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笔者在临证过程中,善于运用阳陵泉穴,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针刺方法,或针刺与中药口服配合,或针刺与中药散剂外敷配合,常获显效。本文选取临证治疗中的病例,对阳陵泉穴的临床应用进行简单剖析。

  • 标签: 阳陵泉穴 肩周炎 网球肘 腓肠肌痉挛 膈肌痉挛 风寒湿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落枕或称“失枕”,多由睡眠姿势不当,或风寒侵袭项背,气血不和、局部经气失调所致。其表现为晨起后,一侧项背发生疼痛,颈项活动受限。本人采用推拿配合针刺阳陵泉、悬钟治疗该病,取得显著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 标签: 落枕 阳陵泉 悬钟 推拿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评价外踝关节扭伤治疗中采用针刺阳陵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2月为研究年限跨度区间,抽取研究样本为本院收治38例外踝关节扭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案将其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组内样本均19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冰敷及加压包扎治疗,研究组参照对照组治疗方案,加用针刺阳陵泉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相关指标。结果: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踝关节扭伤患者采用针刺阳陵泉治疗效果显著,可全面推广。

  • 标签: 针刺 阳陵泉 外踝关节扭伤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fMRI技术分析针刺缺血性中风患者足三里阳陵泉对脑fMRI的影响。方法将2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例,对照组采用缺血性中风基本治疗;治疗组采用缺血性中风基本治疗加针灸足三里阳陵泉,每例病人分别在治疗过程中各做一次fMRI,同时使用工作站专业脑功能磁共振图像后处理软件。结果取足三里穴激活区主要为双侧颞中回、额中回、额上回,同侧岛叶、枕上回以及对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岛盖、角回等。取阳陵泉激活区主要为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海马、海马旁回、扣带回、基底节、桥脑、小脑等脑区;电针连接足三里阳陵泉激活区主要为双侧颞中回、额中回、额上回,同侧岛叶、枕上回以及对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岛盖、角回、顶叶、海马、海马旁回、扣带回、基底节、桥脑、小脑等脑区;对照组在fMRI图像上有部分区域出现激活信号,与治疗组相比,其激活区数目和范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足三里阳陵泉,能促进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康复,联合取穴,激活的脑区范围明显扩大,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功能磁共振 脑中风 针灸
  • 简介:摘要目的对针刀松解颈周腧穴及腰夹脊穴治疗方法在颈腰综合症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以2014年4月-2014年10月来我院进行颈腰综合症治疗的患者60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每一位患者采用针刀松解颈周腧穴及腰夹脊穴、阳陵泉穴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60名患者中完全治愈的有16人,占据比例为26.67%,治疗效果显著的有34人,占据比例为56.67%,稍有好转的患者有7人,占据11.67%,治疗无效的患者有3人,占据5%。结论在颈腰综合症的治疗方面,针刀松解颈周腧穴及腰夹脊穴、阳陵泉穴治疗方法具有比较显著的效果,治愈率相对来说比较高,将会极大地促进患者的治愈率,减轻病痛,应该在临床医学中予以推广和大力应用。

  • 标签: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 腰夹脊穴 阳陵泉穴 颈腰综合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药熏洗联合甲钴胺阳陵泉穴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10月在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中药熏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甲钴胺阳陵泉穴注,1个疗程后对比疗效。结果对于治疗组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采用中药熏洗联合甲钴胺阳陵泉穴注疗效显著。

  • 标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药熏洗 甲钴胺 阳陵泉穴注
  • 简介:摘要目的借助功能磁共振手段探索脑梗死患者感觉运动网络功能连接及其动态性在针刺左侧阳陵泉穴前后的变化及留针的效应机制。方法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在东直门医院住院治疗的右侧皮质下脑梗死患者25例作为试验组,同期健康人对照21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下采集静息态、针刺态的图像,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借助独立成分分析技术提取受试者感觉运动脑网络,基于感觉运动网络进行功能连接及其动态性变化在针刺前后的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针刺态感觉运动网络内功能连接与静息态在左侧顶下小叶存在差异,针刺态较静息态增强(P<0.05,GRF校正),峰值点坐标为(-27,-51,48),峰值点T值为5.502,体素数目12。针刺态感觉运动网络内动态功能连接变异性较静息态在左侧中央后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态较静息态降低(P<0.05,GRF校正),峰值点坐标为(-5,-30,39),峰值点T值为-3.153,体素数目9。对照组感觉运动网络内功能连接针刺态、静息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觉运动网络外则针刺态和静息态感觉运动网络和丘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刺态较静息态强度下降(P<0.05,GRF校正),峰值点坐标为(-12,3,6),峰值点T值为-4.253,体素数目183。感觉运动网络内动态功能连接变异性针刺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功能连接在双侧内侧额上回存在针刺态时的差异,试验组较健康对照组增强(P<0.05,GRF校正),峰值点坐标为(0,42,48),峰值点T值为3.988,体素数目53。在丘脑存在静息态时的差异,试验组较健康对照组减弱(P<0.05,GRF校正),峰值点坐标为(-9,-15,9),峰值点T值为-6.596,体素数目101;两组动态功能连接变异性针刺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息态可见散在差异(P<0.05,GRF校正)。以年龄、性别、病程为控制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试验组针刺态、静息态感觉运动网络内平均功能连接强度均与下肢Fugl-Meyer评测(Fugl-Meyer assessment,FMA)分数负相关,针刺态感觉运动网络内平均功能连接与下肢FMA分数相关系数为-0.533(P=0.011),静息态感觉运动网络内平均功能连接与下肢FMA分数相关系数-0.485(P=0.022)。结论脑梗死患者针刺态感觉运动网络内脑功能存在和静息态不同的运作模式,并且这种运作模式还具和时间相关的波动性改变。

  • 标签: 针刺 功能磁共振 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