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跗骨结核的治疗。方法对18例跗骨结核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跗骨结核中,单纯骨结核3例,全关节结核10例,全足结核5例。经病灶清除瘘孔搔扒,一期植骨3例,加压融合2例。经平均14个月随访,1例因病史长,合并多发瘘孔一直未愈,余17例痊愈。结论跗骨结核早期诊断困难,就诊时常常以发展为全关节结核或全足结核,合并瘘孔多见,常伴严重功能障碍,不敢用患足行走,治疗难度大。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以提高治愈率,尽可能改善关节功能。

  • 标签: 跗骨结核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 简介:病例1:男性,38岁,公务员,左足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三天。患者三天前无明显外伤等诱因、于夜间突然发生左足疼痛、随即肿胀、活动时加剧、自行口服止痛药物症状未见好转而就医、检查:左足肿胀,外踝前下方疼痛明显,不能行走,踝关节内翻为时疼痛加剧,小腿前外侧酸痛,X綫片:足跗骨和跟距关节正常,追问病史,一年前有过踝关节扭伤病史此后无足部异常,

  • 标签: 跗骨窦综合征 踝关节内翻 踝关节扭伤 活动受限 止痛药物 跟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跗骨窦切口及“L”形切口行SanderIII型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切口愈合与功能恢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SanderIII型的跟骨骨折病患56例(男33例,女23例)。平均年龄36岁(19~54岁)。跗骨窦切口组(A组)25例,“L”型切口组(B组)31例。对比研究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情况,随访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参照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协会的足踝临床后足评分系统(AOFAS))。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AOFAS评分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73,t2=1.079,P>0.05),但A组病患伤口并发症较B组发生率低,中度、重度伤口并发症患者较B组少(k=8.271,P<0.05),结论SandersIII型跟骨骨折采用跗骨窦切口在伤口愈合方面优于传统切口,而手术时间及术后功能恢复两组无明显差异。

  • 标签: 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 跗骨窦切口 切口愈合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跗骨窦综合征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5T磁共振扫描仪,常规做横轴位和矢状位SET1和FSET2加权扫描,根据需要做冠状位和斜位扫描.回顾分析32例跗骨窦综合征的磁共振成像特征.结果:MRI能清晰显示跗骨窦内正常组织及病变改变.本组32例跗骨窦综合征的MRI表现为T1信号降低28例,信号不均匀4例;T2呈高信号30例,混杂信号2例;15例伴韧带损伤,22例见邻近的跟骨、距骨局部挫伤.结论:MRI能清晰显示跗骨窦的解剖及病理改变,能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是诊断跗骨窦综合征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踝关节 跗骨窦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分析跗骨窦综合征在关节镜下的特征,评价应用关节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5例诊断为跗骨窦综合征的病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平均33.4岁(19~48岁)。其中,踝扭伤后11例,跟骨骨折后2例,胫腓骨骨折后1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均应用距下关节镜检并行镜下手术。术前后应用直观模拟量表(VAS)评估术后疼痛改善情况,应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恢复效果,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关节镜下发现1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滑膜充血增生、脂肪纤维化、疤痕形成,有3例患者伴距跟骨间韧带的局部撕裂,1例伴腓骨肌腱损伤,1例伴距跟关节面软骨损伤;有2例患者镜下未见明显异常。针对不同病变,行跗骨窦区的增生滑膜、疤痕及脂肪组织清除,射频电极止血。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6~28个月),疼痛消失及明显缓解者13例,2例缓解不明显,其中,诊断强直性脊柱炎1例患者缓解3月后再发疼痛,经抗炎治疗缓解。AOFAS踝-后足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平均VAS评分从术前的7.7分下降到2.1分,优良率86.7%(13/15)。结论跗骨窦综合征在关节镜下常有明确的滑膜充血或增生等病理表现,通过关节镜手术可取得较优良的疗效。

  • 标签: 踝损伤 距下关节 关节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 跗骨窦切口钢板螺钉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选取 45 例 Sanders Ⅱ 、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意愿采用随机数列法分为对照组( n=23 , 外侧扩大“ L” 形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与研究组( n=22 , 跗骨窦切口 钢板 螺钉内固定 ),分析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的跟骨宽度、 Bohler 角及 Gissane 角均得到改善,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 P > 0.05 );研究组术后皮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P < 0.05 ),但术后随访 AOFAS 评分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 P > 0.05 )。 结论: 跗骨窦切口钢板螺钉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高等优势,在 跟骨骨折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疾病特征,降低 皮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跗骨窦切口钢板螺钉 跟骨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跗骨窦切口在跟骨骨折手术治疗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京山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5例跟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分为对照组(21例)和实验组(24例)。对照组行传统外侧延长“L”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实验组行跗骨窦切口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手术前后Maryland足部评分、Bohler角、Gissane角、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治疗费用及术后并发症(腓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皮缘坏死)发生率。结果:手术后两组Maryland足部评分对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Bohler角对比,实验组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Gissane角对比,实验组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实验组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实验组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实验组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费用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跗骨窦切口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可促使患者骨折部位愈合,恢复患足功能,且可有效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

  • 标签: []跗骨窦切口 跟骨骨折手术 住院时间 治疗费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微创跗骨窦切口治疗法,讨论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跟骨骨折患者70例,采用微创跗骨窦切口术,治疗研究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观察不同组别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和对照组比较的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并发症率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跟骨骨折患者治疗时,采用微创跗骨窦切口手术,可以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尽早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微创跗骨窦切口 跟骨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切口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和疗效,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采用跟骨钢板经跗骨窦入路治疗60例6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男46例50足,女16例17足;年龄18~58岁.平均36.5岁.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25足,Ⅲ型42足。术后观察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B(o)hler角及Gissane角的改善情况,并应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一后足评分评定疗效.结果60例67足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3个月)随访.术后未出现明显伤口并发症.X线检查示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o)hler角及Gissane角基本恢复正常,随访过程中无复位丢失.按AOFAS踝一后足评分评价术后能:SandersⅡ型25足,优16足,良9足;SandersⅢ型42足,优15足,良23足,可4足.结论经跗骨窦切口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不仅手术切口小,软组织损伤小,暴露范围较充分,利于手术操作,而且术后愈合良好,并发症较少。

  • 标签: 跟骨关节内骨折 切口治疗 疗效分析 跗骨窦 术后观察 切口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跟骨骨折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微创手术治疗,观察该种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将我科2018年2月--2020年8月的跟骨骨折76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微创手术组与常规手术组,分别采用经跗骨窦微创手术治疗和使用切口复位手术治疗,对比两种手术治疗效果。结果:(1)微创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手术后引流量对照中,微创手术组是58.47±6.72(ml),常规手术组是213.74±30.88(ml),(t=9.462,p=0.000),结果有差异。(2)微创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治疗后VSA评分、SF-36评分对照中,微创手术组分别是2.10±0.53(分)、83.36±9.44(分),常规手术组分别是3.14±0.75(分)、71.62±8.59(分),(t=6.219,p=0.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跟骨骨折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微创手术治疗效果优良,该方法可推广。

  • 标签: 跟骨骨折 经跗骨窦微创切口手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跟骨骨折治疗中经跗骨窦切口入路的效果。方法:跟骨骨折患者取样65例,纳入时间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盲选抽签分组,给予经跗骨窦切口入路治疗(n=33,试验组)和传统 L 形切口内固定术治疗(n=32),对比AOFAS、Maryland评分,观察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AOFAS(79.85±3.69)分,Maryland(89.33±5.24)分,比对照组(73.42±3.84)、(81.45±5.52)分高,试验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更短,切口愈合、首次下床时间更早,术中失血量比对照组少,P<0.05。结论:跟骨骨折治疗中,经跗骨窦切口入路手术可减少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有利于足功能恢复,提升手术安全性。

  • 标签: 恢复情况 跟骨骨折 经跗骨窦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经跗骨窦入路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20.1-2022.12三年期间内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平均划分成45例观察组和45例对照组,分别予以锁定钢板经跗骨窦入路和经外侧扩大L入路两种治疗方式并分析二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恢复中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以及术前的Bohler、Gissane、根骨宽度等指标并无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及其愈合时间、术后的Bohler、Gissane、根骨宽度相较于对照组表现更好(P<0.05)。结论: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经跗骨窦入路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少,恢复快,安全性高。

  • 标签: 锁定钢板 跗骨窦入路 跟骨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伴有腓骨肌挛缩的跗骨窦综合征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共32例经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的跗骨窦综合征合并腓骨肌挛缩患者资料,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9.3±10.9)岁(范围13~56岁),病程(2.1±1.7)年(范围1~10年)。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跗骨窦疼痛和腓骨肌腱痉挛;25例病因为踝关节扭伤,4例下肢神经损伤,3例原因不明。根据患者的初始症状分为三组:单纯腓骨肌挛缩患者,先行跗骨窦清理,症状复发后行距下关节融合(清理+融合组);腓骨肌挛缩合并其他症状者,先行跗骨窦清理和其它对症手术,症状复发后行距下关节融合(清理+对症+融合组);腓骨肌痉挛性平足患者,直接行距下关节融合(直接融合组)。分别评估术前和术后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 AOFAS)的踝与后足评分,日常活动中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36个项目的简短健康状况调查(short-form 36 ite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结果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位随访时间87(40,133)个月。清理+融合组14例,先予以跗骨窦清理,术后平均7.7个月复发,行距下关节融合;清理+对症+融合组15例,除跗骨窦清理外,3例行跗骨联合切除,3例行跗骨窦失神经支配,6例行距下关节稳定,3例行腓骨肌腱松解,术后平均6.4个月症状复发,最终行距下关节融合术;直接融合组3例,初始症状严重,表现为腓骨肌痉挛引起的僵硬性平足,直接行距下关节融合。32例的AOFAS踝与后足平均评分从术前(27.86±10.79)分增至末次随访(86.34±7.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05,P<0.05);VAS评分从术前(8.00±1.57)分降至末次随访(1.91±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07,P<0.05);SF-36评分从术前(35.84±12.12)分升至末次随访(86.20±10.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03,P<0.05)。结论伴有腓骨肌挛缩的跗骨窦综合征由于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优先选择跗骨窦清理或联合对症手术方法;如果症状复发,选择距下关节融合术,可以最终获得长期疗效。

  • 标签: 踝关节 关节融合术 挛缩 复发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研究跗骨窦小切口与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40例采用外侧L型切口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作为A组,选择同时期40例选择使用跗骨窦小切口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作为B组。结果B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7.5%显著高于A组,P<0.05,差异显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几率,也提示观察组更低,P<0.05,差异显著。结论对跟骨骨折患者选择使用跗骨窦小切口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患者康复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 标签: 跗骨窦小切口 外侧L型切口 跟骨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足跗骨隐匿性骨折患者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52例足跗骨隐匿性骨折患者(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诊治),均行多排螺旋CT与MRI检查,分析MRI、多排螺旋CT对足跗骨隐匿性骨折患者检出率。结果52例足跗骨隐匿性骨折患者中,MRI均显示具有不同程度骨挫伤征象,骨损伤区松质骨呈地图样、不规则网片或片状等异常信号,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挫伤内信号不均匀,且损伤位置与隐匿性骨折位置相同;多排螺旋CT扫描发现部分患者骨皮质或骨小梁断裂,并需冠状面、矢状面及多斜面图像联合诊断;MRI检出率90.38%较多排螺旋CT50.00%高(P<0.05);MRI漏诊率9.62%较多排螺旋CT50.00%低(P<0.05)。结论MRI可清晰、准确反映骨骼解剖情况,提高足跗骨隐匿性骨折患者检出率,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检出率 足跗骨 隐匿性骨折
  • 简介:背景:微创治疗跟骨骨折渐成趋势,通过跗骨窦入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值得探讨。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跗骨窦入路经载距突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35例跟骨骨折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23~58岁,平均(45.4±6.9)岁;左侧23例,右侧12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A型17例,ⅡB型18例。测量记录患者术前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观察关节面的恢复情况。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足部功能恢复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5±1.9)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9.8±1.5)周。无切口并发症发生。B?hler角术前平均15.2°±2.6°,术后平均30.7°±3.2°;Gissane角术前平均95.9°±4.0°,术后平均125.2°±11.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优24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4.3%。结论:跗骨窦入路经载距突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组织剥离少,可以很好地恢复跟距关节面平整,跟骨的宽度、B?hler角及Gissane角均得到良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跟骨 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经跗骨窦入路手术治疗 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 2017年 2月 -2019年 2月)收治的 24例 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实验组( 12例,应用经跗骨窦入路手术方法)和对照组( 12例,应用传统切口外侧 L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 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切口开裂、切口感染以及皮缘坏死等)发生率。结果:两组 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 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切口开裂、切口感染以及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经跗骨窦入路手术治疗 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经跗骨窦入路手术 Sanders Ⅱ Ⅲ型 跟骨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针刀联合拔罐治疗跗骨窦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骨科接收诊治的跗骨窦综合征患者60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针刺联合红外线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小针刀联合拔罐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治疗过程中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联合拔罐治疗跗骨窦综合征,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缓解了患者的疼痛程度,值得应用。

  • 标签: 小针刀 拔罐 跗骨窦综合征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