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水泥分布特征对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TKA)术中机械力线微偏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博爱医院关节病诊疗中心45例TKA手术(排除铰链假体和翻修病例)后X线平片胫骨侧水泥分布特征(楔形征角度a),研究水泥的使用特点以及其在胫骨侧的分布不均现象。结合文献和著者的临床实践经验,阐述水泥分布不均是否会影响下肢力线的精确性。结果45例TKA中,9例(20%)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胫骨侧水泥分布不均,a角≤1°者4例、1°~3°者3例、≥3°者2例,平均(1.89±1.17)°。结论TKA术中,水泥分布不均会导致下肢力线发生一定的偏差;利用水泥的可塑性在假体安装的最后阶段可对下肢力线的微偏差进行更精确的调整。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下肢 骨黏合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泥在骨科临床中应用的现状,分析其在骨科手术中应用的优势。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骨科手术治疗中应用水泥的患者88例,其中椎体病理性压缩骨折42例行椎体成形术,膝关节性关节炎24例,髋关节疾病18例行关节置换术,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4例应用水泥修复缺损。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分析其手术中应用水泥的治疗效果及其术后并发症。结果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患者中,疗效优34例(80.95%),良5例(11.90%),差3例(7.14%),优良共39例(92.86%)。有7例发生水泥渗漏,其中漏入椎旁软组织4例,漏入相邻椎间隙3例,水泥渗漏率为16.67%,未发生椎管内水泥渗漏,7例发生水泥渗漏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所有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感染,未发现过敏反应,术后诊断出深静脉血栓14例(33.33%)。结论水泥在骨科的应用成效显著,特别是作为填充材料治疗塌陷性骨折和关节置换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应重视相关并发症,在应用过程中预防和避免其发生。

  • 标签: 骨水泥 成形术 关节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水泥患者术后的康复指导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皮椎体水泥灌注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68例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术后的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康复指导,观察术后护理效果。结果经过调查,对照组患者总护理满意度为81.8%,康复组患者总护理满意度为97.1%,组间比较(X2=4.157,P<0.05),对照组疼痛率为23.5%,康复组疼痛率为5.9%,组间比较(X2=4.221,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1.6±2.3)d,长于康复组的平均住院时间(7.3±1.8)d,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T=8.585,P<0.05)。结论水泥患者术后予以康复指导改善了护患关系,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可以在临床护理中广泛的应用。

  • 标签: 骨水泥患者 康复指导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钙水泥与自体治疗SanderⅢ型跟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3年5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42例SanderⅢ型跟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结合自体治疗,观察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磷酸钙水泥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磷酸钙治疗SanderⅢ型跟骨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磷酸钙骨水泥 自体骨植骨治疗 SanderⅢ型跟骨骨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粘度水泥与低粘度水泥行椎体成形术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86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3例,对照组给予低粘度水泥,观察组给予高粘度水泥,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水泥渗透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椎体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水泥渗透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椎体形成术治疗过程中,高粘度水泥和低粘度水泥均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但高粘度水泥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后凸cobb角和椎体高度,并降低水泥渗透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高粘度骨水泥 低粘度骨水泥 椎体成形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发布的《201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结核病治疗已经挽救了2200多万人的生命,结核患者数在2012年降到860万人,全球结核病死亡数也降至130万。但我国目前是全球10个结核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结核病年发患者数约为130万,占全球发病的14.3%,位居全球第2位,同时也是全球27个耐多药结核病流行严重和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的国家之一,结核病每年导致数以万计的人类死亡,成为传染病全球死亡的第二大病因。

  • 标签: 磷酸钙骨水泥 结核性 治疗 耐多药结核病 骨缺损 载药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膝周巨细胞瘤患者运用软骨下联合水泥填充治疗方式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进行治疗的膝关节周围巨细胞瘤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通过相关检查和评估,确定肿瘤腔的完整性,并采用病灶扩大刮除方法的同时,采用软骨下联合水泥填充方法修复瘤腔。另外,对40例患者给予钢板内固定。结果通过随访发现,大部分患者无局部复发和转移发生,只有一例出现肺转移和复发情况;60例患者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在22~29分之间,平均得分为(26.3±2.1)分。所有患者内固定牢靠,未发现软骨下骨折或者关节退变现象。结论对于膝关节周围巨细胞瘤患者,在采用病灶扩大刮除术治疗的同时,使用软骨下联合水泥填充治疗方式,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近期复发率,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软骨下骨 骨巨细胞瘤 骨水泥 扩大刮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水泥(ALBC)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长骨感染性缺损(IBD)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长骨IBD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ALBC治疗,观察组给予ALBC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性结果优良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观察组功能性结果优良率(86.67%,26/30)高于对照组(66.67%,20/30),P<0.05。两组对线不良率、延迟愈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骨IBD治疗中应用ALBC联合Ilizarov技术,相比单用抗生素水泥治疗,可提高性结果与功能性结果,且不良事件少。

  • 标签: 长骨 感染性骨缺损 抗生素骨水泥 Ilizarov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水泥与常规剂量水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在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选取140例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分别给予小剂量水泥(研究组)与常规剂量水泥(对照组)治疗,记录并对比患者临床数据。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价值(P>0.05)。研究组近期邻近椎体骨折率更低;研究组水泥渗漏率更低(P<0.05)。结论:小剂量水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总体上更为优异,基于此,医疗人员应积极做好对于这一治疗方法的推广。

  • 标签: 小剂量骨水泥 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VAS评分 近期邻近椎体骨折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内钉结合水泥修复肿瘤切除术后节段性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黔南州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5例接受保肢手术治疗术后存留节段性缺损的四肢恶性骨肿瘤患者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11~55岁,平均35.4岁;切除肿瘤病灶后缺损长度6~21 cm,平均12.3 cm;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arnofsky评分(KPS)均小于50分。其中3例患者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加水泥填充进行修复重建,2例患者采用弹性髓内钉固定加水泥填充进行修复重建;其中2例因缺损21 cm、13 cm予钢板及外固定支架辅助固定。记录患者切除后缺损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Enneking肢体肌肉骨骼肿瘤外科治疗重建术后功能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KP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5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2~225 min(平均154.2 min),术中出血量300~500 mL(平均为382 mL)。5例患者随访6~28个月,其中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6、7个月因疾病进展死亡。按Enneking肢体肌肉骨骼肿瘤外科治疗重建术后功能评估:1例28分,2例23分,2例21分,患者满意度较高。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1~6分,平均3.6分;术后KPS评分60~80分,平均72分。结论采用髓内钉结合水泥填充技术修复节段性缺损,可以缓解患者疼痛,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骨肿瘤 骨折固定术,髓内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Masquelet技术治疗缺损时体内制作与体外制作水泥间隔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128例缺损患者资料。男74例,女54例;年龄13~77岁。外伤性缺损54例,感染性缺损74例。按水泥间隔制作方式不同分为:体内组76例(在水泥的面团期植入骨缺损部位,在体内制作塑形成与缺损大小相匹配或略大于周径的圆柱状结构)和体外组52例(在水泥的面团期在体外制作圆柱状、块状、珠链或球形等结构水泥间隔,待自然凝固并且温度降为室温后植入骨缺损部位)。比较两组水泥间隔填充时间、愈合时间、延迟愈合发生率、感染控制率、间隔取出需要时间和诱导膜或断端损伤发生率,同时末次随访时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定上肢功能,按Paley方法评定下肢分级,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情况、合并伤、糖尿病史和手术次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50个月(平均18.6个月)随访。与体外组比较,体内组上、下肢和大、小段缺损的水泥间隔填充时间、愈合时间、延迟愈合发生率、感染控制率和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内组上、下肢和大、小段缺损的间隔取出需要时间[(3.6±1.0)、(4.1±1.1)、(4.0±1.1)、(3.9±1.0)min]和诱导膜或断端损伤发生率[48.1%(13/27)、73.5%(36/49)、82.6%(39/46)、66.7%(20/30)]均大于体外组的间隔取出时间[均为(0.4±0.2)min]和诱导膜或断端损伤发生率[3.2%(1/31)、9.5%(2/21)、0(0/21)、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squelet技术治疗缺损时体内制作与体外制作水泥间隔的疗效相近。体内制作更适合下肢、长段和稳定性不佳的缺损,但间隔不容易取出、容易损伤诱导膜或断端组织;体外制作多种形状间隔更适合部分性、小段和上肢的缺损。

  • 标签: 上肢骨骼 下肢骨 骨缺损 Masquelet技术 骨水泥间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常规水泥治疗比较,评估开放性水泥治疗感染性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7例感染性及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一期应用水泥外置充填缺损、二期行皮瓣覆盖并植12例,为开放性水泥组;一期行水泥充填缺损结合皮瓣覆盖、二期行植15例,为常规水泥组。术后定期换药。门诊复查随访创面情况,行X线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软组织及骨感染控制率、缺损愈合时间、皮瓣成活情况及并发症。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9~24(16.5±3.9)个月随访。所有病例缺损均愈合,其中开放性水泥缺损治疗时间25~34(28.5±2.8)周;水泥缺损治疗时间25~36(29.4±3.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出现2例植入骨水泥后感染未能控制,经过再次清创、冲洗等治疗后感染控制。两组患者所有皮瓣均成活;开放性水泥组出现皮瓣裂开3例,积血(液)2例,部分坏死1例;水泥组出现伤口裂开4例,积血(液)8例,部分坏死3例;两组皮瓣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损愈合情况采用Samantha X线评价标准进行评分,两组评分分别为(5.41±0.67)分和(5.40±0.6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ley缺损愈合分级均为优;关节功能评价,开放性水泥组:优6例,良3例,可2例,差1例;常规水泥组:优6例,良5例,可3例,差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水泥治疗相比,开放性水泥治疗感染性缺损,不增加及软组织感染机率,且不增加皮瓣并发症发生率,适用于感染的及软组织复合缺损患者。

  • 标签: 骨水泥技术 骨缺损 软组织缺损 植骨术 外科皮瓣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泥灌溉技术在脊柱外科治疗中的意义。方法60例脊柱外科疾病患者均分为三组,每组20例,分别灌注单纯水泥、不可降解的水泥、可降解的水泥,回顾性调查分析60例患者治疗效果,分析水泥在脊柱外科应用意义。结果灌注不可降解的水泥组及灌注可降解的水泥组的好转率高于灌注单纯水泥组,比较时结果差异显著,P<0.05;而灌注不可降解的水泥组的好转率与灌注可降解的水泥组比较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水泥不仅起到承载作用,同时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有利于脊柱外科疾病的康复,并提高了此类患者的好转率。

  • 标签: 骨水泥 脊柱外科 临床应用
  • 简介:磷酸钙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的传导性,在人工材料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磷酸钙水泥(CPC)具有水化、硬化特性,具有可调和性、可塑性以及具有更大的生物降解性,因而在缺损的修复和重建等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就近几年磷酸钙水泥的制备、水化机理、生物相容性、降解机理以及磷酸钙水泥在临床的应用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磷酸钙骨水泥 水化固化 生物相容性 生物降解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水泥灌注在脊柱外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合作医院收治的6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研究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方法治疗,研究组给予水泥灌注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12%明显优于对照组73.53%,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水泥灌注对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出血量,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脊柱外科 骨水泥灌注 骨质疏松
  • 简介:患者,女,66岁,体重62公斤,拟于腰硬麻醉下行全髋置换术。术前一般隋况可,血压20kpa/12kpa,心率82次/分,Hb98g/L,心肺无异常。取L3—4间隙常规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用25G腰麻针穿入蛛网膜下腔,待脑脊液流出后,以缓慢速度推入重比重液2.5ml,其中O.75%布比卡因1.6ml,10%葡萄糖0.9ml,仰卧位控制平面在T10以下。手术开始,当手术进行到一小时左右,

  • 标签: 骨水泥
  • 简介:目的比较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磷酸钙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CPC)椎体后凸成形术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5月,我院进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的48例骨质疏松性单个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CPC组23例,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61-82岁,平均69.59岁;PMMA组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67-89岁,平均71.23岁。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6、12、24个月进行随访检查。评价比较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止痛药持续使用时间、手术满意度、椎体压缩率、局部后凸畸形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后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VAS评分、止痛药持续使用时间、手术满意度、椎体高度恢复及局部后凸畸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较术前明显好转。继发骨折及水泥渗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C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压缩率分别为(23.26±10.08)%、(23.39±11.23)%,较术后即刻的(17.22±14.19)%椎体高度有所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CPC与PMMA一样安全有效,可以缓解疼痛、提高活动能力,但CPC术后椎体高度恢复后会有部分丢失。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 压缩性 脊柱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