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渤海湾盆地浅层油气勘探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50年代中期华北找油之初.数十年来,浅层油气勘探无论在储量还是产量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迄今为止,浅层(上第三系)油气藏的探明储量已占到渤海湾盆地总探明储量的13%.更为宝贵的是,通过勘探实践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地质认识,从而促进了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发展.目前在渤海海域已有油气探明储量的9个凹陷中,浅层油气藏的储量比例高达62.4%.研究认为,凹陷主要发育期和构造活动类型是控制浅层油气藏分布的重要因素.近几年的钻探已初步揭示,渤中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时代最新、上第三系最厚的凹陷,又是块断运动较发育的地区.勘探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渤中凹陷将会找到更多类似于PL19-3的大、中型油气田.

  • 标签: 渤海湾盆地 浅层 油气勘探 勘探方向 凹陷发育期 构造活动类型
  • 简介:JZ20-2凝析气田的油气藏评价工作,经历4年多时间,钻了3口预探井,7口评价井,经过四轮油气藏研究工作,基本上搞清了气田的地质模式和气藏特征,主要介绍该凝析气田的油气藏评价工作。

  • 标签: 锦州20-2 凝析气田 油气藏评价 地质模式
  • 简介:圈闭中石油会发生一系列蚀变作用而导致密度,粘度,气/油比值的变化,这些作用包括生物降解,水洗作用,微生物硫酸盐还原,气洗脱沥青,热化学硫酸盐还原,重力分异,热成熟等。CH4气藏也可以部分被破坏,氧化为CO2,H2S等气体,在连续埋藏的碳酸盐岩内幕,如四川盆地的臣龙河及中坝气田三叠系CH4气,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古生界原油发生了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形成沥青,硫化物,H2S含量高达32%,在不整合面附近,如陕甘宁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塔里木盆地东河塘地区石炭系顶部,原油因下渗淡水而发生生物降解作用,代谢产物被硫酸盐还原菌还原为低硫同位素硫化物,如黄铁矿,闪锌矿、马家沟组黄铁矿δ^34S为9.01‰-10.87‰(CDT),远低于同期海水,热化学硫酸盐还原,生物降解作用使原油物性变差,塔里木盆地牙哈地区中,新生界原油经气洗脱沥青,使原油密度,粘度降低,气/油比值增大,物性变好。

  • 标签: 次生蚀变作用 油气 陕甘宁盆地 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
  • 简介:地质录井是油气勘探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录井资料对于判断识别油气层非常重要.近几年在陕北定边含油区块勘探开发中,地质录井资料对油层的发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 标签: 地质录井 油层识别 作用 含油区块 地质特征
  • 简介:本文在研究盖层封闭油气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欠压实泥岩在封盖油气中的作用。欠压实泥岩具有压力封闭油气的能力,既可以封闭呈游离相运移的油气,又可以封闭呈水溶相运移的油气。当泥岩为生烃岩时,欠压实泥岩具有较强的烃浓度封闭能力,可完全封闭呈扩散相运移的天然气。即使欠压实泥岩中有断裂,因已存在孔隙流体异常压力也会使断层具封闭性。因此,欠压实泥岩是封闭油气最有利的封闭盖层。

  • 标签: 欠压实泥岩 封盖油气 作用 孔隙流体异常压力 压力封闭 烃浓度封闭
  • 简介:渤海湾盆地断裂十分发育,断裂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相当复杂,本文在概述歧口凹陷(东部)上,下断裂系统,断裂组合类型及断裂带划分的基础上,着重讨论断裂对油气运聚的5种控制作用

  • 标签: 歧口凹陷 断裂 控制作用 圈闭 油气运聚
  • 简介:油所藏早期评价工作在勘探中是十分重要的,综合利用一口井的地层测试和试井解释成果,可以获得多项油气层参数和油气藏边界,含油面积,地质储量及驱动类型等油气藏参数,从而全面评价油气藏,结合动态资料,对油气层目前压力,油气藏产能及动态进行预测,提高勘探资料的利用率,本文结合渤海的9口井实例,进行了探讨。

  • 标签: DST测试 油气藏 早期评价 作用 油气勘探
  • 简介:在研究烃浓度盖层形成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上覆烃浓度盖层对下伏天然气扩散屏蔽作用的两种模式,即完全屏蔽模式和部分屏蔽模式。将其应用于松辽盆地昌德气藏天然气的保存研究,结果表明上覆青山口组泥岩盖层对昌德气藏天然气的扩散具有部分屏蔽作用,可使其扩散损失量减少近2/3。证实了上覆烃浓度盖层对下伏天然气的扩散具有重要屏蔽作用

  • 标签: 天然气 上覆盖层 烃浓度盖层 屏蔽作用 昌德气藏 青山口组泥岩盖层
  • 简介:建立了考虑毛细管压力作用的挥发油气体系相平衡计算模型.针对我国某个实际挥发油藏,利用研制的相态模拟分析软件分别对该油气体系的毛细管压力、泡点压力和恒组成膨胀过程中液相含量和相对体积进行了相态模拟计算,讨论了毛细管压力作用对挥发油气体系相平衡的影响.

  • 标签: 毛细管压力 作用 挥发油气体系 相平衡模型 挥发油藏 多孔介质
  • 简介:LD15-1构造位于莺歌海盆地中部坳陷,是由泥底辟引起顶部地层向上拱曲而形成的背斜构造。天然气产自莺黄组中、上部砂岩中。粒间原生孔和粒间溶蚀扩大孔是砂岩中极其重要的储集空间。砂岩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研究表明,莺黄组地层所经受的成岩作用阶段为早成岩阶段及晚成岩阶段A-B期。溶蚀作用对砂岩成为高孔中渗储层贡献较大。深海盆地水道浊积砂、浅海陆架席状砂是良好的储集砂体。巨厚的烃源岩和良好的储集砂体及其与完整圈闭的有机组合,是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富集的基本因素。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LD15-1构造 莺黄组 砂岩储层 成岩作用 油气地质
  • 简介: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砂岩储层为河流环境下形成的各类细粒岩屑砂岩.岩石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和晚期自生高岭石充填等成岩作用.孔隙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及碳酸盐胶结物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溶蚀作用发生于晚成岩"A"期的中期,对应的地质年代为晚第三纪早期.次生孔隙在现今埋深为2000~2800m的河道砂岩中最发育,其形成主要受成岩演化阶段控制,其次受沉积微相控制.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阜东斜坡 侏罗系砂岩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次生孔隙
  • 简介:川西中部地区上三叠统碎屑岩中既发育有原生气藏也伴有丰富的“次生气藏”,并以“次生气藏”埋深浅、气质好、经济效益高而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异常高压是这类气藏的显著特点。重点讨论了以“次生气藏”为主的这一复合性非常规气藏的成藏模式及古压控制作用。侏罗系储层中天然气来源于下伏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上部源岩;地层上中存在的断裂及纵向上延伸的裂缝发育带是天然气向上运移的通道,并控制着“次生气藏”的分布;上三叠统中的超高压是天然气向上运移的动力,在上覆侏罗系红层储集体中表现为差异聚集。异常高压可作为该区内寻找“次生气藏”的重要标志。

  • 标签: 古压控制作用 川西中部地区 “次生气藏” 异常高压 断裂裂缝 运移动力
  • 简介:从有机包裹体及成岩作用研究的角度对崖21-1构造油气成藏作了初步分析。崖21-1构造上第三系砂岩储层烃类丰度高,演化程度也较高,储层经历了两期烃类运聚过程,运聚时储层温度在145-165℃,埋深在3100-3600m,时间为上新世-第四纪,油/气源来自梅山组。构造顶部下第三系砂岩储层为含烃水层,少量的烃类是崖城组烃源岩早期排烃的产物。构造顶部砂岩储层中可能存在一致密胶结带,此胶结带对向上运移的油气起了封堵作用。构造形态及沉积特征是形成胶结带的主要原因,而成岩胶结作用与油气运移的时间导致油气运聚最终与构造顶部浅层无缘。推测在胶结带下方和构造翼部可能形成油气富集。

  • 标签: 储层 成岩作用 有机包裹体 崖21-1构造 成藏 研究
  • 简介:对比一下铀和钍的地化性质,就可为勘探地质家提供一种描绘运移途径和与烃生成运移的流体演化的新手段。铀和钍是亲石的阿系元素,它们一般以低浓度(1-50ppm)出现在沉积物中。在还原条件下它们的地化特性相似,两者基本上是不活泼的。但由于所处环境氧化电位升高,铀被氧化成五价的,然后又变成六价,而钍仍然不活泼。这样,正如钍/铀比所示,铀相对于钍的活泼性指出了富集铀的孔隙流体通道。干酪根成熟阶段孔隙流体成了富集铀的流体。铀显然对富氧有机质(如未成熟干酪

  • 标签: 成岩作用 晚期 地化性质 油气勘探
  • 简介:随着PL19—3等上第三系大油田的发现,渤海海域晚第三纪沉积环境的研究已势在必行。文中分析了孢粉沉积作用对孢粉化石组合面貌的影响.并根据孢粉沉积作用反演了PLl9—3地区晚第三纪沉积环境。结果表明,馆陶组沉积时期为湖泊三角洲环境,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时期属三角洲一滨浅湖环境,明化镇组上段沉积时期为河流一沼泽环境。

  • 标签: 孢粉沉积作用 PLl9—3地区 晚第三纪 沉积环境 渤海海域
  • 简介:绥中36-1油田J区1997年12月投产,初期原油产量远低于预测值,对地质条件,原油性质及钻,完井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所,认为低产的原因主要是油层在钻井过程中受到了严重伤害,并提出了酸化措施,实施酸化后,增产效果十分明显,J区酸化成功对II期工程的钻,完井及已开发区的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绥中36-1油田 J区 低产原因 增产措施 油层伤害 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