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实验采用2×7×3的混合实验设计,研究词性、字体和字号对汉字认知加工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词性对高频汉字认知加工没有显著影响;在七种字体之中,宋体、正楷和黑体的加工速度较快,而行楷、隶书、魏碑和华文彩云的加工速度较慢,字体的主效应显著;字号的主效应虽然不显著,但24号字体和48号字体的加工速度显著快于36号字体.实验结果倾向于支持汉字识别的平行加工说.

  • 标签: 字体 字号 词性 汉字认知加工
  • 简介:汉字是一种独特的“音形文字”,它不仅在一维空间存在有一个用音描述文字符号的序,还在多维空间建立有一个用形描述文字符号的序,不同于以音为主的拼音文字系统。汉字信息加工的生理机制也有别于拼音文字,不存在明显的一侧优势,阅读、书写时字形的视觉表象起着关键作用;而汉字的认识,则更有其特殊性,比如汉字词的记忆容量依赖于字词的视觉特点,也即字形的复杂性;汉字信息的提取以形似最容易,音近次之,意同最难。

  • 标签: 汉字加工 汉字认知 汉字信息 拼音文字 信息加工 生理机制
  • 简介:汉字是公认的难学的文字之一。但是,汉字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规约性能够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方式。所以,利用这种规约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字,从而高效、系统地掌握汉字。现代汉字中,形声字最多,其中的形旁在汉字认知中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 标签: 规约性 独体字 合体字 “目”旁字
  • 简介:认知过程来看,“人”这个概念的形成是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个基本层次概念,是属概念,其下位的种概念有女(女人)、尸(双腿弯曲的人)、子(小孩子)、卩(跪坐的人)、匕(趴着的人)、大(正面直立伸展腿和臂的人),屰(倒着的人)、交(交叉两腿的人)、夨(歪着头的人)、母(哺育孩子的人)。古人造字的思路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人本身是参照中心,在造人形字的时候,先根据观察,概括出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特征,象形法造出,其他人形字又以为参照,造出■(身)、■(女)、■(大)、■(尸)、■(卩)、■(子);在■(大)的基础上象形出■(交)、■(夨);在■(女)的基础上用指事法造出■(母)。“人”的范畴化的逻辑过程与人形字的造字逻辑并不一致,因为汉语中的词和记录词的字不在同一时期出现。从“人”形字的研究看,因为汉字的表意性,导致它不同于其他文字的特点:既是认知的工具,也是认知的结果,自身是一个系统。

  • 标签: 认知 人形字 造字
  • 简介:根据学者提出的多种关于加工理解隐喻表达的认知模式,其中包括非直接理解模式和直接理解模式下的范畴涵括理论、结构映射模式与隐喻历程模式、关联理论、层级显著性假说、预测模式等。非直接理解模式为传统的隐喻理解模式,但被Glucksberg等学者的实验推翻,由此隐喻理解的理论发展至直接理解模式,即人们可以直接生成并理解隐喻含义。文章对这些认知模式及其实验论证逐一做出解释,指出隐喻理解发展的新方向。

  • 标签: 隐喻表达 认知模式 隐喻理解
  • 简介:本文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出发,采用Langacker的网络模型,分析“泡”字的原型与词义引申,研究传统词义与新词之间的关系,解释新词的构成,并提出“泡”字的网络模型。

  • 标签: 认知语法 范畴化 原型 引申 网络模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对语言迁移进行解释和预测。文章以汉、法语中5种不同对应关系的句子为材料,通过句子产生任务进行的研究结果认为:语言标记性与教学因素、学习者的认知机制等因素共同作用于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方式;语言迁移受学习者对目的语句法结构认知程度的制约,较高加工序列的句法结构迁移以学习者对较低加工序列的语法结构的认知为前提;语言迁移可发生在句法形式、语义、语用等不同层面,语义和语用层面的负迁移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 标签: 认知加工 第二语言习得 语言迁移
  • 简介:以《说文》中与龙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在原型、象似性、隐喻等方面考察龙族字词的形、音、义,发现龙的原型为上古一种大型爬行类动物,其主要特征通过象似性投射到社会各个方面,并因频繁使用具有隐喻的修辞功能,成为中国先民感知世界、体悟生命的重要认知范畴,从而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模型,洋溢着厚重盼汉字文化精神,并具有文化类型学的价值。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原型 象似性 隐喻 文化模型
  • 简介:为了考察不同认知加工水平对定向遗忘的影响,本研究利用E-prime软件检验个体在材料的不同加工时间和加工深度由特征加工转变为语义加工时,单字法定向遗忘效应的变化。实验以8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实验材料是从《现代汉语词频词典》“使用度较低的词语单位表”中随机选取的80个低频词。实验结果表明:(1)定向遗忘效应随着个体对材料的加工时间由1500ms转变为3000ms逐渐消失;(2)定向遗忘效应随着个体从对材料特征的加工转变到对材料语义的加工而逐渐消失。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定向遗忘效应随着个体加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弱化甚至消失,本研究支持选择性编码理论。

  • 标签: 定向遗忘 加工时间 加工水平 语义加工 选择性编码
  • 简介:摘要:从形式上看汉语熟语结构稳定,但其内部结构信息丰富,包括结构内部凝固程度不一、结构类型多样等内容。本文从句法结构的维度概述了熟语句法认知加工的模型,讨论了结构类型、凝固度等结构信息因素对熟语认知加工的影响,以期对熟语句法加工的研究有一定启示。

  • 标签: 结构信息 汉语熟语 认知加工
  • 简介:汉字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字,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同时,汉字又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有十几亿人在使用它,而且今后还会继续使用下去。在关于汉字的研究和讨论中,对这两方面都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才不会走入误区,也不会对社会产生误导。遗憾的是,当前的汉字研究领域中,在许多人对汉字发表的高论中,乃至在汉字艺术作品和汉字实用中,我们常常发现强调一面忽视另一面,甚至两方面都有所忽视的现象。导致的结果是严重的:首先是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令人无所适从;与此相关的就是汉字使用上的严重不规范和一些亵渎汉字文化

  • 标签: 汉字文化 汉字系统 繁体字 文化内涵 拼音文字 简化字
  • 简介:采用Ponser的实验范式,以判断“壹”到“玖”的汉字数字奇偶为任务,探讨不同提示线索时在注意条件与非注意条件下的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NARC效应)。实验结果发现:(1)当有效提示线索为80%时,注意条件下汉字数字出现了SNARC效应,而非注意条件下对汉字数字的加工没有出现SNARC效应;(2)当有效提示线索为50%时,在注意和非注意条件下汉字数字都出现了明显的SNARC效应。结果表明注意水平对SNARC效应产生了影响。

  • 标签: 注意 提示线索 数字加工 SNARC效应.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隐喻加工机制的探索产生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理论模型:范畴涵括论、结构映射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这三种模型,然后结合汉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句分析三者的解释力。研究表明,大脑中不仅存在对事物本身属性的认识,还包括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同时大脑还具备对事物进行深层次抽象概括的能力。范畴涵括论适合于解释有关事物本身属性的比喻,结构映射论则适合于解释事物关系的隐喻,而概念隐喻则是在更深认知层面对隐喻现象的描述。此外,随着隐喻规约化程度的加深,其加工方式也会更多地从结构映射转化为范畴涵括的方式。三者是互补而不是矛盾的关系。

  • 标签: 隐喻加工 范畴涵括模型 结构映射模型 概念隐喻理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汉字文化课的开发环节,聚焦部首,明确内容;依据学情,定位目标;结合实践,探索模式。实施环节,立足儿童立场,通过灵活变换内容、巧妙转换方式,强化形象认知;注重文化浸润,通过挖掘汉字意蕴、识别汉字规律、营造汉字文化场,提升人文意识。

  • 标签: 汉字文化课 儿童立场 文化浸润
  • 简介:文章从多元认知的角度讨论如何看待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的问题。我们将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经摄像观察再转为文字,历时3年。摄像记录包括从短时记忆(看字写字)到长时记忆(心理词汇的提取)的汉字书写过程。观察发现每个留学生都有与中国人不同的汉字书写方式,但这种方式不影响最后的汉字成品正确,也不影响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来看待这种书写方式?文章提出:从多元认知的角度来客观分析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承认其学习过程的差异,并且呼吁对外汉语研究者和教师应该首先具备接受和包容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学习过程差异的心态,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留学生的书写习惯或方式,而不是按传统习惯将此界定为“错误”并加以细致的纠正。

  • 标签: 多元文化教育 认知 汉字书写过程 笔顺
  • 简介:创业认知理论认为,创业者成功创业的重要原因是他们拥有更加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已有的研究认为启发式加工和分析式加工会影响创业认知,然而对于其如何影响创业认知结构,现有理论鲜有涉及。本文致力于解决如下问题:创业者的启发式加工和分析式加工是如何影响创业认知结构的?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4家公司的研究,归纳出启发式加工和分析式加工对创业认知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加工方式在不同的创业认知剧本(创业意愿剧本、创业安排剧本和创业能力剧本)构建中起不同作用,二者共同作用构建完备的创业认知剧本。研究还发现,建构完备的创业认知剧本存在两种路径,并且两种路径导致了不同的创业活动类型,一种是机会驱动创业,另一种是经验驱动创业。最后,本文探讨了研究发现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 标签: 创业认知 启发式加工 分析式加工
  • 简介:运动决策研究在国内外已经成为运动心理学中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特别是最近几年,从生态心理学与进化心理学视角对运动决策研究越来越多。从探讨运动决策的实质出发,在认知心理学视角下,探索了运动决策认知成分功能改变的过程与结构,构建了认知加工理论模型。认为:运动专家之所以在运动决策中优于一般运动员,其认知功能改变的实质是他们习得了优异的视觉搜索策略与更加熟练的掌握工作记忆的容量与组化能力,最终表现为认知功能的可塑性与决策进化的适应性。未来的研究应探索选择性注意与工作记忆的相互关系,为专长训练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 标签: 运动决策 认知加工 生态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