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病例介绍病例1:患者,男,47岁。因右眼突然视力下降伴下方黑幕遮挡4天入院。原双眼有高度近视-14.00DS,入院时全身体检(-)。视力:右眼无光感,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左眼0.05(矫正)。左眼前节(-),眼底见9:30~4:00视网膜脱离,隆起度较高,累及黄斑区,颞上方约1:00时钟见一2PD大小马蹄孔。入院后第二天局部麻醉下行左眼冷凝加外加压加环扎术,外加压块、环扎带均位于赤道区,无放液并发症,手术顺利。术后第一天查眼底见脱离的

  • 标签: 玻璃体手术 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 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巩膜切开联合眼内黏弹剂填充治疗术中及术后脉络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2011至2021年出现眼科手术中及术后脉络出血的10例(10眼)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巩膜切开联合角膜缘入路眼内黏弹剂填充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及治疗效果。结果10例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38~85(59.4±18.9)岁。其中发生于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玻璃体切除术中、小梁切除术中、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后、角膜移植术后各1眼,以及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后4眼。3例有高血压病史,2例有糖尿病病史。随访时间2~120个月。所有患者脉络出血范围为4个象限。从脉络出血到手术,历时1~10(5.30±2.67)d。患者眼轴长23.37~27.81(25.57±1.32) mm。术后患者出现暂时性眼压升高,易被局部降眼压药物控制至正常。随访期末所有患者脉络出血均消退。术前视力(BCVA,logMAR)为2.47±0.41,术后提高至0.81±0.72(t=6.65,P<0.001)。结论巩膜切开联合角膜缘入路眼内黏弹剂填充治疗术中及术后脉络出血效果良好。

  • 标签: 出血,脉络膜上腔 切开,巩膜 填充,黏弹剂,角膜缘入路 效果,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不增加切口的20G标准三通道玻璃体手术治疗严重眼外伤脉络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29例(29眼)严重眼外伤合并脉络出血的病人采取玻璃体手术治疗,置灌注后,通过板层的20G玻切穿刺口引流脉络积血,再通过此切口行玻璃体手术,处理玻血和或网膜损伤,术终眼内填充气体或硅油。结果25例患者术中脉络出血充分引流完全复位,4例患者残留少量积血,表现为小块脉络隆起,注入硅油后,术后一月复查网膜复位。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改善。结论采用不增加切口的三通道玻切的巩膜切口可以有效引流外伤性脉络出血,达到理想疗效。

  • 标签: 玻璃体切除术 脉络膜上腔出血 巩膜切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络下爆发性出血后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例脉络下爆发性出血患者的治疗、护理进行分析比较。结论脉络下爆发性出血多发生于青光眼、白内障、穿透性角膜移植以及视网膜脱离术中,具有不可预见性,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促进患者配合治疗,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 标签: 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 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 健康宣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出血型息肉状脉络血管病变(PCV)疗效的出血特征。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内科就诊的新发PCV经治疗且随访至少3个月的患者。根据基线视网膜下出血面积是否>4视盘面积(DA),出血是否累及黄斑中心凹,出血中心位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ETDRS)环位置等进行分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LogMAR视力变化,分析影响出血型PCV治疗后视力的出血特征。采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患者122例(124眼),其中男84例,女38例,年龄(64.9±9.8)岁。基线有视网膜下出血69眼(55.6%)。其中,出血>4 DA的34眼(49.3%)治疗后视力较基线改善程度不如≤4 DA者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出血累及中心凹59眼(85.5%)治疗后视力较基线改善程度不如未累及者明显(F=3.92,P=0.01)。出血累及中心凹的59眼中,出血中心位于ETDRS 1环的25眼(42.4%)治疗后视力较基线改善程度不如2、3环明显(F=2.23,P=0.05)。结论:视网膜下出血面积大,出血累及中心凹,出血中心距黄斑中心凹近,是伴有视网膜下出血PCV患者视力预后差的特征因素。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视网膜下出血 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脉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给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0.06ml(1.5mg)1次-3次,观察并记录视力。眼压。及脉络新生血管情况。结果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对脉络新生血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标签: Avastin 璃体腔注射 脉络膜新生血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脉络厚度(SFCT)变化已经成为研究眼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在一些眼科疾病中,SFCT的改变呈多样性,表现出脉络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极其复杂的改变,而且在血管性相关性疾病,或因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的全身性疾病中,SFCT的变化也为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笔者现对非脉络疾病中SFCT的变化进行综述。

  • 标签: 脉络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中心凹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血流量
  • 简介:摘要脉络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完整对视网膜功能正常发挥起重要作用。息肉状脉络血管病变(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类以异常分支状血管网和血管网末端息肉状膨大为特征的视网膜脉络疾病。其属于肥厚型脉络疾病谱,谱系疾病之间可以发生转化并且存在特征性脉络改变:局灶性或弥漫性脉络增厚、脉络大血管层厚度所占比值增加、脉络血管通透性增高、继发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障碍或新生血管形成。目前研究表明,脉络改变表现不同的PCV,在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脉络的角度重新认识PCV,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98-102)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肥厚性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超声造影分析脉络转移癌的血流灌注特点以及与脉络血管瘤的血流灌注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脉络转移癌患者21例(21只眼)作为脉络转移癌组,纳入同时期确诊的脉络血管瘤患者46例(46只眼)作为脉络血管瘤组。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获得肿瘤及其相邻正常眶内组织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峰值强度(maximum of intensity,IMAX)、上升时间(rise time,R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比较脉络转移癌与其相邻眶内正常组织定量参数的差异以及脉络转移癌与脉络血管瘤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定量参数鉴别脉络转移癌和脉络血管瘤的效能。结果脉络转移癌的IMAX大于眶内正常组织,RT、TTP、mTT小于眶内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脉络转移癌组IMAX小于脉络血管瘤组,RT、TTP、mTT小于脉络血管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IMAX、RT、TTP及mTT鉴别两种肿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5(95%CI=0.666~0.884)、0.970(95%CI=0.896~0.996)、0.729(95%CI=0.607~0.831)、0.992(95%CI=0.931~1.000),敏感性分别为71.7%、95.7%、76.1%、95.7%,特异性分别为85.7%、90.5%、66.7%、95.2%。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显示脉络转移癌与脉络血管瘤的血流灌注差异,超声造影定量参数RT及mTT在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超声造影 脉络膜转移癌 脉络膜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重度先天性睑下垂伴弱视患者脉络厚度变化,并与不伴弱视患者进行差异比较。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2019年1月至10月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的重度先天性睑下垂患者60例83眼,其中伴弱视患者29例37眼,不伴弱视患者36例46眼。同期纳入正常对照37例37眼。所有患者均扩瞳验光并计算等效球镜度(SE),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采用EDI-OCT测量黄斑区脉络厚度,共测量13点,具体位置为黄斑中心凹下脉络厚度(SFCT)以及分别距离中心凹鼻侧(nasal)、颞侧(temporal)、上方(superior)、下方(inferior)1、2、3 mm处脉络厚度,根据位置及与中心凹的距离,分别用N1、N2、N3、T1、T2、T2、S1、S2、S3、I1、I2、I3表示。统计比较各组间SE、散光度数绝对值、眼轴长度及各点脉络厚度,采用校正眼轴长度协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各组间不同测量点厚度,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脉络厚度与眼轴长度和SE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各组年龄对眼轴长度的影响。结果与非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组患儿SE、散光度绝对值更大,眼轴长度更短(均P<0.05)。弱视组、非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平均SFCT分别为(388.85±54.85)、(301.48±56.68)和(287.08±61.88)μm。除I3外,弱视组其余各部位脉络厚度均明显大于非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5)。校正眼轴长度后,除S3、I3外,弱视组其余部位脉络厚度均大于非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脉络均为SFCT最厚,鼻侧最薄。各组SFCT均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弱视组:rs=-0.340,P=0.045;非弱视组:rs=-0.340,P=0.020;正常对照组:rs=-0.463,P<0.001),与SE呈正相关(弱视组:rs=0.350,P=0.039;非弱视组:rs=0.412,P=0.004;正常对照组:rs=0.450,P=0.005)。在非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年龄是眼轴长度的影响因素(β=0.243、0.225,均P<0.001)。结论与非弱视重度先天性睑下垂患者相比,重度先天性睑下垂伴有弱视患者SE、散光度绝对值以及黄斑区脉络厚度较大,眼轴长度较短。脉络厚度可能与重度先天性睑下垂患者弱视的发生有关。

  • 标签: 先天性上睑下垂 弱视 脉络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周边渗出性出血脉络视网膜病变(PEHCR)的临床特点及多模态影像学特征,及其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12例(12只眼)PEHCR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散瞳后间接眼底镜检查及眼底照相、眼部B超检查、相干光层析成像术、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等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术式、治疗效果和随访情况等。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8.0±8.8)岁;均为单眼发病,累及右眼6例,左眼6例。所有患者均以玻璃体积血就诊,其中9例伴眼内占位性病变。B超测量合并眼内占位病变患者眼内肿物的最大基底直径为(8.3±1.6)mm,隆起高度为(3.5±1.2)mm;A超显示为中高回波或中低回波。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未见特征性表现,主要为遮蔽荧光。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术中显示眼内占位病变为出血、渗出性肿物。2例患者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3例患者术中行眼内容物填充术(1例气体填充、2例硅油填充),3例患者术后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患者随访时间为(30.0±12.6)个月,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视力较术前提高,1例维持稳定。结论PEHCR是一种以出血和渗出为特征的周边部脉络视网膜病变,可呈现为占位性病灶,缺乏特征性影像学改变,总体疗效和预后较好。

  • 标签: 脉络膜疾病 视网膜变性 渗出液和滤出液 视网膜出血 玻璃体出血
  • 简介:患者,男,44岁,住院号242392.患者2001年9月中旬觉右眼视力开始下降,迅速加重,伴有眼痛、头痛,遂来我院,门诊查见右眼上方视网膜脱离,做B超(2001-12516):"右眼鼻上方眼底前探及8.3×13.48mm的高回声,内部挖空及脉络凹陷,鼻下、颞、鼻上方视网膜脱离光带2~5mm.

  • 标签: 右眼脉络膜转移癌 眼肿瘤 病例报告 诊断 眼底荧光造影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