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脉搏指示连续血量(PICCO)监测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CochraneLibrary、EMbase、WebofScience、CBM、WanFangData、VIP和CNKI数据库,搜集有关PICCO监测技术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7年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0个RCT,共125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PICCO组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MD=-2.74,95%CI(-3.40,-2.09),P〈0.001]、ICU死亡率[RR=0.49,95%CI(0.36,0.67),P〈0.001]和28天死亡率[RR=0.61,95%CI(0.43,0.87),P=0.006]方面均优于常规监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O监测技术指导脓毒性休克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 标签: PICCO监测 脓毒性休克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O用于脓毒性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接受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39例,根据患者经济承受能力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19例给予传统液体复苏治疗,实验组20例通过PICCO监测数值指导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动脉血乳酸水平(Lac)、尿量、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等指标。结果当复苏后24h,两组患者Scvo2、Lac、尿量、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PICCO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能避免盲目补液对机体造成损害,为临床治疗脓毒性休克提供更为客观的理论依据。

  • 标签: PICCO 脓毒性休克 液体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脉搏指示连续血量监护对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对照组依据中心静脉压(CVP)监测指导,给以补液治疗;观察组脉搏指示连续血量监护指导下,给予补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2天后,观察组患者血液中白细胞、降钙素原(PCT)、中粒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14.0±9.0)d明显短与对照组(21.0±9.2)d,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搏指示连续血量监护对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指导意义显著。

  • 标签: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护 感染性休克 临床疗效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脉搏指示连续血量监护对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 2017 年 11月 ~ 2018 年 11 月期间,我院 诊治的 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 研究对象。 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随机 分为观察 组( 20例)与对照 组( 20例)。对照组:依据中心静脉压( CVP )监测指导,给以补液治疗;观察组: 脉搏指示连续血量监护指导下,给予补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1 )治疗 2 天后,观察组患者血液中白细胞、降钙素原( PCT )、中粒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0. 05);( 2 )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 14.0±9.0 ) d 明显短与对照组( 21.0±9.2 ) d ,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论:脉搏指示连续血量监护对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指导意义显著 。

  • 标签: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护 感染性休克 临床疗效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脉搏指示连续血量监测(PICCO)指导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PICCO体液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液体复苏6h和24h液体入量和患者入住ICU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液体复苏6h液体入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液体复苏24h液体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脉搏指示连续血量监测指导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助于促进患者血液容量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 高容量血液滤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脉搏指示连续血量监测技术的价值及护理方法。方法择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急诊骨科收治的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0例患者中,81例患者病情好转,转入其他科室或出院,9例患者死亡,其中7例患者并发急性肾衰竭。复苏前CI、ITBVI、CFI以及GEDVI均下降,伴随液体复苏治疗,患者在伤后48小时CI、ITBVI、CFI以及GEDVI均逐渐恢复正常(P<0.05),复苏前后SVRI、EVLWI、MAP、CVP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脉搏指示连续血量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将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容量状态精准地反映出来,在监测过程中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确保监测安全有效。

  • 标签: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 骨盆骨折 失血性休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血量监测(PICCO)技术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价值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20.01~2021.01的70例人员作为此次的观察目标,按照均分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及观察两组,35名人员为一组。前组应用传统方法治疗,后组应用脉搏指示连续血量监测(PICCO)技术。结果:治疗24小时,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小时观察组患者的hs-cTnI、NT-proBNP、APCHEⅡ明显比对照组理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血量(PICCO)监测联合重症超声导向休克治疗在休克患者液体入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绍兴市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休克患者82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PICCO监测,研究组患者予PICCO监测联合重症超声导向休克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液体入量管理相关指标[24 h液体总入量、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及乳酸]、治疗转归相关指标[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24 h病情缓解率、28 d病死率、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结果研究组24 h液体总入量[(2 516.98±254.78)mL]、乳酸[(0.60±0.05)m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 920.02±295.33)mL、(1.34±0.15)mmol/L](t=16.573、3.837,P<0.001、P=0.041)。研究组CVP[(13.38±1.41)mmHg]、MAP[(82.34±8.22)mmHg]、氧合指数[(224.06±23.21)mmH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53±0.85)mmHg、(70.92±7.18)mmHg、(192.30±19.70)mmHg](t=5.152、6.754、-2.498,均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7.54±0.72)d]、ICU入住时间[(11.46±1.11)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1.72±1.13)d、(18.29±1.73)d](t=4.727、5.224,均P<0.05)。研究组24 h病情缓解率[85.37%(35/41)]明显高于对照组[63.41%(26/41)],28 d病死率[7.32%(3/41)]明显低于对照组[29.27%(12/41)](χ2=5.185、6.608,均P<0.05)。研究组SOFA评分[(6.86±0.6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1.05±0.91)分](t=4.814,P<0.05)。结论PICCO监测联合重症超声导向休克治疗在休克患者液体入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减少液体总入量,明显改善患者治疗转归相关指标。

  • 标签: 休克 脉搏 心排血量 超声检查 补液疗法 中心静脉压 序贯 衰竭 危险性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脉搏分析连续血量(pulse-inducedcontourcardiacoutput,PiCCO)技术对预测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利用PiCCO技术持续监测44例入院时间为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的心源性休克患者,统计其治疗24h的指数(cardiacindex,CI)、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lungwaterindex,EVWI)、全心射血分数(generalejectionfraction,GEF)、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neralenddiastolicindex,GED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vascularresistanceindex,SVRI),并以28d存活情况为依据,将患者划分为存活组(24例)和死亡组(20例),对比两组PiCCO相关指标,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ROC)评价上述指标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死亡组对比,存活组治疗24h时CI、GEF明显更高,SVRI、EVWI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24h时CI、EVWI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且可建立预测预后的风险评估模型:风险评分=-4.6×CI+4.5×EVWI,经ROC分析,该模型预测患者存活的曲线下面积0.976,最佳截断值为18.14分。结果利用PiCCO技术监测患者CI及EVWI,对预测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有一定指导价值。

  • 标签: 心源性休克 预后 脉搏分析连续心排量 心指数 血管外肺水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血量(PICCO)监测下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炎性指标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液体复苏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在PICCO监测下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一般治疗情况、治疗前及治疗24 h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达到早期复苏目标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5.33±0.51)h、(37.45±4.84)h、(8.75±1.20)d、(16.85±2.03)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14±1.20)h、(46.06±4.71)h、(11.46±1.63)d、(20.01±2.4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99、7.098、7.455、5.584,均P<0.001);治疗24 h,观察组血清NO为(52.04±3.91)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25±4.25)μmol/L,血清ET-1为(66.95±4.75)n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8.04±7.92)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367、6.686,均P<0.001);观察组血清CRP、IL-6、IL-1β、TNF-α分别为(8.32±1.56)mg/L、(113.03±15.74)ng/L、(69.82±6.50)ng/L、(42.80±4.32)n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1±1.74)mg/L、(130.42±20.68)ng/L、(81.33±7.30)ng/L、(56.11±6.3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38、3.726、6.556、9.639,均P<0.001);观察组MAP、CVP、ScvO2分别为(76.64±5.05)mmHg、(10.79±0.53)mmHg、(79.93±5.0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32±4.31)mmHg、(9.50±0.62)mmHg、(73.40±4.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00、8.806、5.245,均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68%(3/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26%(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9,P<0.05)。结论PICCO监测下进行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炎性指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休克,创伤性 脉搏 每搏输出量 复苏术 内皮,血管 炎症介导素类 血流动力学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脉搏指示连续排量监测技术(PICCO)在重症医学科救治休克患者的实际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重症医学科住院的休克患者90例,分成两组,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经验性给予液体管理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救治外,在PICCO指导下依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根据PICCO容量管理决策树的参考值,调整液体输注类型、输注速度,必要时进行脱水治疗,进行积极的液体容量管理,监测两组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尿量、乳酸、血气分析结果,并做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尿量、乳酸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气分析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休克患者在PICCO监测指导下进行救治治疗效果可靠、客观、有效。

  • 标签: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技术 休克 重症医学科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搏轮廓血量(PICC0)监测技术在特重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针对罹患特重度烧伤的患者应用脉搏轮廓血量检测技术的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抽选我院在2016年8月2日收容诊治的10例罹患特重度烧伤的患者,在患者处于休克期间,回收期间以及围手术期间应用脉搏轮廓血量检测技术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观测,并施行补液治疗与相关心血管药物的治疗。结果重度烧伤且在初期没有施行抗休克治疗之前,患者的全新射血分数,输出量,全心舒张末容积以及心功能指数持续降低,肺管通透指数以及肺血管外肺水出现提升趋势。在施行补液治疗之后,患者的输出量依旧处于低水平,而患者的心功能指数以及全新射血分数存在显著的降低情况,患者的肺血管外肺水与肺管通透指数存在提升的情况,在患者受伤后的四十八小时,相关数值最高。在患者回收期间,患者的肺管通透指数恢复正常,肺血管外肺水降低程度较小,经过治疗后,肺血管外肺水显著降低,输出量升高,而全新射血分数与心功能指数显著降低,在患者受伤后三到五天后,患者的全新射血分数和心功能指数恢复正常。结论针对特重度烧伤的患者,应用脉搏轮廓血量的检测技术,可以为相关医师提供准确的血流动力学信息,从而帮助医师改善补液治疗与心血管药物治疗的情况。

  • 标签: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 检测技术 特重度烧伤
  • 简介:我院ICU应用脉波轮廓连续血量与经肺温度稀释(PICCO)联合技术,对重症患者有效、准确地连续监测排量、外周血管阻力变化,监测以容积指标反映心脏、肺、胸腔容量以及肺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可及时有效地指导补液速度及补液量,指导用药,促进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护理水平的提高,这也标志着我院ICU在危重病患者的救治方面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 标签: 肺血管通透性 连续心排血量 温度稀释法 监测技术 护理水平 危重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排量(PICCO)联合床旁超声监测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7月~2022年8月,选取本院ICU收治的7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入住ICU时间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在床旁超声监测下进行液体复苏,研究组患者在PICCO联合床旁超声监测进行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部超声评分(LUS)、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均显著升高,LUS评分及血清白介素-1β(IL-1β)、IL-6、IL-10水平均显著降低(P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重症超声 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量监测 血流动力学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脉搏指数连续输出血量监测对提升急性心力衰竭护理效果的干预作用。方法2017年1月—12月本院接诊且未应用脉搏指数连续输出量监测法的急性心力衰竭病患47例为对照组,同时以2018年1月—6月本院接诊且应用脉搏指数连续输出量监测法的急性心力衰竭病患45例为实验组。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比较胸腔内血容量等指标。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5.56%,比对照组的80.0%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干预后的胸腔内血容量和血量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急性心力衰竭病患应用脉搏指数连续输出量监测法,可显著提升其护理效果,改善胸腔内血容量等指标。

  • 标签: 护理效果 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 有效率 急性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原性休克(C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脉搏指示连续排量(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综合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左西孟旦治疗,首先12 μg/kg负荷剂量在10 min内静脉注射,之后按0.1 μg/(kg·min)静脉泵入,持续1 h后按0.2 μg/(kg·min)静脉泵入,持续24 h;对照组予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速度、时间与观察组相同。两组均在治疗24 h后采用PICCO监测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以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并观察神经体液指标,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功能指标包括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的HR、CVP、GEDVI以及EVLWI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90.26 ± 12.61)次/min比(97.82 ± 12.58)次/min、(9.85 ± 1.14) cmH2O(1 cmH2O = 0.098 kPa)比(11.63 ± 1.37) cmH2O、(759.53 ± 62.47) ml/m2比(867.21 ± 63.24) ml/m2、(7.95 ± 1.56) ml/kg比(9.01 ± 1.78) ml/kg],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I高于对照组[(3.58 ± 0.74) L/(min·m2)比(2.37 ± 0.86) L/(min·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NE、AngⅡ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284.64 ± 52.85) ng/L比(312.57 ± 48.92)ng/L、(92.34 ± 16.31)ng/L比(105.67 ± 18.5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的SV、LVEF均上升,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60.42 ± 5.93) ml比(54.42 ± 6.14) ml、(41.62 ± 4.19)%比(36.87 ± 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使用时间少于对照组[(61.52 ± 15.41) h比(89.56 ± 17.63) h],观察组肾功能损伤率低于对照组[3.77%(2/53)比18.87%(1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0 d病死率、心脏破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西孟旦能够显著改善AMI合并CS患者的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体液指标、心功能指标,对患者的肾脏具有保护作用,但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30 d病死率。

  • 标签: 心肌梗塞 休克,心原性 血流动力学 左西孟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原性休克(C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脉搏指示连续排量(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综合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左西孟旦治疗,首先12 μg/kg负荷剂量在10 min内静脉注射,之后按0.1 μg/(kg·min)静脉泵入,持续1 h后按0.2 μg/(kg·min)静脉泵入,持续24 h;对照组予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速度、时间与观察组相同。两组均在治疗24 h后采用PICCO监测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以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并观察神经体液指标,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功能指标包括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的HR、CVP、GEDVI以及EVLWI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90.26 ± 12.61)次/min比(97.82 ± 12.58)次/min、(9.85 ± 1.14) cmH2O(1 cmH2O = 0.098 kPa)比(11.63 ± 1.37) cmH2O、(759.53 ± 62.47) ml/m2比(867.21 ± 63.24) ml/m2、(7.95 ± 1.56) ml/kg比(9.01 ± 1.78) ml/kg],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I高于对照组[(3.58 ± 0.74) L/(min·m2)比(2.37 ± 0.86) L/(min·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NE、AngⅡ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284.64 ± 52.85) ng/L比(312.57 ± 48.92)ng/L、(92.34 ± 16.31)ng/L比(105.67 ± 18.5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的SV、LVEF均上升,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60.42 ± 5.93) ml比(54.42 ± 6.14) ml、(41.62 ± 4.19)%比(36.87 ± 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使用时间少于对照组[(61.52 ± 15.41) h比(89.56 ± 17.63) h],观察组肾功能损伤率低于对照组[3.77%(2/53)比18.87%(1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0 d病死率、心脏破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西孟旦能够显著改善AMI合并CS患者的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体液指标、心功能指标,对患者的肾脏具有保护作用,但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30 d病死率。

  • 标签: 心肌梗塞 休克,心原性 血流动力学 左西孟旦
  • 简介:妊娠期急腹症可以发生在妊娠期的任一时间段,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性下腹痛,同时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腰部疼痛等症状,孕妇急性阑尾炎的发病率为0.1%-2.9%,以妊娠期前6个月内发生居多,且易发生阑尾穿孔及腹膜炎,其发病率为非妊娠期的1.5-3.5倍。阑尾炎症会刺激子宫浆膜,诱发宫缩导致流产、早产,严重时可导致胎儿缺氧甚至死亡。重症腹膜炎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 标签: 妊娠 阑尾炎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脉波指示持续心排血量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PiCCO和超声血量监测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的临床对比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需实施血流动力学监测34例重症患者为研究资料,通过对患者分别实施PiCCO(脉搏指示连续血量)和USCOM(超声血量监测,比较观察经两种检测方法后其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PiCCO测定的SI和CI、CO和SV数值情况显著低于USCOM测定的数值情况,组间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PiCCO和USCOM测得的SI和CI、CO和SV数值均呈明显正相关。结论对重症患者分别实施PiCCO与USCOM监测,其血流动力学参数存在明显差异性,总体显示PiCCO监测值低于USCMO检测值,但有良好相关性。

  • 标签: 血流动力学 PiCCO监测 超声心排血量监测 重症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ICCO监测技术在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9月期间所收治的9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单双号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5例。实验组经股动脉置放PICCO动脉导管,参照组给予中心静脉置管,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入住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死亡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48h心率、体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以及氧和指数均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在重症患者机中械通气治疗中应用PICCO监测技术效果显著,可准确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利于患者病情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脉波指示连续心排量 重症 机械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