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切口痛模型大鼠脊髓磷酸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ERK)表达的变化及鞘内注射ERK上游激酶MEK的抑制剂U0126对其机械性痛觉阈值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DMSO组、U0126组,每组8只,前2组大鼠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μL;后2组大鼠分别鞘内注射DMSO、U012610μL后用生理盐水10μL冲管.注药10min后除假手术组,后3组大鼠均制备右后足趾部切口痛模型.分别于制作模型前、模型后2、24、48h应用YLS-3E电子压痛仪测定各组大鼠右足的机械性痛觉阈值.另取SD大鼠24只.分组方法和处理同上,每组6只.每组分别在模型后2h、24h选择3只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大鼠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结果模型组、DMSO组大鼠模型后2、24、48h及U0126组大鼠模型后2、24h有足机械性痛觉阈值均低于模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SO组和模型组之间比较大鼠机械性痛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一时间点DMSO组和模型组比较,U0126组大鼠模型后2、24、48h右足机械性痛觉阈值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DMSO组模型后2、24h患侧脊髓背角P-ERK免疫阳性细胞增多;与模型组和DMSO组同一时间比较,U0126组患侧脊髓背角p-ERK阳性细胞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鞘内注射U0126可缓解大鼠切口痛痛觉过敏,减少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P-ERK阳性细胞的表达,说明脊髓背角ERK通路参与大鼠切口痛痛觉过敏的形成.

  • 标签: 丝裂原活化激酶 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痛觉过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佛波醇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PMA)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提取雄性,4周龄C57小鼠原代骨髓单核细胞(BMM),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100 ng/ml PMA刺激后BMM活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及骨吸收陷窝实验检测100 ng/ml PMA对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的影响;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分析PMA对破骨细胞分化相关指标TRAP、RANK、Cathepsink、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TRAF-6、C-SRC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分析PMA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可能作用机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00 ng/ml PMA刺激BMM 24 h和48 h促进细胞增殖(24 h吸光度值0.39±0.05比0.27±0.06,t=20.830,P<0.01;48 h吸光度值0.53±0.03比0.32±0.03,t=11.860,P<0.01),刺激72 h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 h吸光度值0.24±0.03比0.21±0.02,t=1.548,P>0.05);PMA干预组形成的破骨细胞数量低于对照组(11.74±0.06比24.63±0.44,t=57.120,P<0.01),骨吸收陷窝面积低于对照组,骨吸收功能低于对照组(9.90±0.11比18.92±0.28,t=55.800,P<0.01),破骨分化相关基因及蛋白TRAP、RANK、Cathepsink、MMP-9、TRAF-6、C-SRC表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中显示以100 ng/ml PMA预孵育1 h即可阻断MAPK/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44/42MAPK、JNK的磷酸化。结论PMA通过下调MAPK/ERK信号通路抑制BMM破骨细胞分化。

  • 标签: 骨髓单核细胞 分化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转胶蛋白(transgelin, TAGL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收集100例PTC组织及对应10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组化分析PTC组织和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TAGLN的表达水平。分别使用质粒和shRNA慢病毒载体过表达和敲减PTC细胞中的TAGLN,通过细胞增殖实验(cell counting kit-8, CCK-8)、细胞侵袭和迁移实验(Transwell)检测TAGLN对PTC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TAGLN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细胞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 regulating kinase, ERK)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RT-qPCR结果显示,PTC组织中的TAGLN mRNA表达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无差异(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TAGLN蛋白在PTC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PTC组织中TAGLN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上调TAGLN的表达抑制PT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P<0.01),而下调TAGLN的表达促进PT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P<0.01)。在PTC细胞中,过表达TAGLN可降低磷酸化ERK的表达(P<0.05),而沉默TAGLN可增加磷酸化ERK的表达(P<0.01)。结论TAGLN在PTC中表达显著降低且与PTC的发生发展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MAPK/ERK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转胶蛋白 MAPK/ERK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联素(AD)调控滑膜细胞产生炎性因子进而诱发骨关节炎(OA)。方法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刺激细胞的最适加药浓度;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标志基因如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E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1/2)的表达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AD的刺激对ERK1/2、p38的磷酸化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AD作用后滑膜细胞炎性因子的产量。多个样本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AD(1 μg/ml)可显著对滑膜细胞产生增殖抑制作用(F=136.900、11.930,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D可上调MEK及ERK基因表达(1.026±0.072、2.926±0.158,t=21.910,P<0.05;0.960±0.194、5.433±0.532,t=15.810,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AD可刺激滑膜细胞增加ERK1/2、p38的磷酸化(0.488±0.083、1.152±0.050,t=11.860,P<0.05;0.407±0.014、1.312±0.063,t=24.370,P<0.05);ELISA法结果显示,AD可显著促进由趋化蛋白引起的下游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β、IL-6、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和MMP-1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产生[(15.077±0.884)、(69.947±2.950) pg/ml、(9.225±0.323)、(134.925±15.02) ng/ml、(93.055±6.073) p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9、4.838、5.312、4.366、3.292,P<0.05),与抑制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5、6.251、4.331、1.221、3.456,P<0.05)。结论AD可通过影响MAPK/ERK信号通路来增强滑膜细胞炎性因子的产生。

  • 标签: 脂联素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大鼠滑膜细胞
  • 简介:研究在BEP2D细胞中,作为Smads蛋白家族的抑制分子,Smad7对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2或p44/42)磷酸化水平的调控。将Smad7真核表达载体或人工合成的Smad7-siRNA转染BEP2D细胞,TGF—β刺激,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Smad7对p44/42蛋白磷酸化的影响。结果在永生化BEP2D细胞中,TGF-β1刺激后5min开始,可以检测到磷酸化的p44/42;到60min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细胞转染Smad7,TGF-β作用60rain后,p44/42磷酸化水平明显增高;而转染Smad7-SiRNA,TGF-β作用60min后,p44/42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44/42蛋白水平基本上不受TGF—β1刺激及Smad7表达水平的影响。以上结果说明,在BEP2D细胞中,Smad7可参与TGF—β对ERK/MAPK通路的活化作用。

  • 标签: 信号调节 调控 Western印迹 Smad7 SMADS蛋白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TanⅡA)通过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途径对膀胱癌动物模型肿瘤增殖及肿瘤组织内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4~5周龄的雄性BALB/-nu裸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其中20只注射1×107/ml的T24细胞悬液,待肿瘤体积大于0.1 cm3,根据随机数表法对其进行分组干预,共分为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0只,另外10只裸鼠作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治疗组给予15 mg/kg的TanⅡA腹腔注射,均干预2周;开始干预后每天测量瘤体积1次,绘制肿瘤增殖曲线并在干预结束后将裸鼠处死后取0.1 g肿瘤组织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脱氧核糖核酸修复酶降解产物(Cleaved PARP)、细胞凋亡调控因子(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蛋白(bcl-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水平,采用卡方分析计数资料差异,LSD-t检验及方差检验分析组间或多组间数据差异。结果给药7 d后治疗组裸鼠瘤体积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5,P<0.01);3组小鼠组织中Caspase-3、Cleaved PARP、bax、bcl-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37、4.264、6.135、5.364,P<0.01);相较于模型组,治疗组小鼠组织中Caspase-3、bcl-2明显降低(0.54±0.10、0.56±0.12比0.87±0.12、0.88±0.19),Cleaved PARP、bax明显升高(0.94±0.21、0.79±0.13比0.65±0.12、0.32±0.08),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t=6.681、4.503、3.392、9.731,P<0.01);3组小鼠组织中p-p38 MAPK、p-ERK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46、3.216,P<0.05),相较于模型组,治疗组下小鼠组织中p-p38 MARK及p-ERK水平明显降低(0.61±0.11、0.54±0.11比0.87±0.13、0.69±0.13),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t=4.828、4.503,P<0.01)。结论TanⅡA通过有效调节p38MAPK/ERK途径实现抑制膀胱癌动物模型肿瘤增殖并调控肿瘤组织内凋亡相关因子。

  • 标签: 丹参酮ⅡA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途径 膀胱癌动物模型 肿瘤增殖 凋亡相关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at1对食管鳞癌(ESC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Plko.1-puro-GFP-shRNA-Fat1质粒转染KYSE450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Fat1敲低效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Fat1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通路抑制剂U0126对KYSE45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平板克隆实验观察Fat1对ESCC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活细胞动态观察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相关靶蛋白的表达。通过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KYSE450细胞敲低Fat1后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Fat1sh1组和Fat1sh2组细胞中Fat1敲低效率分别为(77.1±6.9)%和(77.7±7.1)%。与对照组相比,Fat1sh1组和Fat1sh2组细胞增殖明显加快(P<0.05),细胞中p-ERK1/2的表达明显增加。经U0126处理后,Fat1敲低促进KYSE450细胞增殖的作用消失,细胞中p-ERK1/2的表达下降到与对照组相近的水平。对照组的细胞克隆数为(72±8)个,Fat1sh1组和Fat1sh2组分别为(155±28)个和(193±9)个,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细胞分裂1次的时间为(1 622±32)min,Fat1sh1组细胞分裂1次的时间为(1 408±29)min,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裸鼠成瘤实验显示,Fat1敲低组比对照组裸鼠移植瘤增长速度快,接种后4周,对照组和Fat1敲低组瘤体重量分别为(0.224±0.028)g和(1.532±0.196)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t1可通过抑制ERK信号通路进而抑制ESCC细胞增殖。

  • 标签: 食管鳞癌 Fat1 细胞增殖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at1对食管鳞癌(ESC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Plko.1-puro-GFP-shRNA-Fat1质粒转染KYSE450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Fat1敲低效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Fat1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通路抑制剂U0126对KYSE45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平板克隆实验观察Fat1对ESCC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活细胞动态观察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相关靶蛋白的表达。通过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KYSE450细胞敲低Fat1后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Fat1sh1组和Fat1sh2组细胞中Fat1敲低效率分别为(77.1±6.9)%和(77.7±7.1)%。与对照组相比,Fat1sh1组和Fat1sh2组细胞增殖明显加快(P<0.05),细胞中p-ERK1/2的表达明显增加。经U0126处理后,Fat1敲低促进KYSE450细胞增殖的作用消失,细胞中p-ERK1/2的表达下降到与对照组相近的水平。对照组的细胞克隆数为(72±8)个,Fat1sh1组和Fat1sh2组分别为(155±28)个和(193±9)个,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细胞分裂1次的时间为(1 622±32)min,Fat1sh1组细胞分裂1次的时间为(1 408±29)min,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裸鼠成瘤实验显示,Fat1敲低组比对照组裸鼠移植瘤增长速度快,接种后4周,对照组和Fat1敲低组瘤体重量分别为(0.224±0.028)g和(1.532±0.196)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t1可通过抑制ERK信号通路进而抑制ESCC细胞增殖。

  • 标签: 食管鳞癌 Fat1 细胞增殖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在血管钠肽(VNP)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20只体重200~250 g的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VNP组(V组)、PD98059+VNP组(P+V组),每组5只。大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动脉夹夹闭肝左叶和肝中叶的肝动脉和门静脉45 min,然后再灌注120 min。V组于缺血前10 min注射VNP,P+V组在给予VNP前20 min注射PD98059,再行VNP给药和缺血再灌注处理。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以及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蛋白印迹法测定磷酸化的ERK (p-ERK)1/2蛋白含量。结果与S组相比,I/R组和P+V组血清ALT[(489.65±11.22)、(333.05±24.77)比(33.78±4.88)U/L]、AST[(651.43±14.99)、(503.18±21.48)比(154.84±12.32)U/L]、TNF-α[(12.83±1.09)、(9.64±0.57)比(2.11±0.11)ng/L]、IL-1β[(7.19±0.62)、(5.12±0.22) 比(1.10±0.49)ng/L]、肝组织匀浆MDA[(8.00±0.88)、(5.60±1.01)比(2.76±1.29)μmol/mg]升高,而SOD [(54.89±10.60)、(68.85±8.33)比(126.10±15.63)nmol/mg]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I/R组相比,V组大鼠血清ALT、AST、TNF-α及IL-1β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病理学显示,I/R组与P+V组肝组织结构损伤明显加重。与I/R组相比,V组p-ERK1/2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NP可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ERK1/2信号通路减轻肝细胞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缺血 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血管钠肽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在小鼠创面修复过程中对蛋白激酶B(Akt)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猪皮经脱细胞处理后制成微粒皮,15只C57BL/L小鼠在脊柱左右各制作直径为6 mm的圆形皮肤缺损,左侧以纱布覆盖,常规护理,右侧以pADM覆盖,不作特别处理,按处理方法分为pADM组(实验组)及纱布组(对照组),建模后第1、2、3、4、6周每次取3只小鼠处死,并取创面组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kt及β-catenin在组织中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在模型建立后的第1、2、3、4、6周,实验组各时间点AKT蛋白表达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 022.02±652.42、1 160.12±225.60、3 422.17±675.91、324.15±64.67、27.26±4.49,t1-2=9.458、t2-3=-4.839、t3-4=8.776、t4-6=7.436,P<0.05)。同时对照组蛋白表达在各时间点间有统计学意义(1 110.98±219.14、337.13±61.37、118.80±18.08、834.98±64.19、395.70±76.79,t1-2=8.802、t2-3=4.951、t3-4=-19.584,t4-6=6.835,P<0.05)。第2、3、4、6周时实验组(1 160.12±225.60、3 422.17±675.91、324.15±64.67、27.26±4.49)及对照组(337.13±61.37、118.80±18.08、834.98±64.19、395.70±76.79)的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74、t3=8.694、t4=-10.183、t6=-7.880,P<0.05),其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022.02±652.42、1 160.12±225.60,t1=-0.363,P>0.05)。实验组各时间点β-catenin蛋白表达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 646.32±687.04、8 447.29±1 181.79、9 488.65±1 439.52、6 158.74±1 083.52,t1-2=-6.626、t3-4=12.101,P<0.05),对照组蛋白表达在各时间点间有统计学意义(4 364.09±811.29、2 187.85±424.84、2 752.27±500.01、7 522.95±1 109.30、2 592.14±474.23,t1-2=-4.334、t3-4=-5.594、t4-6=12.154,P<0.05),实验组(8 447.29±1 181.79、9 488.65±1 439.52)及对照组(2 187.85±424.84、2 752.27±500.01)两组间的β-catenin的蛋白表达在第2、3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51、t3=-9.225,P<0.05),其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646.32±687.04、6 158.74±1 083.52、5 487.60±1 068.96;4 364.09±811.29、7 522.95±1 109.30、2 592.14±474.23,t1=0.377、t4=0.386、t6=0.051,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间的Akt及β-catenin蛋白在创面组织中的表达,均于第2周开始升高,于第3周达高峰,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结论pADM可能是通过影响Ak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表达从而影响创面愈合。

  • 标签: 脱细胞真皮基质 蛋白激酶B β-连环蛋白 创面
  • 简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信号通路是真核生物信号传递网络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多种细胞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包括细胞的恶性转化、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的耐药等方面。乳腺癌是女性群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据估计,妇女的一生中,每8人就有1人会被诊断为乳腺癌,并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

  • 标签: 乳腺肿瘤 MAP激酶信号系统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类
  • 简介:目的为了探讨喉癌与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关系。方法应用Takai蛋白浓度梯度,通过同位素放射活性测定PKC活性。结果癌组织浆中PKC比活性(6.63±0.64pmol/mg.min)显著高于正常组织浆中PKC比活性(4.73±0.54pmol/mg.min)。结论提示癌组织中PKC活性升高很可能是被癌基因激活。

  • 标签: 喉肿瘤 蛋白激酶C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特异性抗体(HLADSA)诱导人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的机制。方法构建人内皮细胞(HAEC)与单核细胞(Mon)体外共培养模型。分为未活化(UT)组、完整HLADSA(Ab)活化组、Ides酶切HLADSA活化组(Fab)组,并添加中和抗体/融合蛋白阻断,流式细胞技术分析HLADSA活化后的HAEC对Mon分化及信号转导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检验。结果Ab活化组Mon内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T202/Y204磷酸化水平高于UT组(2.163±0.311,F=23.070,MD=-1.163,P<0.01),Fab组ERK仅部分磷酸化(1.211±0.072,F=23.070,MD=-0.211,P<0.05),且低于Ab组(MD=0.952,P<0.05)。U0126可完全阻断Ab和Fab活化组Mon内ERK磷酸化(1.045±0.087,F=22.240,MD=0.449,P<0.001;0.992±0.032,F=9.474,MD=0.122,P<0.01)。rPSGL-1-Ig及ICAM-1抗体预处理HAEC均可部分阻断Ab诱导的ERK磷酸化(1.375±0.168,F=11.020,MD=0.410,P<0.01;1.509±0.188,F=11.020,MD=0.277,P<0.01)。单用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GL-1)抗体、CD18抗体预处理Mon后均可完全抑制Fab活化诱导的ERK磷酸化(1.025±0.035,F=21.050,MD=0.242,P<0.01;0.982±0.031,F=21.050,MD=0.285,P<0.01),而单用CD11a抗体仅能部分抑制(1.117±0.027,F=21.050,MD=0.150,P<0.05),CD11b抗体则无法抑制(1.205±0.033,F=21.050,MD=0.062,P>0.05)。CD64抗体预处理Mon可部分抑制Ab诱导的ERK磷酸化(1.438±0.045,F=26.250,MD=0.415,P<0.05),但当联合使用CD64及CD32抗体时可完全抑制(1.239±0.049,F=26.250,MD=0.614,P<0.01)。结论Ab活化后的HAEC主要通过激活Mon内ERK信号诱导后者分化。

  • 标签: 肾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单核细胞
  • 简介:摘要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是一种能量传感器,可通过调节线粒体氧化能力和底物利用、影响葡萄糖和脂肪酸转运等多种途径,调控细胞的能量代谢。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能量代谢紊乱是导致脑缺血再灌注后一系列继发性损伤的"导火索",包括氧化应激、酸中毒、细胞凋亡和兴奋性毒性等。AMPK通过调控细胞能量代谢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绝大部分病理生理学过程。文章就AMPK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AMP-活化蛋白激酶 信号转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143-3p靶向调控Kirsten鼠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介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作用机制。方法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43-3p与KRAS基因的靶向关系。将购自上海中国科学院的胃癌细胞株转染分组,将筛选人胃癌细胞株按照不同转染构建分为6组,miR-143-3p mimic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组、miR-143-3p Inhibitor NC组、miR-143-3p mimic组、miR-143-3p Inhibitor组、si-KRAS NC组、si-KRAS组、miR-143-3p Inhibitor+si-KRAS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相关因子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及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胃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KRAS是miR-143-3p靶基因。miR-143-3p mimic组的miR-143-3p表达量高于NC组(t=17.630,P<0.05),在miR-143-3p inhibitor组中表达量低于NC组(t=20.78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miR-143-3p mimic组(mRNA:KRAS为1.00±0.05比0.33±0.03,t=19.900;ERK为1.00±0.05比0.27±0.01,t=24.800;JNK为1.00±0.06比0.60±0.04,t=9.608;E-cadherin为1.00±0.04比1.69±0.06,t=16.570;N-cadherin为1.00±0.03比0.54±0.04,t=15.930;Snail为1.00±0.05比0.39±0.03,t=18.120;蛋白:KRAS为0.54±0.04比0.23±0.01,t=13.020;ERK为0.63±0.04比0.30±0.01,t=13.860;JNK为0.71±0.05比0.33±0.02,t=12.220;E-cadherin为0.85±0.05比1.20±0.06,t=7.762;N-cadherin为0.44±0.03比0.36±0.02,t=3.843;Snail为0.50±0.03比0.25±0.01,t=13.690)中KRAS、p-ERK/ERK、p-JNK/JNK、N-cadherin和Snail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低于NC组,而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高于NC组,细胞增殖(miR-143-3p mimic组:48 h为1.124±0.060比0.978±0.050,t=3.238;72 h为2.545±0.120比2.122±0.110,t=4.501;si-KRAS组:48 h为1.140±0.060比1.020±0.060,t=2.449;72 h为2.500±0.120比2.070±0.100,t=4.768)及侵袭能力(miR-143-3p mimic组:210.00±10.00比110.00±7.00,t=14.190;si-KRAS组:215.00±12.00比100.00±6.00,t=14.850)低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miR-143-3p Inhibitor组前述趋势逆转(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143-3p抑制靶向KRAS基因表达,阻断MAPK/ERK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人胃癌增殖侵袭,并调控上皮间质转化进程。

  • 标签: 微小RNA 胃癌 增殖 侵袭
  • 简介:该研究由厦门大学韩家淮小组完成提起脑缺氧、心缺血、急性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从医学的笼统意义上说,它们都是由细胞坏死引起的疾病。近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韩家淮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名为RIP3的蛋白激酶是将细胞凋亡转换成细胞坏死的分子“开关”,通过调控这个开关,就可以调控细胞死亡方式。这一发现,被认为为临床治疗与细胞坏死的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 标签: 细胞坏死 死亡方式 蛋白激酶 调控 《科学》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1997年被Nishizuka首次发现,其存在于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在内的许多组织中,是一种可被水解而激活的酶.PKC在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信号转导、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可塑性等过程中发挥生理作用.近年来,PKC在感觉传入,特别是痛觉传导中的作用倍受关注.躯体内脏相关及其作用机制是中、西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新近的研究表明,躯体、内脏痛觉可以在脊髓和脊髓上中枢发生会聚和整合.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对PK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躯体、内脏痛觉传入会聚及整合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蛋白激酶C 躯体内脏 痛觉调制 生物学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kinaseB,Akt)-叉头框蛋白(forkheadboxO1,FOXO1)信号通路在盆腔脏器脱垂(pelvicorganprolapse,POP)中的表达及其在POP中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因POPⅢ度、Ⅳ度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20例(POP组)和同期因其他良性妇科疾病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20例(对照组),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记检测骶韧带组织中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ionproteinkinaseB,p-Akt)、FOXO1、磷酸化(phosphorylation,p-)FOXO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1,GPX1)、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superoxidedismutase,Mn-SOD)蛋白表达情况。结果POP组较对照组,骶韧带组织中p-Akt/Akt、p-FOXO1/FOXO1表达比例明显上调,抗氧化蛋白GPX1、Mn-SOD表达下调。结论POP组织中PI3K-Akt-FOXO1信号通路被激活,并下调抗氧化蛋白GPX1、Mn-SOD表达,这一分子机制可能参与POP发生发展。

  • 标签: 盆腔器官脱垂 PI3K-Akt-FOXO1 GPX1 MN-SOD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信号调节激酶(ERK)途径对HaCaT细胞迁移能力及小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将HaCaT细胞分为常氧组和低氧(氧气体积分数为1%,下同)条件下培养的低氧组。培养24 h后,采用微阵列置信度分析软件SAM 4.01筛选出2组细胞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通过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对信号通路中每条基因数目的显著性进行分析以筛选差异显著的信号通路,样本数为3。另取HaCaT细胞,在低氧条件下培养0(即刻)、3、6、12、24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细胞分泌TNF-α的水平,样本数为5。另取HaCaT细胞,分为常氧组、单纯低氧组和加入FR180204(一种ERK抑制剂)并置于低氧条件下培养的低氧+抑制剂组,培养3、6、12、24 h,采用划痕试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样本数为12。另取HaCaT细胞,在低氧条件下培养0、3、6、12、24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磷酸化p38(p-p38)、磷酸化ERK1/2(p-ERK1/2)、神经钙黏素和上皮钙黏素的表达,样本数为3。取64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在小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后,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用FR180204处理的抑制剂组,每组32只,分别作相应处理。伤后0、3、6、9、12、15 d,观察创面情况并计算其愈合率(样本数为8)。伤后1、3、6、15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中新生血管生成、炎症细胞浸润和表皮新生情况,采用Masson染色观察创面中胶原沉积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创面组织中p-NF-κB、p-p38、p-ERK1/2、神经钙黏素和上皮钙黏素的表达(样本数为6),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中Ki67阳性细胞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吸光度值(样本数为5),采用ELISA法检测创面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0、IL-1β和CCL20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6)。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析因设计方差分析、Tukey检验、LSD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培养24 h后,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细胞中上调了7 667个基因,下调了7 174个基因;在前述差异表达基因中,TNF-α信号通路有显著的变化(P<0.05)且基因数目多。低氧条件下,与0 h的(1.9±0.3)pg/mL相比,TNF-α表达量仅在细胞培养24 h[(11.1±2.1)pg/mL]时显著增加(P<0.05)。与常氧组相比,单纯低氧组细胞培养6、12、24 h的迁移能力均明显增强(t值分别为2.27、4.65、4.67,P<0.05);与单纯低氧组相比,低氧+抑制剂组细胞培养3、6、12、24 h的迁移能力均明显减弱(t值分别为2.43、3.06、4.62、8.14,P<0.05)。低氧条件下,与培养0 h相比,p-NF-κB、p-ERK1/2、神经钙黏素表达量在细胞培养12、24 h时均明显升高(P<0.05),p-p38表达量在细胞培养3、6、12、24 h时均明显升高(P<0.05),上皮钙黏素表达量在细胞培养6、12、24 h时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p-ERK1/2、p-NF-κB和上皮钙黏素在细胞中的表达量呈时间依赖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伤后3、6、9、12、15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降低(P<0.05);抑制剂组小鼠创缘周围在伤后3、6、15 d有更多炎症细胞浸润,尤其在伤后15 d,创面中可见大量组织坏死且新生表皮层不连续,同时胶原合成和新生血管减少;抑制剂组小鼠创面中p-NF-κB表达量在伤后3、6 d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3.26、4.26,P<0.05)但在伤后15 d明显升高(t=3.25,P<0.05),p-p38和神经钙黏素表达量在伤后1、3、6 d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4.89、2.98、3.98,9.51、11.69、4.10,P<0.05),p-ERK1/2表达量在伤后1、3、6、15 d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6.69、3.63、5.12、5.14,P<0.05),上皮钙黏素表达量在伤后1 d明显降低(t=20.67,P<0.05)但在伤后6 d明显增加(t=2.90,P<0.05);抑制剂组小鼠创面中Ki67阳性细胞数和VEGF的吸光度值在伤后3、6、15 d均明显减少/降低(t值分别为4.20、7.35、3.34,4.14、3.20、3.73,P<0.05);抑制剂组小鼠创面组织中IL-10表达量在伤后6 d明显降低(t=2.92,P<0.05),IL-6表达量在伤后6 d明显增加(t=2.73,P<0.05),IL-1β表达量在伤后15 d显著增加(t=3.46,P<0.05),CCL20表达量在伤后1、6 d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3.96、2.63,P<0.05)但在伤后15 d显著增加(t=3.68,P<0.05)。结论TNF-α/ERK途径可促进HaCaT细胞迁移并通过影响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调控创面愈合。

  • 标签: 伤口愈合 肿瘤坏死因子α 皮肤 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通路 表皮细胞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