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细丝片段弓技术中不同垂直面型下颌磨牙的支抗作用。方法选择不同垂直面型拔牙矫治患者共55例.治疗前6个月使用细丝片段弓技术移动尖牙,下切牙进行生理性调整.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拍头颅侧位片,取阶段模型,对下颌第一磨牙与下颌平面形成的夹角(L6-MP)、下颌第一磨牙到参照平面的距离(L6E—RL等)、下颌拔牙间隙的变化(L4间隙)等数据进行测量,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6个月后不同面型组下磨牙轴倾角存在组间差异.高角组L6-MP角由81.8°调整为79.6°.正常角组由83.1°调整为82.0°,低角组由87.00调整为86.2°。治疗过程中,三组下磨牙轴倾角变化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磨牙轴倾角与垂直面型有关.细丝片段弓治疗中下磨牙支抗作用各垂直面型组问无差异。

  • 标签: 垂直骨面型:支抗磨牙:片段弓
  • 简介: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学分析,探讨不同垂直面型尖牙区牙槽形态结构的差异,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正畸治疗前病例84例,以FMA角(眶耳平面一下颌平面角)大小为分组标准:FMA〉32°为高角型.FMA〈22°为低角型.FMA在22°-32°为均角型,通过CBCT获得颅颌面三维影像,测量右侧上下尖牙的牙槽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尖牙牙轴与腭侧皮质的夹角、上尖牙根尖至腭侧皮质的距离、上尖牙旋转角度以及移动距离在三种垂直面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尖牙牙轴与皮质的夹角及距离、下尖牙颊腭侧牙槽高度、下尖牙腭侧旋转角度和总旋转角度、下尖牙移动距离在三种垂直面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垂直面型尖牙区的牙槽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存在差异。

  • 标签: 垂直骨面型 尖牙 牙槽骨测量 锥形束CT
  • 简介:目的:研究锥形束CT(CBCT)测量青少年患者腭部不同区域厚度的差异,分析在腭部相同区域中Ⅰ、Ⅱ、Ⅲ类矢状面型青少年患者厚度的差异,为临床腭种植支抗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0例垂直面型为均角的12~16岁青少年患者,依照矢状面型分为Ⅰ、Ⅱ、Ⅲ类三组,每组男女各15例,进行CBCT扫描。以切牙孔后缘与后鼻棘点连线作为水平基准平面,在切牙孔后4.0、8.0、12.0、16.0、20.0、24.0mm冠状向截面上,距腭中线0.0、2.0、4.0、6.0mm矢状向截面上,测量两基准线的24个交点的垂直厚度。结果(1)腭部厚度在腭中缝处由前往后逐渐增加,在腭侧区及腭旁区由前往后逐渐减少(P<0.05);(2)腭部厚度在前份区域从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增加,在中份及后份区域由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减少(P<0.05);(3)在腭部的相同区域中,不同矢状面型青少年患者腭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腭中缝前份、腭中缝中份、腭中缝后份、腭侧区前份、腭旁区前份区域中,Ⅰ、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腭侧区中份、腭侧区后份、腭旁区中份、腭旁区后份区域中,仅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结论(1)腭部微种植支抗的最佳植入部位为腭旁区前份;(2)在相同腭部植入区域中,Ⅲ类青少年患者厚度小,穿通鼻底风险更大,建议Ⅲ类青少年患者选择更短的腭种植支抗。

  • 标签: 锥形束CT 矢状骨面型 腭部 骨质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性Ⅱ类不同垂直面型舌形态、位置与下颌形态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60例性Ⅱ类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17例、均角22例、低角21例3组。拍摄锥形束CT,使用Invivo 5软件重建并测量舌及下颌指标,利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舌和下颌的特征,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舌与下颌形态的相关关系。结果高角组舌高度,舌体面积、总面积及代表舌位置的指标D2-D5距离大于低角组[(37.06±3.35) mm比(33.26±3.27) mm,(2002.63±300.84) mm2比(1739.88±248.38) mm2,(2599.39±355.73) mm2比(2273.65±208.23) mm2,(24.99±3.17) mm比(21.94±3.82) mm,(22.77±3.82) mm比(18.87±4.19) mm,(21.42±4.25)mm比(16.92±3.71) mm,(20.69±3.97) mm比(16.42±3.41) mm;P<0.05];下颌长度小于均角组和低角组[(63.24±3.92) mm比(67.43±4.95) mm和(67.18±4.21) mm;P<0.05]。下颌长度、宽度与舌尖、舌背位置及体积呈正相关;颏凹陷距离与舌尖、舌背位置、总面积及舌体积正相关;下颌角与舌长度、舌高度、舌体及舌根面积、D1-D4距离正相关。结论青少年性Ⅱ类高角较低角者下颌更短,舌体位置更高且在口内舌位置更靠前上。下颌较长较宽,性颏部较明显的患者多伴有体积较大、位置较低的舌体。

  • 标签: 骨性Ⅱ类 下颌骨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螺旋CT扫描探讨青少年不同垂直面型上下颌皮质厚度和密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针对上下颌前后临床常用微型种植体植入位置,测量距离牙槽嵴顶4~6 mm范围内皮质厚度和CT值。分析不同面型间皮质厚度和密度间差异。结果除下颌后部皮质厚度在不同垂直面型间无显著区别外,均表现为高角患者皮质厚度和密度显著低于均角及低角患者。结论青少年高角患者上下颌前部皮质厚度较低,上颌后部皮质骨密度较低,低角患者下颌后部皮质骨密度较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 标签: 皮质骨厚度 皮质骨密度 不同垂直骨面型 CBCT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垂直面型下切牙生理性调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不同垂直面型拔牙矫治病例,治疗初半年内先行远中移动下尖牙,下切牙进行生理性调整,调整前、调整三个月、调整六个月拍头颅侧位片,取阶段模,统计分析由SPSS10.0完成.结果半年自行调整后,高角组L1-MP角由96.7°调整为89.6°,均角组由100.2°调整为93.7°,低角组由106.3°调整为99.5°,但三组间下切牙生理性调整的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切牙生理性调整的量值与垂直面型未见相关,下切牙生理性调整后的位置与垂直面型相关.

  • 标签: 下切牙 生理性调整 垂直骨面型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儿童与成年不同面型正畸患者的扁桃体肥大率,探讨扁桃体肥大是否与特定面型的发生相关,以期为扁桃体肥大伴错畸形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至8月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一科的正畸患者初诊头颅侧位X线片,根据患者年龄分为儿童组(年龄≥6岁且≤12岁)和成人组(年龄≥18岁),再根据ANB角(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与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分为3类:Ⅰ类面型(ANB角≥0°且≤4°)、Ⅱ类面型(ANB角>4°)及Ⅲ类面型(ANB角<0°)。由2名经过专门培训的口腔正畸专业主治医师,根据Baroni法在头颅侧位X线片上测量扁桃体阻塞口咽气道的情况,以此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扁桃体肥大。采用Bonferroni校正χ²检验比较不同面型扁桃体肥大率的差异(α=0.017)。结果最终纳入1 776例正畸患者的头颅侧位X线片,其中儿童组593例,成人组1 183例;Ⅰ类面型占37.8%(672/1 776),Ⅱ类面型占47.8%(849/1 776),Ⅲ类面型占14.4%(255/1 776)。儿童组扁桃体肥大率为66.3%(393/593),其中Ⅲ类面型扁桃体肥大率[87.0%(60/69)]显著大于Ⅰ类和Ⅱ类面型[分别为65.6%(145/221)和62.0%(188/303)](χ²=11.56和15.69,P<0.017)。成人组扁桃体肥大率为23.2%(275/1 183),其中Ⅲ类面型扁桃体肥大率[42.5%(79/186)]显著大于Ⅰ类和Ⅱ类面型[分别为19.1%(86/451)和20.2%(110/546)](χ²=36.50和35.00,P<0.017)。儿童组或成人组的Ⅰ类与Ⅱ类面型扁桃体肥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70和0.18,P>0.017)。结论儿童与成年Ⅲ类面型正畸患者的扁桃体肥大率均显著大于对应人群Ⅰ类及Ⅱ类面型,扁桃体肥大可能是Ⅲ类面型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腭扁桃体 错,安氏Ⅲ类 正畸学 横断面研究 扁桃体肥大
  • 简介:目的通过锥体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s,CBCT)研究不同垂直面型和不同矢状面型青少年正畸患者上气道的差异.方法采集66例青少年患者的术前CBCT影像,平均年龄(12.74±1.75)岁.根据中国人正常(牙合)Steiner分析法按ANB角、SN-MP角分成Ⅰ类、Ⅱ类、Ⅲ类和高角、均角、低角组.用InvivoDental5.1软件测量口咽部气道的体积、最小横截面面积和长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面型青少年正畸患者气道的差异.结果1.不同矢状面型青少年患者中,性Ⅰ类、Ⅱ类、Ⅲ类患者气道体积分别为(14.83±13.46)cm3、(8.77±3.54)cm3、(17.23±4.85)cm3,最小横截面面积分别为(160.93±90.43)mm2、(103.81±50.65)mm2、(200.57±66.76)mm2,而气道长度分别为(52.37±5.82)mm、(56.15±7.51)mm、(52.27±5.23)mm,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垂直面型的青少年患者气道体积、长度及最小横截面积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青少年患者气道形态与矢状面型相关,与垂直面型无明显相关.

  • 标签: 青少年 骨面型 CBCT 上气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面型成人上下颌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MSI)常植入部位的皮质骨密度,为临床成功植入MSI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胡忠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并拍摄锥形束CT(CBCT)的20 ~ 40岁成人患者中抽取57例患者,其中高角组患者20例、均角组患者22例和低角组患者15例。应用Ez3D-i软件重建上下颌三维模型,测量上下颌12个牙根间部位(距离牙槽嵴顶4 mm处)皮质骨密度(HU值),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3组各测量部位皮质骨密度均数的差异。结果3组间上下颌后牙区颊侧多数测量部位皮质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高角组最小。上颌腭侧多数测量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中相同牙位上颌后牙区颊侧、腭侧、以及下颌颊侧皮质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上颌腭侧最小,下颌颊侧最大。结论成人上下颌后牙区颊侧皮质骨密度受垂直面型影响,高角成人在上颌后牙区颊侧植入MSI需谨慎;上颌后牙区腭侧皮质骨密度几乎不受垂直面型影响,但骨密度低,植入MSI时也需谨慎。

  • 标签: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上颌骨 下颌骨 骨皮质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性Ⅰ、Ⅱ类不同垂直向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共收集324例个体,其中男性141例,女性183例。测量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型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厚度与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线性相关分析研究性Ⅱ类患者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皮质厚度变化趋势。结果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更薄,男、女性Ⅰ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50 mm、1.27 mm和0.35 mm、1.16 mm,低角为0.58 mm、1.82 mm和0.62 mm、1.77 mm(P<0.05,P<0.01),Ⅱ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38 mm、1.14 mm和0.51 mm、1.35 mm,低角为0.83 mm、2.28 mm和0.97 mm、1.93 mm(P<0.001)。且高角患者牙根距离唇舌侧皮质距离更近(P<0.05,P<0.01,P<0.001)。在性Ⅱ类患者中,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皮质厚度变薄(P<0.001)。结论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较薄,性Ⅱ类患者尤其明显,因此临床上应防止开裂和开窗的发生。

  • 标签: 骨型 下颌前牙 皮质骨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不同垂直面型性III类患者舌体位置与下前牙牙槽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因下颌前突来我院正畸科就诊的性III类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将研究对象根据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均角、低角三组。在侧位片上测量休息时不同位点的舌体位置,测量CBCT中下切牙唇舌侧牙槽厚度,并进行Pe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釉-牙骨质界S1层面及根中部S2层面处,高角组和均角组与低角组的下切牙唇侧牙槽厚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前牙舌侧牙槽厚度与舌体位置高低呈负相关关系(p<0.05)。在根尖层面S3处,下前牙唇、舌侧牙槽厚度与舌体前、后部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高角组下前牙唇舌侧牙槽厚度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舌体位置高低与下前牙唇舌侧牙槽厚度呈负相关关系。

  • 标签: 舌姿势位 牙槽骨厚度 骨性III类 垂直骨面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面型安氏Ⅱ类1分类(Class Ⅱ division 1,CⅡ1)牙弓变化,分析变化部位和程度以及该变化与矢状向、垂直向异常的相关性,探讨CⅡ1牙弓横向变化的特点。方法选患者80例,男39例,女41例,平均年龄(22.6±5.5)岁。实验组:CⅡ1共60例,依据下颌平面角(FMA)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安氏Ⅰ类性Ⅰ类(Class Ⅰ,CⅠ)均角。每组20例。拍摄锥形束CT,使用Minics 18.0对上下颌尖牙至第二磨牙的牙弓相关指标进行测量、统计及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高角组上下颌牙弓宽度狭窄[上颌第二磨牙:U7FA=61.45±3.47 mm,P=0.0076;上颌第一磨牙:U6FA=(56.65±4.61) mm,P=0.0371;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50.28±3.18) mm,P=0.0044;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43.4±4.44) mm,P=0.0059;下颌第二磨牙:L7FA=(58.7±3.4) mm,P=0.0029;下颌第一磨牙:L6FA=(53.32±2.47) mm,P=0.0001;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45.21±2.83) mm,P=0.0077;下颌第一前磨牙:L4FA=(37.71±2.19) mm,P=0.0008],均角组上颌牙弓宽度狭窄[上颌第一磨牙:U6FA=(56.31±2.39) mm,P=0.0005;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51.66±2.17) mm,P=0.043];随着面高的增加,牙弓宽度越狭窄(上颌第二磨牙:U7FA,P=0.031;上颌第一磨牙:U6FA,P=0.016;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P=0.003;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P=0.001;下颌第二磨牙:L7FA,P=0.002;下颌第一磨牙:L6FA,P=0.000;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P=0.006;下颌第一磨牙:L4FA,P=0.002)。2.牙弓宽度与ANB角、FMA角呈负相关,其中与FMA角负相关更明显(上颌第二磨牙:U7FA r=-0.460,P=0.0492;上颌第一磨牙:U6FA r=-0.447,P=0.0483;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 r=-0.473,P=0.0354;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 r=-0.493,P=0.0271;下颌第二磨牙:L7FA r=-0.504,P=0.0234;下颌第一磨牙:L6FA r=-0.517,P=0.0478;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 r=-0.682,P=0.0009;下颌第一前磨牙:L4FA r=-0.448,P=0.0286)。结论1.与CⅠ相比,CⅡ1低角上下颌、均角下颌无牙弓宽度的改变,CⅡ1均角上颌、CⅡ1高角上下颌均出现明显狭窄,随着面高的增加,狭窄的程度越大。2.CⅡ1牙弓宽度可能与垂直面型呈负相关,与矢状面型呈弱的相关性,垂直向异常对横向宽度的影响要大于矢状向,垂直向是优先考虑的因素。3.CⅡ1牙弓宽度变化可能与功能状态。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 牙弓宽度 成人 横向宽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锥形束CT测量并分析安氏Ⅱ2错不同垂直面型上切牙区牙槽形态。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2成年患者43例拍摄锥形束CT影像后,以DICOM格式输入三维测量软件进行测量分析,重建层厚为0.3 mm。根据下颌平面角FMA角分组:高角组FMA>32°(13例),均角组22°<FMA<32°(15例),低角组FMA<22°(15例)。调整三维影像的冠状、轴向与矢状轴,选取通过上颌切牙牙体长轴(切缘中点至根尖点连线)的矢状截面,测量上颌切牙腭侧牙槽的厚度及横截面积。选取通过牙体长轴的冠状截面,测量距牙槽嵴顶3 mm、6 mm、9 mm处上颌切牙之间根间距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结果①3组患者上颌中切牙根尖处腭侧牙槽厚度分别为:高角组(11.58±4.35) mm,低角组(11.61±3.01) mm,均角组(12.03±4.57) mm,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患者上颌中切牙根尖处腭侧牙槽面积分别为:高角组(54.04±20.39) mm2,低角组(53.63±18.08) mm2,均角组(51.15±17.80) mm2,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距牙槽嵴顶3 mm、6 mm、9 mm上颌中切牙根间距离,高角组分别为(1.95±0.45) mm、(2.45±0.63) mm和(3.51±0.78) mm,都小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的根间距离,3组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角型的安氏Ⅱ2错相对其他两组患者在中切牙根间的距离小,提示在中切牙间植入种植钉时,更需靠近根尖方向以避免造成牙根损伤。

  • 标签: 垂直骨面型 安氏Ⅱ2 上颌切牙 骨面积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微种植支抗矫治成人性Ⅱ类突面型,观察矫治前后矢状向牙齿突度和唇突度变化。方法选取36例治疗结束的成人性Ⅱ类突面型患者,所有患者均是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使用自攻型微种植体作为支抗内收前牙。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36例患者的切牙、软组织等测量指标发生显著性变化,上切牙内收(5.98±3.82) mm,下切牙内收(4.95±3.89) mm,上唇突度减少(3.5±2.40) mm,下唇突度减少(4.99±3.29) mm,第一磨牙平均近移(0.87±0.66) mm,U1-SN减少(14.43±5.64)°,L1-MP减小(9.96±5.86)°。结论使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性Ⅱ类突面型患者,上下前牙唇倾度及上下唇突度均得到较大程度的减小,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取得良好的临床矫治效果。

  • 标签: 微种植支抗 骨性Ⅱ类突面型 内收 唇突度
  • 简介:互联网时代,技术学科愈加强势。《华盛顿邮报》宣称:工程师已成为编辑室的重要成员,有47名工程师与记者共同工作,而4年前只有4名。人文学科在全球都有缩减的趋势,包括中国。人文学科之所以不受欢迎,主要原因是相比技术学科的毕业生,文科生更不容易找到工作,即使找到了工

  • 标签: 人文学科 《华盛顿邮报》 技术学科 全面型 文科生 经济回报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基于三维可形变模型法(three dimensional morphable model, 3DMM)对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进行软组织面型分析。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18例性Ⅱ类高角减数正畸治疗的成人女性患者,对其正畸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软组织测量分析,对其三维面部扫描模型通过3DMM法进行分析。结果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与3DMM法测量的所有软组织测量指标改变量均有统计学差异,如鼻唇角(头影测量示治疗前104.12°±6.83°,治疗后112.31°±5.47°,改变量为8.19°±3.83°,P<0.001;面部三维模型测量示治疗前103.81°±6.90°,治疗后112.31°±5.64°,改变量为8.23°±3.80°,P<0.001)。两种测量方法所获得的结果间无统计学差异(如两种方法相比,治疗前后鼻唇角差值相差-0.32°±0.89°,P=0.887)。通过3DMM法获得的平均人脸结果示上下唇部发生了明显的内收,其中上唇区域内收量为(2.31±0.69) mm,下唇区域为(3.38±0.67) mm。颊部至下颌角及颏下区域有约1.50 mm的少量内收。水平向上,矫治后下颌角点(左右分别为0.27 mm与0.85 mm)与颧骨点(左右分别为0.80 mm与0.42 mm)均有向中线集中趋势,口角点无明显变化,口裂宽度不变。垂直向上,双侧口角点均有下移(左右分别为1.24 mm与0.89 mm),唇下点(垂直向下移0.86 mm,矢状向内收1.50 mm)与软组织颏前点(垂直向下移0.99 mm,矢状向内收0.99 mm)均向后下移动,颏部更为明显。结论本研究证明拔牙矫治可使性Ⅱ类高角患者获得显著的唇部内收与面型改善,模型的重定位与重叠同3DMM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更直观的展示面部软组织的三维变化。

  • 标签: 三维面部分析 三维可变模型 正畸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面型无鼾症成年错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差异。方法对Ⅰ类、Ⅱ类和Ⅲ类矢状面型无鼾症成年错畸形患者各20例进行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扫描,借助Ez3D2009图像分析软件分别测量硬腭至会厌底段上气道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长度、容积等,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矢状面型组各测量平面的气道截面积,SP平面、TE平面、EB平面气道矢状径,腭咽段上气道容积及上气道总容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Ⅱ类矢状面型组各测量平面截面积、SP、TE、EB平面矢状径、腭咽容积、上气道总容积均小于Ⅲ类矢状面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矢状面型无鼾症成年错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鼾症成年错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受矢状向颌关系影响。

  • 标签: 三维测量 上气道 错畸形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