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含量锌加入钛种植体表面涂层后对整合的影响。方法随机将钛种植体分为PEO-Zn组(n=36)和PEO-Ca/P组(n=36),应用等离子体电解氧化法(PEO)在其表面制备磷酸钙活性涂层,PEO-Zn组采用含锌涂层,PEO-Ca/P组为不含锌的涂层。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两组涂层表面形貌,X线衍射仪分析涂层晶相结构。将种植体72颗植入18只日本大耳白兔双侧下颌,每侧2颗。术后对大耳白兔进行双荧光标记,分别于植入术后4周、8周与12周取两组带种植体的组织,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新形成,采集图像测量荧光条带间距计算矿化沉积率;应用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法染色观察组织与种植体结合长度,计算接触率。结果扫描电镜可见两组等离子体电解氧化膜内层致密,外层呈粗糙的多级孔洞状结构。X线衍射仪分析显示PEO-Ca/P组中钙元素主要以CaO和羟基磷灰石(HA)存在,PEO-Zn组中锌元素主要是以Zn3P2和ZnO存在。各时间点两组种植体周围均显现二甲酚橙与钙黄绿素标记的荧光带,呈条状,两荧光带间距离明显。植入后4、8、12周PEO-Zn组的矿化沉积率均高于PEO-Ca/P组(5.25±0.59比4.79±0.43,4.62±0.54比4.18±0.50,4.90±0.54比4.44±0.53,均P<0.05),4周时PEO-Zn组矿化沉积率最快(P<0.05)。两组种植体在植入后各时间点均能与组织不同程度紧密连接,呈性结合。植入后4、8、12周PEO-Zn组的接触率高于PEO-Ca/P组(32.69±7.43比28.06±8.15,51.95±5.41比47.03±6.13,73.91±8.15比61.73±11.84,均P<0.05),12周时PEO-Zn的接触率最高(P<0.05)。结论PEO法制备的含锌磷酸钙涂层,提高了种植体生物活性,加速了组织的形成与改建,促进了种植体-界面的整合

  • 标签: 磷酸钙类 活性涂层 牙种植体 骨整合 等离子体电解氧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踝双平面截加自体软骨移植治疗内侧距软骨损伤合并距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行双平面截加自体软骨移植治疗的25例内侧距软骨损伤合并距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4例,年龄36.5岁(范围:21~47岁)。所有患者于关节镜下评估软骨损伤范围及深度,Outerbridge分级为Ⅱ~Ⅳ度。手术经内踝前内侧切口,行内踝双平面截,下翻截块显露软骨损伤部位,完整切除异常软骨,使用刮勺彻底切除硬化囊壁,将来自同侧膝关节健康软骨移植至距软骨损伤区。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AH)、Karlsson-Peterson踝关节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记录并发症情况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数据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6个月(范围:12~36个月)。患者术后踝关节疼痛及功能情况明显改善,VAS由术前的(6.5±1.3)分降至术后的(1.9±1.3)分(t=8.13,P=0.00);AOFAS-AH评分由术前的(62.4±3.3)分升至术后的(88.0±2.4)分(t=-31.51,P=0.00);Karlsson-Peterson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59.8±2.7)分升至术后的(85.2±3.5)分(t=-25.50,P=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术前为(92.5±1.3)分,术后为(92.0±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P=0.065)。随访中无感染、移植软骨坏死、囊肿残留、截端不愈合、供区持续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双平面截加同侧膝关节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软骨损伤合并距囊肿的临床效果满意,可明显缓解患者踝关节疼痛并改善踝关节功能。

  • 标签: 移植,自体 距骨 骨囊肿 骨软骨损伤 截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即刻种植后组织引导再生(GBR)术对缺损再生的成能力。方法选取山西煤炭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单颗上前牙拔除后即刻种植合并唇侧缺损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使用Bio-Oss骨粉和海奥生物膜进行GBR术,对照组34例,自然愈合。使用锥形束CT于种植即刻、种植后6个月、种植后12个月测量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壁的厚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种植即刻至种植后6个月,两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壁的厚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6~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壁的厚度变化量分别为(0.12±0.08)mm、(0.11±0.06)mm、(0.10±0.08)mm、(0.08±0.06)mm,对照组分别为(0.51±0.15)mm、(0.40±0.10)mm、(0.39±0.07)mm、(0.25±0.07)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18、4.647、4.007、3.507,均P<0.05)。两组种植后6个月种植体唇侧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唇侧厚度为(2.87±0.49)mm,对照组为(1.51±0.41)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9,P<0.05)。结论GBR术能够保证成性细胞的优先迁移生长空间,以良好的成能力提供足够量完成缺损的结构性重建。

  • 标签: 牙种植,骨内 骨重建 骨再生 骨生成 生长面 牙骨质 骨代用品 外科,口腔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层皮质片夹层植技术对恢复美学区三维缺损患者的安全性及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并使用双层皮质片夹层植技术完成上前牙区三维重建患者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37.8±13.4)岁(20~54岁)。将取自患者下颌外斜线的自体块片切成2块皮质片,分别固定于唇、腭侧恢复缺损壁,两片间充填自体碎,整个植区域覆盖异体胶原或骨粉和胶原膜。测量增量前缺损大小及增量后的重建尺寸,种植体植入时植区域的体积变化,统计块成活率、种植体存留率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4例患者(35个位点),随访(7.1±1.9)年。自体的成活率100%(24/24),种植体存留率100%(35/35)。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增量分别为(6.47±2.46)和(5.01±1.12) mm,吸收率分别为9.0%和10.9%。其中1例在随访9年时发生植体周黏膜炎,其余种植修复体唇侧龈缘稳定。共12牙位修复后5年后锥形束CT显示,种植体唇侧板厚度>1.5 mm。结论应用双层皮质片夹层植技术重建三维缺损安全有效,联合使用异体骨胶原或骨粉和胶原膜可进一步减少吸收。

  • 标签: 骨移植 自体骨 骨缺损 引导性骨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行搬运技术治疗肱骨大段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深圳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治疗的9例肱骨大段缺损患者资料。男5例,女4例;年龄21~41岁,平均29岁。缺损原因:外伤导致缺损2例,慢性骨髓炎6例,骨肿瘤1例。缺损长度4.2~9.0 cm,平均5.9 cm。手术安置单边外固定支架,术后7~10 d定期调整外固定支架行搬运,逐步恢复肱骨长度,复查X线片见有3~4层皮质后,可拆除外固定支架。记录肱骨延长长度、延长率、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支架携带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同时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术后15个月上肢功能评分(DASH)。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5~36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延长长度平均5.9 cm,延长率平均26%,平均愈合指数为31 d/cm。愈合时间平均8.3个月,外固定支架携带时间平均10.8个月。DASH评分从术前的(25.0±2.4)分改善至术后15个月的(12.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肱骨大段缺损均得到良好的矫治,除1例暂时性的桡神经麻痹外,其他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肩肘关节功能基本正常。结论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行搬运治疗肱骨大段缺损可较快治疗缺损,恢复患者的上肢功能。

  • 标签: 肱骨 骨延长术 外固定器 大段缺损 Ilizarov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螺旋CT扫描探讨青少年不同垂直面型上下颌皮质厚度和密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针对上下颌前后临床常用微型种植体植入位置,测量距离牙槽嵴顶4~6 mm范围内皮质厚度和CT值。分析不同面型间皮质厚度和密度间差异。结果除下颌后部皮质厚度在不同垂直面型间无显著区别外,均表现为高角患者皮质厚度和密度显著低于均角及低角患者。结论青少年高角患者上下颌前部皮质厚度较低,上颌后部皮质骨密度较低,低角患者下颌后部皮质骨密度较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 标签: 皮质骨厚度 皮质骨密度 不同垂直骨面型 CBCT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措施在跟外侧壁皮瓣截入路患者术后护理效果中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90例患者,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分别行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较好、生活质量较高、护理满意度较高。(均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恢复情况 ,提高患者,从而获得患者满意,该护理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跟骨骨折 跟骨外侧壁皮瓣截骨入路 综合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 Ilizarov架、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管状骨折合并大段缺损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下肢长管状骨折并大段缺损共 11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术后观察、随访。结果 11例此类患者应用 Ilizarov架、搬移技术经过 6-20个月的延长治疗,缺损处实现等长对接,愈合良好,拆除外固定架后,患者最终能完全负重行走,疗效达到预期效果,患者生活得到满意保障。结论 在下肢粉碎性骨折合并大段缺损患者中,应用 Ilizarov 架、搬移技术治疗,创伤小 ,风险小,疗效确切。

  • 标签: Ilizarov架 骨搬移技术 长管状骨 大段骨缺损
  • 简介:[摘要 ] 目的 : 评价Ⅰ期同种异体对锁骨中段严重粉碎骨折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10年 -2019年我院 55例锁骨中段严重粉碎骨折住院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39例单纯解剖钢板固定组,作为对照组,异体加解剖钢板组,作为试验组( 16 例)。结果:随访 8-12个月,试验组术后愈合时间,不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Ⅰ期异体治疗锁骨严重中段粉碎骨折能促进骨折愈合,减少不连的发生率。

  • 标签: 同种异体骨植骨 锁骨中段骨折 1期
  • 简介:摘要报道1例15岁肥胖少年距软骨损伤合并痛风的病例。患者2年前扭伤致左侧踝关节疼痛,加重1个月就诊,诊断为左侧距软骨损伤、高尿酸血症。行关节镜探查术,发现受损软骨表面呈白色尿酸盐结晶。通过文献复习,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在青少年肥胖人群中呈上升趋势,可使外伤导致的距软骨损伤加重。

  • 标签: 距骨 软骨损伤 痛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腕关节镜下微创移植治疗舟状骨折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 -2020年 1月 50例舟状骨折不连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腕关节镜下微创移植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腕关节功能评分的变化,同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 50例患者手术前后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 P< 0.05);本次 50例患者术后仅有 2例患者术后出现医院感染,均为 70岁以上患者,考虑与患者自身慢性病以及免疫力低下有密切的相关性。结论:腕关节镜下微创移植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状况,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舟状骨折不连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腕关节镜 微创骨移植术 舟状骨骨折骨不连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措施在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长管骨折患者术后功能中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92例患者,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分别行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优良率较高,护理满意度较高(均P

  • 标签: 下肢长管骨骨折 骨外固定 综合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氟症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流行的地方病,我国是地方性氟中毒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氟症的典型病理改变为组织的转换加速,在此过程中大量转录因子、信号蛋白以及信号通路表达异常,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微小RNA(miRNA,miR)是单链非编码RNA分子,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调控。研究表明,miRNA能够调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是生物器官发育和代谢疾病的重要调控因子。故针对miRNA在氟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研究氟症的发病机制提供思路与方向。

  • 标签: 氟骨症 微小RNA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颌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4例颌PB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病年龄、性别、部位、主诉及影像学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颌PBL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4~79岁,中位年龄56岁;上颌单发6例,下颌单发7例,同时累及上颌和下颌1例;12例以局部肿物为主诉入院,2例主诉口内肿物伴黏膜表面溃疡或脓肿形成;4例伴牙松动,3例有患侧牙痛史,2例有唇颊部麻木症状,1例出现发热及盗汗等全身症状。影像学表现为溶型骨质破坏者8例,混合型4例,硬化型1例,囊状型1例;1例伴骨膜反应,12例见明显肿块,且以骨质破坏程度轻而软组织肿块范围大为特征。结论颌PBL常见于中老年男性,上下颌均可累及。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可出现牙痛、牙松动及感觉异常等常见牙体或牙周症状,但软组织肿物体积大而骨质破坏程度轻的影像学特点可作为其与骨髓炎、鳞状细胞癌及骨肉瘤等疾病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 标签: 淋巴瘤 颌骨 临床特征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样骨瘤全身显像(WBS)和SPECT/CT显像的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且以局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70例样骨瘤患者(男50例,女20例,年龄4~66岁),分析患者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平面显像及SPECT/CT显像的图像特点。结果WBS联合SPECT/CT显像发现70个病灶,以股骨(37.1%,26/70)和胫骨(35.7%,25/70)病灶多见;56例行三时相显像的患者病灶与健侧放射性比值(T/NT)为3.7±1.2。WBS示病灶摄取呈圆形(或类圆形)者48个(68.6%,48/70),呈梭形者21个(30.0%,21/70),不规则形状者1个(1.4%,1/70);SPECT/CT显像示病灶摄取呈圆形(或类圆形)者69个(98.6%,69/70),不规则形状者1个(1.4%,1/70)。WBS中表现为"双灰度征"的病灶有48个(68.6%,48/70);而SPECT/CT显像示59个(84.3%,59/70)病灶表现为"双灰度征"。SPECT/CT显像示59个(84.3%,59/70)病灶有瘤巢,27个(38.6%,27/70)病灶出现钙化或骨化(即"靶征")。结论样骨瘤的典型WBS及SPECT/CT显像征象包括"双灰度征"、瘤巢及"靶征"等,这些征象有助于样骨瘤的诊断。

  • 标签: 骨瘤,骨样 放射性核素显像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99m锝美罗酸盐
  • 简介:摘要 目的 性Ⅲ类错牙合 畸形家族遗传倾向显著,乳牙早失或滞留、口腔不良习惯等因素也可引起,Ⅲ类面型影响患者咀嚼、言语功能,不利于颜面美观。性Ⅲ类错牙合牙弓与基弓的协调性对正畸疗效的稳定及侧貌美观极其重要。本文就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牙弓与基弓的特点及临床矫治作一综述。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 牙弓 基骨弓
  •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长骨肿瘤切除后缺损患者应用带血管腓骨复合异体进行修复的效果。 方法:以 201 6 年 1 月 -201 9 年 6 月在在我院接受长骨恶性骨肿瘤治疗保肢手术的患者 18 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肱骨 6 例 、 股骨 4 例 、 胫骨 8 例,对肿瘤切除后出现的节段性缺损采用带血管腓骨复合 异体 修复。通过扫描评估腓骨移植后的成活情况,采用 X 片观察和评估移植后结合部的愈合情况,针对肿瘤结果和影像学结果进行随访评估,应用 保肢 与软组织肿瘤协会使用的 93 评分标准对于保肢后的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随访中位时间为 28 个月,最少 22 个月,最长为 34 个月,扫描结果显示移植 患者 异体 与宿主的愈合时间 为胫骨 部位为 ( 14.2 ± 3.2 ) 个月,股骨部位为 ( 11.5 ± 2.7 ) 个月,肱骨部位为 ( 6.7 ± 1.3 ) 个月。针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分且结果显示,上肢功能评分结果为 9 4.9% ,下肢功能评分结果为 9 1 . 7 % 。 13 例患者随访 2 年以上, 11 例患者无复发转移, 2 例患者带瘤生存。 结果:长骨出现恶性肿瘤切除后出现的缺损在重建的过程中采用带血管自体腓骨 复合 异体进行修复,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通过带血管腓骨有效地促进了异体与 宿主 的愈合,表现了良好的重建效果。

  • 标签: 带血管腓骨,异体骨,长骨肿瘤,骨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