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手术是一种用于治疗斜视眼球障碍的有效方法。本文旨在综述手术临床应用进展。通过调整的位置和张力,手术可以纠正斜视、改善眼球功能。近年来,手术在不同类型斜视眼球障碍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该手术为患者提供了更准确、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研究的深入,手术有望在斜视眼球障碍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 标签: 眼外肌转位手术,斜视,眼球运动障碍,临床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斜视患儿知觉眼球注视运动眼球扫视运动之间及其与阅读障碍量表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2~6年级斜视患儿共24例作为斜视组,同期门诊就诊的正常对照组14例。采用视感知觉检查系统评估知觉偏移,Tobii Eye Tracker 5评估注视和扫视功能,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DCCC)进行阅读障碍程度评测。组间正态分布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差异性比较;水平和垂直方向知觉偏移、注视偏移、扫视偏移与阅读障碍量表得分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并对相关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斜视组知觉明显偏移(P<0.001)。正常组水平扫视与垂直扫视呈较强正相关(r=0.81,P<0.001),斜视组呈中等正相关(r=0.64,P=0.001),且垂直扫视偏移随着水平扫视偏移增加而增大;2组水平注视与水平扫视呈中等正相关(正常组r=0.64,斜视组r=0.69,均P<0.05),且水平扫视偏移随着水平注视偏移增加而增大;在斜视组中水平与垂直知觉、水平注视与垂直注视、水平知觉与水平注视、水平注视与垂直扫视、DCCC视知觉障碍分量表与垂直扫视呈中等正相关(r=0.70、0.66、0.52、0.43、0.47,均P<0.05),且垂直知觉偏移随着水平知觉偏移增加而增大,视知觉障碍量表得分随着垂直扫视偏移增加而增大。结论:水平扫视和垂直扫视在正常和偏斜情况下均存在正相关性;知觉偏移使水平注视、水平扫视和垂直扫视彼此间存在更为明显的相互影响。在阅读障碍儿童、斜视儿童和正常儿童中均发现扫视运动的异常,本研究发现扫视垂直方向移位与DCCC分量表中的视知觉障碍分量表具有中等强度相关性,提示扫视功能可能可以作为评估儿童阅读能力的敏感指标之一。

  • 标签: 斜视 视知觉 眼球运动 阅读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使用针刺治疗单侧眼球障碍并复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门诊针灸科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80例单侧眼球障碍并复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针刺方案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为72.50%,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的治愈率为45.00%,总有效率为77.50%。观察组总体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侧眼球障碍并复视疾病治疗时,使用针刺治疗方案相对与常规治疗方案来说,效果更加明显,治愈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 标签: 单侧眼球运动障碍并复视 针刺 效果
  • 简介:脑桥内存在司眼球水平运动的外展神经旁核、外展神经核以及内侧纵束,故脑桥病变以水平性眼球障碍(horizontaleyemovementabnormality,HEMA)多见,且HEMA类型多样.本文旨在探讨水平性眼球障碍的类型及其与脑桥病变预后的关系.

  • 标签: 水平性眼球运动障碍 脑桥病变 神经功能 MRI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手术治疗婴儿型眼球震颤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婴儿型眼球震颤综合征36例,根据代偿头特点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1年。结果术前第一状态下双眼视力(BCVA,logMAR)为0.707±0.0805,术后1年提高0.307±0.0873。手术前后各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025,P=0.000)。其中34例伴有代偿头者,以水平方向面朝右或朝左者30例,术前头扭转角为24.020°±2.5735°,术后1年改善为7.510°±0.5013°,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头扭转角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8.574,P=0.000)。以垂直方向下颌内收或上抬者4例,术前头扭转角度为18.000°±1.3191°,术后1年改善为6.050°±0.4796°。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头扭转角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911,P=0.000)。术后1年,34例(94.44%)视物清晰度改善,主观满意度增加。结论根据婴儿型眼球震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针对性实施手术,可提高视力、改善头,增加满意度。

  • 标签: 综合征,眼球震颤,婴儿型 手术,眼外肌 头位,代偿 满意度
  • 作者: 郝瑞 张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 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20
  • 简介:摘要心反射通常发生于眼科手术中,尤其是手术多见,一般会引起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房压下降、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室性二联律、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心脏骤停,呼吸停止等。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心反射发生机制的研究及其在手术手术操作及麻醉方式等与心反射发生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对降低手术心反射的发生及处理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动眼肌 斜视 眼外科手术 反射,眼心 手术期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4条直Pulley位置、肌肉体积及水平直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的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共同性斜视患者,其中第一不合并垂直斜视的患者为A组,第一合并小角度垂直斜视(<5三棱镜度)的患者为B组;健康志愿者为C组。采用MRI冠状扫描观察各组4条直Pulley位置及体积的差异,同时计算比较水平直上、下两部分肌肉比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收集A组患者19例(38只),男性10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0岁;B组患者10例(20只),男性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27岁;C组健康志愿者20名(40只),3个组间年龄和性别分布匹配(均P>0.05)。3个组间4条直Pulley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内直肌肉体积为(358.6±44.9)mm3,B组内直肌肉体积为(334.7±35.6)mm3,C组内直肌肉体积为(437.5±49.3)mm3,A组、B组内直肌肉体积均小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05,6.025;均P<0.01);除内直,其他直肌肉体积在3个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内直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和C组比,B组患者体积比值更分散。结论共同性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4条直Pulley位置变化不明显,内直肌体积明显减小,水平直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分布较分散可能与小度数垂直斜视有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23-227)

  • 标签: 外斜视 动眼肌 斜视 磁共振成像 垂直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术显微镜下调整缝线式手术治疗复杂性斜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191例复杂性斜视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显微镜下调整缝线手术矫正斜视,其中83例为超长量手术。全麻苏醒后或次日观察及有无复视或复视是否消失,如需调整缝线则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调整。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术后全部矫正良好、复视消失,未出现肌肉滑脱等并发症。结论对复杂性斜视手术显微镜下调整缝线斜视矫正术,手术成功率较高,手术反应少。

  • 标签: 斜视,复杂性 手术,调整缝线式,手术显微镜下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共同性斜视术后回退有关因素。方法对124例不同类型的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后远期及近期的疗效进行随访并分析。结果共同性斜视术后近期与远期治疗率分别是86.29%和79.03%,其中继发性斜视术后远期复发率最高,具有双眼视功能者治愈率最高,无眼回退现象。结论共同性斜视术后回退与手术原则和设计,双眼单视功能,患者自身因素,术者的技巧及术后反应等诸多因素有关。

  • 标签: 外斜视/外科学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PD)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但其发生机理仍不明确。帕金森病(P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需结合具体案例对其进行分析。本文总结了动类型、帕金森病眼球异常形态及其临床意义,以期为临床早期预测病情发展及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潜在指标。

  • 标签: 帕金森病 眼球运动 扫视 综述
  • 简介: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由于使用神经阻滞剂所引起的一种独特的慢性锥体外系综合症。临床特征为口-舌-颊或躯体其他部分呈现各种不自主运动。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的普遍使用,该障碍正成为一种医源性疾患而受到精神科医生和精神病理学家的日益重视。1流行病学及有关因素[1-4]TD最早发现于1954年,首先由Sigwald和Uhrband报道并命名。1960年Kruse第1次详细的描述了TD的临床特征。

  • 标签: 迟发性运动障碍 精神病 抗精神病药 精神病理学 医源性疾患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愈甲状腺相关眼病非共转性斜视的疗效。方法眼受累禁止期甲状腺相关眼病非共转性斜视患者27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8例。指标患者术前术后斜视度、复视情况,红玻片试验,手术前后用直尺测量的眼球从原位向受限方向转动的距离。结果17只行下直离断或后退;2只行上直后退;8只行内直后退。结论手术能消除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第一复视,改善眼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发下睑挛缩,可二次通过异体巩膜延长下睑缩进行避免。

  • 标签: 眼外肌手术 非共转性斜视 甲状腺 相关眼病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有知觉性斜视的成人患者使用单眼直手术法进行治疗的 效果。 方法 : 选取于 2016 年 8 月到 201 7 年 8 月期间 收治的成人知觉性斜视患者 82 例 作为本次研究的分析对象 , 按照 随机 数字表法将其 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41 例 , 其中 对照组 的患者采用单眼常量后徙配合内直缩短手术进行 治疗, 实验组的患者 采用 单眼超常量后徙配合内直缩短手术进行治疗,比较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以后的效果。 结果: 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实验组的术正位率为 80.48 % ,对照组的术正位率是 58.53 % ,由此可见,实验组的术正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 在 治疗成人直觉性斜视时使用超常量单眼直手术具 有显著的效果 ,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单眼直肌手术 治疗 知觉性外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下斜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5年3月收治的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40例,其中26例患者有下斜亢进症状,14例无下斜亢进症状。对垂直斜视度≥10°的患者采用下斜术进行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采取下斜术治疗之后,两组患者中共治愈28例,其中伴随下斜亢进组术前平均上斜度为19.25°,术后1例治疗无效,术后平均上斜度为5.14°;无下斜亢进组术前上斜度为14.62°,术后2例治疗无效,术后平均上斜度为4.96°。结论下斜术能有效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并且在伴有上斜亢进患者的治疗中效果突出。

  • 标签: 下斜肌转位术 分离性垂直斜视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