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病理类型及 MRI表现 。方法:选取我院 2016 年 1 月 ~2019 年 1 月收治的 40 例 占位性病变患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并肿瘤病变,并回顾性分析肿瘤样病变的 MRI 表现,主要包括病变部位、最大径、形态、增强表现及信号特点等 。结果: 40 例 占位性病变患者中, 23 例脑膜瘤, 7 例包颈内动脉, 10 例侵入 内生长 。结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 MRI表现较为典型, MRI可为术前诊断做出正确认识 。

  • 标签: 鞍旁肿瘤 肿瘤样病变 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病理类型及MRI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40例占位性病变患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并肿瘤病变,并回顾性分析肿瘤样病变的MRI表现,主要包括病变部位、最大径、形态、增强表现及信号特点等。结果40例占位性病变患者中,23例脑膜瘤,7例包颈内动脉,10例侵入内生长。结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MRI表现较为典型,MRI可为术前诊断做出正确认识。

  • 标签: 鞍旁肿瘤 肿瘤样病变 MRI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性,30岁,因发作性意识丧失伴肢体强直2年余,于2005年3月22日入院。患者2年前夜间熟睡时自床上摔下,随即意识丧失,双目凝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四肢强直,持续约50min后自行缓解。此后间隔2~3个月发作1次,每次持续约40~60min。3个月来患者自感左侧面部麻木不适,伴左眼视物模糊。入院查体: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左侧直径约3.5mm,对光反射迟钝;右眼视力0.8,左眼0.3;左侧周边视野大部分缺损;左侧颜面部浅感觉减退。CT示左有一均匀低密度区,形状不规则,考虑表皮样囊肿。MRI示左颞叶有一占位性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大小约4cm×6cm×3cm,考虑左颞叶表皮样囊肿。

  • 标签: 硬膜外 表皮样囊肿
  • 简介:区指蝶及其周围结构,位于中颅窝,形似马鞍。主要结构包括蝶、垂体、海绵窦及其穿行结构,其解剖结构复杂。发生于垂体及区的常见病变有30多种[1-2],这些病变起源于垂体或邻居结构(脑实质、第三脑室、脑膜、海绵窦、动脉、颅神经等)。影像学检查对病变有重要意义,了解区解剖、常见病变影像表现及鉴别要点,对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垂体 蝶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病变术后低钠血症的类型、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35例病变术后低钠血症患者,通过其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确立诊断,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33例低钠血症患者经过3~10d治疗血钠恢复正常,并维持正常血钠水平,痊愈出院;2例由于因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正确鉴别脑性耗盐综合征和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征,是治疗病变术后低钠血症的关键。试验性补液治疗对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鞍区病变 低钠血症 脑性盐耗综合征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富血液供应实性肿块的MRI影像特点,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组织证实富血液供应实性肿块患者27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1.0岁。术前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MRI表现。结果27例中,海绵状血管瘤6例,呈内向旁生长的哑铃状或葫芦形肿块,T1加权成像(T1WI)呈低信号,T2加权成像(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病变强化显著,强化均匀或不均匀,可见延迟强化。脑膜瘤13例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侵袭性垂体瘤8例累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被包绕,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均匀强化。结论根据富血液供应的血管瘤、脑膜瘤及侵袭性垂体瘤MRI信号特点、边缘和与邻近组织的解剖关系,结合有关临床表现,可做出正确诊断。

  • 标签: 鞍旁 富血液供应肿块 MRI 海绵状血管瘤 脑膜瘤 侵袭性垂体瘤
  • 简介:目的探讨病变相关解剖结构的形态变化规律.方法运用高场强的MR扫描机,连续观测41例病变的解剖结构改变,包括14例垂体微腺瘤、13例大型和巨型腺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Rathke囊肿、1例颅咽管瘤和11例空蝶.结果垂体柄的形态变异大,既可以偏斜,也可以折曲.垂体腺瘤、Rathke囊肿和颅咽管瘤大致呈膨胀性生长,推压周围结构;而生殖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周围结构很早即可出现信号改变.空蝶可以发生在膈下,也可以出现在膈上,可分别称为Ⅰ型和Ⅱ型.结论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不能依赖于垂体柄的偏斜及垂体腺的局部高起与否.多数垂体大腺瘤周围可以识别垂体腺组织,一般呈薄片状位于肿瘤的上面、后面和两侧.Ⅱ型空蝶膈薄弱,其病因与Ⅰ型不同.

  • 标签: 蝶鞍区 垂体肿瘤 空蝶鞍 磁共振成像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区囊性病变MRI表现,探讨及评价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例区囊性病变MRI影像表现,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囊实性垂体腺瘤8例,颅咽管瘤6例,Rathke囊肿4例,表皮样囊肿2例。结论 MRI检查能很好显示病变大小、形态及邻近组织解剖关系,根据病变特征性信号,为区囊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出准确诊断,是区肿瘤影像学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鞍区 囊性病变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2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8例占66.7%,其中SimpsonⅠ级6例、SimpsonⅡ级2例;次全切2例占16.7%,全部为SimpsonⅡ级;部分切除2例占16.7%,全部为SimpsonⅣ级。平均手术时间5.2h。术后随访2~70个月(平均55个月),SimpsonⅡ级者复发l例,SimpsonⅣ级者复发1例,1例因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其余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未见明显并发症。10例存活患者最后一次随访Karnofsky评分优秀患者9例多于入院时7例,Karnofsky评分差患者1例少于入院时2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翼点和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脑膜瘤,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远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鞍旁脑膜瘤 显微手术 远期疗效
  • 简介:目的提高对区占位性病变的认识,开阔临床思维,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首诊症状表现以视力、视野障碍(87例,69.6%),阵发性头痛、头晕、恶心或伴呕吐(69例,55.2%)及神经内分泌功能障碍(63例,50.4%)多见,症状持续时间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11年,其中有误诊史者3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结论区占位性病变患者常首诊于眼科、妇科、内分泌科等,掌握丰富的相关知识,加强各科室合作,完善相关检查,可减少和避免误诊。

  • 标签: 脑疾病 诊断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30例区囊性病变MRI表现,以便提高对区囊性病变MRI诊断水平。方法所有病例行常规轴位SET1WI、FSET2WI、T2FLAIR,30例均经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0.1mml/kg)增强检查。结果30例区囊性病变中,男14例,女16例,颅咽管瘤3例,Rathke’s囊肿4例,垂体脓肿5例,囊性垂体瘤18例。结论区囊性病变的MRI表现各有特点,鉴别诊断要根据病变形态、信号特征,增强表现和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 标签: 鞍区 囊性病变 MRI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肿瘤的临床效果与准确性。方法:纳入本院2020.1.1-2023.4.30期间收治的65例肿瘤患者,入院病例均行MRI检查,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观察MRI诊断效果及准确性。结果:经手术病理检测,65例肿瘤患者中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神经鞘瘤、表皮样囊肿、淋巴瘤、脊索瘤分别检出36例、14例、9例、4例、1例、1例,与MRI检出结果一致。65例患者中51例强化显著,肿瘤形态多为类圆形,以单侧发病较多。其中36例脑膜瘤患者均为单发,左侧19例,右侧17例;不规则12例,类圆24例;直径2.1~4.7 cm。增强扫描,信号特征显著强化。14例海绵状血管瘤均为单发,左侧5例、右侧9例;不规则0例,类圆14例;直径2.6~5.9 cm。增强扫描,有明显血管样强化。9例神经鞘瘤均为单发,左侧5例、右侧4例;不规则2例,类圆7例;直径1.5~6.1 cm。增强扫描,呈现不均匀明显强化。4例表皮样囊肿均单发,左侧2例、右侧2例;不规则4例,类圆0例;直径2.0~3.1 cm,增强扫描无强化。1例淋巴瘤、1例脊索瘤均单发,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中等强化。结论:MRI能够将肿瘤不同信号改变、强化特点清晰显示出来,可提升肿瘤检出率,对疾病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鞍旁肿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效果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区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儿童区占位性病变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儿童区占位性病变CT及MRI的影像表现,以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颅咽管瘤7例(41.2%),生殖细胞瘤4例(23.5%),胶质瘤3例(17.6%),垂体腺瘤、下丘脑错构瘤及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各1例(各5.8%)。结论儿童区占位性病变种类繁多,主要检查手段为CT及MRI,根据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并结合临床表现,多数能作出明确诊断。

  • 标签: 鞍区占位 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诊断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215-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采用MRI诊断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区占位性病变患者79例,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CT诊断,观察组给予MRI诊断,对比两组检查结果同临床中确诊的符合率之间的差异,并分析MRI具体的临床诊断情况。结果观察组诊断出来的有37例,对照组诊断出来的33例,观察组符合率(97.36%)与对照组(80.48%)相比明显较高,误诊率与漏诊率均相对较低。两组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区占位性病变中采用MRI进行诊断,准确率高,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MRI 鞍区占位性病变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海绵状血管瘤MR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选取时间2013年12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检查治疗的26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病历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n=13)和实验组(n=13),对照组给予常规MR扫描检查,实验组则给予手术病理组织活检,对比临床诊断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颈动脉内侧以及颈动脉外侧病变部位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其中对照组误诊脑膜瘤2例以及垂体腺瘤4例,P<0.05,并且对MR扫描检查的影像特点进行分析。结论针对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应用MR检查对典型影像学特征的敏感性较高,但对于不典型疾病特征的诊断准确度较差,需辅助进行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严格掌握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以便进行疾病鉴别诊断,降低误诊发生率。

  • 标签: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 MR影像特点 误诊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显微手术在治疗脑膜瘤时,具体的效果。方法从我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选取120例施加显微手术的脑膜瘤患者,对患者的切除程度以及复发率进行研究。结果在120例脑膜瘤患者中,手术全切除患者为100例,定期进行指导的患者110例,随访时间为81个月,在100例肿瘤全切除患者中,复发例数为10例,复发率为10%,20例未全切除患者中,15例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复发现象,在不同程度的手术后,患者的KPS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绵窦的复发率高于没有受到侵犯的海绵窦患者,而且复发几率随着肿瘤级别的提高而相应的提升,将有无海绵窦侵犯的患者进行对比,无海绵窦侵犯患者,呈现较为优异的状况,而且两者之间相差较大,而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结论在治疗脑膜瘤患者时显微手术治疗具有更高的治疗效果,海绵窦侵犯患者应当进行随访观察,显微手术增加脑膜瘤患者的治疗率,可以被推广应用。

  • 标签: 显微手术 鞍旁脑膜瘤 临床效果 复发 要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脏镰状韧带假性病变(FLP)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6年1月我院临床证实的51例FLP的CT资料,总结分析病变的位置、形态及CT平扫与增强各期的密度情况等。结果51例FLP均为单发,其中74.51%(38/51)位于肝左叶S4段前缘,25.49%(13/51)位于肝左叶S2或S3段前缘;68.63%(35/51)呈三角形、19.61%(10/51)呈扁平状、11.76%(6/51)呈结节形状。FLPCT平扫的显示率最低,仅为27.45%(14/51),CT增强扫描中,门静脉期的显示率最高,达100%,动脉期和实质期的显示率为66.67%(34/51)和52.94%(27/51)。病变于CT平扫和增强均表现为无占位效应的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影,边缘清楚或稍模糊,多位于肝脏轮廓内。结论根据肝脏镰状韧带假性病变的位置、形态及CT特征,有助于与真性病变鉴别,减少误诊。

  • 标签: 肝脏 镰状韧带 假性病变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CD1a在病变的表达情况及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区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的CD1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结果CD1a在15例Rathke′s囊肿内的正常垂体细胞、3例增生的腺垂体组织和28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均100%的弥漫性强阳性表达,但在76例垂体腺瘤仅7例灶性阳性。CD1a在6例垂体生殖细胞肿瘤、62例颅咽管瘤、1例颗粒细胞瘤和3例垂体细胞瘤均不表达。结论CD1a可用于鉴别正常垂体细胞、腺垂体增生和垂体腺瘤,前两者呈弥漫性阳性,后者不表达或呈灶性阳性;由于正常垂体细胞表达CD1a,当有垂体炎时不要误诊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 标签: CD1A 垂体腺瘤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