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探究分析早期应用绷带对偏瘫康复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偏瘫患者82例,按照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患者42例,对照组患者40例。对照组偏瘫患者执行常规运动疗法,实验组偏瘫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额外对患者患肢早期应用绷带法,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方法对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偏瘫患者进行治疗时,执行常规运动疗法同时,额外对患者患肢早期应用绷带法,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偏瘫 踝足绷带 效果
  • 简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科学组(以下简称外科学组)已经走过了25年不平凡的历程。回顾我国足外科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25年,我们可以自豪的说:外科学组发展的25年是全国足外科同仁传承与创新我国足外科特色的25年,是我们不断学习与追赶国外现代外科的25年,也是我国足外科突飞猛进、蓬勃发展的25年。

  • 标签: 外科学 足踝 中华医学会
  • 简介:摘要主要目的对如何利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部碾压伤的应用效果及护理进行讨论研究。主要方式主要是我院2016年3月到2017年6月进入我院治疗的56例裸部碾压伤患者,分别将其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利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进行治疗而对照组运用常规疗法。最终结果观察组利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后明显好于常规疗法的对照,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最后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VSD)目前对于裸部碾压伤来讲是最佳的治疗方式,可以让创面尽早愈合,让患者减少住院产生的经济压力。并且还可以减少患者换药时的痛苦,也可以让医务人员的工作作业量减轻。其中拥有一个准确,及时,有效的护理是保证裸部碾压伤治疗的根本。

  • 标签: VSD 足踝部碾压伤 疗效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矫形器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0例脑瘫患者,根据康复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即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矫形器康复训练),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改善率为93.3%,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8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Ahsworht分级、背屈角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矫形器在小儿脑瘫康复中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矫形器可减轻轻中度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胫前后肌群疲劳度,但对于重度痉挛患儿的效用相反。

  • 标签: 踝足矫形器 小儿脑瘫 康复
  • 简介:目的探讨部定量活动仪辅助泵运动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及下肢静脉血回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3月在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脊柱、骨盆、髋关节及下肢手术的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术后予以骨科常规护理及泵运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足部定量活动仪辅助进行泵运动,比较2组患者手术当天麻醉清醒后、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运动后疼痛评分、股静脉血流速度及峰速度。结果骨科术后患者运动后疼痛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52,P<0.001),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骨科术后患者运动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533,P<0.001)。组间与时间无交互作用(F=0.073,P=0.436)。骨科术后患者运动后股静脉血流速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27,P<0.001),观察组股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骨科术后患者运动后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3.759,P<0.001)。组间与时间无交互作用(F=0.043,P=0.958)。骨科术后患者运动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69,P<0.001),观察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高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骨科术后患者运动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458,P<0.001)。组间与时间无交互作用(F=0.048,P=0.277)。结论部定量活动仪辅助骨科术后患者进行泵运动,能减轻患者运动后疼痛,加快股静脉血回流速度。

  • 标签: 足踝部定量活动仪 踝泵运动 疼痛评分 股静脉 血流速度 峰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部籽骨、副骨外伤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部籽骨、副骨外伤性病变患者,共计80例,选择时间2013年7月~2017年7月,对80例部籽骨、副骨外伤性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X线、CT检查,对80例部籽骨、副骨外伤性病变患者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80例部籽骨、副骨外伤性病变患者均存在急性或慢性损伤史;在影像学表现中主要有以周围软组织肿胀、部籽骨、副骨骨折改变、周围炎性渗出积液较为显著,并伴随存在囊变、骨髓水肿等表现。结论影像学诊断部籽骨、副骨外伤性病变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有利于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理论方向。

  • 标签: 足踝部籽骨 副骨外伤 病变 影像学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小腿远端蒂穿支皮瓣实施护理干预对修复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1月在本院收治的48例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实施穿支皮瓣修复治疗的创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有利于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快速恢复。

  • 标签: 小腿远端蒂 穿支皮瓣 足踝部创面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的创伤性关节炎患者12例,选取的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通过骨性融合率和AOFAS-后足评分系统(AOFASAnkleHindfootScale)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踝关节稳定性都得以提高,患者末次随访AOFAS总评分(80.95±3.38)分优于术前AOFAS总评分(42.27±4.48)分,手术前后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关节炎,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纠正畸形,提高早期骨性融合率,改善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踝关节融合术 足踝创伤性关节炎 疗效 观察
  • 简介:假脚以及其配套的踝关节是用来代偿人体系统机能的假肢部件,使下肢假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优劣直接关系到假肢整体功能的发挥。

  • 标签: 性能分析 数据采集 机构 装置 踝关节 人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部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自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部组织缺损患者中选取9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胫后动脉后踝上穿支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腓动脉外上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手术指标情况,手术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各项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在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治疗中效果明显,能够提升手术质量,提高治疗效果并且降低不良情况的发生率。

  • 标签: 胫后动脉后踝上穿支术 腓动脉外踝上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 足踝部创伤缺损
  • 简介:摘要结合对矫形器进行设计期间应用的相关原理以及临床对于配适性方面的要求,分析其在脑瘫疾病患儿的关节活动范围方面的改善效果以及提升患儿平衡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等方面的作用,分析效果之后发现对脑瘫儿童进行运动障碍康复阶段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是在对矫形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由于适配不当而导致临床效果无法实现,甚至于造成矫形器被弃用的情况出现,笔者分析当前对脑瘫儿童运动功能障碍情况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用矫形器的研究情况加以分析,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康复功能事业的发展。

  • 标签: 踝足矫形器 脑瘫儿童 生物力学 运动康复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矫形器在脑梗塞伴随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 2017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收治的脑梗塞伴随下肢功能障碍患者 80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0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下肢功能障碍康复锻炼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应用矫形器,对比两组患者的步行速度与日常生活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步行速度快于对照组, Barthel 指数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 P<0.05 ;结论:对在常规治疗与康复干预基础上应用矫形器能够优化患者的下肢功能情况与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踝足矫形器 脑梗塞 下肢功能障碍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给予部软组织缺损腓动脉及穿支血管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并对其修复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部软组织缺损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采取腓动脉及穿支血管蒂皮瓣逆行修复措施,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0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经腓动脉及穿支血管地皮逆行转移修复治疗后均成活,经一年随访发现其中2例患者皮瓣远端因局部回流受阻从而出现浅表坏死的症状,但是经过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痊愈;8例患者治疗后发生轻度静脉回流不畅症状,在术后12~48h内恢复正常;供区均为Ⅰ期愈合,术后没有发生并发症,20例患者对皮瓣外形及功能均满意,患与踝关节屈伸与行走功能良好。结论针对部软组织缺损来说腓动脉及穿支血管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是首选治疗方式,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腓动脉 穿支血管蒂皮瓣 逆性转移修复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和植皮术对创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5例创伤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为三组,每组35例,A组行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B组行植皮术治疗,C组行负压封闭引流术和植皮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两两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在创伤临床治疗中,负压封闭引流术和植皮术联合治疗的效果比单纯的负压封闭引流术和植皮术治疗效果更优,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术;植皮术;创伤;临床疗效创伤在临床医学中很常见,其常用的治疗方法以植皮术居多。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负压封闭引流术在该病治疗中的使用率也逐渐多起来。想来这与负压封闭引流术良好的临床治疗疗效所以息息相关的1。借此,本文将选取本院收治的105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和植皮术在该病中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所述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创伤患者1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创伤鉴别诊断标准》纳入,分组原则为整群随机化,分三组,每组各35例,三组患者中男66例,女39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57.4±5.0)岁;三组患者常规资料有对比价值(P>0.05)。1.2治疗方法1.2.1A组行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对创面济宁渗液、脓液和坏死皮肤组织清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创面形状、大小等进行负压封闭引流术敷料剪取,并保证能与创面形状和大小吻合。对创面进行消毒处理,覆盖敷料,建立引流管和负压装置并连接,确保无漏气现象。定时观察患者的创面与负压封闭引流术方案敷料的吻合度,适时更换。1.2.2B组行植皮术治疗。按照患者床上部位情况选择植皮皮瓣,裁剪成与患者创伤部位相同形状与大小后进行移植,待皮瓣覆盖完成后进行无张力缝合,术后定时观察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1.2.3C组行负压封闭引流术和植皮术治疗。步骤与内容与A组和B组相同,故不赘述。1.3观察指标三组患者的术后治疗效果。1.4统计学方法所有临床数据均以SPSS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x2检验,表示方式以(%)为主,P<0.05表示有统计学价值。2结果A组总有效30例,占比为85.71%;B组总有效26例,占比为74.29%;C组总有效34例,占比为97.14%;A组与B组有效率相比有差异,x2=4.076,P=0.044,P<0.05;A组与C组相比总有效率有差异x2=8.332,P=0.003,P<0.05;B组与C组相比总有效率有差异,x2=21.321,P=0.000,P<0.05。3讨论3.1损伤的相关性分析就目前损伤的发生条件来看,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是引起损伤的最常见的因素。其中直接暴力包括直接撞击或车轮碾压,继而导致横骨折、短斜骨折等;间接暴力包括高处跌坠,强烈扭转或滑跌等造成斜骨折等。当发生损伤后,常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畸形等2。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或这两种治疗方法联合治疗。3.2负压封闭引流术和植皮术在损伤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在本研究中,三组患者在予以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其中C组总有效率最高,A组次之,B组最差,三组总有效率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而C组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良好的疗效,与负压封闭引流术和植皮术联合应用良好的临床效果是息息相关的。首先,负压封闭引流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处理浅表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方法,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去除损伤部位腔隙或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的效果更佳,且对骨髓炎等内部难以治疗的疾病也有良好的根治效果,创伤小、纳米级药物直达病灶、治疗时间短、治疗费用低等都是它字临床医学上的优势3。其次,植皮术的应用。通过在患者自身健康皮肤部位取下部分皮肤,对损伤部位的皮肤组织进行修补,能有效的提升损伤部位的血管供血成活率高4。因此,负压封闭引流术和植皮术联合应用时,就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所有C组临床疗效当然比A组和B组均更占有更高的优势。综上所述,在损伤治疗中,负压封闭引流术和植皮术联合应用后的临床疗效与单纯行植皮术或负压封闭引流术相比效果均更具优势,壳子临床医学应用中大力推广与普及。参考文献1何少康.联用负压封闭引流术和植皮术对创伤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3)132-133.2李静,潘秀娟,李飘还.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皮瓣移植修复部创伤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哈尔滨医药,2017,37(4)399-400.3尹一然,陈歌,鲁晓波.植皮联合VSD处理创伤的临床疗效分析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14,37(3)313-314.4杜巍.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急诊治疗四肢软组织严重创伤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4)101-1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制固定装置对脑卒中下肢偏袒病人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7月在我院进行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治疗的232例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我科室自制的固定装置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及2周下肢惠东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周及2周,其踝关节活动度及EMA评分、BB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采用自制固定装置进行辅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关节运动能力,并对其下肢及平衡功能的恢复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踝足固定装置 脑卒中下肢偏袒 运动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佩戴矫形器(AFO)实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步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佩戴矫形器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步长、步频、步速、步态周期支撑相、摆动相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佩戴矫形器实施康复训练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步态患者恢复,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偏瘫步态 踝足矫形器 脑卒中 康复训练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部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和相应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我科收治的186例行部骨折术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其中,93例术前进行相应防治措施为防治组,其余未行相应防治措施的93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中并发与不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防治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患者43例,对照组中并发与不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患者高血压、高血脂、体重指数、既往手术史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脂、体重指数、既往手术是部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预防、高度警惕、及时诊断和治疗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发生率、改善预后。

  • 标签: 足踝部骨折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危险因素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踝关节融合术在创伤性关节炎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47例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踝关节融合术进行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状况.结果患者治疗痊愈的31例,治疗有效的15例,治疗无效的1例,总有效率为46%.患者治疗后AOFAS总分为79.3±19.2,而治疗前为31.6±5.2,治疗后分数明显高于治疗前,且AOFAS单项评分也均高于治疗前,前后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47例患者有2例出现切口感染,占比例的4.3%,有1例术后三个月行走存在轻度疼痛感,占比例的2.1%,1例患者术后踝关节肿胀,占比例的2.1%.结论踝关节融合术在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踝关节融合术 足踝关节 创伤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