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如今,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将世界各个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对世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作为多种灾害中的其中一种,短时强降雨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因此,本文对短时强降雨的天气过程以及危害分布特点都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一些可参考的意见措施,希望可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 标签: 短时强降水 天气过程 气象服务
  • 简介:摘要:目前,全球环境在不断的变坏,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对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短时强降水,作为气象灾害中的其中一种,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因此,本文对短时强降雨的天气过程以及危害分布特点都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一些可参考的意见措施,希望可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 标签: 短时强降水 天气过程 气象服务
  • 简介:摘要:对2005~2018年14年间临汾市17个国家气象站的短时强降水典型个例进行统计,利用天气学方法对筛选出的个例根据其环流背景的不同进行分型。结果表明,临汾市较大范围短时强降水的环流特征共分为4个类型,分别为冷涡后部西北气流型(27%)、高空槽型(36%)、副高控制型(14%)、高原槽型(23%);其中西北气流型易产生区域性暴雨,高空槽型易产生多种强对流,副高类型中从未出现冰雹,高空槽类产生的强对流落区主要位于临汾市的东部山区及丘陵。

  • 标签: 短时强降水 环流背景 类型
  • 简介:以3小时降水量大于或等于20mm或6小时大于或等于25mm为标准确定短时强降水日,对1979—1988年10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榆林市强降水集中在7—8月,而且多发生于午后和凌晨。

  • 标签: 强降水 分析 预报
  • 简介: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对2008年5月24日海西州茫崖地区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部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与西风带低槽分裂东移的冷空气在茫崖交绥,在茫崖地区形成风向风速辐合,此辐合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造成这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同时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为此次降水提供了水汽、能量和动力条件。

  • 标签: 茫崖 短时强降水 成因 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选用临安区气象局提供的2010~2022年逐时观测资料,选择数学统计方法分析了林安全短时降水特征,并探讨了临近预报预警技术。结果表明:2010~2022年临安区短时强降水次数共出现1532次,平均每年出现117.8次,整体以上升趋势为主,变化倾向率为65.659次/10a,上升趋势极为显著;不同级别的短时强降水分别占年短时强降水的百分比为20≤R<30 mm/h 占58.6%,30 mm/h≤R<40 mm/h占26.2%,40 mm/h≤R<50 mm/h占9.7%,R≥50mm/h占5.5%。R≥50mm/h短时强降水后期出现频率增多,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服务中需重点关注;临安区年内短时强降水天气主要出现在每年的5~9月份,这段时间的短时强降水次数为106.2次,占年内短时强降水次数的90.2%;40 mm/h≤R<50 mm/h的短时强降水仅出现在每年的6~9月份,R≥50mm/h的短时强降水在7~8月份出现频率较高;由于短时强降水天气属于强对流天气的一种,需要临安区气象部门将临近预报预警工作做好。

  • 标签: 短时强降水   特征   预报预警技术 临安区
  • 简介:摘要:气候增暖趋势加剧引发不少极端灾害性天气,给各个地区群众的生活与经济发展均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短时强降水与暴雨作为出现几率较大的气象灾害,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难以评估。本文首先对短时强降水、暴雨天气的概念与成因进行分析,并探究了短时强降雨暴雨气象服务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 标签: 短时强降水 暴雨天气 气象服务
  • 简介:摘要:本文选用2011~2020年墨江县15个区域站分钟降水量数据,对墨江县短时强降水特征及预报预警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墨江县短时强降水日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4.788d/10a,增加趋势较为显著;墨江县年内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的月变化特征,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份,尤以6~8月份出现频率最高。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夏季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冬季出现频率相对较低;墨江县短时强降水在一天中的发生时段主要有三个高峰期,在短时强降水进行预报的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这三个时段的情况。

  • 标签: 短时强降水 特征 预报预警 墨江县
  • 简介:摘要:利用高空地面资料、再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分析了阜新地区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规律,包括强降水发生时空变化特征、雨强分布特征、物理量和雷达产品分量级特征等。结果表明:水汽的大小对短时强降水量级的影响比较大,K指数的数值也能较好区分40mm以上和以下的强降水,动力条件相对而言区分度不大。

  • 标签: 分量级 雷达特征 物理量特征
  • 简介:摘要: 西藏昌都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东部,地处横断山区,平均海拔3500m以上。因为横断山区地形复杂程度高,所以当地的天气过程与气候特征比较复杂。目前针对西藏昌都市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短时强降雨预报,仅依赖于数值预报模式的降雨量预报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大多强降雨分析研究仅局限于几次暴雨过程,无法得到很好的预报指标。因此需要结合实际,利用历史资料做统计,(短时强降水标准为:1小时10毫米以上)分析昌都短时强降水的观测资料,通过大尺度大气环流、热力和动力效应的综合分析,发现短时强降雨过程的物理机制,以期能为西藏昌都市的短时强降雨天气预报,提供更有利的参考。利用昌都市站点降水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西藏昌都市发生的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个例分析。通过分析大尺度大气环流作用、热力作用以及动力作用揭示此次持续强降水过程的发生和持续机制,分析发现:大尺度环流背景有利于冷暖空气在昌都市上空汇合,利于产生强降水;此次降水具备充分的水汽条件与强烈的上升运动,配合着中低层明显辐合与高层明显辐散。

  • 标签: 西藏昌都市 短时强降水过程 物理机制
  •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2016年8月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利用NECP1*1资料以及FY2G卫星逐小时TBB资料,对环流形势以及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584脊线前部为本次暴雨提供了有力的水汽和动力条件;本次过程红外亮温TBB在-8℃以下低值区域内出现短时强降水,根据亮温演变来看,云从南部山区向北移动过程中发展,造成暴雨天气;和田上空水汽幅合较强,假相当位温低值中心,大的强天气威胁指数以及大的风暴相对螺旋度叠至区域与本次暴雨出现区域对应较好。

  • 标签: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暴雨
  • 简介:针对2014年6月2日夜间祁连山区出现的短时强降水天气,分析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重点归纳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持续几天的高压坝造成的高温、迅速东撤时沿着高压边缘的西南水汽输送和携带冷空气南下短波槽的共同影响是强降水天气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时祁连山脉特殊的地理环境阻挡作用,使水汽汇集在祁连山区,为强降水提供了一定的动力条件。

  • 标签: 祁连山区 短时强降水 成因
  • 简介:摘要:为了更加深入了解短时强降水等中尺度系统,利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和小时雨量资料,对2022年2月-3月发生在深圳的几次强降水的过程临近时次的低空急流强度、低空急流高度以及各层垂直切变等物理量进行分析研究。

  • 标签: 风廓线雷达 风切变 短时强降水 探测高度
  • 简介:摘要:大气探空资料是开展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除用于更新大气模式开展数值天气预报外,在基层气象工作中,通过分析探空资料获得一定的预报指数,有助于快速预计短时强降水发生可能性,提前做好加强观测准备。预报指数具有经验性,在各地不同。针对阿勒泰地区,本研究筛选了2014年至2018年夏季(6-8月)6县1市1h降水量≥10mm的个例为研究对象,选取离短时强降水发生时间最为接近时次的探空数据及该时次的前1—2个观测时次的探空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阿勒泰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时,温度呈下降趋势,低层有较为充足的水汽条件,中高层有干冷空气。(2)阿勒泰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午后到傍晚的不稳定能量高于清晨和上午。(3)通过统计分析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时各物理量阈值,以75%以上的样本能达到的标准确定了阿勒泰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预报指数阈值范围,通过检验,该阈值范围可参考价值较高。

  • 标签: 探空资料 短时强降水 预报指数 阈值范围
  • 简介:摘要:天山中段南部的库车市地形地貌复杂、天气多变,尤其是短时强降水、暴雨灾害天气多发、频发增大了旅游安全风险,本文从气象服务角度探讨了加强降水精密监测需注意的问题,以便为强降水相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提供科学依据,确保降水资料的可靠性是提高旅游、交通安全精细化气象保障服务能力的基础,在旅游活动中为有效应对暴雨灾害、及时防范和减少不利天气条件影响及趋利避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精密监测 旅游安全暴雨灾害趋利避害
  • 简介:以2012年7月15日凌晨榆林地区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卫星水汽图像和大气动力场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冷涡影响下降水过程中干侵入的特征及其对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中干侵入特征明显,卫星水汽图像上的黑体亮温高值区与干冷区相对应,干冷区的伸入使得对流云团边缘亮温梯度增大,同时对流云团发展;干侵入与对流层高层的下沉运动、高值位涡以及干冷区相对应,因干冷空气叠加在暖湿气流之上,在强降水区上空出现了对流不稳定层结,为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另外,此次降水过程水汽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低层,风场辐合带来的短时间水汽辐合为短时强降水集聚了一定的水汽条件。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触发作用下,将不稳定层结中包含水汽的气块抬升,从而形成降水

  • 标签: 干侵入 水汽图像 位涡
  • 简介:利用自动气象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实时探空观测资料及NCEP/NCAR(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NationalCenterforAtmosphericResearch)的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23—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库尔勒地区一次罕见的短时强降水过程主要的环流系统、水汽输送、动力及湿位涡与垂直螺旋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东部型南亚高压显著增强和西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的长波槽缓慢东移的环流背景下,低层风向风速迅速辐合为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水汽和动力条件。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水汽来源主要包括3个部分:乌拉尔山脊前偏北风引导冷空气南下与西风气流汇合于南疆西部地区的西路水汽输送、青藏高原西南侧低涡前部西南气流引导的西南路水汽输送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引导的偏南水汽输送,其中9426%的水汽来源于偏西与偏南气流。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前期,暴雨区上空左右两侧形成的中尺度环流圈是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的主要动力机制;垂直螺旋度的发展演变与强降水密切联系,当高层负的垂直螺旋度与低层正的垂直螺旋度配置耦合时,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在θse线密集且陡立的区域内,高层高值MPV1的下传触发了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促进了强降水的产生。

  • 标签: 水汽输送 动力机制 湿位涡 倾斜涡度 垂直螺旋度
  • 简介:摘要本文从地面气象要素演变、天气成因分析、物理量分析、特殊地理环境作用、卫星云图和雷达特征对2017年6月23日普格县局地短时强降水及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是在高空冷槽配合西南急流暖湿气流共同形成的,整个过程冷空气活动非常活跃。普格站气象要素演变对降水开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西南涡和暖湿气流的建立,提供充沛的水汽;低层正涡度增大,辐合加强,有利于深厚上升运动;层结不稳定,降水效率高,雨强大;云图表现为斜压叶状云系;雷达为多单体涡带状;喇叭口地形作用。

  • 标签: 强降水 影响系统 物理量分析 卫星云团 雷达 地形
  • 简介:摘要: 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强对流发生前,在地面低压倒槽形势下,地面 3小时变压低值中心会产生辐合的变压风,特别是辐合线附近的低值中心,变压风会加强辐合(边界层抬升),天气尺度系统在移近 3小时变压低值中心和辐合线时,常常会激发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或加强。通过数据分析近 5 年郴州短时强降水与三小时变压的分布特征,找出相关指标。

  • 标签: 3 小时变压,短时强降水
  • 简介:利用国家基本站、区域站资料,分析了2006—2016年池州市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建立3种天气学概念模型,并总结了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系统、相关物理量和雷达回波的一般特征。结果表明:池州市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汛期(5—8月),其中7月最活跃,其次分别是6、8月。强度≥20mm/h和≥30mm/h的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呈现双峰型特征,强度≥50mm/h的短时强降水则呈现单峰型特征。东至县中南部是短时强降水的易发区域,其次是贵池南部山区和九华山东、西两侧区域。池州市短时强降水天气类型可分为副热带高压边缘型、西北气流型和台风型,其中副热带高压边缘型是短时强降水的易发天气类型。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在不同天气类型中的作用存在差异,但相关物理量差异不明显。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台风型强降水过程中雷达反射率因子多表现低质心结构特征,西北气流型呈现高质心结构特征。

  • 标签: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天气概念模型 中尺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