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了余氯对挥发类化合物加标回收率的干扰,通过实验推断出了本地区低温水中余氯与挥发类的反应类型为氧化还原反应,并初步找出和确定了除氯剂硫酸亚铁的合适用量范围。

  • 标签: 水质检测 酚类化合物 回收率 氧化反应 硫酸亚铁
  • 简介:应用色谱技术,从红树植物海漆ExcoecariaagallochaL.中获得11种类化合物。其中,化合1为新的类化合物,命名为1-(3,5-dimethoxy-4-hydroxybenzyl)-6-O-galloyl-1-O-β-D-glucopyranoside(1)。已知糖苷分别鉴定为3,5-dimethoxy-4-hydroxybenzyl-1-O-β-D-glucopyranoside(2),hydrangeifolinI(3),(2-methoxy-5-hydroxymethyl-phenyl)-1-O-β-D-(6-O-galloyl)glucopyranoside(4),(3,5-dimethoxy-4-hydroxyphenyl)-1-O-β-D-(6-O-galloyl)glucopyranoside(5),3-methoxy-4-hydroxyphenyl1-O-β-D-(6-O-galloyl)glucopyranoside(6),3,4,5-trimethoxyphenyl-(6-O-galloyl)-1-O-β-D-glucopyranoside(7),koaburaside(8),koaburasidemonomethylether(9),cuneatasidesD(10),(E)-isosyringin(11)。化合2-6,8-11为首次从大戟科海漆属中分得。新化合的结构经理化性质及1D,2DNMR方法确定,已知化合的结构通过波谱分析及与文献数据比较得以确定。

  • 标签: 海漆 酚苷 化学成分 红树植物
  • 简介:【摘要】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内水质环境不容乐观,采用合理的检测技术对类化合物进行检测,以避免类化合物对于环境的污染。鉴于此,对环境废水中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展开了探讨。

  • 标签: 环境废水 废水检测 酚类化合物 检测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植物多类化合物具有抗糖尿病、抗癌、防止肥胖等作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能够维持细胞能量稳态,在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调节糖脂代谢等方面也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AMPK能被包括白藜芦醇、染料木素和槲皮素等多类化合物激活。本文将重点讨论多类化合物如何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来预防或治疗多种疾病,以及潜在的分子机制。

  • 标签: AMPK 植物多酚类化合物
  • 简介:摘要:对于硫醇类化合物来说,其属于关键的有机中间体,被推广于多个领域,例如医药与化工。本文分析了一系列硫醇合成工艺方式,提出将以下两种物质当作原料,也就是溴代以及硫氢化纳,从而制取硫醇的新工艺,制成多种硫醚类化合物,同时借助核磁以及质谱,来明确以下两种物质的结构,即硫醇与硫醚。总之通过本文的探究,以期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 标签: 硫醇 合成 硫氢化纳 溴代物 硫醚
  • 简介:类化合物,如苯酚和甲酚等,是一类用途广泛、用量巨大的化学品。可以用于制备杀虫剂、农药、塑料、染料、药物、聚合等等。但这些类化合物的工业生产。却往往是高能耗和高污染的过程。而且生产中还存在过度氧化以及收率低、副产物多等问题。然而,现在这些类化合物可望采用双氧水等清洁氧源.通过环境友好的苯羟基化反应一步制备,而不像传统方法需要繁琐的多个反应步骤、能耗大、高污染、收率低(传统方法收率只有5%)。

  • 标签: 酚类化合物 直接制备 新型催化剂 工业生产 传统方法 羟基化反应
  • 简介:化合2比8-羧甲基-对羟基肉桂酸多了一组峰〔δ3.62(3H,化合2比8-羧甲基-对羟基肉桂酸也多了一组峰〔δ51.7〕,化合1比8-羧甲基-对羟基肉桂酸也多了两组峰〔δ60.5

  • 标签: 中新的 分离鉴定 新的酚酸
  • 简介:    摘要:药用植物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比较高,其属于一种特殊的种质资源,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行业中得到了良好运用。对药用植物中的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和运用,能够推动农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天然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提取和纯化处理,保证化合浓度与纯度,以免受到杂质影响。本文主要对天然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和纯化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药用植物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 标签:     天然产物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提取方法 分离纯化
  • 简介:摘要醇类化合物中有许多醇对香料工业具有很大的作用,是合成香料的基础物质,更是调香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原料。

  • 标签: 醇类 脂肪族醇类 萜类醇 缩合反应
  • 简介:摘要:本实验重点探索土壤中类化合物测定的样品预处理过程。采用当前检测类化合物常用加压流体萃取(或索式提取,超声波萃取),酸碱净化,氮吹浓缩三个环节。对以上环节作出改进,在预处理阶段明显提升了净化环节的加标回收率,提高了检测的便捷性和实用性,易于推广。为土壤中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提供技术支撑。

  • 标签: 酚类 气相色谱 固相萃取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的吡唑类化合物,并探讨其药理活性价值。方法将2,6—二氯吡啶作为起始的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如水解、合成和取代反应等最终合成吡唑类的新型的具有特殊生物学活性的目标化合。结果经过初步的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新合成的吡唑类化合物在浓度为500mg/L时,对黄瓜霜霉病菌以及黄瓜霜白病菌等的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有的抑制效果甚至可以达到85%以上,是比较高效的新型化合。结论这种新合成的吡唑类的化合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有很好的抑制真菌的药理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吡啶类化合物 药理活性 新型合成
  • 简介:摘 要:近年来,随着对黄酮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对黄酮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本文旨在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工艺,为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比黄酮类化合物传统及新型方法的总黄酮提取率发现,新型提取方法相对于传统提取法而言提取率具有明显优势,但新型提取技术对原料、设备、处理要求也相应提高,目前国内外研究相对偏少。

  • 标签: 黄酮类化合物 微波提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简介:三嗪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抗茵、除草及杀虫活性,在新农药和医药中得到广泛地应用。简要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三嗪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标签: 三嗪 合成 生物活性 综述
  • 简介:目的:研究繁缕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方法:95%的乙醇提取的水混悬液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各种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UV,NMR等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黄酮碳苷类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芹菜素(apigenin)(1),芹菜素-6,8-二-C—β-吡喃葡萄糖苷(2),即新西兰牡荆苷-2[vicenin-Ⅱ(6,8-β-C—β-D—glucopyranosylapigenin)],芹菜素-6-C—β-D-葡萄糖-8-C—β-D-半乳糖苷(8-C—β-D—galactopyranosyhsovitexin(6-C—β-D—glucopyranosyl-8-C-β—D—galactopyranosylapigenin)(3),芹菜素-6-C—-β-D-半乳糖-8-C—β-D-葡萄糖苷(6-C—β-D—galactopyranosylvitexin6-C-β-D—galactopyranosyl-8-C—β-D—glucopyranosylapigenin)(4),芹菜素-6,8-二-C-α-L-阿拉伯糖苷(6,8-di-C-α-L-arabinopyranosylapigenin)(5),芹菜素-6-C—β-D-葡萄糖-8-C—α-L-阿拉伯糖苷[schaftoside(6-C—β-D—glucopyranosyl-8-C-α-L-arabinosylapigenin)](6),芹菜素-6-C-α-L-阿拉伯糖-8-C-β-D-葡萄糖苷[isoschaftoside(6-C-α-L-arabinosyl-8-C—β-D—glucopyranosylapigenin)](7),芹菜素-6-C—β-半乳糖-8-C-α-L-阿拉伯糖苷(6-C—β-D—galactopyranosyl-8-C-α-L—arabinosylapigenin)(8),芹菜素-8-C-β-D-半乳糖(8-C-β-D-galactosylapigenin)(9),牡荆素[vitexin(8-C-β-D-glucopyranosylapigenin)](10),异牡荆素[isovitexin(6-C—β-D—glucopyranosylapigenin)](11),麦黄酮-6,8-二-C—β-D葡萄糖苷(tricetin6,8-di-C-β-D-glucopyranoside)(12),麦黄酮-6-C-α-L-三-阿拉伯糖-8-C—β-D-葡萄糖苷[tricetin6-C-α-L-arabinosyl-8-C—β-D-galactopyranoside]13),7-O-β-D-葡萄糖基-6-C—β-D-葡萄糖(6"-乙酰基)芹菜素[7—O-β-D—glucopyranosyl-6-C-β-D-6"-acetyl—glucopyranosylapigenin](14)。结论:9个化合(3~8及12、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14为新化合

  • 标签: 黄酮碳苷 繁缕
  • 简介:近年来,各类抗生素与抗菌剂的耐药菌发展迅速,例如,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多重耐药性结核杆菌,尤其是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出现.给临床治疗造成了困难。细菌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质粒或染色忭介导发生变异,获得耐药。目前,一致认为细菌耐药性的获得主要有4种作用机制:①产生抗生素酶,灭活抗生素。②作用靶位变异,不应答抗菌药物。③改变膜通透性,阻断药物进入。④增强外排,加速泵出进入体内的药物。由于现有药物尚难有效控制此类药菌感染,因此药物化学家正努力研制新型抗耐药菌的药物,设计并筛选具有新化学结构、新作用机剖或新作用靶位的新抗菌药。

  • 标签: 酮类化合物 恶唑烷 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 表皮葡萄球菌 作用靶位
  • 简介:1,2,3-三氮唑是一种重要的活性结构单元,在农药、医药和化工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回顾了1,2,3-三氮唑化合的开发历程,在此基础上,介绍了1,2,3-三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现状。

  • 标签: 三氮唑化 开发 应用
  • 简介:类化合物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代谢产物,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植物中的萜类化合物有2条合成途径,即甲羟戊酸途径和甲基赤藓糖醇磷酸途径。这2条途径中都存在一系列调控萜类化合物生成、结构和功能各异的酶。植物萜类化合物不仅在植物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被广泛用于工业、医药卫生等领域。

  • 标签: 萜类化合物 生物合成 甲羟戊酸途径 甲基赤藓糖醇磷酸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