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异时性双侧肾盂患者,女,55岁。2011年因左侧肾盂行左肾输尿管切除术,2014年因血尿确诊为右肾盂,先后接受右侧输尿管镜肾盂肿瘤钬激光剜除术、右侧肾盂部分切除+肾造瘘术+羟基喜树碱灌注治疗。2018年因右侧肾盂复发行根治手术,术后每周血液透析3次,术后随访17个月无肿瘤复发。本例采用多种微创和药物治疗,实现了控制肿瘤的前提下对肾功能的保护,延迟透析53个月,可为高级别肾盂的保肾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肾脏疾病 双侧 尿路上皮肿瘤 保肾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肾结石合并肾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肾结石合并肾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7例患者中,1例术前IVU、B超及CT均提示肾盂,另6例IVU及B超均未发现肾盂,其中2例经术前CT检查发现肾盂内肿瘤性占位;2例PCNL术后因出血行CT检查发现肾盂肿物;1例PCNL术中发现肾盂肿物,后病理证实为肾盂;1例由肾切除术后病理证实。7例均接受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术。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1例因肾盂在皮肤切口处种植,后转移至全身多处,6个月后死亡。余6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发现肾盂复发或转移。结论肾结石合并肾盂的诊断较困难,应联合影像学、病理活检等对其筛查,以期尽早明确诊断。当作出肾结石合并肾盂的诊断后,应放弃对结石的治疗,尽快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术。

  • 标签: 肾结石 肾盂癌
  • 简介:肾盂约占尿路上皮肿瘤的4%-6%,病理类型以尿路上皮细胞最为常见,约占90%;鳞状细胞小于10%,且多与长期结石、感染等刺激因素有关;腺癌罕见[1-2]。国内由于受含有马兜铃酸中草药的影响,流行病学特征同西方人群有差异,发病年龄在70岁以上者占78%,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3]。肾盂常呈多中心性生长,具有高度复发和进展风险,处于早期的肾盂可以治愈,但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帮助甚微。

  • 标签: 肾盂癌 尿路上皮细胞癌 诊疗 尿路上皮肿瘤 流行病学特征 鳞状细胞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肾盂肾盏移行细胞CT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CT检查并诊断。结论CT扫描可确诊此瘤的存在,并且也可判断肿瘤的发展范围,对分期诊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肾盂肾盏移行细胞癌 CT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结石并发肾盂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提高对肾结石并发肾盂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3例肾结石并发肾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肾盂:左肾下盏浸润性尿路上皮1例、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伴鳞状上皮化生1例、肾盂腺癌(部分为肠型腺癌,部分为黏液腺癌,部分为印戒细胞)1例。2例患者行患肾根治性切除+淋巴结清扫术,1例肾结石伴有患肾重度积水无功能,术前未发现肾盂肿瘤,行肾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术后分别生存12、8、6个月。结论肾结石并发肾盂患者临床较为隐匿,术前发现困难,重点多放在结石处理上,容易漏诊。发现多为晚期,进展迅速,预后差,应加强对此类患者临床特点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 标签: 肾结石 肾盂 肾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盂鳞状细胞的诊治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9年9月上海仁济医院收治的28例病理检查确诊为肾盂鳞状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9例。中位年龄56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18例,腰背痛11例,腹部包块1例。28例均行CT或MRI检查,发现肾盂或肾占位26例,肾内大量积液2例。2例行PET-CT检查,发现骨转移1例。术前诊断为肾盂肿瘤13例,肾肿瘤13例,肾脓肿2例。合并肾结石或肾盂结石19例。28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治性肾切除术13例,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12例,姑息性切除术1例,脓肾切除术2例。术中发现肿大淋巴结9例,行局部淋巴结清扫术。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平均直径8.5 cm;高分化9例,中分化11例,低分化8例;pT2期1例,pT3期15例,pT4期12例;淋巴结转移9例;合并肾静脉栓5例。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共同特征为CK5(+),34βE12(+),p63(+),CK20(-),GATA3(-)。术后12例行放疗、化疗或免疫治疗。中位随访时间6(1~8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15例死亡,均死于肿瘤进展。结论肾盂鳞状细胞是一种罕见且高度恶性的肿瘤,与长期肾结石、尿路积水、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诊断基于术后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染色检查CK5、34βE12和p63(+)有助于鳞状细胞的诊断。本病确诊时常处于进展期,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但是复发和转移风险高,预后极差。

  • 标签: 癌,鳞状细胞 肾盂 病理学,临床 预后
  • 简介:2005年至2009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共收治肾盂患者10例,全部患者均经输尿管软镜及螺旋增强CT尿路成像(computedtomographyurography,CTU)检查得以诊断,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分析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46-68岁,平均62岁。左侧6例,右侧4例。肿瘤位于肾盂8例,肾盏2例。全部患者均有血尿史,时间1周-1年,平均5个月。

  • 标签: 输尿管软镜 肾盂癌 诊断 CTU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应用
  • 简介:摘要肾盂鳞状细胞(SCC)发病率低,由于其临床表现和传统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临床上诊断十分困难。本文报告1例既往有双肾结石多次手术史的患者,因右肾输尿管结石、左肾复杂性结石、慢性肾功能不全、尿路感染等先后两次入院。其间共行6次手术,其中第1次住院19 d,分别行右输尿管镜取石术和右肾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20 d后第2次入院,共进行4次左肾PCNL,住院27 d。两次住院期间,3次尿路增强CT检查均未报告肿瘤。患者第4次行左肾PCNL后仍持续发热,抗感染治疗无效。临床考虑左肾盂肿瘤,与患者沟通后建议切除左肾。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肾盂SCC。左肾切除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术后10 d出院,术后3个月因全身多发转移死亡。

  • 标签: 癌,鳞状细胞 肾盂 肾造口术,经皮
  • 简介:目的评价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肾透明细胞(ccRCC)与肾盂移行细胞(T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部MR检查、经病理证实为ccRCC及TCC的患者38例(ccRCC29例,TCC9例)。患者均行MRT1W脂肪抑制和T2W脂肪抑制序列扫描、LAVA增强扫描、DTI序列扫描(b=0、600s/mm2)。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AW4.4工作站采用Functool后处理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和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2名察者所测数据的一致性。ccRCC和TCCADC值及FA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ROC曲线分析ADC值、FA值对ccRCC与TCC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2名观察者测量各参数一致性良好(ICC值均〉0.75)。ccRCC的ADC值[(2.03±0.49)×10-3mm2/s]高于TCC[(1.57±0.43)×10-3mm2/s;P=0.015)],但ccRCC的FA值(0.24±0.10)低于TCC(0.42±0.22);P=0.002)。ADC值曲线下面积0.761(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3%、77.8%,阈值为1.59×10-3mm2/s。FA值曲线下面积为0.762(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93.1%,阈值为0.326。结论MRDTI可有效鉴别ccRCC和肾盂TCC,其中FA值对鉴别两者的特异度较高。

  • 标签: 肾细胞 移行细胞 肾盂 扩散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盂淋巴上皮瘤样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在本院收治的1例肾盂淋巴上皮瘤样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因反复右侧腰痛2个月入院就诊,右侧肾区有压痛及叩击痛。CT检查考虑右侧肾盂,侵犯多个肾盏及输尿管上段。泌尿系彩超检查考虑右侧肾盂。结果患者术前诊断为右侧肾盂,行右侧肾盂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肾盂淋巴上皮瘤样。患者术后因个人原因未行化疗等相关治疗。术后1个月出现肿瘤多发,并发生肝转移。随访至术后4个月,患者因全身多发转移瘤而死亡。结论肾盂淋巴上皮瘤样临床罕见,症状与肾盂相似,影像学检查无特征性改变,确诊须依靠病理学检查,而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根治性手术联合放化疗。

  • 标签: 肾盂 淋巴上皮瘤样癌 泌尿外科手术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3岁。以"间断尿血8个月,加重2个月"于2016年10月8日收入院。患者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程无痛肉眼血尿。2016年8月17日CT示:左肾盂内可疑充盈缺损,考虑占位。膀胱镜检见左输尿管口喷出血性尿液。

  • 标签: 血尿 肾盂癌 输尿管软镜 活检 全身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盂CT检查结果的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检查后确诊的16名肾盂患者进行CT扫描检查,其中15人进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1人仅进行CT平扫检查。待检查完成后,分析CT成像的结果,并将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从CT检查结果中可清楚地观察到肾盂灶的位置、体积、形态、边缘特征、密度,灶对肾实质、肾门、肾周或肾脏周围器官的侵犯程度等。结论为肾盂患者进行CT检查对肾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临床医学影像学 螺旋CT 肾盂癌
  • 简介:目的探讨肾结石合并肾盂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肾结石合并肾盂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确诊仅2例,确诊率13%。开放手术治疗9例,PCNL6例。其中4例行二期手术肾输尿管全切,2例拒绝进一步手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肾盂腺癌2例,肾盂鳞状细胞10例,肾盂尿路上皮3例。术后随访1~24个月,11例死于肿瘤全身转移、多器官衰竭,平均生存期为11.6个月。另4例仍在随访中,目前未发现有转移。结论对于肾结石病史长、鹿角形结石、消瘦、贫血,特别是近期有腰痛加重者,应高度警惕有肾盂的可能,要进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于术中发现肾盂、肾盏有新生物或周围粘连、有肿块者应行快速病理检查。

  • 标签: 肾结石 肾盂癌 输尿管肾切除术
  • 简介:目的:分析肾盂患者超声诊断结果,并与CT结果比较。方法:对45例经超声、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盂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超声与CT诊断的准确率。结果:45例病例中,超声正确诊断肾盂25例,准确率为55.56%(25/45);CT正确诊断肾盂34例,结核病1例,肾癌1例,准确率为80.00%(36/4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作为肾盂的重要、初筛手段。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其检出率有所限制。超声与CT联合检测可提高肾盂早期诊断的检出率。

  • 标签: 超声检查 肾盂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究腹腔镜下肾盂根治手术在围手术期内的护理模式以及护理效果。方法:研究选取了本院于2021年9月-2022年7月收治的30例肾盂根治术患者,将其合理分配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5例,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在实施了围手术期护理后取得了积极的护理成效,研究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高、康复周期短,康复效果显著(P<0.05)。结论:在提供常规护理同时,为腹腔镜下肾盂根治术患者积极落实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肾盂癌根治术 围手术期的护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肾盂和输尿管是泌尿外科常见恶性肿瘤,随着近年来老龄化趋势,发病率有所增加。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加膀胱袖状切除术是治疗这一疾病的标准术式,但是开放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疼痛、恢复期长,甚至需要长切口或双切口,而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多以腹腔镜切除肾脏并处理中上段输尿管,再应用开放小切口或者电切的方法进行下段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需重新摆放体位,增添繁琐、另外冲洗液外渗、增加肿瘤种植风险等也是其不足之处。本次研究总结完全腹腔镜行肾盂输尿管根治术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 标签: 肾盂输尿管 癌根治术 全腹腔镜 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 膀胱袖状切除术 腹腔镜切除
  • 简介:研究组:肾盂输尿管患者23例,术后2周每周行膀胱灌注吡柔比星(30mg)1次,共5次;对照组:肾盂输尿管患者19例,术后未行膀胱灌注。中位随访时间研究组、对照组分别为50(4-94)个月、9(3-143)个月。

  • 标签: 肾盂输尿管癌 膀胱灌注 吡柔比星 术后 膀胱内 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