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发作药物治疗。方法分析我科收治的100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男性81例,女性19例,年龄在28~79岁,通过药物的治疗方法。结果100例患者经我院的精心治疗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尽快找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因素,以便制订全面的治疗方案,给予患者抗凝药物治疗,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短暂脑缺血发作 药物治疗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使用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后期缺血区域的改善效果,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20只健康的成年SD大鼠,其体重均在250克左右,将这些大鼠分组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高剂量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中剂量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低剂量组、步长脑心通对照组。对各组大鼠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检查其缺血区域的TGF-β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于大鼠的缺血区TGF-β1蛋白表达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提升其水平,对比模型组,提升效果明显。结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能够改善脑缺血区域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TGF-β1指标,对该部位的血管重生、损伤修复都有效果,因此具有治疗作用,还可以对脑组织起到保护效果,防止受损。

  • 标签: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 脑缺血 转化生长因子-&beta 1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效果。方法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进行分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用药预防性护理,对照组用药一对一护理。结果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明显好转,在临床上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临床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验证小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开展相关研究的可行性。方法3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缺血60min组(B组),缺血60min+后处理组(C组)。用双颈总动脉阻断法建立小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可复性阻断小鼠双侧股动脉作为干预措施。实验小鼠再灌注24h后取脑,记数海马CA1区的存活细胞数、变性细胞率。结果海马CA1区细胞存活数,A组>C组>B组(P<0.01);细胞变性率,B组、C组都大于A组(P<0.05),但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缺血后处理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可作为开展相关研究的平台。

  • 标签: 远隔缺血后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海马CA1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6例不同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收集整理对46例颈内动脉系、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观察其临床表现、治疗效果、预后随访及多方面分析。结果颈内动脉系TIA较椎-基底动脉系TIA患脑梗死几率更大。有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与无危险因素比较,发生脑梗死几率升高。结论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对于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和发作机制、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012年8月至2013月11月我院收治的3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明确该病的临床症状,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神经内科急性病症,对该病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可减少脑梗死发病率。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 临床治疗 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荞麦黄酮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荞麦黄酮剂量组(100、200、400mg/kg)及尼莫地平组(6mg/kg),各组灌胃给药1次/d,连续5d,末次给药2h后,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再灌注24h后将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评分,并测定大鼠脑梗死面积、脑含水量;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ET)、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神经行为评分值、脑梗死面积、脑含水量、MDA、IL-1β、TNF-α、ET、iNOS及NO含量均显著升高,而SOD及IL-10含量下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荞麦黄酮各剂量组(100、200、400mg/kg)能不同程度改善上述指标。结论:荞麦黄酮在100~400mg/kg剂量范围内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抗炎及降低血管活性物质ET、NO含量相关。

  • 标签: 荞麦黄酮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住院治疗的5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为81.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病人均未发生牙龈、脑、消化道等出血现象,治疗前后查血常规、凝血四项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是临床医生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行之有效的方法,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钙,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目的:探讨七十味珍珠丸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pMCAO)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取SD大鼠用线栓法制备pMCAO模型。观察七十味珍珠丸对pMCAO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Bederson评分和Rotarodtest)、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与pMCAO模型组比较,七十味高剂量组(664mg/kg)显著降低Bederson评分,延长转棒潜伏期(P〈0.01);与pMCAO模型组比较,七十味高剂量组(664mg/kg)、低剂量组(166mg/kg)中NSE和S-100β蛋白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结论:七十味珍珠丸可有效降低pMCAO大鼠血清中NSE、S-100β蛋白水平,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具有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效应细胞既在神经元,又在神经胶质细胞。

  • 标签: 七十味珍珠丸 局灶性脑缺血损伤 神经行为学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S-100Β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黄体酮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对缺血半暗带内炎症细胞浸润的作用。方法利用大脑中动脉栓线阻断法(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通过检测CD68表达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分别反映单核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在缺血半暗带的浸润情况及黄体酮的作用。结果黄体酮能有效减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内CD68和MPO的表达。结论黄体酮能显著减少大鼠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内单核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浸润。

  • 标签: 黄体酮 大鼠 脑缺血 炎症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凝血酶样酶(DF--521)对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70例频发的TIA患者随机分为DF—521治疗组(38例)和脉络宁一肠斯匹林一潘生丁对照组(32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小时内及5天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68.4%和92.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8.8%和59.4%,P<0.01。DF—521治疗后血液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结论应用DF—521对频发的TIA疗效是显著的,且起效快。

  • 标签: 凝血酶样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62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查诊断,查找患者病因,给予针对性的临床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62例TIA患者经过治疗,临床控制38例,好转19例,总有效率为91.9%。结论根据TIA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给予针对性治疗,以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疾病的复发,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临床表现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去纤维蛋白酶(DF-521)对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70例频发的TIA患者随机分为DF—521治疗组(38例)和脉络宁一肠斯匹林一潘生丁对照组(32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小时内及5天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68.4%和92.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8.8%和59.4%,P<0.01。DF—521治疗后血液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结论应用DF—521对频发的TIA疗效是显著的,且起效快。

  • 标签: 去纤维蛋白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液流变学
  • 简介:美国学者Guay等2012年5月对Pubmed数据库、循证医学中心注册对照试验数据库、循证医学综述数据库及Qvid信息检索数据库进行了一次信息检索,检索的内容是关于局部麻醉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把各种脑监测技术与临床神经功能监测手段进行对比、样本量≥20例的前瞻性研究试验汇总。研究质量采用循证医学协作工具进行评估。有两名调查员单独对数据进行提取。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神经功能监测 局部麻醉 META分析 脑缺血 检索数据库
  • 简介:目的:研究芹菜素(Apigenin,APG)对大鼠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permanent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pMCAO)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芹菜素(10、25和50mg/kg)治疗组、金纳多4mg/kg治疗组,插入栓线后立即腹腔注射给药。术后6h,采用盲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测定脑梗死体积(IV%)、脑含水量及观察脑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荧光标记法测定神经细胞胞浆Ca2+浓度([Ca2+]i)。结果:芹菜素组脑缺血大鼠行为学体征显著改善、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少、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脑组织形态学改变显著减轻,胞浆[Ca2+]i浓度显著降低。其中,芹菜素25mg/kg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结论:芹菜素对大鼠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脑缺血 芹菜素 梗死体积 神经功能评分
  • 简介: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钾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br〉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2h,再灌注22h。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在缺血后1h经腹腔注射给予生理盐水(1ml/kg)或不同剂量门冬氨酸钾(10mg/kg、25mg/kg、62.5mg/kg和125mg/kg),观察不同剂量门冬氨酸钾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损和梗死体积的影响。另取32只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和门冬氨酸钾组,在缺血后1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kg)或门冬氨酸钾(62.5mg/kg),同时设立假手术组16只,检测三组大鼠脑组织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和乳酸水平(每组10只),以及凋亡性细胞情况(每组6只)。〈br〉结果与溶剂对照组比较,62.5mg/kg剂量的门冬氨酸钾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P〈0.001),降低梗死体积(P=0.011);与溶剂对照组比较,25mg/kg剂量的门冬氨酸钾能减少梗死体积(P=0.040),但神经功能评分无差异;10mg/kg和125mg/kg剂量的门冬氨酸钾组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体积与溶剂对照组均无差异。与溶剂对照组比较,门冬氨酸钾(62.5mg/kg)能减少ATP的下降(P=0.036)和细胞凋亡(P〈0.001)。〈br〉结论门冬氨酸钾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

  • 标签: 门冬氨酸钾 脑缺血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低分子肝素钙及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TIA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及低分子肝素钙组,每组50例。比较各组7天内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低分子肝素钙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但两组的安全性无明显差异,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对TIA的短期治疗效果较好,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的单独应用。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钙 阿司匹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CD2量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采用ABCD2量表评估76例TIA患者,并依据分值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高危组(6~7分),观察3组患者发病7d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进展为脑梗死患者与未进展患者ABCD2量表项目的差异,分析量表的预测价值。结果19例TIA患者为0~3分,41例为4~5分,16例为6~7分,分别纳入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7d内共有14例(18.4%)患者病情进展,确诊为脑梗死,3组脑梗死发生率依次为5.3%(1/19),19.5%(8/41),31.3%(5/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例进展为脑梗死患者中年龄超过60岁,TIA发作后首次血压升高、单侧肢体无力、糖尿病史、症状持续时间超过60min的发生率均高于TIA未进展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史、症状持续时间≥60min、血压升高、单侧肢体无力、年龄≥60岁均为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ABCD2量表使用简便,分值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其子项目与TIA进展为脑梗死有关。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 ABCD2量表 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