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目的是建立一个可家用能直接显示龋病范围深度学习分割模型。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科门诊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共494张用内窥镜采集、含有龋齿磨牙和前磨牙照片,由医师进行标注后用DeepLabv3+进行分割训练,随后进行验证和评估。建立深度学习分割模型识别龋病平均准确度为0.993,灵敏度为0.661,特异度为0.997,Dice系数为0.685,并交比(IoU)为0.529。本研究建立深度学习分割模型可以识别并分割出龋病范围。

  • 标签: 龋齿 内窥镜 深度学习 图像分割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股骨纵向骨搬移模型兔,并评估该动物模型可靠性。方法取20只雄性新西兰兔,先在兔股骨近端造成一段14 mm骨缺损,骨缺损远端截骨,形成游离骨段,随后安装自制外固定支架固定,通过7 d间歇期,将游离骨块向骨缺损处搬移,以刺激缺损区骨组织再生修复。在搬移期第1天和第14天、固定期21 d和第35天分别处死4只家兔,通过动物模型一般状态、标本形态、X线片来评估该模型科学性。结果术后骨搬移模型一般情况良好;大体标本及X线检查可见骨缺损区重建修复,并逐渐接近正常骨组织;固定期间骨搬移装置无松动、脱落等不良情况,搬移期每日可定量完成1 mm骨搬移,最终修复骨缺损。结论纵向骨搬移模型兔建模方案简便可靠,可较理想地模拟临床骨搬移全过程。

  • 标签: 骨搬移 新西兰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靶向注射建立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可行性。方法选择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SD大鼠60只,鼠龄2~3月龄,体质量290 g~320(304.2±11.6)g。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无水乙醇组(ETH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空白对照组(CK组),每组20只。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使用脑立体定位仪确定大鼠右侧内囊位置后,ETH组注射80 μL无水乙醇,NS组注射80 μl生理盐水,CK组不注射任何试剂。术后观察各组大鼠左侧上下肢痉挛状态开始时间、持续时间;术后第3、7、14、21天采用神经系统安全性评分(NSS)标准评估大鼠脑损伤程度,Faden评分标准评估大鼠运动损伤状态,改良Ashworth评分标准评价肌肉痉挛状态。术后第21天取各组大鼠脑组织制备切片,HE染色观察内囊损伤情况;取左侧上肢指总屈肌、左侧下肢腓肠肌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Ⅰ型肌纤维百分比。结果术后3天内,ETH组大鼠死亡5只,NS组死亡2只,CK组死亡1只。ETH组大鼠术后第1天即出现左侧上、下肢痉挛状态,症状持续直至术后第21天处死前;NS组、CK组大鼠均无左侧上、下肢痉挛症状。NS组、CK组大鼠术后第3、7、14、21天NSS、改良Ashworth评分均为0分,Faden评分均为22分;ETH组第3、7、14、21天NSS评分分别为(15.5±1.9)、(15.8±1.8)、(15.4±1.7)、(15.1±1.8)分,Faden评分分别为(3.5±1.8)、(3.2±1.7)、(3.7±1.9)、(3.9±1.8)分,改良Ashworth评分分别为(3.5±0.5)、(3.5±0.5)、(2.9±0.7)、(2.9±0.6)分。术后第21天脑组织形态学检测提示:ETH组右侧内囊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著减少,神经细胞结构松散,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消失,未累及其他脑区;NS组、CK组脑部神经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有序,细胞核无扭曲、变形,核仁清楚。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ETH组、NS组、CK组左侧上肢指总屈肌和左侧下肢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分别为10.2%±6.3%、6.5%±2.9%、6.7%±2.9%和13.8%±5.1%、7.7%±3.3%、7.6%±4.8%,ETH组大鼠上肢指总屈肌、下肢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均大于NS组、C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无水乙醇内囊靶向注射可以建立一种症状典型、稳定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

  • 标签: 脑损伤 脑性瘫痪 痉挛 模型,动物 无水乙醇 内囊 大鼠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了建筑信息建模(BIM)在解决可持续建筑问题、提高建筑施工质量、以最少资源为代价确保室内最大舒适度方面的可能性。对BIM解决自然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可持续建设问题可能性进行了评估。分析了BIM在人性化设计中应用。研究了基于BIM可持续建筑对象生命周期最后阶段重组原理,以优化建筑材料和构件生命周期。提出了一种基于BIM优化设计机器学习过程方案。

  • 标签: 可持续建设 建筑信息建模
  • 简介:摘要:基础数据获取是所有项目开展必经之路,测绘是获取基础数据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技术革新,基础数据获取后处理、应用、分析已经发生质改变,三维建模成为重要手段。大屯锡矿积极响应数字矿山和智慧矿山建设要求,引进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DIMINE软件+大屯锡矿生产技术协同平台共同组成数字矿山和智慧矿山创建基础平台。地、测、采三类技术员以及相应审批人员在此平台划分职责,分别完成地质模型、测量模型、采矿设计以及施工单审批流程。本文主要从测量模型建立及应用展开探讨,促使我们井下测量工作者更好、更快完成工作任务。

  • 标签:
  • 简介:摘要肾动脉狭窄(RAS)是继发性高血压主要原因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RAS动物模型是RAS及其并发症相关研究顺利开展基础,由于大、小鼠最为常用,本文主要总结制备大、小鼠RAS模型常用方法及其优缺点。

  • 标签: 肾动脉狭窄 动物模型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鼠移植肾再次移植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方法将首次移植供体小鼠左侧供肾肾静脉(RV)同首次移植受体小鼠肾下下腔静脉(IVC)端侧连续吻合,首次移植供体小鼠左侧供肾肾动脉(RA)连带小段首次移植供体小鼠腹主动脉(AO)同首次移植受体小鼠AO端侧间断吻合,首次移植供体小鼠左侧供肾输尿管拖入并固定在首次移植受体小鼠膀胱顶后壁完成小鼠首次肾移植术。首次移植术后2~4周,将首次移植受体小鼠体内移植肾脏RV连带部分首次移植受体IVC同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小鼠IVC端侧连续吻合,移植肾脏RA连带小段首次移植供体和受体小鼠AO同移植肾脏再次移植受体小鼠AO端侧间断吻合,将再次移植肾输尿管拖入并固定在再次移植受体小鼠膀胱顶后壁完成小鼠移植肾再次肾移植术。首次移植和移植肾再次移植术中均切除受体双侧自体肾脏。记录手术时间,随访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存活,监测再次移植肾功能和病理。结果移植肾再次移植供体手术时间为(50±10) min,受体手术时间为(55±5) min。共完成8例小鼠移植肾再次移植术。2例同系,6例非同系。第1例尝试性非同系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存活11 d。后续5例非同系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中1例存活21 d,其余4例均存活到术后70 d获取标本。2例同系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均存活到术后30 d获取标本。8例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在获取标本时或非预期死亡前血清肌酐均<0.2 mg/dl。苏木精-伊红(HE)染色提示同系移植肾再次移植术后30 d移植肾未见病理性改变。结论本文描述了建立小鼠移植肾再次移植动物模型方法,为开展移植免疫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 标签: 肾移植 移植肾再次移植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颈前区显微解剖特点,安全、高效显露颈部血管技巧及显微血管吻合训练方法。方法2021年1月-2021年7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显微解剖实验室对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进行实验,麻醉成功后沿颈前中线切开,分别进行颈部组织分离并显露双侧颈外静脉(EJV)、颈总动脉(CCA)及其分支,分别测量游离CCA长度、双侧CCA间距、CCA及EJV直径,总结外科解剖特点、操作技巧,针对提高神经外科搭桥手术技能建立显微血管吻合训练模型(端端、端侧、侧侧吻合),观察并记录术后半小时吻合口通畅性、吻合口漏血及狭窄等并发症例数、围手术期大鼠死亡例数。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连续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双侧CCA之间、EJV之间直径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只大鼠均成功完成颈前区重要解剖结构显露,测量游离CCA长度(18.0±2.5)mm,双侧CCA间距(11.0±1.5)mm,CCA直径(1.3±0.2)mm,EJV直径(2.5±0.3)mm。双侧CCA之间、双侧EJV之间直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完成CCA端端吻合10例、CCA-EJV端侧吻合5例、EJV-CCA端侧吻合5例、半环端侧吻合10例、CCA侧侧吻合5例。本组发生吻合口漏血5例,吻合口狭窄4例,吻合口不通2例,围手术期无大鼠死亡。结论大鼠颈前区是显微血管吻合训练理想部位:大鼠颈前区解剖分离过程有助于提高显微外科操作技能;充分显露血管获取足够操作空间是进行多种显微血管吻合训练前提。

  • 标签: 显微血管吻合 颈部 脑血运重建 动物模型 大鼠 显微技术培训
  • 简介:摘要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是由宫腔手术操作、感染等导致宫腔部分或全部闭塞妇科疾病。IUA发生机制、疾病进展过程至今尚未阐明,具有较高复发率、预后较差,也缺乏有效预防粘连药物。IUA动物模型建立对揭露IUA发病和药物疗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用于建立模型动物有大鼠、小鼠、兔子、犬类等,方法包括化学法、电热损伤法、机械损伤法、机械损伤联合感染法。本文分析各模型优缺点及对临床模拟性,为探讨IUA发病机制、治疗策略及预防粘连等提供有效动物模型参考。

  • 标签: 宫腔粘连 动物模型 研究进展
  • 作者: 高建新 单毅 孙荣距 钟兆明 赵阳 黎檀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2年第09期
  • 机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急诊科,北京 100048,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急诊科,北京 100091,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280,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急诊科,北京 100048 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稳定破片模拟弹致长白猪肝脏穿透伤模型,评估深部组织损伤特点。方法根据瞄准点不同定位方式将12只健康成年长白猪分为A组(瞄准点与描记线上体表最高点相对高度h设为5 cm)和B组(高度h设为6 cm),超声定位法确定破片投射方向,使用实验用弹道枪向瞄准点投射高速破片致伤动物。监测两组长白猪生命体征并进行血常规、血气分析和肝肾功能等指标检测,对肝脏与临近器官损伤情况以及出血量和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整体分析结果显示,破片模拟弹打击设定部位肝脏命中率为100%(以右前叶及右外侧叶损伤),腹腔其他器官命中率为25%(3/12),血胸或气胸发生率为8%(1/12)。肝脏创面主要表现为线状肝脏裂伤,肝叶远端全部或部分离断。A、B两组间创面长度和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创面长度(cm):9.8±1.7比11.2±3.8,出血量(g):597.0±477.1比1 032.0±390.3,均P>0.05〕。瞄准点更靠近前正中线B组破片模拟肝脏实质裂伤深度明显大于A组(cm:2.8±0.4比1.9±0.6,P=0.015)。实验动物被破片击中后,平均动脉压(MAP)、pH值、动脉血碱剩余(BE)、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在伤后1 h达谷值〔MAP(mmHg,1 mmHg≈0.133 kPa):87.0±33.6,pH值:7.26±0.15,BE(mmol/L):-6.65±8.48,Hb(g/L):9.86±1.10,HCT:0.309±0.029,均P<0.05〕;而血乳酸(Lac)、乳酸脱氢酶(LDH)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呈随时间升高趋势,在伤后1 h达峰值〔Lac(mmol/L):10.21±4.40,LDH(U/L):1 417.0±223.3,AST(U/L):234.5(162.5,357.5),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出血总量与肝脏实质裂伤深度相关(r=0.684,P=0.014)。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A组3 h生存率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3%(5/6)比33.3%(2/6),P>0.05〕。结论采用破片模拟弹在更靠近前正中线处打击长白猪方法建立高速破片致肝脏穿透伤模型重复性好,损伤程度具有可控性,适用于肝脏火器伤相关研究。

  • 标签: 破片 肝脏穿透伤 火器伤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重度哮喘仍是临床治疗难点。深入剖析重症哮喘发病机制,从而研发有针对性新药并评估其疗效,亟需建立理想重度哮喘实验动物模型,这对模拟重度哮喘患者病理生理和临床特征,研究重度哮喘潜在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建立重度哮喘小鼠模型方法和实验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锂电池内部工作是一个复杂化学反应,本课题对锂电池进行参数辨识和建立等效模型,在Thevenin模型基础上增加了一组代表电池极化反应过程RC回路,该模型能够更好地表征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动态性。二阶RC模型与其他等效模型相比能够更为精确表征锂电池动态响应特性,与高阶模型相比在精确度上没有明显差异,但辨识参数较少,运算量也较小,是该模型优点。针对锂电池参数辨识,进行HPPC测试。根据辨识数据建立模型,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误差小于6.2%,使其更逼近电池物理特性为电池建模提供参考,说明模型有效且易用。

  • 标签: 参数辨识,电池建模,RC回路
  • 简介:【摘 要】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空气清洁也逐渐成为当前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最基本要素。在高层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时候,经常会出现大量扬尘污染,如何规避这些扬尘污染问题逐渐成为目前研究重点所在。本文先分析了高层建筑桩基础施工扬尘污染问题原因,深入阐述了相关检测模型,以供同行工作参考。

  • 标签: 高层建筑 扬尘污染 桩基础施工 空气污染
  • 简介:摘要:衡器是一种测定物体质量仪器,在设计其结构过程中,为提高其精密度,应合理构建力学模型,优化衡器设计效果。本文就力学模型在衡器设计中应用进行探究,简单阐述衡器使用情况,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衡器结构组成进行合理研究,探究力学模型在其中实际应用情况,进一步优化衡器设计效果。

  • 标签: 力学模型 衡器设计 应用
  • 简介:摘要:核电厂存在其特殊性,厂内贮存大量放射性可通过内照射和外照射两种途径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核电厂对放射性物质进行了严格监管和控制,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电厂自身实际情况向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提出放射性年排放量控制值,并依据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批复值进行排放控制。核电厂应采取一切可合理达到措施对放射性废物实施管理,包括对所有废气整体控制方案优化和从产生到处置全过程优化,力求保障个人受照剂量大小、受照射的人数以及受照射可能性均保持在可合理达到尽量低水平,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核电厂发生过房间空气污染为基础,分析核电厂房间空气污染产生原因,并有针对性建立检查流程,从源头上控制空气污染,保证房间空气污染影响最小,降低人员意外受照可能性,保障外部环境不被污染

  • 标签: 空气污染 污染原因 处置流程
  • 简介:摘 要: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与不断发展,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也正经历着革新,教学目标已经不是仅仅局限于让学生理解书本上知识,而是重点培养学生学习思维方式。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数学学习除了掌握基本运算之外,还应当建立一种数学思维模型或是培养一种善于运用数学思维模型能力。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了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所运用教学模式、如何将建立数学模型思想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以及建立模型思想后学生学习优势,旨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学习。

  • 标签: 小学数学 数学模型 建模思想 教学策略 意义
  • 简介:摘要:供水调度模型建立在管网GIS、调度监控系统、水量分析和预测、成本预算、能耗分析等信息系统基础上系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影响供水过程各环节主要设备、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运算和分析,提出调度控制依据或参考方案,辅助调度人员对供水系统进行科学调度控制。

  • 标签: 城市供水 神经网络算法 优化调度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临床因素及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建立预测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列线图模型并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14例肺腺癌[男59例、女55例,年龄(60.0±10.8)岁]患者临床资料[吸烟状态、肿瘤位置、临床分期及癌胚抗原(CEA)水平]、18F-FDG PET/CT代谢参数[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及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及EGFR突变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训练组(80例)及验证组(34例)。在训练组中,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选取EGFR突变组与野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变量。计算方差膨胀系数(VIF)删除存在共线性变量后,基于赤池信息准则(AIC)构建最优logistic模型列线图模型。在训练组及验证组中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校准度及决策曲线分析(DCA)等评估模型效果。结果114例患者中,EGFR突变型56例、EGFR野生型58例。在训练队列中,EGFR突变组与野生组间性别(男/女:14/26与25/15; χ2=6.05,P=0.014)、吸烟状态(有/无吸烟史:4/36与22/18; χ2=18.46,P<0.001)及SUVmax[5.72(3.90,8.32)与8.09(4.56,12.55);W=1 045.50,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4, χ2值:0.20和0.20,W值:921.50和983.00,均P>0.05)。性别、吸烟状态和SUVmaxVIF均小于10,同时由3种因素构成列线图模型具有最小AIC(90.06)。模型在训练组中C-index值为0.798(95% CI:0.699~0.897)、灵敏度为85.0%(34/40)、特异性为70.0%(28/40)、准确性为77.5%(62/80)。在验证组中C-index值为0.854(95% CI:0.725~0.984)、灵敏度为13/16、特异性为14/18、准确性为79.4%(27/34)。模型具有良好校准度,DCA示模型在较大阈值范围内(训练组:0~0.59,验证组:0~0.65)能使患者临床获益。结论基于性别、吸烟状态及SUVmax列线图模型能够协助临床便捷预测肺腺癌EGFR突变状态。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基因,erbB-1 突变 列线图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结直肠进展性腺瘤(AA)发生危险因素,构建预测结直肠AA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首次结肠镜检查并病理证实为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资料,将整个队列随机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7∶3)。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AA发生危险因素,并基于以上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运用验证集进行模型内部验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区分度,Calibration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结果一致性,决策分析曲线(DCA)评估模型临床有效性。结果共有1 936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纳入分析,其中1 356例患者纳入训练集(男840例、女516例),580例患者纳入验证集(男379例、女201例),年龄分别为(57.4±9.8)和(57.6±9.7)岁;其中无AA患者1 502例(77.6%)、有AA患者434例[22.4%,其中1~9 mm 73例(16.8%)、>9~<20 mm 271例(62.5%)、≥20 mm 90例(20.7%)]。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18,95%可置信区间(CI):1.003~1.033]、脂肪肝(OR=1.870,95%CI:1.274~2.744)、低密度脂蛋白(LDL)(OR=1.378,95%CI:1.159~1.637)、粪便隐血试验(FOBT)(OR=2.597,95%CI:1.857~3.631)、息肉部位[近端(OR=2.869,95%CI:1.727~4.764)、远端(OR=2.791,95%CI:1.721~4.527)]与结直肠AA发生有关。该模型AUC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为0.664(95%CI:0.630~0.698)、0.640(95%CI:0.587~0.693),Calibration校准曲线表明预测和实际风险一致性良好,Hosmer-Lemeshow(H-L)检验P值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为0.830、0.150,DCA表明该列线图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年龄、脂肪肝、LDL、FOBT、息肉部位这5个预测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有助于预测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生AA风险,从而实现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结直肠癌精准分层筛查策略。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进展性腺瘤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