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认识断裂”问题是阿尔都塞的著作中一个比较重要而又令人困惑的问题,也是他和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刘易斯隔海相争的论题之一。虽然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的序言《今天》中明确指出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认识断裂”,但文中重复出现的反“颠倒”说和后来的《读〈资本论〉》中的一些论断实质上推翻了“认识断裂”说,因此,“认识断裂”成为他规避他人批评他反马克思主义的遁词。所谓“认识断裂”,实质上是他自己用“隐藏的逻辑”解释的“马克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断裂,不是真正指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认识断裂”,而把握阿尔都塞的“隐藏的逻辑”是理解其“认识断裂”的前提。

  • 标签: 认识论的断裂 颠倒 兜圈子 隐藏的逻辑
  • 简介:摘要:阿尔都塞主张用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挖掘出马克思的理论总问题,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深层次研究。通过对马克思的理论总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马克思的思想在1845年发生了认识断裂。阿尔都塞无法解释1845年之前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总问题和1845年之后马克思科学的总问题之间的关系。再者,阿尔都塞一方面认为只有运用症候阅读法才能发现马克思的理论总问题,另一方面又认为只有把握马克思的理论总问题才能真正弄懂马克思的理论,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是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的。阿尔都塞的这种自相矛盾的研究方法,决定了阿尔都塞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从而得出“两个马克思”的错误结论。

  • 标签: 阿尔都塞 总问题 症候阅读法 认识论断裂
  • 简介:信息科学的兴起使得从信息的视角解释人的认识过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信息认识”随之得到普遍承认;信息认识的“扩大化”也可能走向“认识信息主义”,即一种对认识过程、认识机制及认识本质的过度信息化解释。这种解释一方面加深了对认识现象的科学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忽视情感、意志等非形式信息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从而淹没认识的人文方面。

  • 标签: 认识论 信息 认识论信息主义
  • 简介: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框架背后的假设是:行动是认识的结果,认识先于行动。这种旁观者认识将理论与实践、知与行割裂开来,并认为教师教育的任务是尽可能地从知识上武装学生。这往往会造成学生对知识食而不化,无法生成实践智慧。教师教育课程要重获生机和活力,就需要从旁观者认识转向到杜威所谓的经验认识,将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教师教育课程将通过以下两方面被重新定义为一种在经验中、并为着经验的有价值生长的课程,即第一,沟通学科知识与直接经验,帮助学生形成"与实践有关的命题性知识";第二,缩短学科学习时间,开发以课堂为导向和情境的课程,帮助学生形成"通过命题解释的实践性知识"。

  • 标签: 旁观者认识论 经验认识论 教师教育课程
  • 简介:<正>哲学究竟是什么呢?毛泽东同志说过:“哲学就是认识,别的没有”。(转引自1978年9月10日《人民日报》)列宁也说过:“哲学是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参见列宁《哲学笔记》第90页)这的确抓住了哲学的本质特征。遗憾的是,这样的论断并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就教于理论界的同志们。

  • 标签: 认识论 《哲学笔记》 本质特征 列宁 理论界 毛泽东同志
  • 简介:将古代中国的阴阳互补理论进行现代诠释,将阴解释为良性的接受能力,将阳解释为良性的果决能力,古老的二元互渗理论就能够在认识方面展现新的智慧。这反映了以往为中国传统思想所忽视的认识问题,实际可以在中国思想的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

  • 标签: 阴阳 认识论 德性
  • 简介:认识的递进发展是近代哲学的主流方向之一。康德认识和塞拉斯认识,尽管各属不同流派,时间跨度较长,但是二者认识的基础主义特征相当明显,将二者纳入基础主义的范畴进行比较也是合理的。因为,塞拉斯的认识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他又是英美分析哲学的代表,比较二者的认识能够发现一些异同,也能够对认识的理解有更好的把握。

  • 标签: 康德 塞拉斯 认识论 感觉 时空 观察报告
  • 简介:章太炎是晚清西学东渐之际的哲学家,他建构了庞杂的思想体系,其中一方面原因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的吸收继承远比当时其他哲学家复杂。章太炎对认识的研究对中国认识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着重对章太炎的认识理论进行考察,指出他的认识包含的不一致,即章太炎的认识从经验论的观点出发,同时包含着类似于康德的先验论以及佛教的唯识宗,三者之间产生了很多矛盾。另外,对章太炎认识理论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加以阐明。

  • 标签: 章太炎 认识论 不一致 特征
  • 简介:决策的认识分析王文臣,邱兴平人们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既定条件下,活动的结果如何,是成功还是失败首先取决于决策。正确的决策可以使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错误的决策则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由于决策主要是实践认识活动,将决策放在认识中...

  • 标签: 决策方案 满盘皆输 文臣 决策过程 认识过程 使人
  • 简介:认识角度看比较教育,它是对"他者教育"的认识以及对这种认识认识。它在好奇心理、社会运动以及国际竞争的驱使下得以形成与发展,并将时空路径、科学路径与文化路径作为认识教育的主要路径。这种认识活动的产生,不仅需要主体具备特殊条件,而且还具有相应的技术要求。比较教育作为认识教育的一种方式或活动,其认识的发展轨迹是围绕教育及比较教育的实然与应然而展开,并向全球复杂性方向迈进。

  • 标签: 比较教育 认识论 他者教育
  • 简介:<正>在当代世界上,选择遍布社会一切领域,大到国家决策,小到个人办事,都无不与选择密切相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广泛地进入社会生活的今天,商品、技术、人才、资金、管理、信誉、决策等等,都在选择之列,同时,每个人的劳动或经营及其成果都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获得社会的承认,接受社会的选择。这种择优汰劣的相互选择机制,使我国经济真正充满活力。这与过去传统计划体制,由于缺乏选择机制,曾使我国经济失去活力大不一

  • 标签: 区分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正确选择 主体需要 价值认识 事实认识
  • 简介:认识角度看,“模型”是对客观存在的“原型”事物的反映,而反映的本质就是在意识中用“模型”来理解和表示“原型”事物的过程。“模型”在感性认识阶段表现为形象或图像,在理性认识阶段表现为数学关系或概念体系。只有将感性材料构成“模型”后,理性思维才能处理,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模型”需要向“原型”不断趋近。将某一认识阶段的“模型”绝对化容易导致独断论,而将所有“模型”等同看待会导致认识上的相对主义。在以直觉为主的形象和图像模型建构中,逻辑审视更为关键。而在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建构中,直觉的启发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 标签: 模型建构 认识论意义 “原型” 认识阶段 感性材料 理性思维
  • 简介:苟况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思想家,朴家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他根据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来建立自己的认识体系,在“天人相分”的思想上,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第一次对精神和形体的关系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并初步探讨了感觉经验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建立了以“道”为标准的认识和“虚’壹而静”的思维方法;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提出重行的知行观。把古人的朴素唯物论

  • 标签: 荀况 认识论问题 知行观 新兴地主阶级 感觉经验 征知
  • 简介:为什么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却有不同的结果?当教师面对不同的个体,如何对他们施教?当教育的预期效果没有达到,学生和教师又如何去做?本文从主体的智力差异、认知规律、知识分类等对人的认知影响及时代的发展要求等四个方面来阐释智慧教育为什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通过此项研究,有效探索智慧教育以提高学生认识为突破点,探索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共同认识的四种途径,并建立起其模型。

  • 标签: 提高共识 智力差异 认知规律 智慧教育
  • 简介:沿着盘龙河逆流而上多少民族和我们一起走进现实不同的语言。像闪电敲响大鼓雨水一旦来临,字词就四溅出活力我们沿河安家.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2-28
  • 简介:  2.认识标准的主观性  庄子认为认识的标准是难以确定的,[2]283  通过庄子对认识活动障碍的揭示及提供的消除之方,(《齐物论》)[1]54庄子在此向我们表明事物是随生随灭、没有停止的

  • 标签: 主义认识论 庄子怀疑 怀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