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者男,64岁,因常规健康体检时行结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物和直肠腺瘤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坛医纪院治疗。腹部CT检查示小肠软组织结节,胶囊内镜证实为小肠黏膜下病变,于消化内科行结肠镜下直肠肿物和结肠腺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G1)、直肠绒毛管状腺瘤(G1),Ki-67(1%阳性)。遂转入普外科,行腹腔镜小肠黏膜下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小肠异位胰腺。该患者同时罹患小肠异位胰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直肠腺瘤3种肠道疾病,甚是罕见,提示临床工作中不应满足于1或2种疾病的诊断,需提高对于消化道疾病的全面认识。

  • 标签: 异位胰腺 直肠 神经内分泌瘤 腺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肿瘤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分子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疾病所具有的特异性致癌位点予以结合,通过调节遗传物质的表达达到阻断肿瘤生长与转移的目的。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特异性致癌基因或分泌蛋白不断被发现。R脊椎蛋白3(RSPO3)基因属于R脊椎蛋白家族,研究结果显示该基因在机体发育、细胞增殖以及肿瘤领域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针对RSPO3所涉及的相关肿瘤分子机制研究仍缺乏关键性突破,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将基础科学实验与临床紧密联合,以期阐明RSPO3在肿瘤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 标签: R脊椎蛋白3 生物标志物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临床与病理学特征。方法本次研究收集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9月—2017年12月期间30例患者,上述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对上述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方式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上述患者的瘤体均较大,直径在4~10cm之间,并存在完整包膜,其中有3例患者出现肿瘤和周围组织粘连的情况。囊性和实性相间,大部分患者为弥漫强阳性,并且定位表现存在特异性,仅仅有5例患者为细胞膜阳性。对上述患者均实施18月的随访,患者均存活。结论对于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患者,在手术前应仔细的检查,其诊断主要依赖于组织形态学以及免疫组化标记等检查,临床还需继续大量研究。

  • 标签: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临床特征 病理学特征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血常规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胃癌腹膜转移转移中的预判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31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据病理诊断分为腹膜转移组29例,非腹膜转移组102例。分别采用直接化学发光法及自动化血液仪检测分析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以癌胚抗原(CEA)≥5 μg/L、糖类抗原(CA)199≥35 U/L、CA125≥35 U/L定义为阳性,NLR大于其对应截断值定义为阳性。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术前各血清肿瘤标志物以及与NLR联合检测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预判价值,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共纳入131例胃癌患者,其中男92例,女39例。腹膜转移组CA125、NLR阳性率(44.8%、82.8%)高于非腹膜转移组(6.9%、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158、28.854,P<0.05),而两组CEA、CA199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88、0.762,P>0.05)。单独检测时,NLR诊断胃癌腹膜转移的AUC面积最大,与CEA、CA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2、2.527,P<0.05)。当NLR与CA125联合检测时AUC面积(89.9%)与NLR(83.8%)、CA125(79.1%)有统计学意义(χ2=1.973、2.042,P<0.05)。结论NLR与CA125联合诊断术前胃癌腹膜转移具有一定预判价值。

  • 标签: 胃癌 腹膜转移 血常规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护理管理对老年恶性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护理质量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PDCA护理管理实行后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56例设为观察组;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行常规性护理管理的50例老年恶性肿瘤设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PICC置管操作。管理1个月后,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结果管理1个月,观察组护理效果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优,护理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护理管理能有效改善对老年恶性肿瘤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效果,并使护理质量得以显著提升,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护理管理 恶性肿瘤 高龄患者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狐猴酪氨酸激酶-3(LMTK3)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讨HMGB1和LMTK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20年12月病理学确诊的99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及对应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HMGB1和LMTK3表达,并应用χ2检验评估HMGB1和LMTK3的表达水平与直肠癌临床病理资料间的关系。各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HMGB1阳性表达率为65.66%(65/99),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中HMGB1阳性表达率18.18%(18/9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23,P<0.01);结直肠癌组织中LMTK3阳性表达率为82.83%(82/99),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中LMTK3阳性表达率25.25%(25/9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68,P<0.01)。HMGB1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组织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4.175、4.831、5.376、6.054,P<0.05),LMTK3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6.401、4.340,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HMGB1和LMTK3呈高表达,两者检测有助于判断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评估。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结直肠癌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对膀胱肿瘤绿激光气化电切术患者手术结局、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在该院行膀胱肿瘤绿激光气化电切术治疗的患者120例,根据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每组60例。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行围术期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局、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后的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及下床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其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24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类型主要包括膀胱痉挛、尿外渗及血块积存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膀胱肿瘤绿激光气化电切术患者实施围术期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手术结局、术后恢复,对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及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 膀胱肿瘤 绿激光气化电切术 手术结局 术后康复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