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该书原著者李家源(1917-2000),字愆渊,号渊民,是韩国著名儒学大师李退溪的十四世孙,也是韩国著名汉学家。他毕生致力于汉学创作,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在韩国以及东亚汉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本书是李家源先生的代表作。详细介绍了韩国自箕子时代起历代重要汉学著作和汉学作家,

  • 标签: 韩国 文学史 汉学家 治学严谨 李退溪 影响力
  • 简介:在两岸文论的竞技场上,以“务实行动派”著称的李瑞腾是左右开弓的高手。他一边从事行政工作,一边著书立说。由33本组成的《台湾文学长编》^①,便是他担任台湾文学馆馆长期间策划出来的赫赫战果。

  • 标签: 文学史研究 台湾地区 行政工作 著书立说 竞技场 文学馆
  • 简介:《环球人物》十月号(上),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专访,云:“他的初衷很简单,听说写书有稿费,就能吃饱肚子。于是他开始在破旧的煤油灯下看书写字。”

  • 标签: 文学史 微观 收入 诺贝尔文学奖 煤油灯 莫言
  • 简介:对于戏迷而言,可能有人不知道李芳桂,但是几乎没有人没听过没看过《火焰驹》;对于行内人士而言,李芳桂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剧作家,他一生致力于地方戏碗碗腔的创作,他的“十大本”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俱佳,至今仍然在戏剧舞台上演出。然而,翻遍各个版本的文学著作,也找不到关于他的只言片语。“这位堪与世界戏剧大师比肩者”(陈忠实语)为何身后寂寞冷清,与文学失之交臂呢?一、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国学者所写的文学著作,是20世纪初受了外国的影响才出现的。文学,顾名思义,就是文学的历史,因此,编撰文学需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发展、演进的历程。

  • 标签: 文学史 李芳 缺席 中国戏剧 戏剧舞台 中国学者
  • 简介:本文探讨了跨文化文学与世界文学诸方面问题,认为世界文学研究有诸多目标。本文分析了弗朗科·莫菜蒂和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等人的观点,指出其局限性,试图对世界文学的领域和范围进行界定。

  • 标签: 跨文化文学史 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研究
  • 简介:现代文学的起讫时间长期以来都是定位在1917年至1949年,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台湾的哈佛学者王德威的那篇《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发表,让现代文学这个词变得暧昧不清,本文拟围绕现代、现代性、文学现代性,以及王德威和其他学者观点的逻辑出发点和归宿等问题展开讨论,回应"现代"到底该起于何处以及文学家应该注意的问题。

  • 标签: 王德威 文学的现代 现代文学史 现代性 边界
  • 简介:诗集《女神》已经成为一个关于文学记忆的历史存在,而在《女神》存在的历史进程中,其版本、文本的衍变,则是一个重要的构成。文学的叙事方式和研究模式,对于《女神》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新文学在其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形成之初,对于《女神》的阅读,恰恰忽略了版本、文本衍变的因素。这是从学术史意义上去回顾《女神》研究所值得思考的问题。

  • 标签: 《女神》 文本 文学史 阅读
  • 简介:2013年6月19日郭良蕙在台湾悄然辞世,享年87岁。1950、60年代,她是台湾文坛红极一时的小说作家,生前出版长短篇小说约六十部。她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1949年随新婚夫婿到台湾。1962年爆发的"《心锁》事件",不仅当时喧腾港台两地,且多年来成为热门话题。本文除了铺陈《心锁》从连载到出版、从官方查禁到民间论战,整个"事件"前因后果,也叙述事件与"台湾文学书写"的关系,呈现国民党文艺政策下的台湾文学生态。

  • 标签: 郭良蕙 《心锁》 “心锁事件” 台湾文学史 戒严时期文学生态
  • 简介:台湾当代文学大致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进入大陆当代文学的视野.而关于台湾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的叙写问题却一直呈现着一种暧昧不明的状态。从刊物等媒介体系角度分析和探索形成此种文学状态的原因。

  • 标签: 台湾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 媒介体系
  • 简介:文学家对文学发展进行书写是中国固有之传统,然而面对现代西方学科体系的冲击,在文学书写首要面对的分期问题上,虽然十分重视却屡现困惑。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沈约、钟嵘、檀道鸾为代表的文学家在充分尊重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辅以时间发展(王朝更迭)为序,作为分期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当今文学书写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作用。

  • 标签: 文学史 分期 文学史学 魏晋南北朝
  • 简介:杨白民(1874-1924)于1903年在上海创办的城东女是近代中国女学历史上办学成就卓著的学校。该校尤重美育,特设文艺专修科(亦称“艺科”),为中国人自办的女中率先设立的文艺专修科。1912年,留学日本归来不久的李叔同任该校文学、音乐课。1915年,李叔同的学生刘质平也在该校担任乐理、声乐、钢琴等课的教学。

  • 标签: 女学 文艺 美育 史料 办学成就 近代中国
  • 简介:进入21世纪,回族古籍文献不仅成为对回族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基础文献,而且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始信息。文章侧重就回族古籍文献对研究回回民族族源问题、宗教信仰问题、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史料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回族古籍文献不仅是研究和认识回族历史文化发展全貌的基础史料,而且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具有科学价值的系统工程,它对回族学学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回族古籍 史料价值 回族学
  • 简介:研究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市镇叙事研究,认为这一研究视角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的新视域,研究的意义重大。中国现代市镇小说作家多,作品丰富,内涵深广,呈现出了自身鲜明的独立品格。从市镇这一特定的角度入手,结合中国现代市镇所特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展示中国现代小说被"乡土文学———都市文学"二元模式所忽视或遮蔽的文学价值,从新的叙事视角发现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揭示中国现代市镇小说所特有的审美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市镇叙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领域,深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的开掘。

  • 标签: 中国现代市镇小说 乡土 都市 中介位置 独立品格
  • 简介:王达敏先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哲学研究已有三十余年,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别具一格的学术思路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使王达敏先生的学术成果内涵丰厚且独到,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王达敏先生习惯于从哲学、文化和思想史的视角思考文学,同时坚持“文学文学”的审美立场。《第三价值》、《稳态》、《新时期小说论》、《理论与批评一体化》、《余华论》和《论文学文学》这一系列论著是王达敏先生学术视角和学术立场的最好体现。最近出版的《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以下简称《思潮史》)是王达敏先生在学术道路上的新探索和新收获,这是一部修史者在场的有温度的开创性著作,从思想史进入文学的独特视角赋予了这部著作深度和厚度,而严谨细致的理论辨析和灵动飞扬的文本批评更使其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

  • 标签: 文学思潮史 文学史写作 人道主义 中国当代 审美批评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简介:在今天的中国,奥斯丁是一位备受喜爱的作家,但其在中国的“热”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了几代学人的努力。在国内编写的文学中,对奥斯丁的述介亦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详的过程。因此,文章以国内学者主编的英国文学为基础,着重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奥斯丁文学形象的变化,从而分析奥斯丁在中国的认知和接受状况。

  • 标签: 简·奥斯丁 英国文学史 接受
  • 简介:决定作者、作品历史地位和价值的主要因素,从过去的第一、第二因素,转移向第三因素,即传播的最终接受方。人文传播的接受灾取代了创作灾和表现灾,受众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显然也应当是我们令天提倡“灾料美学”的理论出发点。正如同楼宇广厦须则原点建起一样,受众便是任何文化传播的原点之所在。

  • 标签: 美学 史料 文化传播 受众 原点 应当
  • 简介:尽管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是与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相关联的,但是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的写法基本上是传统的经验性和系谱性的方法,这体现在从林传甲到钱基博等一些文学家和研究者的著述中,这种情形到了20年代后有了大的转变,西方学术思潮的引入改变了文学的研究观念,即文学研究由传统的经验性谱系性研究向本质主义研究的过渡。其中胡适的文学研究开了这方面的先河,胡适在其颠覆性的白话文学中勾勒了"白话一乐府一民间"这样一个三角关系,并建立起其本质主义加进化论的文学研究观,开始了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新时期,即本质论和反映论的研究时期,即便在中国大陆批判胡适思想最严厉的时期,本质论和反映论的文学观念仍然是各种文学研究的核心观念,直到世纪末,文学的研究观念才又有了新的转变。

  • 标签: 文学史 谱系 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