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的癫痛放电对癫癇患儿脑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近4年来在我院治疗的小儿良性癲痫(BECT)患儿按EEG慢波睡眠期放电指数(NREM睡眠期棘慢波发放的时间/全部NREM睡眠期的时间)多少分为两组放电指数≥70%为A组,共28例;放电指数为<30%为B组,共39例。另设年龄、性别匹配的20名正常儿童做正常对照组(C组)。分别检测其认知功能和事件相关电位。结果A组智商明显低于B组和C组;A组P3oo的潜伏期和波幅均较B组明显延长和降低、B组又较c组明显延长和降低。结论睡眠期持续癫痫放电可损伤患儿的脑功能,应进行治疗。

  • 标签: 癫痫,认知,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如何对疑似癫痫发作但在发作过程中无明确癫痫放电(棘波、尖波、棘慢波、尖慢波)的病例进行明确诊断.方法对36例临床上疑似癫痫发作,但常规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及MRI)均未见异常的患者做24h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结果36例患者中30例24hVEEG记录到至少1次发作,6例无发作.间歇期记录到典型癫瘸放电20例(尖波、棘波、尖慢波、棘慢波),有不典型异常脑电改变者5例(慢波或电压改变).全部患者中26例(72.2%)诊断为癫痫,3例(8.3%)诊为晕厥,2例(5.6%)诊为假性发作,2例(5.6%)诊为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3例(8.3%)不能明确.结论针对疑似癫痢发作但发作过程中无明确癫痼放电的病例,可以通过做24hVEEG结合间歇期脑电特点、视频记录到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的参数调节和病史帮助明确诊断.

  • 标签: 视频脑电图 癫痫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氧自由基治疗对减少癫痫放电以及癫痫发作频数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于该院接受癫痫治疗的患者1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至仅进行基础癫痫治疗的基础组与基础治疗联合抗氧自由基治疗的联合组各80例。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基础治疗组经12周持续抗癫痫治疗后患者控制癫痫发作总有效率仅为61.25%,其抗癫痫治疗效果远低于联合抗氧自由基治疗的92.5%,P<0.05。而在减少癫痫放电的疗效上,基础、联合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2.5%和87.5%,P<0.05。结论抗氧自由基联合基础抗癫痫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癫痫放电以及癫痫发作频数,应予推广。

  • 标签: 癫痫 发作频率 氧自由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计算门诊视频脑电图不同检查时长的癫痫放电检出率,确定最优检查时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门诊就诊、检查时长为4 h、有癫痫放电的患者,计算不同检查时长(0~0.5 h、0~1 h、0~2 h、0~3 h和0~4 h,分别记为A组、B组、C组、D组和E组)癫痫放电检出率;计数每例患者0~4 h每1小时内(记为H1组、H2组、H3组、H4组)的癫痫放电量,计算每小时标化癫痫放电量;计数每例患者清醒期、思睡期、睡眠Ⅰ期、Ⅱ期和Ⅲ期的癫痫放电量,计算各期标化癫痫放电量;计数每例患者0~4 h每小时内睡眠时长,分别记为H1′组、H2′组、H3′组、H4′组。采用配对资料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两两比较H1、H2、H3和H4组每小时标化癫痫放电量,清醒期、思睡期、睡眠Ⅰ期、Ⅱ期和Ⅲ期的醒睡各期标化癫痫放电量,以及H1′组、H2′组、H3′组和H4′组的睡眠时长的差异,以确定最优检查时长。结果共入组80例患者,年龄[M(Q1,Q3)]31(21,39)(范围5~68)岁;其中男38例,女42例。A组癫痫放电检出率42.5%(34/180),B组81.3%(65/80),C、D和E组均为100%(80/80)。H1组标化癫痫放电量[M(Q1,Q3)]为24.8%(7.8%,44.2%),H2组41.5%(25.9%,63.3%),H3组15.1%(1.3%,27.8%),H4组1.3%(0,14.5%);H2组标化癫痫放电量高于H1组、H3组和H4组(均P<0.05)。清醒期标化癫痫放电量[M(Q1,Q3)]为9.6%(0,28.2%),思睡期3.6%(0,16.9%),睡眠Ⅰ期3.3%(0,11.8%),睡眠Ⅱ期47.3%(21.9%,72.5%),睡眠Ⅲ期0(0,11.5%);睡眠Ⅱ期标化癫痫放电量高于清醒期、思睡期、睡眠Ⅰ期和Ⅲ期(均P<0.05)。H1′组睡眠时长[M(Q1,Q3)]13.6(2.5,23.6)min,H2′组睡眠时长35.8(16.5,54.2)min,H3′组睡眠时长14.5(0,34.7)min,H4′组睡眠时长0(0,14.6)min,H2′组睡眠时长高于H1′组、H3′组和H4′组(均P<0.05)。结论本研究推荐门诊2 h视频脑电图,既保证癫痫放电的检出率,又有利于患者配合,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 标签: 脑电图 检出率 癫痫样放电 回顾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脑电图癫痫放电不伴临床发作病案资料。方法对1例儿童脑电图癫痫放电不伴临床发作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德巴金对患儿进行治疗,服用一月后于2014年1月复查脑电图与之前所做的脑电图相近,并无明显改善,现在仍然继续服用德巴金治疗。该患儿至今为止未发现有临床发作。结论健康人群癫痫放电的出现率受年龄、遗传和记录方法的影响,且健康人群癫痫放电常见于儿童和癫痫家族史者。

  • 标签: 儿童 癫痫样放电 临床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七氟烷对患儿全麻诱导期癫痫放电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扁桃体和/或腺体摘除术患儿66例,年龄3~12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七氟烷组(L组)、6%七氟烷组(M组)和8%七氟烷组(H组),每组22例。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记录诱导期癫痫放电和苏醒期谵妄的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对癫痫放电与苏醒期谵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L组比较,H组兴奋型癫痫放电发生率降低,M组和H组癫痫放电发生率降低(P<0.05);M组和H组兴奋型癫痫放电癫痫放电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抑制型癫痫放电和苏醒期谵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放电、兴奋型癫痫放电的发生与苏醒期谵妄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抑制型癫痫放电的发生与苏醒期谵妄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低浓度(4%)七氟烷可导致患儿全麻诱导期兴奋型癫痫放电增加。

  • 标签: 麻醉药,吸入 苏醒谵妄 儿童 癫痫样放电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氧自由基治疗对减少癫痫放电以及癫痫发作频数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于该院接受癫痫治疗的患者1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至仅进行基础癫痫治疗的基础组与基础治疗联合抗氧自由基治疗的联合组各80例。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基础治疗组经12周持续抗癫痫治疗后患者控制癫痫发作总有效率仅为61.25%,其抗癫痫治疗效果远低于联合抗氧自由基治疗的92.5%,P<0.05。而在减少癫痫放电的疗效上,基础、联合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2.5%和87.5%,P<0.05。结论抗氧自由基联合基础抗癫痫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癫痫放电以及癫痫发作频数,应予推广。

  • 标签: 抗氧自由基 癫痫样放电 发作频数
  • 简介:目的探讨MRI显示为颞叶外局灶病变的癫痫患者发作间期痫放电的分布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磁共振显示颞叶外局灶病变的癫痫患者的电生理、影像、手术及术后随访资料。根据发作间期痫放电的分布将病例分为三组,A组为间期正常范围脑电图,B组为间期痫放电仅分布于病变所在脑叶,c组为间期痫放电超出病变所在脑叶。结果病变分布包括额叶57例,顶叶29例,枕叶17例,岛叶2例,下丘脑1例。间期痫放电分布为A组占28.3%(30/106),B组占29.2%(31/106),C组占42.5%(45/106)。手术均行病变切除或立体定向毁损术,术后随访12-52个月,平均28个月,各组按Engel分级,A组:I级23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2例;B组:I级21例,Ⅱ级3例,Ⅲ级4例,Ⅳ级2例;C组:I级27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3例,各组间疗效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I显示为局灶颞叶外病变的癫痫患者手术切除或立体定向毁损病变能取得很好的控制疗效,且疗效与发作间期痫放电的分布无关。

  • 标签: 颞叶外癫痫 局灶 痫样放电 手术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2017年国际临床神经生理学联盟提出的25导脑电系统与既往19导脑电系统在癫痫患者痫放电的检出能力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拟诊癫痫或已确诊癫痫需随访脑电图检查者,行25导连续视频脑电图检查2 h。由2 名脑电报告医师盲法读图,标记两种脑电系统记录到的痫放电及波幅,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03名受检者,最终临床确诊癫痫患者263例,其中全面性癫痫129例、颞叶癫痫115例、额叶癫痫13例、顶叶癫痫2例、枕叶癫痫4例。在115例颞叶癫痫患者中,25导脑电系统检测到有痫放电者100例(86.96%),较19导脑电系统检测到有痫放电者76例(66.09%)显著增多(χ²=13.939,P<0.001)。在非颞叶癫痫患者中,两系统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两系统共同检测出有痫放电的76例颞叶癫痫患者中,新增颞叶电极(F9/F10、T9/T10、P9/P10)记录的颞区痫放电波幅[(61.53±22.64) μV]较原颞叶电极(F7/F8、T7/T8、P7/P8)所记录的波幅[(48.25±20.90) μV]显著增高(t=5.486,P<0.001)。在影像学异常[79.59%(39/49)比61.22%(30/49),χ²=3.967,P=0.046]及无异常[95.45%(42/44)比70.45%(31/44),χ²=9.724,P=0.003]的颞叶癫痫患者中,25导脑电系统对痫放电的检出能力都较19导脑电系统显著增高。结论25导脑电系统可显著提高癫痫患者颞区痫放电检出能力,推荐临床常规应用以增强颞区异常波的检测能力,更好地辅助癫痫诊疗。

  • 标签: 癫痫 癫痫, 颞叶 头皮脑电图 10-20系统 10-10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連续视频脑电监测对急性脑梗死并发癫痫放电和临床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并发癫痫放电患者80例,并对其进行连续性视频脑电图监测分析,记录脑梗死部位脑电图情况,并对患者进行一年期随访调查。结果经临床对比分析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显示,患者的脑电图监测异常率,在患者癫痫发作的应用分析上发现,连续视频脑电监测,对患者急性脑梗死疾病的诊断,有较好的监控效果,可以保证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基底节区部位和多发梗死及腔隙梗死患者的ECG表现异常率和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叶梗死部位患者的ECG表现异常率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部位受累程度越严重,癫痫发生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连续视频脑电监测,可以在早期有效诊断出癫痫疾病发生,并及时进行临床诊断治疗,保证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安全性,并通过异常诊断监测,确保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因此在临床观察急性脑梗死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连续视频脑电监测方式来进行跟踪观察。

  • 标签: 连续视频脑电监测 急性脑梗死 癫痫样放电 临床发作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BECCT患儿临床下放电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录像脑电图监测下,对20例BECCT患儿静脉注射氯硝西泮(0.03~0.05mg/kg)抑制临床下放电后,进行ERP测定及神经心理学测验,并与用药前所测各项认知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BECCT患儿临床下放电被抑制后,FSIQ升高(P<0.05),短时视觉记忆增强(P<0.01),而PIQ、VIQ及P3潜伏期用药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临床下放电可能是引起BECCT患儿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效抑制临床下放电,可能会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 标签: 儿童 良性癫痫 临床下痫样放电 认知功能 中央-颞区棘波
  • 简介:目的:探讨发作性癫痫的AEEG是否左侧大脑半球占优势,即左侧大脑半球较右侧半球更易发生局限性癫痫问题。方法:分析1790例连续性非选择性的病人AEEG。结果:在局限性149例痫放电中,左侧半球痫放电或双侧半球不对称痫放电,左侧半球占优势者98例(64.4%)。明显高于右侧半球53例(35.6%),P<0.001。结论:本资料表明发作性癫痫的AEEG痫放电存在左侧大脑半球占优势的问题,符合部分癫痫优先起源于左侧大脑半球的假说。

  • 标签: 左侧大脑 痫样放电 大脑优势半球 发作性癫痫 脑电图
  • 简介:<正>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鸡矢藤的主要成分之一——二硫二甲酯对大鼠大脑皮层癫痫放电的影响。实验用大鼠20只,腹腔注射青霉素80万单位诱发大脑皮层癫痫放电。所诱发

  • 标签: 癫痫放电 二甲酯 大脑皮层 大鼠 鸡矢藤 腹腔注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性,72岁,体重42kg。因咳嗽、咳痰、喘息反复发作10年,心悸气短1年,加重7天为主诉入院。入院前曾给予青霉素抗炎(未用过喹诺酮类药物)及口服茶碱片治疗,每次1片,每日2次,治疗5天症状无缓解。既往2年前患脑梗死,已治愈,无吸烟史...

  • 标签: 氨茶碱 癫痫样发作 常规剂量 生物利用度 个体差异 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 简介:胰岛B细胞瘤是胰岛细胞瘤中最常见的一种,胰岛细胞瘤发病率仅为0.8~0.9/100万,近年来国内外均报道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胰岛B细胞瘤表现癫痫发作报道非常罕见。Graves等曾报道1例胰岛细胞瘤表现为成人复杂部分性癫痫[2]。

  • 标签: 胰岛B细胞瘤 癫痫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植物神经发作性疾病与癫痫异常放电的关系。方法:对167例临床诊断为植物神经性发作儿童的24h动态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监测到69例患儿临床发作,痫放电(棘波、尖波、棘慢、尖慢波综合)11例,间期6例,痫放电率为10.2%,腹痛性发作痫放电率较高(X^2=9.35,P〈0.01)。结论:24h动态脑电图监测对儿童植物神经性发作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 标签: 儿童 植物神经性发作 动态脑电图 病样放电
  • 简介:目的:分析药物诱发癫痫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索1997年至2007年CNKI和CMB收我的药物诱发癫痫发作患者148例的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原患疾病、诱发癫痫药物、药物剂量、联合用药,癫痫发作类型、发作时间和持续时间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8例患者中,男82例,女66例,平均年龄(40.16±24.08)岁,有癫痫病史15例。诱发癫痫发作居前三位的药物为抗微生物药物82例(其中喹诺酮类39例),占55.41%,中枢神经系统药物34例(其中抗精神病药物20例),占22.97%,麻醉药8例(其中氯胺酮6例),占5.41%;药物诱发癫痫发作类型以全面强直一阵挛性发作为主,共120例(81.08%),其次为复杂部分性发作15例(10.14%);患者年龄〈19岁32例(21.6%),年龄≥60岁52例(35.14%);超剂量用药21例(14.19%);45例联合用药患者中有10例出现癫痫发作。癫痫发作时间为首次用药后3min至6个月.持续时间为4s至20min。147例癫痫发作患者经停药及对症处理症状均好转或痊愈,1例因肺部感染,循环衰竭死亡。结论:药物诱发癫痫发作可能与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患者的年龄(老年或未成年)、癫痫病史、原患疾病、药物剂量过大以及联合用药等因素相关。

  • 标签: 癫痫样发作 文献分析 不良反应 危险因素
  • 简介:盐酸马普替林为四环类抗抑郁药,主要作用于选择性抑制外周和中枢神经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抗抑郁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且程度较轻,临床应用较广泛。我们在应用过程中发生癫痫发作1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病人男,48岁。因失眠、忧愁、懒语少动、情绪低落、意志减退、周身不适3个月,加重8天,于2003—03—04入院。既

  • 标签: 盐酸马普替林 致癫痫样发作 病例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