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腔治疗过程中利用动脉分支支架(IBD)保留动脉的临床结果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使用IBD技术重建动脉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14例患者中腹主动脉瘤合并动脉瘤4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动脉瘤和动脉瘤2例,孤立性动脉瘤7例,腹主动脉夹层合并动脉瘤1例。动脉瘤直径为(32.10±9.05)mm。结果植入自制 IBD 和临床试验支架各 7 例。技术成功率为92.9%(13/14)。术后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范围1~42个月)。随访期内1例因动脉瘤破裂而死亡,其余病例植入的IBD支架均通畅,瘤体无扩张。结论IBD是动脉瘤腔治疗中保留动脉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髂动脉瘤 髂动脉分支支架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术中自制动脉分支支架(IBD)在主动脉瘤腔修复术中保留动脉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3例主动脉修复术中使用自制动脉分支支架重建动脉患者资料,其中2例重建双侧动脉,11例单侧动脉,术后观察盆腔缺血症状发生、分支支架通畅率、有无漏及瘤体扩张等情况。结果应用自制IBD保留动脉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出现2例Ⅲ型漏,1例Ⅱ型漏,围术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9(4~12)个月,无瘤体扩张,支架未见明显血栓形成,无瘤体相关性死亡,2例Ⅲ型漏消失,1例Ⅱ型漏持续存在,但瘤体无增大;IBD支架和动脉通畅率为100%。1例对侧栓塞患者术后出现对侧臀肌跛行,随访3个月后症状消失,无勃起、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出现。结论术中自制IBD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近期效果理想,远期管腔通畅率还有待进一步随访。

  • 标签: 髂动脉瘤 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 腔内修复术
  • 简介: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分支栓塞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出血的疗效.方法应用大小不等的弹簧钢圈或PVA颗粒,对3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盆腔出血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分支栓塞术.结果栓塞后出血均停止,血红蛋白水平保持平稳,持续随访无再发出血.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分支栓塞术是一种有效治疗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盆腔出血的方法.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栓塞 髂内动脉 出血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行腔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的17例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合并总动脉瘤(common iliac artery aneurysms,CI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了动脉分支支架技术(iliac branch device,IBD,n=3)、喇叭形支架技术(bell-bottom technique,BBT,n=10)和外、动脉搭桥技术(n=4)。三种方法均取得较好的技术成功率和近期效果。本研究显示根据腹主、总和动脉具体情况,选择IBD、BBT和自体血管移植等技术,均可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降低术后臀肌跛行、漏、内脏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脉动脉发出的一条重要分支,并与腹主动脉一些分支动脉相吻合,如腰动脉、骶正中动脉等,形成丰富的侧支循环,共同滋养臀肌及盆底脏器的血供。当动脉瘤(IIAA)瘤体最大径>2 cm时建议外科干预,可采用多种治疗方式,目前腔技术成功应用于IIAA的临床治疗,使其治愈率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本文通过回顾既往文献,对IIAA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主动脉瘤,腹 髂内动脉瘤 修复外科手术 治疗应用 腔内修复术
  • 简介:摘要对一例右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破裂合并左动脉瘤患者的术后监护与护理过程进行总结,经过术后病情的严密观察、细致的护理,耐心的心理疏导,足够的营养支持,该患者顺利恢复。

  • 标签: 右髂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破裂 左髂内动脉瘤 术后护理
  • 简介: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双侧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晚期膀胱肿瘤所致大出血及出血性放射性膀胱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大小不等的明胶海绵颗粒和带纤毛钢圈,对14例晚期膀胱肿瘤及4例放射性膀胱炎所造成顽固性出血患者进行了超选择性双侧骼动脉分支栓塞术.结果采后1-24h尿液转清,3d血尿基本消失,随访3-36个月,无严重血尿复发。结论超选择性双侧动脉分支栓塞术是一种治疗晚期膀胱肿瘤及出血性放射性膀胱炎所致顽固性出血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栓塞 治疗性 髂内动脉分支 膀胱肿瘤晚期 放射性膀胱炎
  • 简介:有3例病人行动脉结扎后,对其中19例骨盆骨折引起的难以控制的大出血采取双侧动脉结扎,术中血压回升且稳定者3例

  • 标签: 动脉结扎 治疗骨盆骨折 结扎治疗
  • 简介:摘要主动脉闭塞症指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原因的腹主动脉远端、主动脉分叉部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盆腔、下肢缺血的一类疾病。外科开放手术一直是复杂主动脉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血管腔技术的发展,其治疗理念有了极大改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腔治疗的中远期效果已不劣于传统的开放手术,成为主动脉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案。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治疗结果 主髂动脉闭塞症 勒里什综合征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球囊植入在前置胎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前置胎盘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0)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n=40)在常规手术治疗前应用动脉球囊植入,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新生儿健康和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输入红细胞量和冰冻血浆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受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新生儿健康状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球囊置入可有效降低前置胎盘患者手术出血量,对新生儿健康状况、产后身体恢复均无明显不良影响,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髂内动脉球囊 前置胎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分支栓塞治疗联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治疗晚期多发膀胱癌的疗效。方法对7例经彩超、CT及膀胱镜下活检确诊为晚期多发膀胱癌的患者,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实施超选择性动脉分支栓塞术再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治疗。结果7例患者经超选择性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后,肿瘤体积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再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时出血量极少,术后肿瘤完全切除4例,3例已穿透膀胱壁很少部分肿瘤无法完全切除。结论对于晚期多发膀胱癌采用超选择性动脉分支栓塞治疗联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治疗能有效缩小肿瘤体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肿瘤完全切除,改善其生活质量,可以最大限度保留膀胱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晚期多发膀胱癌 髂内动脉分支栓塞 肿瘤电切
  • 简介:摘要腔治疗主动脉弓疾病时,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后可向近心端延长近端锚定区,确保手术成功。腔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的主要方法包括复合手术、平行支架技术(烟囱或潜望镜技术)、体外开窗技术、原位开窗技术、分支支架等。目前,各项技术共同存在,各有优势。未来的主动脉弓上分支重建,将以安全、有效、便捷的完全腔内化技术为发展趋势。

  • 标签: 主动脉弓疾病 复合手术 平行支架技术 开窗支架 分支支架 分支重建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修复术中封闭动脉术后并发症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59例动脉栓塞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针对性护理。结果36例患者进行右动脉栓塞手术治疗,16例患者进行左动脉栓塞手术治疗,7例患者进行双动脉栓塞手术治疗。其中5例出现术后大便形状改变(腹胀、便秘及腹泻),3例(双)出现术后(右侧)臀部肌肉疼痛。出院3个月随访发现有1例男性患者发生阴茎勃起时间短、不能完成性生活。结论动脉栓塞手术后出现大便形状改变、臀部肌肉疼痛等并发症,术后观察与护理可有效减轻术后并发症症状,提高疗效。

  • 标签: 动脉瘤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近肾主动脉闭塞病变(AIOD)患者腔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17例接受腔治疗的近肾AIO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Rutherford分级:4级5例,5级9例,6级3例。患者均采用腔治疗,经股动脉和肱动脉入路,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及保护伞保护内脏动脉,开通病变血管后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8.23%。7例患者肾动脉造影后出现狭窄或夹层,其中5例患者植入覆膜支架、1例植入金属裸支架及1例行主动脉开窗技术后显影通畅。15例(88.23%)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92±0.22,明显高于术前(0.35±0.0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5~5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5.6±12.4)个月,术后1年、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8.2%及82.4%,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1%及82.4%,二期通畅率为100%。2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肾动脉再狭窄,经肾动脉球囊扩张后血流通畅。结论对于开放手术高危的近肾AIOD病变患者,腔治疗不失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和早中期通畅率。

  • 标签: 主髂动脉闭塞 血管腔内治疗 球囊扩张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技术治疗TASCⅡ D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〇医院应用腔技术治疗46例(65条肢体)TASCⅡ D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疗效和随访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5.7%(44/46),其中球囊扩张(PTA)+支架植入37例,导管接触溶栓(CDT)+PTA+支架植入7例。44例腔开通的患者中,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提高3级10例,提高2级23例,提高1级8例,分级无改善3例。术后1周患肢ABI较术前明显提高[0.86±0.10比0.34±0.21,t=-15.008,P<0.001]。11例(23.9%)患者出现腔治疗相关并发症,其中术中动脉破裂1例,植入覆膜支架后动脉破口封堵不彻底,予以开放手术治愈;术后2 h迟发性动脉破裂1例,经植入覆膜支架痊愈;逆行开通闭塞的动脉过程中斑块脱落导致对侧动脉栓塞1例,经PTA+裸支架植入术治愈;术后患肢出现蓝趾征2例,血肌酐水平升高5例,均经保守治疗好转;左侧肱动脉血栓形成1例,行开放手术治愈。44例腔开通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33.1±13.7)个月,术后1、2和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5%、87.1%和72.2%,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7.7%、93.5%和88.9%。随访期间2例患者死亡,1例行膝下截肢术。结论腔技术治疗TASCⅡ D型动脉硬化闭塞症切实可行,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 标签: 髂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腔内治疗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前循环远端分支血管闭塞支架机械取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具有颅前循环远端分支动脉(A2、M2)闭塞病例纳入分析。根据患者是否静脉溶栓,分为桥接治疗组与直接取栓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机械取栓后90 d的良好预后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次要观察指标为血管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或3)、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术后90 d病死率。结果在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11例病例中,19例患者被诊断为颅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其中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14 例、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M2段+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3例。桥接治疗组患者6例,直接取栓组13例。支架机械取栓术后闭塞血管整体再通率为18/19,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19,90 d预后良好率为8/19,90 d病死率为5/19。两组患者血管成功再通率(桥接治疗组与直接取栓组分别为6/6、12/13)、症状性出血转化率(0/6、1/13)、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2/6、6/13)及病死率(1/6、4/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颅前循环远端分支血管闭塞4.5 h的桥接治疗及24 h之内经影像学筛选后的机械取栓治疗可能都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卒中 前循环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远端分支
  •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动脉结扎、栓塞术治疗产后大出血的疗效。方法经腹膜外或腹腔入路结扎双侧动脉;采用Seldinger式股动脉穿刺插管法,先行动脉造影,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再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双侧动脉前支。结果动脉结扎6例,止血效果比较满意,手术时间平均60min,2例术后出现臀部疼痛,5~7天后症状消失。动脉栓塞8例,止血效果良好,介入时间平均45min,2例术后臀部疼痛,5天后症状缓解。结论动脉结扎术治疗产后大出血是一种可选择的、有效的止血方法,尤其基层医院更为适用;而动脉栓塞术介入时间短,创伤微小,止血效果可靠,术后恢复快。但需要特殊设备,技术条件要求高。

  • 标签: 髂内动脉结扎术 栓塞术 治疗 产后出血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