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中血浆氨基末端B型钠利尿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意义。方法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168例患者,按照治疗期间是否发生VAP分为Ⅰ组(出现VAP,n=62例)和Ⅱ组(无VAP,n=106例),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确诊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价指标Ⅱ(APACHEⅡ)评分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将Ⅰ组按照血浆NT-proBNP分为正常组及增高组,比较两组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住院死亡率;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AP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因素。结果Ⅰ组血浆NT-proBNP、APACHEⅡ评分、血糖及WBC计数明显高于Ⅱ组(P〈0.05),而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Ⅱ组(P〈0.05);NT-proBNP增高组死亡率高于正常组(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NT-proBNP与APACHEⅡ评分(r=0.502,P〈0.05)、CRP(r=0.513,P〈0.05),WBC计数(r=0.339,P〈0.05)及血糖水平(r=0.311,P〈0.05)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NT-proBNP水平(OR=2.012,P〈0.05)是VAP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结论VAP患者中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增高且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是CAP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血浆NT-proBNP水平在评估CAP患者病情及近期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血浆NT-PROBNP C-反应蛋白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马来酸氯苯那敏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咳嗽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克咳胶囊和罗红霉素治疗,治疗组还加以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的有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于具有严重刺激性咳嗽的患者,抗组胺治疗疗效确切。

  • 标签: 马来酸氯苯那敏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咳嗽
  • 简介:目的探讨小剂量氨茶碱静脉滴注治疗气管插管下哮喘急性发作的有效性。方法选择31例气管插管状态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使用0.25mg氨茶碱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缓慢静脉滴注。分析本方法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PaO2高于治疗前(P〈0.05),PaCO2低于治疗前(P〈0.05),PH和BE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血氧饱和度高于治疗前(P〈0.05),呼吸频率和心率慢于治疗前(P〈0.05),平均动脉压低于治疗前(P〈0.05),共出现恶心呕吐者3例,心率增快者2例,躁动1例。结论小剂量氨茶碱治疗气管插管状态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其临床效果可靠,且极少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氨茶碱 气管插管 哮喘 急性发作
  • 简介:目的对乌司他丁联合常规疗法对慢阻肺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清SP蛋白、肺部活化调节趋化因子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诊断并进行治疗的慢阻肺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共90例,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治疗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数、肺表面活性物相关蛋白D(SP-D)和肺部和活化控制趋因子(PARC/CCL18)水平进行检测,并统计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834,P=0.000);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血气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各项指数均有显著改善,其中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PaO2、SaO2、p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2.533,P=0.012;t=3.030,P=0.003;t=2.577,P=0.012),PaCO2的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4.734,P=0.004);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也得到明显改善,并且治疗后研究组PEF和FEV1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4.830,P=0.000;t=3.630,P=0.002);并且治疗后两组患者PARC/CCL18和SP-D水平均显著降低,其中研究组两项指标的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3.823,P=0.008;t=4.693,P=0.000)。结论乌司他丁联合常规疗法可更有效的提高慢阻肺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指标、肺功能和PARC/CCL18、SP-D指标并且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乌司他丁 呼吸衰竭 血清SP蛋白 肺部活化调节趋化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血清摄食抑制因子1(Nesfatin-1)水平与不同病情程度评价指标之间相关性。方法连续性纳入60例OSAHS患者和50例非OSAHS患者,检测血清Nesfatin-1浓度,并通过疲劳度评分和Epworth嗜睡度量表(ESS评分)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结果OSAHS组患者血清Nesfatin-1(12.5±2.2μg/Lvs.3.7±0.6μg/L,P〈0.001)、AHI(30.3±8.6次/小时vs.2.9±0.2次/小时,P〈0.001)和Tmax(39.6±7.4svs.3.6±0.3s,P〈0.001)明显高于对照组,LSaO2(70.2±11.6%vs.93.6±5.5%,P〈0.0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OSAHS组患者ESS评分(16.2±4.2分vs.4.1±0.9分,P〈0.001)、躯体疲劳感(14.6±2.3分vs.8.3±1.2分,P〈0.001)和心理疲劳感(12.3±1.6分vs.9.4±1.1分,P〈0.05)均高于对照组。轻度亚组OSAHS患者血清Nesfatin-1(7.1±1.1μg/Lvs.13.4±2.2μg/L,P〈0.05)、AHI(8.3±3.5次/小时vs.35.7±3.2次/小时,P〈0.05)、ESS评分(10.4±2.4分vs.17.9±4.1分,P〈0.05)、躯体疲劳感(10.5±2.1分vs.17.2±2.1分,P〈0.05)和心理疲劳感(10.2±1.4分vs.16.8±2.3分,P〈0.05)均明显低于轻度亚组患者,而LSaO2明显高于轻度亚组患者(84.5±4.1%vs.60.7±7.2%,P〈0.05)。OSAHS患者血清Nesfatin-1水平与ESS评分(r=0.682,P〈0.05),躯体疲劳感(r=0.661,P〈0.05)和AHI(r=0.620,P〈0.05)呈正相关,LSaO2与ESS呈负相关(r=-0.633,P〈0.05)。结论OSAHS患者血清Nesfatin-1水平明显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阻塞性睡眠暂停综合征 摄食抑制因子1 疲劳感评分 嗜睡度量表 相关性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AECOPD)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脑钠肽(BNP)和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ECOPD患者8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87例、健康对照者50例,分别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稳定期及健康对照者血清NSE、BNP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AECOPD患者血清NSE、BNP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ECOPD患者血清中的NSE、BNP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P<0.05)。结论动态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NSE、BNP和D-二聚体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 标签: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脑钠肽 D-二聚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简介:目的观察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沙丁胺醇溶液经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发作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疗效。方法将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就诊支气管哮喘患者56例分为治疗组(n=30例)和对照组(n=26例)。治疗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和沙丁胺醇溶液各2-加入生理盐水2ml中进行高流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q12h。对照组为传统治疗方案。治疗组和对照组疗程均7天。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00%,对照组有效率65.3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身激素用量治疗组较对照组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沙丁胺醇溶液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起效快、疗效肯定。

  • 标签: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布地奈德混悬液 沙丁胺醇溶液 雾化吸入治疗 疗效观察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肺梗塞(APE)治疗中联合介入治疗及低剂量长时间经静脉溶栓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APE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介入治疗联合常规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接受介入治疗联合低剂量长时间经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安全性。结果两组间生存率及溶栓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PaO2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接受治疗10h后两组PaO2明显升高,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而两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介入治疗及低剂量长时间经静脉溶栓治疗,可在不降低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患者的副作用发生率。

  • 标签: 介入治疗 急性肺梗塞 低剂量 静脉溶栓
  • 简介:目的评估血乳酸水平及24小时乳酸清除率对慢阻肺急性期(AECOPD)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结合APACHEⅡ评分及AECOPD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109例AECOPD患者24小时血乳酸及24小时乳酸清除率的变化。结果将AECOPD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结合APACHEⅡ评分及AECOPD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存活组98例患者24小时乳酸清除率为36.84±17.42%,死亡组11例患者24小时乳酸清除率为14.63±9.42%,死亡组患者24小时血乳酸明显高于存活组,而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存活组,且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呈高水平;24小时乳酸清除率越低,患者住院天数越短。结论24小时乳酸清除率及血乳酸水平的检测对于评估AECOPD患者预后是一个较好的指标,血乳酸越高,乳酸清除率越低,患者预后越差。

  • 标签: AECOPD 乳酸 乳酸清除率
  • 简介:目的探讨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各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给予川芎嗪注射液、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血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不良反应、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79.03%(χ^2=5.522,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7.010,13.738,17.448,P<0.05,P<0.01);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明显低于对照组(t=11.552,4.635,6.407,P<0.05,P<0.0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9.68%vs6.45%)(χ^2=0.435,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有助于提高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疗效,可能与抑制患者炎症状态、改善凝血功能等因素有关。

  • 标签: 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 川芎嗪注射液 低分子肝素 炎性因子 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