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雾化吸入治疗越来越普遍地用于机械通气患者,而人工气道的建立改变了气溶胶输送环境和方式,目前已有《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指导临床,但是由于雾化吸入步骤繁琐,药品繁多,很多呼吸机不支持雾化吸入治疗,同时雾化吸入的疗效受众多因素影响,如呼吸机模式选择、参数设置、加温湿化、人工鼻和过滤器的使用等,往往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对呼吸机造成损坏。为规范机械通气雾化吸入技术的临床应用,避免操作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河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委员共同讨论,得出本临床路径,为机械通气雾化吸入的实际操作和给药提供临床参考。

  • 标签: 机械通气 雾化吸入 临床路径
  • 简介:摘要长期机械通气的患儿病情复杂,长期留滞PICU,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而且患儿的生活质量低下,缺乏心理护理和家庭情感沟通,疾病负担重。应加强对这部分患儿的长期管理及康复,本文结合成人及国内外长期机械通气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儿童的长期机械通气管理提供经验。

  • 标签: 长期机械通气 困难撤机 家庭机械通气 气管切开 儿科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影响长期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变化的原因。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2018年6月1日到2019年4月30日的机械通气患者(32例)。将入组的患者按机械通气时间分为短期机械通气组(7 d≤机械通气时间<1个月,20例)和长期机械通气组(机械通气时间≥1个月,12例)。比较两组患者膈肌的运动幅度、收缩时间、收缩速、E-T指数(运动幅度×收缩时间)、呼气末膈肌厚度、膈肌厚度变化率及胫骨前肌厚度。对所有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与呼气末膈肌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长期机械通气组患者的平均呼气末膈肌厚度[(0.13±0.04)cm]和膈肌厚度变异率(0.22±0.04)明显小于短期机械通气组[分别为(0.17±0.05)cm和0.27±0.08](均P<0.05),但两组膈肌收缩幅度、收缩时间、收缩速度、E-T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平均胫骨前肌厚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与呼气末膈肌厚度有明显相关性(P<0.01),但呼气末膈肌厚度与胫骨前肌厚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厚度及膈肌收缩功能明显减低,且与机械通气时间相关,营养状况不是影响膈肌厚度的主要因素。

  • 标签: 超声检查 呼吸,人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声门下吸引的最佳间隔时间。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入住ICU带声门下吸引气管切开导管机械通气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护理措施,A组患者间歇声门下吸引1 h/次,B组患者间歇声门下吸引3h/次,C组患者间歇声门下吸引6 h/次。比较三组患者声门下分泌物量及培养结果、VAP的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的VAP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声门下分泌物含量、气道黏膜隐血的发生率、气道黏膜肉眼可见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C两组(P<0.05),C组患者发生吸引管堵塞的次数明显高于A、B两组患者(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声门下吸引的最佳间隔时间为3 h/次。

  • 标签: 机械通气 声门下吸引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间隔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后需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金华市人民医院手术后需继续机械通气入住重症医学科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撤机结局分为成功组(57例)与失败组(30例),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基础疾病、是否为急诊手术,记录患者手术后入住重症医学科24 h内的白蛋白(Alb)、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乳酸(Lac)、机械通气时间(T),计算入住重症医学科最初24 h内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最差值。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手术后患者撤机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成功组的Scr、APACHEⅡ评分、Lac、PaCO2分别为66.60 μmol/L、(21.67±4.67)分、2.60 mmol/L、34.50 mmHg,与失败组的79.00 μmol/L、(25.73±4.27)分、5.00 mmol/L、37.80 mmHg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4、3.975、2.609、2.001,P=0.026、<0.001、0.009、0.045);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后需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与Scr、APACHEⅡ评分、Lac、PaCO2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B值为0.174,Wald值为6.845,P=0.009,APACHEⅡ评分是手术后患者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APACHEⅡ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34,曲线的截断点为22.95,此时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9.60%和73.30%。结论APACHEⅡ评分是影响手术后患者撤机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预测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撤机结局,但灵敏度不高。

  • 标签: 围手术期 呼吸,人工 通气机撤除法 氧吸入疗法 重症监护 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 病人结局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ICU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Ovid、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ICU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2009年10月至2019年10月。由2名评价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文献质量,采用汇集性整合的方法进行结果整合。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提炼38个完整的研究结果,归纳出7个新的类别,并得到3个整合结果:经受诸多身心不适;渴望得到支持;自我调适与反思中实现个人成长。结论机械通气期间出现的不适体验,降低了患者的舒适度,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临床结局造成不利影响。ICU护士作为机械通气患者最直接的照顾者,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在缓解其躯体不适的同时,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最终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 标签: ICU 机械通气 体验 质性研究 Meta整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管理现状,并探讨镇静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6月11日至10月30日,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监护室163例符合要求的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ICU治疗情况以及镇静评分。结果163例入组患者共进行机械通气11 261.62 h,在此期间护士评估并记录的镇静评分量表(RASS)评分为2 815次,其中有80.3%(2 261/2 815)的RASS评分为浅镇静,17.4%(490/2 815)为镇静较深,2.3%(64/2 815)为镇静不足;根据指南推荐的镇静水平将患者分为镇静理想组和镇静非理想组,分析患者镇静水平的影响因素发现,相比于男性来说,女性患者的镇静管理水平更为理想(OR值为0.39,P<0.05);使用咪达唑仑会增加患者镇静不理想的风险(OR值为5.60,P<0.05);对患者进行镇静评估的间隔越长,其镇静不理想的风险就越大(OR值为1.70,P<0.05)。此外,镇静非理想组患者的气管切开率(χ2值为9.70,P<0.01)、ICU住院时间(U值为-2.33,P<0.05)及住院费用(t值为-4.26,P<0.01)显著高于镇静理想组患者。结论患者的镇静水平与镇静药物类型、镇静评估间隔密切相关,镇静水平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为临床镇静管理以及制订合理的镇静评估策略提供参考和依据。

  • 标签: 术后 重症监护病房 机械通气 镇静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机械通气交替应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泰安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4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74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常频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高频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交替应用组联合常频机械通气与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治疗后比较三组患儿用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氧合功能、并发症及存活情况。结果交替应用组用氧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较常频组和高频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开始后各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PaO2/FiO2)增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与呼吸指数(RI)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2 h、24 h及48 h时交替应用组PaO2与PaO2/FiO2高于常频组与高频组,PaCO2、OI与RI低于常频组与高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及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机械通气交替应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利于提高氧合功能,缩短用氧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安全性良好。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常频机械通气 高频振荡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FNC)应用于早产儿机械通气撤机中的效果及对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60例行机械通气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其中,于撤机后采取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30例(NCPAP组),于撤机后采用HFNC 30例(HFNC组)。比较两组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并发症及撤机后12和24 h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两组通气时间和总用氧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NCPAP组[13.33%(4/30)比46.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撤机后12和24 h PaO2明显高于NCPAP组[(68.83 ± 2.76)mmHg(1 mmHg=0.133 kPa)比(64.79 ± 2.31)mmHg和(78.46 ± 3.32)mmHg比(74.72 ± 2.18)mmHg],PaCO2明显低于NCPAP组[(48.93 ± 2.51)mmHg比(52.31 ± 3.18)mmHg和(38.78 ± 4.23)mmHg比(43.67 ± 3.6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NC应用于早产儿机械通气撤机中效果良好,可减少并发症,改善血气分析指标。

  • 标签: 婴儿,早产 呼吸,人工 通气机撤除法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高流量鼻导管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面性护理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该院ICU病房行机械通气的患者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一般护理组和全面干预组各65例。一般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全面干预组采用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APACHEⅡ、护理质量评分和机械通气、ICU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HAMD及HAMA评分均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且全面干预组患者HAMD及HAMA评分均低于一般护理组(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出现下降,且全面干预组患者APACHEⅡ评分低于一般护理组(P<0.05);全面干预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高于一般护理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一般护理组(P<0.05)。全面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一般护理组(P<0.05)。全面干预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一般护理组(P<0.05)。结论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行全面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控制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家属更加满意。

  • 标签: 全面性护理 重症监护室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近年来,支气管哮喘(哮喘)的患病人数正在逐年上升。重症哮喘在治疗时不仅需要常规药物治疗,部分患者还需机械通气纠正严重呼吸衰竭,减少呼吸肌疲劳,降低病死率。机械通气时应用镇痛镇静治疗可以减少人机对抗、减少患者焦虑及烦躁、提高机械通气的疗效。本文就重症哮喘机械通气时镇痛镇静策略作一综述。

  • 标签: 哮喘 镇痛 呼吸,人工 镇静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研究超声评价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的可行性。方法选2017年3—12月入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40例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连续5 d应用超声测量患者左、右两侧前、中、后部膈肌位移和膈肌厚度。结果(1)与第1天患者右侧[前部:(11.05±3.04)mm;中部:(12.08±2.71)mm;后部:(11.51±3.33)mm]和左侧[前部:(13.63±7.52)mm;中部:(15.44±7.52)mm;后部:(14.76±6.93)mm]膈肌位移比,第3天右侧[前部(8.90±3.65)mm;中部(10.02±4.24)mm;后部(10.25±4.38)mm]和左侧[前部(9.82±1.96)mm;中部(11.60±1.13)mm;后部(11.52±1.98)mm]膈肌位移发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前、中、后部膈肌位移均于第5天恢复,且高于第1天,其中左侧中部和后部膈肌位移变化最明显。(2)与第1、2、3天比,第4天左、右两侧前、中、后部膈肌增厚率明显下降,其中左侧中部[第1天:(33.87±14.34)%;第2天:(37.26±13.91)%;第3天:(30.56±14.27)%;第4天:(15.53±5.68)%]和后部[第1天:(35.50±15.69)%;第2天:(39.84±15.32)%;第3天:(29.06±14.96)%;第4天:(13.30±5.79)%]膈肌增厚率变化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前、中、后部膈肌增厚率第5天较第4天有所恢复,但仍低于第1天。结论超声评价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是可行的,可为预防膈肌萎缩和撤离机械通气提供指导作用。

  • 标签: 膈肌功能 机械通气 超声 重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早期运动安全管理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的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6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ICU收治的45例重症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早期运动安全管理方案,包括:联合ICU医生、ICU护士、呼吸治疗师、康复师、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组建多学科安全管理团队,共同制定患者早期运动计划;配置运动及安全防护设备;评估早期运动风险,制定早期运动处方;制定营养处方和心理处方;开展患者早期运动宣教并与患者及时交流;加强团队成员培训。从2019年1月至3月入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中,选择45例性别、年龄和人工气道方式与观察组相匹配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机械通气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护、用药护理、环境管理和常规检查协助等。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抑郁焦虑情绪、舒适度、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人工气道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施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舒适度、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给予不同护理方案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情况均明显改善,且以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表现为:观察组干预后患者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分和用力肺活量(FVC)明显低于对照组〔HAD评分(分):10.80±2.54比17.51±3.66,FVC(L):1.81±0.42比2.23±0.39,均P<0.01〕,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比值、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各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GCQ评分(分):110.87±5.33比96.93±3.02,FEV1(L):1.99±0.37比1.71±0.15,FEV1/FVC比值:0.88±0.04比0.84±0.03,FEV1%:(88.98±8.57)%比(80.41±4.45)%,心理功能评分(分):49.74±9.88比40.17±8.95,躯体功能评分(分):27.65±9.46比20.32±9.53,社会关系评分(分):62.14±6.33比50.28±8.76,一般健康评分(分):38.61±8.48比30.63±8.93,均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4.44%比57.78%,P<0.01)。结论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早期运动安全管理方案,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以进一步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保证早期运动顺利开展。

  • 标签: 早期运动 安全管理 重症监护病房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力(pressure,P)联合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指导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常熟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有创机械通气至少24 h的患者76例,排除中枢呼吸抑制、原发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当患者具备撤机条件后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 test,SBT)1 h,根据撤机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两组的峰压(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Ppeak)、驱动压(driving pressure,DP)、RR,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相关指标对撤机失败的预测价值。结果76例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其中撤机成功组50例,撤机失败组26例。撤机成功组Ppeak×RR,DP×RR均明显小于撤机失败组。Ppeak×RR(cmH2O·次/min):291.8±76.5 vs 519.8±108.8(P<0.01)。DP×RR(cmH2O·次/min):131.6±34.2 vs 227.0±47.5(P<0.01),Ppeak×RR,DP×R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0、0.941;Ppeak×RR最佳临界值为362 cmH2O·次/min时,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度为96.2%,特异度为88.0%,阳性预测值(PPV)为97.8%,阴性预测值(NPV)为80.6%;DP×RR截断值为170 cmH2O·次/min时,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度为88.5%,特异度为92.0%,PPV为94.0%,NPV为88.5%。结论压力联合呼吸频率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成功。

  • 标签: 机械通气 撤机 正压呼吸 吸气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肺部超声评分(LUS)对腹腔感染(IAI)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普外科研究所和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IAI机械通气患者,符合脱机标准者进入脱机流程,脱机过程包括自主呼吸试验(SBT)和拔管。根据SBT是否成功(SBT成功定义为能通过120 min的SBT)分为SBT成功组和SBT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SBT前后的LUS评分;SBT成功组患者给予拔管,根据拔管是否成功(拔管成功定义为拔管后48 h内无需再插管进行有创通气)分为拔管成功组和拔管失败组进行亚组分析,比较拔管前(SBT结束时)和拔管后(拔管成功组为拔管后48 h,拔管失败组为再插管前)LUS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SBT前LUS评分对SBT失败的预测价值,以及拔管前LUS评分对拔管失败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76例IAI机械通气患者,排除机械通气时间不足48 h、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管切开和自动出院者23例,最终53例纳入分析。53例患者中SBT成功44例,失败9例;44例SBT成功患者中拔管成功23例,失败21例。SBT失败组患者SBT前后LUS评分均明显高于SBT成功组(分:SBT前为13.22±1.99比10.79±1.64,t=-3.911,P=0.000;SBT后为19.00±1.12比13.41±1.86,t=-8.665,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SBT前LUS评分预测SBT失败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5%可信区间(95%CI)为0.67~0.98,P=0.002〕;当最佳截断值为12.5分时,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84.1%。亚组分析显示,SBT成功患者中拔管失败组拔管前后LUS评分均明显高于拔管成功组(分:拔管前为14.19±1.60比12.69±1.81,t=-2.881,P=0.006;拔管后为16.42±1.59比12.78±1.54,t=-7.710,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拔管前LUS评分预测拔管失败的AUC为0.81(95%CI为0.69~0.92,P=0.000);当最佳截断值为13.5分时,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65.2%。结论LUS评分可以有效预测IAI机械通气患者的SBT结局及拔管后再插管风险。

  • 标签: 肺部超声评分 腹腔感染 自主呼吸试验 拔管
  • 简介:摘要气管插管用于解除上呼吸道梗阻、呼吸衰竭时的辅助通气、呼吸道管理和手术麻醉等需要,但同时气管插管可能引起多种气道并发症,特别是长期插管,包括黏膜水肿、血肿、溃疡、囊肿、肉芽、声门(下)狭窄、环杓关节脱位、声带麻痹等。本文主要介绍和气道相关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 标签: 儿童 气管插管 支气管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并发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行机械通气的105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分析ICU机械通气患者并发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ICU机械通气并发谵妄患者在性别、疾病类型、手术创伤方面与无谵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平均动脉压低于基础压百分比、脑血管疾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睡眠剥夺时间、血氧饱和度、不规则镇静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时间、平均动脉压低于基础压百分比是否>20%、APACHE Ⅱ评分、睡眠剥夺时间、血氧饱和度、不规则镇静均是导致ICU机械通气患者并发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机械通气时间、平均动脉压低于基础压百分比、APACHE Ⅱ评分、睡眠剥夺时间、血氧饱和度、不规则镇静等方面是诱发ICU机械通气患者并发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通过相应干预措施减少谵妄风险的发生,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ICU机械通气 谵妄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干预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7例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分为观察组(共39例)及对照组(共38例)。2组患者均给予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规处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床上被动关节训练、吸气肌训练及床边主动训练等。对比2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及ICU获得性衰弱(ICU-AW)发病率,并于拔管前采用超声检测2组患者膈肌厚度分数(DTF)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16.58±5.78)d]、机械通气时间[(201.57±26.67)h]均较对照组[分别为(22.54±6.21)d和(261.12±37.43)h]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患者ICU-AW发病率(28.2%)较对照组发病率(44.7%)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脱机成功率(87.2%)较对照组成功率(68.4%)明显提高(P<0.05);拔管前观察组患者DTF[(39.38±5.29)% ]较对照组[(26.95±8.69)%)]明显提高(P<0.05)。结论对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早期康复干预,能显著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改善膈肌功能,提高脱机成功率,且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较好,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 标签: 急性呼吸衰竭 早期康复 ICU获得性衰弱 膈肌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体外膜肺氧合是一种为常规治疗(机械通气)难以治愈的呼吸衰竭患者提供了临时体外呼吸循环支持的技术,在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的过程中,血液从患者的静脉系统进入人工膜肺,进行氧合与二氧化碳的去除,随之再从静脉系统回输至患者体内。为了避免正常肺功能的丧失,机械通气在体外膜肺氧合的过程中仍然有必要,但如何设置体外膜肺氧合过程中的机械通气参数,至今没有明确的指南。因此,本文将简述体外膜肺氧合期间气体交换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并就现有证据和文献总结体外膜肺氧合过程中的机械通气策略。

  • 标签: 呼吸,人工 潮气量 正压呼吸 体外膜肺氧合 驱动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