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弥漫性或多灶性白质改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神经病理学研究表明,这类白质改变通常表现脱髓鞘、反应性胶质增生和小动脉硬化,其严重程度与放射学改变呈正相关。对于这种白质改变的命名还比较混乱,有人称之为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有人称之为白质病(leukoencephalopathy)。

  • 标签: 理学研究 动脉硬化 神经病 影像学 反应性 放射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MRI上的皮质下白质信号强度改变被称之为白质疏松,它在老年人的影像学研究中很常见,以前被认为是一种良性老龄化过程。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白质疏松的存在与卒中、认知功能减退和痴呆的风险增高之间存在确切的联系。并且,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白质疏松与年龄和其他一些可纠正的危险因素有关,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兰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和过量钦酒。尽管尚缺乏前瞻性研究的结果,但目前的证据提示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积极治疗可以防止白质疏松及随之而来的卒中和痴呆的发生或进展。

  • 标签: 治疗 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 认知功能 流行病学 高脂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骨架化平均扩散率峰宽评价不同程度认知障碍患者白质纤维束损伤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首先采集所有受试者人口学特征和血管危险因素,利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筛选出无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tensities,WMH)且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评分≥26分的5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MRI筛选有WMH者85例,均完善MoCA量表及临床痴呆评定(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量表测评后,分为认知正常组(WMH-CN组)45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组(WMH-VCIND组)23例、血管性痴呆组(WMH-VaD组)17例。采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骨架化平均扩散率峰宽(peak width of skeletonized mean diffusivity,PSMD)标记方法对WMH伴不同程度认知障碍组及对照组患者白质纤维束完整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四组间PSM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H-CN组:3.558±0.157,WMH-VCIND组:4.128±0.222,WMH-VaD组:5.469±0.000,对照组:2.612±0.105,F=42.479,P<0.05)。组间比较,WMH各组PSMD值均高于NC组(均P<0.05)。WMH-VCIND组较WMH-C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WMH-VaD组PSMD值高于WMH-CN组和WMH-VCIND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SMD可以准确检测出WMH造成的白质纤维损伤。WMH合并认知下降的程度与PSMD增加的程度并不完全一致;相比WMH认知正常者,WMH合并VCIND时PSMD增加并不显著,合并VaD时PSMD才会显著增加。PSMD值作为影像标记物可以为临床诊断WMH-VaD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脑白质高信号 血管性认知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骨架化平均扩散率峰宽
  • 简介:背景现代神经影像学方法可以检测到越来越多的大脑半球白质改变,后者与老龄化相关,并能够促进特殊认知功能缺损的发生。这些白质异常(有时称为白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支持白质疏松的病因与特殊类型脑缺血有关的假说的现有证据进行评价,强调脑缺血性损害可导致局限于白质的选择性结构改变。综述概要本文是对关于白质动脉循环的解剖学和生理学以及白质疏松发开门见病机制的论文(大多数为近10年内发表)进行的评论分析。结论有相当多的线索支持某些类型的白质疏松可能是脑缺血性损伤的结果的假说。与老龄化和卒中危险因素相关的实质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性改变、血流自动调节机制的变化以及大脑半球白质独特的动脉供血状态似乎均参与白质疏松的形成。根据我们对现有资料的解释,最有可能造成这种白质改变的缺血性损伤类型包括以局部血流量适度降低(导致不完全性梗死)为特征的短暂性复发事件。这种假说能够在适当的实验模型中检测。

  • 标签: 脑缺血 小血管病 脑白质疏松 白质脑病 白质
  • 简介:白质疏松,又称"白质高信号(whitematterhyperintensities,WMHs)",是小血管病的重要影像学标志,高发于老年人群。严重的白质高信号显著增加卒中和痴呆等疾病的发生率,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也缺乏有效干预措施。

  • 标签: 脑白质疏松 常规序列 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 appearing 血管病
  • 简介:白质颅内分布范围不同,病变后导致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脑室周围白质病变多呈帽状、细线状或月晕状。较小的帽状或点状可无症状,进展较慢;深部白质病变多呈点状、片状或大片融合状。其病变后进展迅速,可产生认知功能障碍、情感波动异常、步态不稳、小便失禁等多方面临床表现,为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和家庭问题。

  • 标签: 脑白质病 进行性多灶性 高血压 高血糖症 血脂异常 血脑屏障
  • 简介:摘要伴脊髓与脑干受累以及白质乳酸升高的白质病(LBSL)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质病,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痉挛和背柱功能障碍,该病致病基因为DARS2。本文通过对LBSL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加强广大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并提高诊断率。

  • 标签: 伴脊髓与脑干受累以及脑白质乳酸升高的脑白质病 DARS2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老年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患者的衰弱状况并分析白质高信号与其衰弱状况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通过头颅MRI筛选65岁以上白质疏松症患者162例。采用Fried衰弱表型评估其衰弱状况,采用Fazekas量表评分法对头颅MRI影像进行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e,PVH)和深部白质高信号(deep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e,DWMH)独立评分。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正态分布数据组间比较采用ANOVA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PVH及DWMH评分与Fried衰弱表型评分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162例老年LA患者中不同衰弱表型分别为无衰弱46例(28.40%),衰弱前期76例(46.91%),衰弱40例(24.69%);不同衰弱状况的老年LA患者之间在年龄(F=9.382,P<0.01)、慢性病数(H=10.736,P<0.01)、服药数量(H=15.927,P<0.01)、微型营养评估简表(MNA-SF)评分(F=5.263,P<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衰弱状况的老年LA患者PV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537,P<0.01),而DWM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39,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老年LA患者PVH评分与衰弱表型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18,P<0.01)。结论老年LA患者衰弱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增龄、多病共存、多重用药、营养风险等因素有关。老年LA患者衰弱的发生与脑室周围白质病变相关,且白质损害越严重,衰弱程度越高。

  • 标签: 脑白质疏松症 衰弱 脑白质高信号
  • 简介:摘要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脑室周围及皮质下的广泛白质损害。既往研究表明,WMLs与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情绪和排尿功能等相关。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PD患者的WMLs易感性较高,而WMLs的存在可能参与了PD患者运动及认知障碍的进展过程。PD患者因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长期接受多巴胺(dopamine,DA)治疗、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eptides,Aβ)血管沉积等原因,WMLs加重的风险较高。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WMLs可显著影响PD患者的运动及认知症状。WMLs主要影响PD患者的轴性运动症状,并与其执行功能、注意力、记忆力、视觉空间能力等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并且WMLs的严重程度影响了PD患者相关的药物及手术治疗效果。积极采取措施控制WMLs的进展可能有助于改善PD患者的症状及治疗效果。文中就WMLs在P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PD患者症状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等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脑白质病变 帕金森病 运动症状 认知症状 治疗
  • 简介:老年人脑CT和MRI经常显示脑室周围和皮质下白质区域的信号强度改变,这被称为白质疏松。尽管轻度受累的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但严重的白质疏松会引起认知障碍和步态异常。在组织病理学上,白质疏松区域总是表现为小动脉和微动脉硬化,管腔狭窄以及迁曲,同时伴有因缺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神经胶质增生,脱髓鞘和轴变缺失。遗传变异在白质疏松的体积及其相关临床表现的个体差异中起相当大的作用。阐明与白质疏松个体差异有关的遗传因素特征有助于增强我们对缺血性脑损伤分子机制的理解,并为这种常见类型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评估、治疗和预防开辟新途径。

  • 标签: 遗传学 血压 小动脉硬化 白质脑病 认知
  • 简介:1987年,Hachinski应用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来描述深穿支动脉分布区脑室周围或大脑深部白质(半卵圆中心)CT扫描呈低密度或MRIT2加权像呈高信号改变的非梗死性白质异常。在其他的文献中,这种神经影像学改变也被称作白质高信号(whitematterhyperintensity,WMH)或白质损伤(whitematterlesion,WML)。在广义上,这一术语可能囊括了更多的各种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的白质病。近20年来,针对老年人LA的研究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或倾向于它与缺血的关系上,试图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现象进行更深入的剖析。

  • 标签: MATTER CT扫描 发病机制 MRI 影像学 老年人
  • 简介:Binswanger病(BD),即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病。1894年山Binswanger首先报告,随着对该病认识不断深入,特别是CT及MRI等榆查手段的推广应用,临床诊断率明显提高,但目前国内仍无统一诊断标准,临床上存在对该病诊断扩大化问题,在认识与诊断上与白质疏松症(LA)相混淆,成为目前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BD及LA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进行综合介绍,力求加深对两者的认识。1病因及发病机制

  • 标签: 疏松症 病脑白质 脑白质疏松
  • 简介: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Hachinski在1987年首先提出的,用于描述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半卵圆中心)CT上的低密度灶或MRI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区。LA在60岁以上的无症状人群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很常见,尤其是伴有脑血管病或血管性危险因素的患者。

  • 标签: 危险因素 功能障碍 MRI 患者 血管 首先
  • 简介:白质疏松(1eukoaraiosis,LA)是引起皮质下缺血的原因之一,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关于LA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比如LA是否能引起认知障碍,LA所致认知功能损害的类型有哪些,LA的严重程度及损害部位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等。本文就LA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做一综述。

  • 标签: 脑白质疏松 认知障碍 影像学
  • 作者: 马艳玲 陈红燕 王金芳 叶娜 王诗男 冯丽 李越秀 石庆丽 贾伟丽 张玉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血管神经病学科;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0;北京小汤山医院康复中心 10221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北京 10005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血管神经病学科;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0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探讨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患者白质微结构改变与执行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12年3月至2019年5月于北京天坛医院接受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并证实存在WML病灶的34例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排除焦虑抑郁,利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对所有WML患者进行评分,将其分为WML无认知功能障碍组(WML-cognitive normal,WML-CN)、WML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WML-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non dementia,WML-VCIND)、WML伴痴呆组(WML-dementia,WML-VAD),并使用Stroop色词干扰测验、数字连线测验、数字符号测验、言语流畅性测验等量表对其执行功能进行评价。另外选择MRI扫描无WML病灶的17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所有入组对象均采用德国西门子3.0 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全DTI扫描,对原始数据进行全基于体素的分析(voxel based analysis, VBA),分析四组被试全及感兴趣区DTI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 anisotropy,FA)、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值,并与WML患者执行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在执行功能测验中,与认知功能正常者(WML-CN组、NC组)相比,WML伴认知障碍的患者(WML-VAD组、WML-VCIND组)在Stroop色词干扰B时间[(65.54±6.24)s和(43.67±0.95)s、(76.75±2.13)s和(43.67 ±0. 95)s、(65.54±6.24)s和(43.66±1.81)s、(76.75±2.13)s和(43.66±1.81)s]、Stroop色词干扰C时间[(88.58±6.76)s和(61.63±1.31)s、(96.37±1.47)s和(61.63±1.31)s、(88.58±6.76)s和(66.31±8.19)s、(96.37±1.47)s和(66.31±8.19)s]、TMTA时间[(40.47±2.76)s和(30.92±0.47)s、(44.24±1.43)s和(30.92±0.47)s、(44.24±1.43)s和(31.99±2.07)s、(40.47±2.76)s和(31.99±2.07)s]、TMTB时间[(88.66±6.55)s和(80.34±0.61)s、(96.70±1.72)s和(80.34±0.61)s、(88.66±6.55)s和(83.10±5.91)s、(96.70±1.72)s和(83. 10±5.91)s]、数字符号测验得分[(39.25±5.63)分和(47.00±2.55)分、(31.27±3.93)分和(47.00±2.55)分、(39.25±5.63)分和(48.86±4.34)分、(31.27±3.93)分和(48.86±4.34)分]、言语流畅性测验得分[(8.94±1.00)分和(11.71±0.47)分、(6.64±0.81)分和(11.71±0.47)分、(8.94±1.00)分和(10.86±0.69)分、(6.64±0.81)分和(10.86±0.69)分]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WML伴认知障碍的患者中,WML-VAD组在Stroop色词干扰B时间、Stroop色词干扰C时间、TMTA时间、TMTB时间、数字符号测验得分、言语流畅性测验得分较WML-VCI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ML-CN患者部分执行功能评分如Stroop色词干扰C时间、言语流畅性试验得分较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胼胝体膝部、下纵束等的FA值与Stroop色词干扰B测验、Stroop色词干扰C测验、TMTA时间呈负相关(r=-0.436~-0.471),与数字符号测验、言语流畅性测验得分呈正相关(r=0.428~0.573);胼胝体膝部、上/下纵束、下额枕束等MD值与Stroop色词干扰B测验、Stroop色词干扰C测验、TMTA时间呈正相关(r=0.432~0.609),与数字符号测验、言语流畅性测验得分呈负相关(r=-0.424~-0.630,经校正,均P<0.003125)。结论WML伴认知障碍患者执行功能显著下降,且白质微结构破坏越严重,执行功能损害越严重。

  • 标签: 脑白质病变 执行功能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白质消融性白质病(VWM)患者施予护理干预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例VWM患者的资料,对这一患者自身的相关表现与头部影像学特征施予调研,并对这一病症施予综述,总结出护理措施。结果患者能够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结论VWM属遗传病,正确的护理方法能延缓运动功能的倒退速度。

  • 标签: 白质消融性白质 脑病影像学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质疏松症(LA)患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4月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白质疏松症(LA)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住院无脑白质疏松症(非LA)患者90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LA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LA组与非LA组比较,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同型半胱氨酸与LA发病相关。结论年龄、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为白质疏松症发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脑白质疏松症 危险因素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