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24h食管阻抗-pH监测中,熟练配合及护理对检查成功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对637例患者行24h食管阻抗-pH监测,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结果637例患者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熟练的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均取得监测成功。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熟练的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直接关系到监测的成功与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食管阻抗-pH监测 胃食管反流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24 h食管pH/阻抗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效果与护理效果。方法:从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抽选90例作为实验组,再同期抽选90例健康志愿者列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采取24 h食管pH/阻抗监测,再积极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反流时间超过五分钟的次数、总PH值、卧位PH值、立位PH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24 h食管pH/阻抗监测 胃食管反流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24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用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7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患有或怀疑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134例患者,采用24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及上消化道内镜对其进行检测,根据患者DeMeester评分及SI结果是否≥14.72及50%,将其分为GERD组及非GERD组。比较两组相应指标。结果GERD组患者48例,非GERD组患者86例,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24h食管pH监测指标中,pH<4时间、反流5min以上次数、pH<4,pH>7及液体反流、食团清除时间及DeMeester评分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论通过将24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用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通过将pH<4时间及长于5min反流次数等指标相结合,能够有效判断胃食管反流病,效果显著。

  • 标签: 24h食管pH-阻抗 监测 胃食管反流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食管连接部形态与24 h食管pH-阻抗监测结果、胃镜结果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食管高分辨测压、胃镜检查以及24 h食管pH-阻抗监测。根据食管高分辨测压结果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胃食管连接部形态进行分型,其中胃食管连接部形态Ⅰ型(A组)30例,Ⅱ型(B组)28例,Ⅲ型(C组)22例。分析三组患者胃镜检查结果(食管炎发生情况及分级)以及24 h食管pH-阻抗监测结果。结果C组食管炎发生率、LA-B级及以上占比高于A、B两组(P<0.05);B组食管炎发生率、LA-B级及以上占比高于A组(P<0.05);三组患者气体反流次数、非酸反流次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A、B组24 h食管pH-阻抗监测结果比较(P>0.05);C组液体反流次数低于A、B组(P<0.05);C组酸反流次数、DcMeester评分以及酸碱暴露时间高于A、B组(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胃食管连接部形态为Ⅲ型者DcMeester评分、酸碱暴露时间、反流次数以及食管炎发生率高于胃食管连接部形态为Ⅰ、Ⅱ型者。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24 h食管pH-阻抗监测 胃镜 胃食管连接部形态
  • 简介:目的:评价24h食管pH监测、胃镜检查、胃食管反流病问卷调查(GerdQ)在胃食管反流病中诊断价值。方法:40例初诊为烧心、反流的患者,分别予以24h食管pH监测、胃镜检查、胃食管反流病问卷调查。结果:食管pH监测灵敏度0.9722,特异度1,Youden指数0.9722;GerdQ灵敏度0.7778,特异度0.25,Youden指数0.0278;胃镜检查灵敏度0.833,特异度0.75,Youden指数0.583。24h食管pH监测较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有显著差异(P〈0.05);24h食管pH监测较有胃镜检查显著差异(P〈0.05)。结论:24h食管pH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中诊断价值明显高于胃镜检查、胃食管反流病问卷调查(GerdQ)。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PH值监测 胃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24 h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24 h MII-pH)在儿童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诊断和应用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 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行24 h MII-pH监测的41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监测结果将417例患儿分为GERD组(监测阳性组)和非GERD组(监测阴性组),比较两组反流事件的差异。将132例行电子胃镜检查的GERD组患儿分为反流性食管炎组(RE)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组,比较两组反流事件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417例患儿男 232例、女 185 例,年龄(7.3±3.9)岁,病程0.5(0.1,2.0)年,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反酸(128例)、呕吐(173例)、腹痛(101例)、咳嗽(76例)等。24 h MII-pH 监测显示反流阳性率为58.3 %(243/417),高于24 h食管pH监测的反流阳性率[43.6%(182/417)]。24 h MII-pH监测结果显示,GERD和非GERD组酸反流次数、弱酸反流次数、非酸反流次数、液体反流次数、混合反流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4,19)比4(1,9)次/24 h、14(6,32)比7(3,13)次/24 h、0(0,0)比0(0,0)次/24 h、19(10,34)比8(3,14)次/24 h、6(2,12)比3(1,5)次/24 h,Z=-6.96、-7.25、-5.62、-8.75、-6.48,均P<0.05]。RE组和NE组Boix-Ochoa评分、长反流次数、长反流时间、弱酸反流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1.2(21.4,153.2)比20.7(12.1,34.7)分,5(2,10)比1(0,4)次/24 h,19(7,87)比8(3,22)min,5(2,15)比15(6,33)次/24 h,Z=-3.44、-3.41、-2.65、-2.27,均P<0.05]。结论24 h MII-pH监测可识别反流物的类型,不仅提高了儿童GERD的检出率,而且为初步探索疾病的病因提供了可能。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儿童 横断面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后昏迷病人不同鼻饲体位与方式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为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27例创伤后昏迷病人在不同床头高度、卧位、鼻饲速度及鼻饲量条件下进行食管PH监测。结果不同鼻饲速度时,pH〈4的反流次数、pH〈4的反流时间占监测总时间的百分比及反流时间〉5min的次数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鼻饲速度10ml/min时数值最低。给予不同床头高度、卧位及鼻饲量时各项食管pH监测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鼻饲速度10ml/min时胃食管反流最少,床头抬高30°或45°及左侧卧位胃食管反流减少,而不同鼻饲量对胃食管反流无明显影响。

  • 标签: 鼻饲法 体住 胃-食管反流 护理
  • 简介:摘要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V诊断标准中新增了反流高敏感的诊断,多数医生对该疾病没有足够认识。目的研究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与反流高敏感(RH)患者食管测压及24小时pH监测结果的特点。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60例NERD及15例RH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胃镜检查、食管测压及24小时pH监测,比较两组患者各项结果的差异。结论通过pH监测可明确反流高敏感的诊断,对反流相关疾病进行分型,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 标签: 反流高敏感 食管测压 pH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食管活检与24小时阻抗-PH值测定对NERD诊断价值的临床对比及对患者食管上皮鳞状细胞间隙增宽的影响。方法 抽取本院于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此期间门诊及住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52例纳入研究组,另选同期接受诊断的健康体检者8例纳入参照组。均采用食管活检与24小时阻抗-PH值测定方式。结果 与参照组相比,NERD(PH+)、(PH-)组、RE组的DIS宽度更大(P

  • 标签: 食管活检 NERD 食管上皮鳞状细胞 24小时阻抗-PH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24小时食管PH监测在评价反流性咳嗽患者疗效上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2018年在我院治疗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80例(治疗组),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予雷贝拉唑20mg,bid,服用8w。治疗前后分别进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采用Johson和Demeester6种参数指标,前后作对比观察疗效,并与文献报道的正常组作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ph<4总时间%、立位ph<4总时间%、卧位ph<4总时间%、ph<4的反流次数、反流持续>5min次数、最长反流时间对比,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治疗GERC疗效显著,运用24小时食管ph监测手段可客观评价GERC治疗疗效。

  • 标签: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24小时食管内PH值 监测
  • 简介: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具有异质的症状特征和多方面的致病基础。食管粘膜阻抗是反流的标志。受损的食管粘膜完整性在引起GERD症状中起作用。测量了沿食道的粘膜阻抗的变化程度,可用于诊断GERD患者反流对食管粘膜造成的影响。使用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实验测量食管基线阻抗被认为是检查食管粘膜完整性研究的替代技术,有助于鉴别GERD与非GERD。内镜引导下粘膜阻抗试验是一项新技术,它利用一根直视导管接触食管内壁,以确定慢性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引起的上皮细胞变化。这个测试本质上是测量食管上皮细胞对电流的传导能力。慢性GERD患者的食管上皮细胞改变,细胞间的间隙扩大和长期处于湿润状态,导致高导电性和低粘膜阻抗。内窥镜检查指导下的粘膜阻抗和粘膜导纳的实时测量可能有助于估计粘膜完整性,并可能以类似于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的方式成为GERD患者的有用诊断工具。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嗜酸性食管炎 食管粘膜阻抗
  • 简介:摘要食管pH-阻抗监测可以反映食管反流物的性质、酸度及方向、症状与反流的关系等,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提供综合评估。常规食管pH-阻抗监测参数包括酸暴露时间、反流次数、酸暴露百分比及反流-症状相关性等。近年来提出的食管阻抗新参数包括基线阻抗、反流后吞咽诱发的蠕动波、平均夜间基线阻抗及黏膜阻抗等,为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及疗效的预测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本文将对这些新的阻抗监测参数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pH-阻抗监测 食管基线阻抗
  • 简介:摘要作为一种非有创、无辐射的床旁成像手段,目前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可对患者进行实时的肺通气评估和肺血流监测,从而实现床旁通气血流比的可视化,有效指导低氧血症的病理生理机制研判,同时也为肺血流生理学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及治疗中EIT也发挥了其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作为功能性成像,该技术的操作细节和图像重建算法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进一步优化,在临床应用中提供更稳健的评估。本文从EIT肺血流监测的方法介绍、操作实施与监测指标、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 标签: 通气与血流灌注比值 肺血流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 高渗盐水造影
PH
  • 简介:下雨了!下雨了!南方的一个城市下雨了,小明从城市东面走到西面,雨水一直哗哗地落下来.他用伞抵挡着它们,偶尔也抬头瞧瞧它们的模样,都是透明的水滴,下得急的删候,水滴成了水线……可科学家严肃地说不对,它们并不一样,你在城东遇到的是酸雨,你在城西遇到的是碱雨!

  • 标签: 雨水 酸雨 碱雨 PH值
  • 简介:摘要配电网电力损耗监测仪是利用动态等值阻抗模型实时监测电能损耗,目的是建设智能电网、精细化管理,创建一流供电企业的需要。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层次利用,实现电能损耗的自动生成、监测和分析,除此以外,实现配电网电能损失智能在线监测将拓宽电能损耗管理手段,实现电能损耗管理的实时性;能真正实现配电网运行管理由粗放管理进入数据管理,由事后管理前移到事中、事前管理,使电能损耗管理工作向“在控、可控、能控”的方向发展,使配电网管理工作实现“规划、设计、建设、运行”一体化。与此同时,这对于降低能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损耗监测仪 阻抗模型 监测系统
  • 简介:摘要:基于压电阻抗技术对铝合金管道上模拟裂纹损伤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监测。对粘贴于裂纹位置附近的压电传感器,利用阻抗分析仪在不同频段进行电阻抗信号测量。提取裂纹不同损伤状态对应电阻抗信号特征峰频率偏移量△f和均方根偏差RMSD作为损伤定量表征参数,分析了损伤表征参数与裂纹发展状况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管道出现裂纹后,电阻抗特征峰向低频方向偏移,△f和RMSD的数值均随着裂纹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 标签: 压电阻抗技术 压电传感器 管道 裂纹损伤 结构健康监测
  • 简介:摘 要:在环境监测中,pH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测手段,pH值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污染的严重程度。根据标准测定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pH值,并就仪器选择、样品贮存时间、温度补偿、空气中二氧化碳、缓冲溶液、搅拌、仪器校准、测定结果判定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合理地控制各种因素,确保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 标签: pH值 影响因素 控制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用盐酸伊托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食管PH值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伊托必利联合法莫替丁,观察组口服盐酸伊托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食管PH与治疗后EGFR阴阳表达。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食管PH值高于对照组,食管EGFR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伊托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提高抑酸能力,促进食管黏膜修复,增强胃动力,提高抗反流能力。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盐酸伊托必利 奥美拉唑 PH EG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