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背阔前外侧游离移植修复头皮鳞状细胞癌(鳞癌)切除后创面的效果,探讨两种皮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头皮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CT检查,未见癌转移,未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无血管疾病,实施肿瘤扩大切除后创面采用背阔前外侧游离移植修复。对2种的术中血管变异情况,吻合血管直径,血管蒂的长度,切取面积、切取时间,吻合血管时间,手术时间,供区和受区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测量或记录。结果共纳入21例病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2~61岁。其中11例采用背阔游离移植修复,10例用前外侧游离移植修复。随访1~2年,21例全部成活。背阔组无血管变异病例,而前外侧组有2例血管变异。背阔组吻合动脉血管直径为(2.14±0.09) mm,静脉为(2.49±0.10) mm;血管蒂的长度为(6.14±0.28) cm;切取面积(135.0±20.8) cm2、切取时间(114.8±3.0) min;吻合血管时间(20.8±0.8) min;手术时间(6.5±0.2) h。前外侧组吻合动脉血管直径为(2.15±0.14) mm,静脉为(2.45±0.15) mm;血管蒂的长度(6.80±0.31) cm;切取面积(159.9±16.4) cm2、切取时间(119.8±3.6) min;吻合血管时间(21.5±0.9) min;手术时间(6.9±0.2) h。2种手术中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背阔组供区总体并发症发生(7例)较前外侧组(4例)多;受区总体并发症发生(1例)较前外侧组(2例)少。结论背阔前外侧修复头皮鳞癌切除后创面均能取得良好效果。背阔血管恒定,手术相对简单、风险低,更适合初学者;前外侧,供区并发症发生少,患者易接受,并可在仰卧位下完成手术操作,更适合老年患者。

  • 标签: 外科皮瓣 游离组织瓣 肿瘤,鳞状细胞 肌皮瓣,背阔肌 股前外侧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微型腓动脉穿支在修复手足部创面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 2018年 06月至 2019年 05月接收的 76例手足部皮肤受损患者,随机平均分为 2组,对照组 38例采纳常规治疗,观察组 38例采纳微型腓动脉穿支治疗,对比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缺损愈合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实施微型腓动脉穿支治疗方案,对手足部皮肤受损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不会损伤患者主干血管,且耐磨性较好,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腓动脉穿支皮瓣 手足部创面 修复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拱顶石穿支岛状具有设计简单、术时较短、血供可靠等特点,适用于缺损较大且不适合植皮修复的创面,现已广泛用于全身大多数部位,并在临床运用中不断改良。该文综述了拱顶石穿支岛状的特点、手术方法、经典术式、改良术式、最新临床应用进展以及该的局限性。

  • 标签: 外科皮瓣 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竖脊平面(ESP)阻滞对老年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岁,BMI<30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ESP阻滞+全麻组(ESP+GA组)和全麻组(GA组)。ESP+GA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ESP阻滞。神经阻滞20 min后采用针刺法判断神经阻滞成功后行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后行PCIA。于术前1 d、术后1、2和3 d取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于术前1 d及术后3、5、7 d时,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估患者早期认知功能,记录术后7 d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量。记录ESP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GA组比较,ESP+GA组丙泊酚、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1和3 d时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和MMSE评分降低,术后1、3和5 d时血清NSE浓度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P<0.05)。ESP+GA组ESP阻滞均成功,且未见血管、神经损伤发生。结论ESP阻滞联合全麻可改善老年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早期认知功能。

  • 标签: 竖脊肌 神经传导阻滞 麻醉,全身 胸腔镜检查 认知障碍 老年人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L”或倒“T”在外上象限较大肿瘤乳腺癌保乳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2019年7月--2021年7月间,在我院进行外上象限较大肿瘤乳腺癌保乳术的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L”形切口手术组和倒“T”切口组,观察两组外上象限较大肿瘤乳腺癌保乳术患者的术后相关指标。结果:外上象限较大肿瘤乳腺癌保乳术中,“L”形在外上象限较大肿瘤乳腺癌保乳术手术中患者术中的出血量要少于倒“T”形在外上象限较大肿瘤乳腺癌保乳术中患者的出血量,而且倒“T”形外上象限较大肿瘤乳腺癌保乳术中患者的手术时间也较长于“L”形外上象限较大肿瘤乳腺癌保乳术手术的患者,数据对比后有明显差异(P

  • 标签: 倒“T”切口皮瓣手术 “L”切口皮瓣手术 上象限较大肿瘤乳腺癌保乳术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矿山经济的发展,现阶段,缓倾斜破碎矿体的高效采矿已成为矿业领域一个重要挑战。缓倾斜破碎矿体高效采矿技术的分类和应用,包括充填采矿法、房柱采矿法和壁式崩落采矿法。这些技术通过合理的方案设计、设备选择和工艺优化提高了矿体利用率、采矿效率和资源回收率,此外,这些技术在注意安全与环境管理的同时实现了矿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矿业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 标签: 倾斜薄矿体 房柱采矿法 实践
  • 简介:摘要2017年12月临汾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1例64岁男性喉癌术后咽瘘患者,患者咽部皮肤软组织类圆形缺损,直径约2.5 cm,形成咽瘘。分两次手术对其进行修复。一期手术中设计并切取颏下动脉岛状,将翻转180°后形成衬里,通过瓦合及嵌合技术,增加与瘘口周缘的贴附面积,封闭瘘口,继发创面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吸引治疗。二期手术植皮封闭创面,患者瘘口得到完全修复。术后随访2年,咽瘘无复发,供区隐蔽,外形良好,患者能经口进食,借助电子喉可以部分恢复发音功能,修复效果良好。

  • 标签: 外科皮瓣 咽,瘘 负压封闭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自体颅骨回植修补颅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收治的儿童自体颅骨回植治疗颅骨缺损19例,Ⅰ期减压术后自体颅骨埋于腹部皮下,4周内Ⅱ期颅骨成形术。近期观察切口并发症,远期(>2年)观察颅骨成形外观及骨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骨解剖复位,切口均1期甲级愈合。1例皮下血肿和3例皮下积液均于2周后自然吸收。远期(>2年)颅骨成形外观满意,骨无松动。结论自体颅骨大骨修补手术难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自体颅骨 颅骨修补术 颅骨缺损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自体颅骨回植修补颅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收治的儿童自体颅骨回植治疗颅骨缺损19例,Ⅰ期减压术后自体颅骨埋于腹部皮下,4周内Ⅱ期颅骨成形术。近期观察切口并发症,远期(>2年)观察颅骨成形外观及骨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骨解剖复位,切口均1期甲级愈合。1例皮下血肿和3例皮下积液均于2周后自然吸收。远期(>2年)颅骨成形外观满意,骨无松动。结论自体颅骨大骨修补手术难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自体颅骨 颅骨修补术 颅骨缺损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移植修复膝周创面时4种非主干血管作为受区血管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行游离前外侧或游离背阔修复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0~72岁,平均41.9岁。创面重要组织外露面积为18.0 cm×5.0 cm~42.0 cm×9.0 cm。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血管成像(CTA)技术辅助定位,测量受区血管(膝降血管、旋外侧血管降支、腓肠内侧血管、膝下内侧血管)及供区血管(旋外侧血管降支、胸背血管)的口径。术中采取带刻度软性直尺测量验证,并记录术前及术中血管口径的测量值。术后观察2种组织色泽、质地及供区切口愈合情况。对比术前与术中供、受区血管(除仅有的1例膝下内侧血管)测量值相符率。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3例患者组织面积为18.0 cm×5.0 cm~46.0 cm×9.0 cm。14例吻合膝降血管的前外侧中12例完全成活,剩余2例远端坏死长度分别为6 cm、4 cm,最终均行植皮处理愈合。12例完全成活的中1例因一期保肢失败,二期应用修复保膝,另1例因肢体严重感染后截肢,将成活的翻转覆盖残端处理。4例吻合旋外侧血管降支的组织中,3例前外侧完全成活,1例背阔远端坏死12 cm,经清创并采用Ilizarov骨搬运技术同步延长使创面愈合。各有2例吻合腓肠内侧血管的前外侧及背阔完全成活,其中1例前外侧发生静脉危象,经及时探查解除。1例吻合膝下内侧血管的前外侧完全成活。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3.6个月。所有组织色泽、质地良好,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供、受区血管口径术前、术中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膝周非主干血管均可作为游离组织的受区血管,若选择得当,可有效提高组织成活率。其中膝降血管作为受区血管应用时具备位置浅表、解剖恒定、定位简单、术中解剖便捷等优势,可优先考虑。

  • 标签: 游离组织瓣 移植 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求标准大骨减压联合脑池造瘘引流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并行开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20例单纯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标准外伤大骨减压术设为开颅组,20例则在开颅组治疗的基础上再行脑池造瘘引流术,作为造瘘组。比较两组患者动态血乳酸水平、动态鹿特丹CT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血乳酸水平、鹿特丹CT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血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造瘘组术后72 h血乳酸水平低于开颅组(P<0.05)。手术后,造瘘组鹿特丹CT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瘘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颅组(5% vs 30%),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组(85% vs 5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去骨减压术联合脑池造瘘引流术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可有效清除颅底蛛网膜下腔出血,持续引流血性脑脊液,有效降低颅内高压,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好的预后良好率的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颅脑损伤 减压颅骨切除术 脑水肿 脑室造口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求标准大骨减压联合脑池造瘘引流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并行开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20例单纯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标准外伤大骨减压术设为开颅组,20例则在开颅组治疗的基础上再行脑池造瘘引流术,作为造瘘组。比较两组患者动态血乳酸水平、动态鹿特丹CT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血乳酸水平、鹿特丹CT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血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造瘘组术后72 h血乳酸水平低于开颅组(P<0.05)。手术后,造瘘组鹿特丹CT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瘘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颅组(5% vs 30%),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组(85% vs 5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去骨减压术联合脑池造瘘引流术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可有效清除颅底蛛网膜下腔出血,持续引流血性脑脊液,有效降低颅内高压,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好的预后良好率的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颅脑损伤 减压颅骨切除术 脑水肿 脑室造口术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探讨分析在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治疗时,将经椎体成形术应用于其中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在进行时选择实验时间段为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录入该时段内我院中收入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老年患者共计7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进行随机两组均分,组内各设置35名患者,并按实验习惯记录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采用传统保守治疗方案,而实验组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医务人员采用经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在治疗完成后,研究人员根据患者的最终治疗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各项评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进行对比分析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发病率较高,在针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研究人员通过对照实验的形式证明了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选择经椎体成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可推广价值。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折 肢体肿胀 关节僵硬 改善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体表皮干细胞(ESC)对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移植异体全厚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1只4周龄雄性BALB/c-NU裸鼠(品系、鼠龄与性别下同)中获取培养7 d呈铺路石状原代ESC,其第3代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阳性表达ESC标志物CD44且阴性表达CD45,经免疫荧光法鉴定阳性表达ESC标志物p63与整合素6α且阴性表达CD71。取对数生长期的第3代ESC进行后续实验。取26只裸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ESC组,在每只裸鼠背部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2组创面分别喷涂等体积的PBS、ESC,创面上均移植从另外4只裸鼠背部切取制备的全厚。分别取2组10只裸鼠,观察术后0(即刻)、3、7、14、21 d创面愈合与片存活情况并计算术后3、7、14、21 d片存活比和片收缩率(样本数为各时间点存活片数),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测术后3、7、14 d片的血流灌注情况并计算各时间点ESC组与PBS组裸鼠片血流灌注比(样本数为各时间点2组配对均存活片对数);分别取2组剩余3只裸鼠,取术后7 d片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IL-10、Ⅰ型胶原、Ⅲ型胶原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mRNA和蛋白表达。对数据行Log-rank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与Bonferroni校正。结果以术后0 d情况为参照,2组裸鼠术后3、7、14、21 d创面逐渐愈合,片收缩情况逐渐明显,其中PBS组裸鼠创面收缩愈合情况较ESC组明显。术后3 d,ESC组1只裸鼠片移植失败,PBS组3只裸鼠片移植失败;术后7 d,PBS组又有1只裸鼠片移植失败。2组裸鼠术后3、7、14、21 d片存活比相近(P>0.05)。术后3、7、14、21 d,ESC组裸鼠片收缩率分别为(9.2±0.4)%、(19.7±1.2)%、(53.6±3.5)%、(62.2±5.1)%,显著低于PBS组的(11.0±0.9)%、(47.8±2.8)%、(86.1±7.1)%、(89.7±9.0)%(t=5.719、26.650、11.940、7.617,P<0.01)。术后3、7、14 d,2组裸鼠片均有血流灌注信号;ESC组与PBS组裸鼠片血流灌注比均值均大于1,3个时间点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与PBS组比较,ESC组裸鼠片组织中TNF-α、IL-8、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mRNA(t=2.823、2.934、2.845、2.860,P<0.05)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IL-10和MMP-9的mRNA(t=3.877、2.916,P<0.05)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论异体ESC可减轻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移植异体全厚片收缩,促进移植皮片与创面之间新生血管的形成,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胶原蛋白表达,促进MMP-9的表达,从而提高移植皮片的成活质量。

  • 标签: 干细胞移植 皮肤移植 伤口愈合 表皮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