科行直视下肺动脉瓣切开术,2例患儿转外科行经胸肺动脉瓣打孔术。12例成功行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的PA-IVS患儿手术年龄为18(14,27)日龄,体重(3.6±0.4)kg,术后即刻右心室收缩压明显下降[(57±16)比(95±19)mmHg(1 mmHg=0.133 kPa),t=7.49,P<0.001];术后SpO2明显改善(0.90±0.48比0.75±0.09,t=-5.61,P<0.001)。12例成功行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的PA-IVS患儿随访时间为22(7,33)个月,末次随访右心室与左心室横径比值较术前明显增加(0.55±0.05比0.45±0.05,t=-3.27,P=0.007);肺动脉瓣环Z值较术前明显增加(-0.78±0.23比-1.73±0.56,t=-8.52,P<0.001);三尖瓣瓣环Z值较术前明显增加(-0.52±0.12比-1.46±0.38,t=-10.40,P<0.001)。16例患儿均实现双心室循环,无死亡及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新生儿PA-IVS安全、有效,中期随访疗效确切。

  • 标签: 肺动脉瓣闭锁 心脏导管插入术 随访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杂交手术(Hybridprocedure)经胸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治疗婴幼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行杂交手术的PA-IVS,应用术前TTE诊断、术中TEE监测及术后TTE随访,连续观察评价右室发育情况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73例患儿均成功行经胸肺动脉瓣球囊扩张,超声诊断明确,术前TTE三尖瓣Z值=-(1.2±1.1),均>-3;右室均存在流入道、小梁部及流出道;肺动脉瓣均呈膜性闭锁,右室流出道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1例;16例少量冠状窦隙开放,无明显右室依赖性冠状动脉循环。术中TEE即时肺动脉跨瓣压差(26.2±8.5)mmHg、均<36mmHg,瓣口直径(5.1±0.8)mm,肺动脉均为轻-中度以下返流。6例患儿住院期间死亡,余患儿TTE随访6月~2年2例因狭窄加重行二次球囊扩张,6例行右室流出道补片扩大及三尖瓣成形术;余患儿肺动脉跨瓣压差及瓣口直径略有波动,肺动脉瓣口狭窄均未见进行性加重,三尖瓣Z值及右室舒张末期直径均呈递增趋势。结论TTE可早期对PA-IVS做出准确诊断,通过三尖瓣Z值评价右室发育情况,判断冠状窦隙开放程度,指导临床及时进行手术干预。同时应用TEE的杂交术式近期疗效明显,可消除体外循环对于婴幼儿心脏的打击,促进其右心室的发育,为双心室或一又二分之一心室矫治创造机会。

  • 标签: 超声心动图,杂交手术,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PA/IVS)伴右心发育不良(right ventricular hypoplasia,RVH)胎儿的生后诊治及预后情况,探讨现有胎儿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fetal pulmonary valvuloplasty,FPV)指征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就诊的、有FPV指征但因胎位或胎龄问题无法行FPV,且接受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的胎儿PA/IVS伴RVH的单胎妊娠孕妇。总结产前胎儿超声心动图评价指标、生后诊治及随访结果。采用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就诊的胎儿PA/IVS孕妇35例,有FPV指征者28例,其中18例接受FPV,10例因胎位或胎龄问题无法行FPV。这10例中的4例家属要求引产,最终6例接受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者纳入分析。产前初诊超声心动图评估中位胎龄为28.9周(28.3~30.4周)。与产前初诊超声心动图评估相比,6周后再次评估时胎儿右心室长径/左心室长径增大[0.8(0.6~0.9)与0.6(0.5~0.8)],三尖瓣反流速度增快[4.7 m/s(3.2~5.1 m/s)与4.1 m/s(3.3~4.8 m/s)],三尖瓣Z值[-0.8(-1.6~0.8)与0.4(-0.3~1.9)]和单心室预测评分[0.5分(0.0~2.0分)与2.0分(1.0~3.0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1、2.00、-2.20和2.00,P值均<0.05)。6例胎儿均活产出生,中位出生胎龄38.9周(37.3~40.1周),生后即刻转入心脏监护病房后的中位体重为3 425 g(3 100~4 160 g),首次手术干预中位日龄为12.5 d(0.0~20 d)。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11.8~18.5个月)。产前初诊评估时4例胎儿单心室预测评分为1~2分,2例为3分。随访期间无死亡,4例患儿实现解剖层面双心室循环(产前初诊评估单心室预测评分1~3分),1例实现临床双心室循环(单心室预测评分3分),1例仍需进一步随访(单心室预测评分2分)。结论满足FPV指征但未行宫内干预的PA/IVS伴RVH胎儿生后进行治疗预后较好,提示目前的FPV指征也许过于宽泛,鉴于FPV实施困难,需要进一步探讨更适宜的FPV指征。

  • 标签: 心脏缺损,先天性 肺动脉瓣闭锁 心室 先天畸形 胎儿心脏 气囊瓣膜成形术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心导管微导丝肺动脉瓣打孔并球囊扩张治疗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PA-IVS)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经心导管微导丝肺动脉瓣打孔并球囊扩张术的21例(男14例、女7例)PA-IVS新生儿的治疗及随访情况。所有患儿均采用经Simmons导管推送微导丝肺动脉瓣打孔技术,同时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术后1、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手术效果及右心室发育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共纳入21例PA-IVS新生儿,其中产前诊断13例,中位手术年龄6日龄,体重(3.2±0.5)kg,球囊与瓣环比值1.19±0.12,术前经导管测量右心室收缩压(121±33)mmHg(1 mmHg=0.133 kPa),术后即刻压力为(47±13)mmHg。入组患儿随访中位时间30个月,所有入组患儿均实现双心室循环,无死亡及严重的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及以上的患儿16例,末次随访肺动脉跨瓣压差(29±15)mmHg,右心室与左心室横径比值明显高于术前(0.86±0.10比0.73±0.13,t=-2.96,P=0.006),肺动脉瓣瓣环Z值明显高于术前(-1.41±0.89比-2.83±1.06,t=-3.65,P=0.001),三尖瓣瓣环Z值比同样明显高于术前(-0.52±0.29比-1.34±0.81,t=-3.55,P=0.001)。结论经心导管微导丝肺动脉瓣打孔并球囊扩张术是PA-IVS新生儿期安全有效的首期治疗方案。

  • 标签: 肺动脉瓣闭锁 婴儿,新生 心脏导管插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