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朝鲜李朝诗人高敬命在创作上注意学习中国优秀诗歌经验和表现手法,受益良多。其诗大量用典,典故成为他抒发情感的中介。他广博的经史子赋知识使他创作时能够广征博引,左右逢源,从而形成他抒情诗喜欢用典、善于用典,多用典抒情达意的特色。用典使他的诗具有一种典雅工丽之美,意蕴深厚,耐人寻味,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标签: 朝鲜汉文诗 高敬命 抒情诗 中国诗歌传统 典故
  • 简介:典故这个名称,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通俗地讲,所谓“典故”,就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或句子。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典故因其凝缩委婉的特点而深受写作者的喜爱。合理适当地使用典故,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等艺术效果。

  • 标签: 用典 古代故事 表现方法 耐人寻味 艺术效果 典故
  • 简介:【摘要】“用典”名称的由来,肇始于元人王构的《修辞鉴衡》。但是,直到2O世纪3O年代初,才有金兆梓氏重提“用典”这一名称。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寂,到了2O世纪8O年代初,赵克勤在论及古汉语修辞法时才再提“用典”一语,并将其作为古代汉语修辞法的一种。在此之后,又无人再提“用典”这个名称了。2O世纪9O年代,笔者在博士论文《委婉修辞研究》中明确定义说:“‘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手法。”到了21世纪初,笔者在所著《修辞心理学》中,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一定义 

  • 标签: 修辞学研究 定义修辞学 用典定义
  • 简介:<正>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历次重要讲话,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来阐述思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被他信手拈来,寄意深远,而用典的背后是"治世"。梳理《习近平用典》一书,他曾引用近300条典故。他最常引用的书籍是哪些,最多引用哪些大家的名句,从中也能折射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些治理思想和执政风格。最常引用《论语》:从儒学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方法

  • 标签: 治理思想 唐诗宋词 儒学经典 数据分析 二程集 古代典籍
  • 简介:用典是南朝骈文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受到诸多文论家的肯定。南朝骈文中的用典之多可谓蔚为大观;用典可起到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增强形式美等艺术效果;用典分为事典和言典两类;用典之习与南朝重形式美的审美标准及重才学的社会风尚有关。

  • 标签: 骈文 用典 事类 形式美
  • 简介: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用典"为"事类",用典既具有"寄意"的作用,还可以增加文章的形式美,使之更富艺术性和感染力,而且符合当时社会审美趋势。《文心雕龙》中几乎每篇都涉及到用典,用典定篇名、用典阐述定义、用典阐发观点、构成论据以及用典总结全篇,可见用典也体现了《文心雕龙》"体大虑周"之特征。据典之法多样统一,主要表现为"言典"和"事典"。

  • 标签: 《文心雕龙》 用典 理论观点 用典形式
  • 简介:摘要:胡适“改良八事”中的 “不用典”,从提出之日起就备受争议。时隔百年,从现代视野去考察,必将会有新的发现。本文从“不用典”的提出,回到历史背景中,探究“不用典”提出的深层原因。并重点分析脱掉文学革命的外衣,以今日之眼光看待“不用典”,其中的哪些方面还存在值得商榷之处。

  • 标签: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不用典
  • 简介:写叙述性文体和写议论性文体.作者有可能要在表述中直接抒发情感.这在高考作文答卷中经常看到。“情”可使文章活泼灵动.“情”可以有更为直接的感染力.“为情造文”是写作的基本功。另一方面.人的情必须有激发的原因.有发展的进程.有表达的特点.这或是抒情比叙述、议论更要讲究艺术性的原因。

  • 标签: 叙述性文体 议论性 抒情 高考作文 “情” 基本功
  • 简介:金秋八月,全国社院各位同仁雅集于美丽的青色之城(呼和浩特),庆贺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建院50周年。我作为陕西社院的代表添列其中,参加了隆重的庆典仪式,会后在内蒙古社院斯热文副院长的陪同下,驱车千余公里,先后到包头、鄂尔多斯、苏尼特、二连浩特等地考察观光。在为时一周的活动中,

  • 标签: 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 抒情 呼和浩特 庆典仪式 鄂尔多斯 副院长
  • 简介:谈论“抒情”这种基础性的话题,穷精竭力地身陷概念化的陷阱之中无疑是危险的。我既反对将它诉诸神秘主义的灵丽,也无意于对抒情下定义,这必须结合个体的写作经验才能稍稍使它的面目清晰化、具象化。“抒情”的构词法所担保的表意本身就不能使人满足,因为它并不直接意指着作为文体范式的“抒情诗”,抑或是一种“单纯的抒情结构”.

  • 标签: 抒情诗 神秘主义 写作经验 抒情结构 概念化 下定义
  • 简介:伐木者与《大风雪歌》火墙烤焦了性急,踱步也踩不出路来。窗外,软鹅毛的大雪如蒙住瞳仁的白翳,晚烟无声无息地融进雪景。森林淡淡一抹,也白蒙蒙地打寒噤啊。再沏一遍茶吧,再来一巡酒吧。伐木

  • 标签: 北方抒情
  • 简介:我非常不乐意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我又留在热带,留在炽热的太阳下面过年了。当这次的新年一点一点来到的时候,我发现我唯一的小小的愿望就是走出去看到些中国红。

  • 标签: 《红色抒情》 现代文学 散文 张悦然
  • 简介:<正>不管过得好不好,你都存恋过去;不管过得好不好,你都遥想未来。这时候,有人洞知你的历史,策划你的未来,你就把心连同钱交给他(她)。然而,他(她)不对你的梦想负责,只对你的钱抒情。——作者题记历史车轮已进入了90年代。此时,真正相信上帝、神仙的人虽不多见,但不相信自己或驾驭不了自己的人却并不少。于是,卜卦算命,这个封建“幽灵”又开始作起案来,令人困惑而担忧。

  • 标签: 算命者 相士 外星人 原因初探 算命先生 羊肉
  • 简介:<正>本文想借意象化抒情和事件化抒情这样的概念来指认现代汉语诗歌的走向,当然,这不是诗歌惟一的一种走向,诗歌的发展是个性化、多元化的,极端了讲,真正有价值的诗歌都是个性化的,有多少个有价值的诗人就应该有多少种诗歌发展的多元方向,所以这里指认的只能说是诗歌发展的一种有意义的趋势,甚至可以说是我带着某种先入之见阅读出来的理想化的诗歌发展趋势。

  • 标签: 意象化 诗歌形式 汉语诗歌 抒情方式 新诗发展 何其芳
  • 简介: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诸多现象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典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提炼与沉淀。典故中的事典,大多故事曲折生动,思想文化内涵深刻,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写作时,巧妙运用典故做材料,可以使表达言简意赅,富有底韵,凸显作者的文化素养。

  • 标签: 思想文化内涵 典故 民族传统文化 巧用 社会生活 言简意赅
  • 简介: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学养深厚,他的散文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文化内涵,被后人称为“苏海”,表现在艺术手法上就是用典隶事,深沉婉曲,机杼独出,浑然天成。苏文用典的作用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二、增强说服力与权威性;三、增强感染力和艺术性。

  • 标签: 苏轼 散文 典故 作用 分析
  • 简介:典故是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恰如其分地用典能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丰富而复杂的内容,使难以明言的情意得以顺畅地表达.李商隐在用典方面是位大家,他的诗在用典方面有三个主要的特色,第一是用典的不着痕迹,第二是死典活用,第三是化实为虚.

  • 标签: 李商隐 诗歌 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