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据越南《经济时报》2006年12月25日报道,越南胡志明市百多禄(Pasteur)研究所对2004~2005年问造成越南南方各省人员和家禽死亡的24种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样本的基因密码进行研究,并于最近完全破译了这些病毒的基因密码。

  • 标签: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基因密码 越南 破译 胡志明市 研究所
  • 简介:[目的]建立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恒河猴的动物模型,探讨禽流感在哺乳类动物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环甲膜穿刺术”经气管注射鸡胚培养的禽流感H5N1病毒(AF148678;ACGoose/Guangdong/11961H5N1)感染恒河猴,观察恒河猴染毒后出现的临床体征,用显微计数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的动态变化,用ELISA检测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变化规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动态变化。在染毒后第1天、第3天、第10天和第14天分别剖杀染毒组恒河猴1只,HE染色观察主要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用病毒分离、免疫组化和RT-PCR三种方法分析禽流感病毒侵袭机体的特点。[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精神状态下降,活动度明显减少,食欲下降,咳嗽,紫绀等,肺部听诊双肺可闻及干、湿音。1、病理特点:以肺部损伤为主,伴多器官病变。肺部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先后经历渗出期、增生期和纤维化期;在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也观察到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2、病毒侵袭机体的特点:病毒只在呼吸系统中复制,不在呼吸道以外的组织器官中复制;肺内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是...

  • 标签: H5N1禽流感病毒 恒河猴 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病理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 病毒分离
  • 简介:目的比较了不同遗传背景小鼠对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的致病敏感性,为H5N1禽流感模型制作和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近交系BALB/c、C57BL/6和封闭群ICR、NIHSwiss和KMSwiss共五个不同品系小鼠。每个品系实验动物30只,分接毒组20只,空白对照组10只,每组雌雄各半。病毒株为A/Goose/Guangdong/NH/2003(H5N1),经测定TCID50为10-4.875/mL。接毒组通过鼻腔接种0.1mL病毒液,对照组接种正常鸡胚尿囊液。小鼠接毒后连续观察14d,观察记录临床症状、体温、体重变化,对在实验期间死亡和实验14d结束后仍然存活的小鼠均进行组织器官病理取材,进行RT-PCR病毒分离检测、HE染色及H5N1抗原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临床症状:H5N1禽流感病毒能感染五个品系的小鼠,引起呼吸急促等症状和一过性体重、体温下降。②死亡情况:小鼠在接毒后第1天即出现死亡,死亡的高峰期集中在接毒后第3~6天。五个品系小鼠死亡率存在差异,BALB/c为70%,ICR为50%,NIHSwiss为40%,C57BL/6为25%,KMSwiss为10%;③病毒分离:各组接毒小鼠在死亡后均进行了病毒分离,死亡小鼠的肺脏均分离到病毒,其他脏器未分离到病毒。④病理变化:实验期间五个品系死亡小鼠肺脏病理改变相近。大体观:死亡小鼠肺部淤血,呈暗红色,体积增大,局部肺组织实变。镜下观:死亡小鼠的共同病理改变为间质性肺炎,具体表现为肺泡腔及间质出血、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增生,肺泡隔增宽;肺泡腔中见纤维素性渗出,透明膜形成。⑤免疫组化结果:在死亡小鼠的气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可观察到H5N1禽流感病毒阳性表达。结论小鼠作为H5N1禽流感病毒模型具有普适性,不同品系小鼠感染鹅源H5N1禽流感病毒的临床症状、病程和病理变化与人禽流感病例相似。不同品系小鼠的死亡比例有明显差别,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不同品系的小鼠制作H

  • 标签: H5N1禽流感病毒 动物模型 小鼠
  • 简介: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表示,通过与中国和新加坡的同行开展合作,他们成功获得了H5N1禽流感病毒中最重要的一种蛋白的晶体和特征结构,并发现如能阻断该蛋白中的两种亚单元的结合,将有望找到对付流感病毒的新药或疫苗。

  • 标签: H5N1禽流感病毒 结构特征 蛋白 科学家 国家实验室 美国能源部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优化的人用H5N1禽流感病毒疫苗生产的工艺。方法在不同的稀释倍数、收获时间及灭活剂添加量下,通过测量收获液的病毒滴度和血凝效价,来确定病毒的最佳生产条件,并对离心法和凝胶过滤层析法的纯化效果进行对比。结果103~104半数鸡胚感染量(50% egg infective dose,EID50)病毒接种鸡胚,收获的鸡胚尿囊液的病毒滴度和血凝效价最高,分别为10-8.3EID50和1∶480;在56~72 h血凝效价最高。甲醛浓度1∶10 000灭活144 h为灭活最佳条件。两种纯化方法得到的样品纯度和卵清蛋白的去除率相近,但离心纯化法和凝胶过滤层析纯化法病毒回收率有较大的差异,分别为19%和70%。结论成功建立了高产毒的鸡胚基质H5N1禽流感病毒培养、灭活及纯化工艺。

  • 标签: 流感病毒A型,H5N1亚型 疫苗,灭活 生产工艺
  • 简介:[目的]观察禽流感H5N1型病毒对沙鼠的致病性;[方法]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将禽流感H5N1型病毒通过滴鼻接种乙醚麻醉后沙鼠,观察14天,记录沙鼠的体温体重、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毒分离及抗体变化;[结果]沙鼠感染后发病主要表现在第2天至第6天,攻毒组沙鼠出现反应迟钝、皱毛、弓背、食欲下降、呼吸急促、打堆等症状,攻毒组沙鼠的体温降低和体重减轻,死亡率为44%,在第8天检出抗体,主要病理变化表现为肺出现严重淤血、水肿、出血,镜下可见肺间质充血,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肝和胸腺淤血,肾出血,肾小管变形。

  • 标签: 沙鼠 禽流感H5N1型病毒 致病性
  • 简介:目的观察H5N1禽流感病毒对中国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易感性并建立动物模型.方法将病毒通过滴鼻接种实验猴,观察感染后动物的临床症状,采血、咽拭子及各器官组织进行血清学、病原学及病理学检查,记录抗体变化、病毒分离情况及病理学改变.结果感染后动物表现轻度食欲下降、一过性体温升高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肺组织病毒分离及RT-PCR阳性,病理检查感染急性期动物肺组织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肺泡间隔增宽,充血出血明显,肺泡受压变形,间质及肺泡内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符合病毒性肺炎的改变,感染后14d动物血清IgG抗体水平较感染前升高4倍.结论H5N1病毒可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可以作为感染模型进行H5N1病毒的发病机制、疫苗评价、药物筛选等研究.

  • 标签: H5N1型禽流感病毒 恒河猴 食蟹猴 模型 动物
  • 简介:为了研究禽流感H5N1病毒在各个器官的增殖和病理变化,在生物安全实验室,我们将禽流感H5N1病毒通过尾静脉接种BALB/C小鼠。结果小鼠在不经过适应的情况下,直接感染发病,甚至死亡。在观察的7天内,感染小鼠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呼吸急促,体温、体重下降。尸检表现肺出血,心外膜坏死以及肝脏的坏死。组织病理检查表现心、肝、肺等多器官的病变。肺的病变伴有纤维化的弥漫性肺泡损伤;心肌外膜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坏死;肝细胞大量坏死,淋巴细胞浸润。心、肝的坏死病变在H5N1禽流感病毒相关的研究中未见报道。经过对各个组织器官的病毒载量的检测,未发现病毒在各个病变组织中的复制。免疫组化的检测,各个组织中也未检出阳性的细胞反应。因此,我们认为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引起多个器官组织的损伤,甚至死亡,不是病毒在器官的复制,而可能是病毒感染小鼠,产生炎症细胞因子的高度表达,损伤多个器官组织所致。

  • 标签: 禽流感H5N1病毒 BALB/C小鼠 尾静脉接种 多器官病变
  • 简介:为探讨细胞因子在禽流感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和细胞因子活性检测方法,通过对胸腺和脾脏IL-2、IFN和TNF3种细胞因子的检测,研究不同日龄(7和21日龄)SPF雏鸡感染禽流感病毒(avianinfluenzavirus,AIV)后,上述被检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无论是7日龄,还是21日龄SPF雏鸡感染AIV后,其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的IL-2和IFN诱生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 标签: 禽流感病毒 SPF雏鸡 细胞因子 免疫器官 病毒感染 H5N1
  • 简介:目的研究1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例,为今后开展人禽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及RT-PCR、Read-PCR法进行分析和诊断。结果此例患者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实验室确诊病例,经抢救治疗无效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患者有明确病死禽接触史、典型临床症状与体征和实验室病原学依据。经采用隔离治疗、个人防护、医学观察、家禽捕杀和消毒等措施,疫情得到控制。结论加强禽流感疫情监测,禁止宰杀、食用病死家禽,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预防疫情发生的关键。

  • 标签: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 流行病学 防控
  • 简介:<正>人类感染禽流感时间表禽流感病毒通常只导致禽类和猪的感染,第一例有记录的人类感染禽流感出现在1997年的香港。当时H5N1导致了18名市民感染严重呼吸道疾病,并有6人死亡。通过广泛的调查表明:与活病禽的密切接触是人类感染的原因,基因水平的研究进一步证实病毒直接从禽类转移到人类。当时也出现了有限的几例医护人员的感染病

  • 标签: 禽流感病毒 认识过程 H5N1 呼吸道疾病 类感染 人群暴露
  • 简介:流行性感冒的所有已知的子类型A病毒在野水鸟被维持,这些病毒的自然水库。流行性感冒A病毒被孤立从许多有改变病态和死亡率的动物种类。更重要地,流行性感冒A病毒与潜在地致命的结果在人引起呼吸疾病。在人的本地或全球的爆发被过量住院和死亡典型地描绘。在1997,H5N1子类型的高度病原的鸟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在传给人的香港出现了,导致由鸟的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的人的死亡的首先记录的盒子。在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在家禽在2003年7月开始的新爆发,和高度病原的鸟的H5N1流行性感冒病毒后来在整个亚洲并且进欧洲和非洲传播了。这些病毒继续与高死亡率感染人并且引起隐约可见的世界范围的担心流行。而且,H5N1病毒爆发在整个亚洲在家禽工业上有破坏效果。因为H5N1病毒爆发看起来从南部的中国发源,我们这里在中国检验H5N1流行性感冒病毒,与他们的生物性质上的一个重音。

  • 标签: 甲型流感病毒 H5N1型 生物学特性 高致病性禽流感 H5N1禽流感病毒 H5N1亚型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表达甲型H5N1禽流感病毒(H5N1 avian influenza A virus,H5N1 AIAV)NIBRG14株结构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为研制新型人用流感疫苗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反转录PCR扩增H5N1 AIAV NIBRG14株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编码基因,并将改造的HA、NA基因克隆至痘苗病毒穿梭质粒pSCCK。在重组质粒与痘苗病毒天坛株(vaccinia virus Tiantan,VTT)于Vero细胞中发生同源重组后,筛选同时表达HA和NA的重组痘苗病毒(rVTT-HA/NA),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反转录PCR扩增的HA和NA基因大小约分别为1 700和1 400 bp,与预期相同。DNA测序证实,改造的HA和NA序列正确。对获得的rVTT-HA/NA进行PCR及测序表明,HA和NA基因正确插入VTT。蛋白质印迹显示,rVTT-HA/NA感染的Vero细胞表达的HA和NA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反应。表达的HA具有血凝活性,血凝滴度为1∶32。结论重组痘苗病毒rVTT-HA/NA可稳定表达H5N1 AIAV NIBRG14株的HA和NA。

  • 标签: 正黏病毒科 血凝素类,病毒 神经氨酸酶 痘苗病毒 疫苗,合成
  • 简介:新华网北京11月16日电卫生部发布的《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中表明,根据对H5N1亚型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人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3天,通常在7天以内。人禽流感的预后与感染的病毒亚型有关,感染H9N2、H7N7、H7N2、H7N3者,大多预后良好;而感染H5N1者预后较差,据目前医学资料报告,病死率超过30%。

  • 标签: H5N1型 人禽流感 病死率 潜伏期 感染病例 H5N1亚型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免疫状态的小鼠对禽流感病毒的易感性,并探讨可能的原因。方法四种免疫状态的小鼠,无菌BALB/c小鼠,SPF级BALB/c小鼠,SCID小鼠和nude小鼠,以10TCID50的禽流感病毒50μL感染小鼠,观察小鼠的体重变化,存活率,各组织脏器的病毒分布,肺组织的细胞因子变化和肺组织病理病变。结果四种小鼠均能感染禽流感病毒,其中,无菌小鼠对禽流感病毒H5N1的易感性最低,存活率最高。并且病毒在无菌鼠体内病毒的复制水平最低,细胞因子TNF-α,IL-12,MIP2,GATA3,IFN-a/β在感染后表达水平最低,其中第7天最低。结论无菌小鼠能感染禽流感病毒,但是相比较SPF级BALB/c小鼠,SCID小鼠和nude小鼠,其易感性最低,可能与病毒在组织内的低复制和细胞因子的低表达均有关。

  • 标签: 禽流感病毒H5N1 易感性 病毒复制 细胞因子 小鼠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