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217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程度、药物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有217种,抗微生物类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注射引发的ADR为151例(占69.59%);ADR可发生于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为变态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严重,皮肤反应的ADR为总报告例数的67.74%。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报告 监测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和分析2010年该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汇总2010年收集到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按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分级、统计。结果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共116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药物(31.90%)、喹诺酮类药物(22.41%)、青霉素类药物(15.52%)。因果关系评价肯定8例,很可能84例,可能21例,怀疑3例。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性质、临床使用量、个人因素等密切相关。

  • 标签: 抗感染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其次为抗肿瘤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为9例(5.36%),本组不良反应中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占首位 ,严重不良反应5例

  • 标签: 不良反应报告 例药物 报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先进的检测技术与医学技术分析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与发生特点。方法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125例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从患者的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有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服用中药制剂等。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身体的器官与系统以及皮肤遭到损害。结论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督控制是当前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临床表现,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对2008-2009年100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ADR中涉及药物75种,以抗生素类所致的ADR居多,占5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2%;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累及的系统以皮肤系统损害为主,占71%。结论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强调合理安全用药,避免ADR及最大限度地降低ADR发生率。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安全的使用药物、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收集的ADRs病例报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7例ADRs中以抗菌药物引发的ADRs居首位(19例次,33.3%),中药制剂占第2位(10例次,17.5%)。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占第3位(7例,12.3%);ADRs受累的器官/系统中皮肤及附件的损害居首位(50.9%)。结论应加强ADR报告和监测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扩大报告监测的覆盖面,提高用药安全。

  • 标签: 不良反应 药物监测
  • 简介:本文运用Excel软件对我院698例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发生ADR的原因和防范措施,以促进医院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 标签: ADR ADR相对发生率 监测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的一般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Excel软件对我院168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168例ADR报告中<18的年龄段占13.09%,18~59年龄段占49.40%,≥60年龄段占37.50%;静脉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最多;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位居首位,中药制剂其次;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最多是皮肤及附件,其次是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结论药物不良反应具有普遍性,并且症状明显,较以前相对严重,抗菌药物和静脉给药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临床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强化ADR的监测报告,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产生原因,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方法对2008年度146份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以抗感染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涉及的药物共113个品种,占报告的77%,静脉给药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所累及的器官以皮肤病变最为常见。结论提示临床医生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促进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统计 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及应对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177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统计药品品类、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处理结果。结果177例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15-44岁患者群体,门诊用药发生率为98.31%,不良反应主要为单一药物不良反应144例(81.36%),主要不良反应药品品类为抗生素类用药129例(72.88%),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102例(57.62%),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后经对症处理,176例痊愈或好转,1例未好转,转诊至上级医院。讨论与体会药物不良反应目前在临床上不能完全避免,但可以通过不断完善的预防措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用药风险。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分析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1日~2011年11月5日上报的17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0例ADR中,以儿童和中老年人群占比例较大。42.4%ADR是由抗感染药物引起的,64.12%的ADR是通过静脉滴注给药的。ADR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多,其次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反应。结论应加强ADR监测,确保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分析 抗感染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及相关因素。方法将我院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自发呈报的144例ADR资料进行统计,生成Excel表进行汇总分析。结果ADR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年龄21-40岁的患者为ADR高发人群。静脉滴注引发的ADR例数最多,为117例,占总数的81.25%。抗菌药物引起ADR占的比例最高,为45.03%。ADR引起的器官损害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第一位。总结医院应重视不良反应工作,合理用药,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病例 抗菌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的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1年上报到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网的87例有效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87例ADR中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报告例数占首位,有65例(占74.71%);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72.41%;ADR最常见累及是皮肤及其附件,占45.65%。结论医务人员必须全方位加强ADR的监测,完善ADR的上报工作,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抗菌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 ADR)的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 2012~2014年检收集到的 148份抗菌药物所致 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8例发生 ADR的患者中女性略多于男性,涉及不同年龄段人群,尤以老年患者居多( 52.70%);涉及药物有 5大类 21个品种,以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最多(占 76.42%); ADR发生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 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是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反应;较严重的 ADR有 10例。结论:使用抗菌药物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时对高敏体质患者和老年患者应重点监护,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做到安全、合理应用。

  • 标签: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01年6月自发呈报的163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ADR报告进行分类.结果:涉及药物124种,单一用药85例,合并用药78例;ADR程度分级,重度22例,中度82例,轻度59例;因果关系评定为肯定9例,很可能114例,可能36例,可疑4例;对症治疗133例,未进行特殊处理30例;痊愈130例,好转31例,死亡2例;使原患病程延长12例,病情加重3例.抗生素引起的ADR居首位,为53.89%;ADR中引起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为71.34%.结论:应加强ADR知识的宣传,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放在与治疗作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尽可能避免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达到用药有效安全的目的.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临床药学 皮肤损害 临床表现
  • 简介: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的监测是关系到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在临床医师合理使用药物的同时紧密关注患者用药后的各方面变化,及时发现和诊断所发生的不良反应,避免同样的不良反应在不同患者身上再次发生。

  • 标签: 药物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与药物种类和给药途径的关系,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标准,对2014年我院各科室上报的240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发生ADR的患者60岁及以上老人居多;药物类别以抗感染药为多;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发生率较高;累及器官及系统主要为皮肤及附件;大多数发生ADR的患者能痊愈和好转。结论在临床用药中,应充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选用安全适宜的药物及恰当的给药方式,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情况,防止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不良反应分析 药物种类 给药途径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抗菌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12~2014年检收集到的148份抗菌药物所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8例发生ADR的患者中女性略多于男性,涉及不同年龄段人群,尤以老年患者居多(52.70%);涉及药物有5大类21个品种,以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最多(占76.42%);ADR发生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是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反应;较严重的ADR有10例。结论使用抗菌药物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时对高敏体质患者和老年患者应重点监护,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做到安全、合理应用。

  • 标签: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抗感染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采取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1月-2023年5月期间收集的103例抗感染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患者,分析造成出现感染症状的相关因素,目的是确保在今后临床使用抗感染药物期间安全性。结果:103例抗感染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患者给药途径,静脉滴注给药途径高于口服、静脉注射、肌内注射、雾化吸入给药途径,P<0.05;103例抗感染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患者药物种类,β-内酰胺类抗感染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概率最高,高于其他种类的抗感染药物种类,P<0.05。结论:临床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治疗期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应该分析造成不良反应原因,做好用药监测,保障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用药安全。

  • 标签: 抗感染药物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报告的有关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按照患者年龄、药品类型、不良反应涉及系统、给药途径等进行分析,对我院2014年收集并全国监测网上直报的101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01例ADR中年龄在19岁到59岁之间占最多,为41例,占40.6%;抗菌药物居首位,为55例,占54.4%;静脉给药引起ADR最高,为82例,占81.1%。结论加强ADR监测、重视ADR报告、降低ADR发生率、提高ADR的预防,保证临床药物的安全、有效、合理使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报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