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静脉对产后贫血患者输血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61例产后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入选的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29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蔗糖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补血情况及输血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输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补血效果显著优于口服,且能有效降低输血率,在产后贫血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口服铁剂 静脉铁剂 产后贫血 输血率
  • 简介:慢性肾功能衰竭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肾性贫血(renalanemia,RA)。贫血的原因主要是肾单位损害导致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tin,EPO)能力下降,缺乏也参与了贫血的发生。缺乏也是造成病人对EPO治疗反应不足的主要原因。以往均采用口服补铁的方法来纠正缺,改善贫血,可达到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暂时升高。

  • 标签: 肾性贫血 铁剂 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脉用蔗糖及口服硫酸亚铁对尿毒症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采用同期对照研究,将尿毒症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采用蔗糖铁针100mg,静脉注射,2次/周。对照组采用口服硫酸亚铁片2片/次,3次/天。在此基础上均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bHct及血清铁蛋白(SF)都有提高,治疗组明显高于口服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静脉用蔗糖治疗尿毒症肾性贫血疗效优于口服补铁,且可节省促红细胞生成素。

  • 标签:
  • 简介:肾性贫血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治疗既要合理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又需要补充[1]。全国肾脏基金会/肾性贫血的诊断原则(NKF-K/DOQI2000)及贫血临床实践指南(EBPG2004)均推荐静脉补充[2]。近年来静脉广泛用于临床,

  • 标签: 肾功能衰竭 血液透析 贫血 铁剂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不同补铁给药方式对于纠正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收集我院4年间IDA患者117例如,分为口服补铁组及静脉补铁组,通过评估每周持续检测治疗后4周内血红蛋白变化趋势并评估不良反应等,对两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轻度贫血组患者不同给药途径后血红蛋白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异。中、重度贫血组静脉组血红蛋白恢复幅度、起效时间等均明显优于口服补铁组。结论除了轻度贫血的患者,中、重度IDA贫血患者使用静脉治疗,将更为有效,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补充对早产儿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160例医院收治缺铁性贫血早产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静脉补充。观察组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以及红细胞比积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各指标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补充在早产儿缺铁性贫血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纠正患儿的贫血情况,从而确保患儿的健康发育。

  • 标签: 静脉补充铁剂 早产儿 缺铁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大剂量静脉治疗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1例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PD)患者,采用足量低分子量右旋糖酐静脉滴注补铁,每次500mg,1周1-2次。观察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患者Hb(102.7±10.6)g/Lvs.(69.9±5.8)g/L、Hct(28.5±3.2)%vs.(19.7±4.2)%、SF(501.6±20.3)ng/mlvs.(215.8±15.3)ng/ml及TS(29.3±3.4)%vs.(11.4±4.5)%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输注大剂量低分子量右旋糖酐治疗PD患者缺铁性贫血安全、有效。

  • 标签: 右旋糖酐铁 腹膜透析贫血
  • 简介:目的综合评价+维生素A与单纯补充对于改善营养状况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历年来发表在PubMed、ScienceDirect、Ovi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有关维生素A与营养状况的相关随机对照研究,并采用Stata10.0进行Meta分析。结果截至2010年3月,共纳入10个研究,680例参与者,其中维生素A联合治疗334例,单纯治疗346例。Meta分析中,5项研究显示维生素A联合治疗血清视黄醇升高高于单纯治疗(WMD=0.14,95%CI:0.04~0.23,P=0.006)。10项研究显示维生素A联合治疗血红蛋白含量的升高高于单纯治疗(WMD=4.18,95%CI:2.88~5.48,P=0.000)。5项研究显示维生素A联合治疗血清升高高于单纯治疗(WMD=1.33,95%CI:0.29~2.38,P=0.01)。5项研究显示维生素A联合治疗与单纯治疗血清铁蛋白改变的差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73,95%CI:-4.82~3.35,P=0.72)。5项研究显示维生素A联合治疗与单纯治疗转铁蛋白饱和度改变的差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2.51,95%CI:-0.22~5.256,P=0.07)。结论本文Meta分析提示,维生素A联合改善营养状况的效果优于单纯治疗,但需要开展更多研究探讨其机制。

  • 标签: 维生素A 铁剂 铁状况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利用血透机自有肝素泵静脉泵入提高安全性的护理措施。方法对90例合并缺铁性贫血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利用血透机自有肝素泵进行静脉泵入的治疗,观察输入的安全性,有无空气进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90例患者1120例次利用透析机自有肝素泵泵入的治疗过程中,1109例次(99%)安全准确的完成输入。均无空气进入透析管路。仅1例出现过敏反应,其余未发生不良反应及凝血。结论利用血透机自有肝素泵静脉泵入,安全性明显提高,合理的护理措施在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血透机 肝素泵 铁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缺乏症患者缺程度对口服吸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贫血中心门诊就诊并确诊缺乏症的非妊娠期女性患者37例,以13例健康查体女性为正常对照,分析缺铁性贫血(IDA)、缺性红细胞生成/储存不足(IDE/ID)患者及正常对照者Hepcidin水平并进行口服吸收试验(OIAT),比较服后2 h血清(C2)与基线血清(C0)差值。结果IDA、ID/IDE、正常对照组Hepcidin中位数分别为4.9(2.17~32.86)、26.98(11.02~49.71)、69.89(42.23~138.96)μg/L(P<0.001),IDA组Hepcidin低于ID/IDE组(校正后P=0.005)和正常对照组(校正后P<0.001),但ID/IDE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P=0.220);OIAT IDA、ID/IDE及正常对照组C2-C0平均值分别为(35.30±21.68)、(37.90±14.06)、(23.57±10.14)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0、血清铁蛋白(SF)、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和HGB是缺乏症患者Hepcidin的独立影响因素,Hepcidin=-31.842-0.642*C0+2.239*SF+1.778*sTFR+0.365*HGB-0.274*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B)。未发现C2-C0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缺乏程度影响口服吸收,胃肠功能正常者缺乏越重,口服吸收越多,ID/IDE较IDA吸收减缓。Hepcidin较OIAT更能区分不同缺乏程度的口服吸收。

  • 标签: 缺铁性贫血 口服铁剂吸收试验 铁吸收 铁调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缺乏症患者缺程度对口服吸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贫血中心门诊就诊并确诊缺乏症的非妊娠期女性患者37例,以13例健康查体女性为正常对照,分析缺铁性贫血(IDA)、缺性红细胞生成/储存不足(IDE/ID)患者及正常对照者Hepcidin水平并进行口服吸收试验(OIAT),比较服后2 h血清(C2)与基线血清(C0)差值。结果IDA、ID/IDE、正常对照组Hepcidin中位数分别为4.9(2.17~32.86)、26.98(11.02~49.71)、69.89(42.23~138.96)μg/L(P<0.001),IDA组Hepcidin低于ID/IDE组(校正后P=0.005)和正常对照组(校正后P<0.001),但ID/IDE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P=0.220);OIAT IDA、ID/IDE及正常对照组C2-C0平均值分别为(35.30±21.68)、(37.90±14.06)、(23.57±10.14)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0、血清铁蛋白(SF)、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和HGB是缺乏症患者Hepcidin的独立影响因素,Hepcidin=-31.842-0.642*C0+2.239*SF+1.778*sTFR+0.365*HGB-0.274*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B)。未发现C2-C0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缺乏程度影响口服吸收,胃肠功能正常者缺乏越重,口服吸收越多,ID/IDE较IDA吸收减缓。Hepcidin较OIAT更能区分不同缺乏程度的口服吸收。

  • 标签: 缺铁性贫血 口服铁剂吸收试验 铁吸收 铁调素
  • 简介:1例65岁女性患者因缺铁性贫血给予琥珀酸亚铁0.1g口服、37欠/d,第2天出现恶心、反酸及腹泻;第3天ALT155U/L,AST438U/L;第4天ALTT470U/L,AST867U/L。考虑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停用琥珀酸亚铁,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465mg静脉滴注、1次/d。1周后患者胃肠道症状缓解,ALT37U/L,AST25U/L。给予蔗糖注射液100mg静脉滴注,隔天1次,用药10d,患者未出现消化道症状及肝功能异常,10d后Hb上升至97g/L。6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缺铁性贫血,给予硫酸亚铁维生素复合物口服、1片/d,第4天ALT98U/L,AST209U/L,停用硫酸亚铁维生素复合物并给予护肝治疗,3d后ALT36U/L,AST34U/L。随访3年,患者缺铁性贫血反复发作,每次给予蔗糖注射液静脉补铁,未再出现肝损伤。

  • 标签: 亚铁化合物 药物性肝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在使用新型泡沫硬化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治疗时的护理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新型泡沫硬化进行临床治疗,依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全面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生活质量评分(81.1+6.7)为,满意度为95.0%,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5%,生活质量评分(66.8+7.2)为,满意度为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使用新型泡沫硬化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治疗时对其进行全面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推广。

  • 标签: 下肢静脉曲张 新型泡沫硬化剂 护理
  • 简介:本文扼要评述了目前国内饲料行业使用的,铜硫酸盐、复合氨基酸络合物等饲料添加的优、缺点。结合国外情况较详细地介绍的有机酸盐,铜的碳酸盐等,铜添加的理化性能,生产方法以及这些化合物在国内的应用情况,综合诸方面因素,的有机酸盐、铜的碳酸盐是商品饲料最理想的添加

  • 标签: 饲料添加剂 硫酸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开发含型脱氧保鲜,以抑制食物霉变和抗油脂酸败。方法在铸铁粉中加入中2.4%浓度的盐酸溶液25%,140℃,活化处理60min。在活化处理的铸铁粉中添加维生素C1.2%、活性炭0、6%、氯化钠6%及硅藻土6%配成的脱氧荆。在脱氧荆中,添加含乙醇10%的β-环状糊精10%,组成复合脱氧保鲜荆。分别以蛋糕和月饼,香肠和油炸花生米为材料,研究含型脱氧保鲜的防霉和抗油脂酸败作用。结果脱氧荆的吸氧量为13.4ml/g。蛋糕和月饼使用脱氧保鲜,经21d和25d不长霉;使用复合脱氧保鲜保鲜,经33d和50d不长霉。香肠和油炸花生米分别经脱氧和复合脱氧保鲜荆处理3个月,酸价分别为0.154、0.155及0.115、0.114.过氧化值分别为1.12、1.13、1.18和1.17,均未超标。结论含型脱氧保鲜具有良好的抑制食物霉变和抗油脂酸败作用。

  • 标签: 食品防腐剂 膳食 盐酸 乙醇
  • 简介:筛选实验证实:高碘酸钾可作为高酸钾碱性稀溶液的有效稳定:硅酸钠亦有一定的稳定作用;但高碘酸钾与硅酸钠、磷酸钠、钼酸钠、氯化铜等配合在减缓高酸钾分解中无明显协同作用。其中氯化铜具较明显催化作用。

  • 标签: 高铁酸钾 高碘酸钾 稳定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