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继“孙瀛洲捐献陶瓷展”之后,故宫博物院又推出了以郑振铎先生捐献汉唐陶俑为主的专题展览.旨在纪念他们为故宫博物院、为中国文物事业的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郑振铎先生(一八九八-一九五八年),早年投身革命,参与编纂了大量进步文学刊物。一九二七年,为躲避国民党的迫害寓居英、法,对文物本就热爱的他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图书馆,目睹了大量流失海外的中国珍贵文物、古籍珍本,深受触动。回国后郑振铎先生

  • 标签: 陶俑 郑振铎 昆仑奴 大食 中国文物 八字胡
  • 简介:1985年春天,我从陶瓷组调到金石组负责雕塑库房的工作。李怀瑶先生带我查看库房时曾说:“咱们库房里保存着一大批郑振铎先生捐献的陶俑。这些是郑振铎先生倾家所有,才保留下来的珍贵文物。”李先生这番话语气深沉凝重,充满感激之情。说句老实话,在此前我对郑振铎先生了解的并不多,大概知道的只是他作为左翼文化运动的旗

  • 标签: 陶俑 郑振铎 始末 袁老 雕塑 图录
  • 简介:<正>陶俑是一种随葬品,但又是人物雕塑艺术品。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诸如阶级关系、等级制度、风俗习惯、服饰装束以及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它也反映了一个时代雕塑艺术水准的高低。是研究古代历史最直观、最形象的实物佐证。俑的制作由来已久,它是从奴隶社会人殉、人祭制度演变而来的。据考古材料得知,人俑的制作殷商就已经开始,在安阳殷墟第十五次发掘时,曾发现三个带手枷的奴

  • 标签: 陶俑 洛阳 随葬品 北魏 等级制度 安阳殷墟
  • 简介:这个蓝牙音箱以东汉时期的击鼓说唱陶俑为原型,巧妙地制作成现代人常备的音箱,不仅形象复古、可爱,而且非常实用。别看是一个小小的击鼓说唱陶俑,有了现代科技的帮助,它现在可是个“大嗓门”啦!击鼓说唱陶俑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文物之一。这件陶俑生动表现了一位俳优在进行说唱表演时的情景。俳优是古代表演滑稽戏的民间艺人,他们常常以滑稽、幽默的表演来博得主人和观赏者的笑颜。看到这样造型独特的音箱,你会不会也会心一笑呢?

  • 标签: 陶俑 说唱 音箱 蓝牙 东汉时期 现代科技
  • 简介:1982年,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岳家嘴的隋墓中,出土了一组形制别致、独具特色、具有代表性的隋代十二生肖兽首人身灰陶俑。十二生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纪年方式,本文就其十二生肖俑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域所展现出来形制的不同,试析古代生肖俑的演变历程。

  • 标签: 十二生肖 灰陶俑 赏析
  • 简介:为了探索研究出土脆弱粉彩陶俑的保护方法,采用偏光显微粉末法(PS-PLM)对11种颜色颜料进行了分析鉴定.用X-射线衍射对文物表面土壤溶盐的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测试,测得干土含盐量高达2.5%.先用WO-W02型有机硅对粉彩进行预加固,再用8%Na2[Na4(Po3)6]溶液多层纸张贴敷法对粉彩俑进行了脱盐处理,然后进行保色,拼对粘接,再加固和表面保护,保护后的粉彩俑色彩鲜艳,无炫光,触摸弹击粉彩不掉色,保持了器物的原貌.达到理想的保护效果.

  • 标签: 西汉初期 粉彩陶俑 保护研究
  • 简介:南部县出土唐代三彩陶俑陈钢,陶陈洁1994年2月21日,南部县东坝镇三村五社农民杨正兴在其责任地刨土时发现一批陶俑。当文物部门赶到时,出土现场已经破坏,大部份陶俑流失。后在县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有关执法部门的通力协助下,追回文物二十余件。陶俑均为泥质红陶...

  • 标签: 南部县 陶俑 色釉 深褐色 八字胡 黄釉
  • 简介: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永城市都城村发现四座汉代墓葬,在汉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有几件动物俑造型生动,有风、鸡、狗等,现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 标签: 永城市 都城 汉墓 动物俑
  • 简介: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四川发现了许多造型生动的汉代说唱陶俑。说唱艺术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文字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声乐表演的重要来源之一,而说唱俑就是中国古代说唱艺术的具体体现。虽然关于汉代四川地区的音乐情况少见于专门文献的记载,但是,汉代说唱俑在四川的大量发现以及散见于史籍之中的一些零星记载证明,当时的四川经济很发达,音乐很普及,且有较高的水准。

  • 标签: 说唱陶俑 说唱艺术 汉代四川音乐
  • 简介:1992年11月2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沙河市公安部门在褡裢火车站截获一批琉璃釉陶俑、陶制家具及陶轿等文物,共计87件,后移交邢台地区文物管理所.经河北省文物鉴定组鉴定,系元代墓葬出土.这批文物虽非正式发掘,但仍不失为研究元代服饰、家具、上层社会生活及随葬习俗的珍贵实物资料.

  • 标签: 元代 琉璃釉陶俑 陶制家具 中国 工艺美术 形制
  • 简介: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陶俑,经过了二千年左右漫长的地下埋藏,沉淀出其独有的艺术文化语言。这一时期的陶俑艺术审美具有永恒性。这种审美特质不仅散发着古老时代的历史人文气息,也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参考与借鉴。

  • 标签: 陶俑 气象表达 审美价值 文化精神
  • 简介:河南博物院藏汉代彩绘男俳优佣,此俑赤裸上身,歪头鼓肚,十分可笑,表现的应是俳优。此俑虽是小件,但以小见大,神气内含,气势恢宏。形式简洁又有古拙之势,既厚重、稳固,又恣意、张扬,有股贯穿的生命力在涌动。整个形态可以说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完美程度。

  • 标签: 审美鉴赏 汉代 张扬 雕塑 陶俑 凝重
  • 简介:一、前言陶俑是随死者葬在墓中的一种明器,是中国考古与美术史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陶俑,迄今为止各地已有大量报告发表,其中有不少纪年墓的资料,为确定每个时期、每个地域的造型特征和形制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

  • 标签: 陶俑 中国 南北朝时期 意义 样式 北齐
  • 简介:为配合广东省博物馆历史陈列,文保中心对吴六奇墓出土的127件陶器进行了保护修复。此次修复除对自然原因所造成的病害进行保护修复处理外,主要难度在于对曾经的不当修复与保护材料老化带来的新病害的处理。从文物保护修复角度来说,这是一个较好的案例。本文主要选取该批文物中的47件陶俑,从其病害入手,详细介绍保护修复过程,尤其是二次保护修复,希望本文对文物保护工作起到警示作用,在今后的保护修复工作中材料与工艺的选择上更加谨慎,避免与减少保护性伤害。

  • 标签: 陶俑 病害 保护修复 吴六奇墓
  • 简介:2012年河南博物院在偃师市征集到一组汉代彩绘乐舞百戏陶俑群,共23件。这组俑群均为灰陶质地,基本完整,彩绘多有脱落,其中男乐俑19件,百戏俑3件,女舞俑1件。这一组陶俑对我们研究探讨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佐证。

  • 标签: 河南博物院 汉代 乐舞百戏 陶俑群
  • 简介:西汉长陵位于咸阳市窑店镇三义村附近,在这里出土了西汉早期的着衣式陶俑,历史研究价值非常高。本文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拉曼光谱仪对长陵陪葬墓出土的白彩着衣式陶俑的表面颜料和胎体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了解长陵陪葬墓出土的彩绘陶俑制作工艺,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信息提供参考资料。

  • 标签: 长陵 着衣式 扫描电镜 X射线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