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鼻咽分泌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课题组于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分别收集患者的鼻咽分泌,再采用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方法对其VCA-IgA、EA-IgG、NA1-IgA、Rta-IgG表达水平进行检测,以分析其早期诊断价值。结果:治疗后,患者的VCA-IgA、EA-IgG、Rta-IgG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后NA1-Ig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的准确性为90.00%,明显高于VCA-IgA、EA-IgG、NA1-IgA、Rta-IgG单一检测的准确性81.67%、83.33%、78.33%、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分泌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阳性检出率准确性较高,与单一检测指标相比,临床优势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鼻咽分泌物 EB病毒抗体 联合检测 鼻咽癌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阴道分泌为女性生殖系统分泌的液体,俗称“白带”,主要来自宫颈腺体、前庭大腺,此外还有子宫内膜、阴道黏膜的分泌等。正常阴道分泌为白色稀糊状,一般无气味,量与雌激素水平高低及生殖器官充血情况有关。此乃诊断女性疾病的重要依据。本文将就阴道分泌的检查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 标签: 阴道分泌物 辅助检查 妇科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检测EB病毒Rta蛋白抗体Igc在鼻咽癌初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鼻咽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74例鼻咽癌未治疗患者及353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Rta—IgG水平,比较鼻咽癌患者和健康体检者Rta—Igc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鼻咽癌组与对照组比较,Rta-IgG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a—IgG表达水平与鼻咽癌临床分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LISA法检测Rta—IgG的表达可以应用于鼻咽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与鼻咽癌临床分期无关。

  • 标签: 鼻咽癌 Rta—IgG 临床分期
  • 简介:目的:探讨EB病毒(EBV)DNA载量及EA(早期抗原)IgG抗体滴度与鼻咽癌的临床关系。方法:以2014-05-2015-05共164例入住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的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随机做了外周血EBVDNA病毒载量的为89例,89例中随机又检测EAIgG滴度的为51例,结合鼻咽癌的临床分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在鼻咽癌的临床初级中级阶段(如T1,N0,M0,Ⅰ),EBV-DNA-初诊阴性组的比例大于初诊阳性组(P〈0.05)。在整个鼻咽癌诊疗过程中,EBV-DNA的载量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EAIgG与放射标准摄取值(SUV)呈现正相关(P〈0.05)。EAIgG的滴度随着临床分级的提升而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咽癌的临床初级中级阶段,EBV-DNA的病毒载量检测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整个鼻咽癌诊疗过程中,EBVDNA病毒载量的波动性及EAIgG抗体滴度与临床分级/放射标准摄取值的一致性能够指导鼻咽癌的治疗。

  • 标签: 鼻咽癌 EB病毒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发生于鼻咽EB病毒阳性的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男,31岁。左侧面部麻木、鼻涕带血、间断头痛2个月余。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片状及巢状排列,细胞中等大小,核透亮,核仁明显,部分细胞呈圆形至梭形,核分裂象较多,约12个/HPF。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突触素、CD56、嗜铬粒素A等神经内分泌标志弥漫阳性,细胞角蛋白(CK)5/6、SOX11、34βE12、白细胞共同抗原(LCA)、CK7、p16、p40均阴性。分子原位杂交检出EBER阳性。采用放化疗结合进行治疗。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在鼻咽癌早期筛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对象为江西省各三甲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1544名受检者,检测受检者血清EB病毒Rta-IgG抗体、VCA-IgA抗体和EA-IgA抗体水平,对抗体阳性者进行电话回访。结果:11544名受检者中,Rta单项阳性数为1112人(9.63%)、VCA单项阳性数为1522人(13.18%)、EA单项阳性数为1035人(8.99%)、VCA及EA阳性数为1人(0.01%)、Rta且伴另一种或两种抗体阳性共168人(1.46%),对这168人进行定期电话回访,最终筛查出13例鼻咽癌患者。结论: 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能够明显提高早期鼻咽癌诊断率,使患者在肿瘤早期接受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术后生存质量有关键意义。由于本次研究样本容量有限,本研究下一步将扩大样本容量,针对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开展多中心系统研究,以期为鼻咽癌早期筛查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 标签: EB病毒抗体 联合检测 鼻咽癌 筛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0.阴道分泌(或白带)清洁度检查【正常值】在生理情况下,女性生殖系统具有自然保护功能,因为阴道中存在阴道杆菌,它能保持阴道处于酸性的环境,在此环境下其他细菌不能生存,故阴道具有自净作用。根据阴道分泌(或白带)清洁度检查来判断是否生病。

  • 标签: 阴道分泌物检查 羊水 女性生殖系统 保护功能 阴道杆菌 自净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阴道分泌常规检查的方法及结果。方法选取我站参加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自觉阴道瘙痒或者有白带异常表现的女性患者6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阴道分泌常规涂片检查,同时通过细菌性阴道炎快速试验对患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的情况进行研究。观察患者的涂片检查结果和细菌感染时间结果。结果660例患者中,阴道清洁度分级为Ⅱ度、Ⅲ度和Ⅳ度的分别有135例、403例、122例,各占20.5%、61.1%和18.5%。经阴道滴虫、真菌和细菌检查,可见患者中,属于细菌性阴道炎、真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的分别有382例、224例、33例,各占57.9%、33.9%和5.0%,还有21例患者同时合并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感染的情况,占3.2%。结论通过阴道分泌常规检查,能对患者的阴道清洁度以及感染类型等进行有效的区分,并根据不同的病原体类型给予合适的治疗,是女性阴道炎检查的常规手段,具有方便快捷、结果获取时间短的优点,在妇科临床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阴道分泌物 常规检查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B病毒(EBV)系列抗体EB核酸(EBV DNA)检测在儿童EBV感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儿童EB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血清EBV系列特异性抗体及EBV DNA检测结果的诊断价值。结果纳入EBV感染患儿481例,年龄1个月~12岁,包括1岁以下组83例、1~3岁组177例、3~6岁组139例、6岁以上组82例。EBV衣壳抗原IgM抗体(EBVCA-IgM)、EBVCA-IgG低亲和力及EBV DNA三项检测指标阳性率及单独阳性率分别为75.47%和34.93%、31.39%和5.20%、54.47%和14.76%。各年龄组EBVCA-IgG低亲和力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其他年龄组比较,1岁以下组EBVCA-IgM阳性率增高、EBV DNA阳性率降低(均P<0.05)。481例患儿中EBV原发感染228例,EBV DNA载量为5.030×102~1.140×108 cps/ml,中位数为6.995×103 cps/ml。结论EBV系列抗体检测结果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提供可靠诊断依据,结合EBV DNA载量有助于早期诊断儿童EBV感染相关的重症疾病。

  • 标签: EB病毒 DNA,病毒 病毒载量 抗体 诊断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对阴道分泌的检验与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探讨。方法从我院在2012~2013年我院妇产科的病例中抽取90例患者,对患者的阴道分泌进行检验和分析。结果通过检验,发现患有细菌性阴道病(BV)有30例,真菌性阴道炎的有35例,滴虫性阴道炎有8例,淋病有3例,而其他阴道炎有10例。结论从检测结果中发现发病率较高的是细菌性阴道病和真菌性阴道炎,需要对质量严格控制,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阴道分泌物 检测 质量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妇科门诊患者阴道炎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14923例妇科门诊患者阴道分泌进行分泌涂片常规检查,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923例患者中霉菌性阴道炎2740例(18.36%)、滴虫性阴道炎468例(3.14%),前者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霉菌和滴虫标本的清洁度多为Ⅲ~Ⅳ度(85.41%),霉菌以35~35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滴虫以45~55岁检出率最高。一至四季度霉菌检出率分别为18.28%,18.54%,18.38%,17.81%;滴虫的检出率分别为3.12%,3.42%,3.06%,2.82%。结论霉菌性阴道炎是妇科最常见的阴道炎症,以25~35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与季节无关;滴虫以>55岁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与季节有关。

  • 标签: 阴道分泌物 阴道炎 霉菌 滴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