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护理路临床价值。方法: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常规预检、分诊、送入抢救室、生命体征监测、对症处理。观察组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相关时间指标,包括分诊评估、心电图、建立静脉通路、静脉采血、急救时间等。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心源性休克、室颤、心力衰竭等有无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分诊评估、心电图、建立静脉通路、静脉采血、总急救等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为9.09%,对照组为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可缩短急救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护理路径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并发症分析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94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PCI 心血管不良事件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应用全程责任制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表法将100例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全程责任制护理干预,比较患者生活质量,并对比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色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价指标评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均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应用全程责任制护理干预的效果突出显著,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降低了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 生活质量
  • 简介:     摘要:通过分析死亡组和存活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的差异以及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确定以上两项指标在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中对急性心肌梗死预测诊断的意义与价值。采取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NLR、CAR等检验数据与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性。并且采用ROC评估CAR、NLR及两者联合指标对AMI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效能。外周血NLR和CAR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均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可以对疾病的致死几率有一个可靠的结论,并且CAR联合NLR预测院内死亡的AUC大于单独CAR或NLR,联合预测效能更佳。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救治中接受预见性护理程序的价值。方法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根据其救治措施的不同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救治,实验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2组干预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院前急救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采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从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中选择,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确定研究对象,选取人数为80例。在运用胺碘酮治疗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明显的凸显出该方法的效果,以对比的研究方式为主,使用计算机将患者排序后,设立研究组和参照组两个小组,将80例患平均分配至两组,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参照组患者接受普罗帕酮治疗,研究组中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治疗后观察患者的详细情况,如临床效果,并记录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情况,将以上数据统计后进行比较。结果:统计临床治疗效果后进行比较,研究组中治疗总有效人数38例,总有效率(95.0%);参照组治疗总有效人数31例,总有效率(77.5%);差异十分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20.0%(8/40)比5.0%(2/40)},该结果相比,研究组具有优势,差异十分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采用胺碘酮治疗,不仅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还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可在今后治疗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 胺碘酮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研究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表现并且研究其临床意义,选择合适人群进行研究。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肌红蛋白 肌钙蛋白 肌酸激酶同工酶
  • 简介:摘要:基于培养基层德艺双馨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教学目标,本设计深入挖掘《内科学》急性心肌梗死章节中隐含的“齐心、仁心、细心、用心、匠心、耐心、爱心、恒心”,医者“八心”思政素养,设计并践行教学活动,实现急性心肌梗死思政与专业的有机融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 标签: 八心素养 内科学 急性心肌梗死 教学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与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1例AMI并心力衰竭病人按入组时间单双号排序并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因随访期间发现占位病变脱落1例,最终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心血管康复护理。入院72h内、出院1年随访时分别收集病人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生活质量简表评价病人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比较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出院1年随访时MAP、HR、FBG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1年随访时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简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血管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

  • 标签: 心血管康复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诊抢救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
  • 简介:摘要:选取罗山县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疑似急性梗死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CT检查、MRI检查和DSA检查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2.17±3.41)岁。比较CT与MRI对急性梗死发生具体部位的检出率、确诊率、病灶大小的检出情况、不同时间内脑梗死的检出率以及不同类型脑梗死的确诊率。结合影像学检查的标准、临床症状和神经系统查体,最终共有70名患者确诊为急性梗死。MRI检查检出率(80.49%)高于CT检查(6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的准确率(94.29%)高于CT检查(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于病灶≤5mm的检出率(35.61%)高于CT检查(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h内MRI诊断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对出血性脑梗死、缺血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确诊率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相比,MRI在急性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诊断准确率较高。

  • 标签: CT 核磁共振 急性脑梗死
  • 简介:     摘要;通过比较CT和MRI两种检查技术在诊断急性梗死中的优势与不足,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以及磁共振技术(MRI)扫描在诊断急性梗死方面的价值,进而确定那种检查技术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得出MRI在急性梗死检测中有着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率,能够更准确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和类型的结论,能够为当前严重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CT MRI 急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卒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梗死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为提高治疗急性梗死偏瘫的临床效果,于神经内科中选取74例被确诊为急性梗死偏瘫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法将74例患者分配为对照组、观察组,将常规疗法应用于对照组,观察组则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增加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对比治疗有效率和患者的NIHSS评分、ADL评分。结果:观察组中,治疗显效、有效、无效患者例数分别为15例、20例、2例,反观对照组分别为13例、17例、7例,对比来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其次,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ADL评分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梗死偏瘫患者早期针灸康复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情况。

  • 标签: 急性脑梗死偏瘫 早期康复治疗 针灸 神经功能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先入院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后入院的45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护理总满意度为93.33%(42/4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1.11%(32/45)、护理总满意度为75.56%(34/4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梗死患者实施全程优质护理可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疾病治愈水平。

  • 标签: 全程优质护理 急性脑梗死 患者 应用 效果
  • 简介:摘要: 对比磁共振DWI序列扫描急性梗死时各个参数值的变化对梗死灶成像的影响。选取2020年合肥第一人民医院磁共振30例急性梗死病例,观察序列参数的b值的改变对比分析图像质量(信噪比、磁敏感度)和扫描时间。发现b值增大时,图像信噪比降低、序列磁敏感度增高。在常规磁共振DWI序列扫描急性梗死时,DWI序列参数中的b值优化十分重要,对于实际急性梗死的成像扫描有参考意义。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急性脑梗死 参数值 DWI
  • 简介:摘要:探讨MRI与CT对诊断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价值。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8月济南北城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接受CT和MRI检查。比较CT和MRI,根据两者检出的病灶大小、检查病灶的数量、检查时间,不同时间脑梗死急性期的检出率,及CT与MRI检查对脑梗死急性期的诊断价值,做出数据分析。以随访取证结果为依据,计算单用CT、MRI、以及联合使用CT、MRI对脑梗死急性期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结果:MRI的检出率比CT的高,检出的病灶大小小于CT,但是检出的时间要比CT的短。经过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的观察,发现MRI的特异度和准确度都比CT高。结论:CT与MRI检查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MRI与CT检查相比,MRI检查可以发现微小病灶部位与数量,缩短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检查时间,且对于早期患者的检出率较高,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 标签: MRI CT 脑梗死急性期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将80例确诊为急性梗死偏瘫患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加康复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分值和运动功能障碍分值。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较对照组高,运动功能障碍分值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可改善急性梗死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有助于改善其治疗效果及肢体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急性脑梗死偏瘫 日常生活
  • 简介:摘要:急性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近几年导致患者死亡最为主要的一大病因。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脑梗死发病率在2008年高达200/100万人,且有逐年增多趋势,每年有约130万人死于脑梗死。即便患者存活,也有75%左右伴有各类残疾,如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分析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我院就收治的64例患者实施分组研究,报道如下。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