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基督来华、入甘的历史概况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创始人为耶稣(耶和华),并以耶稣为“基督”(救世主),故通称为基督或耶稣。公元4世纪传至欧洲,并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11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教会以罗马帝国新都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为中心,自认为是基督的“正统”,

  • 标签: 基督教 文化教育活动 甘肃藏区 民国时期 述评 传播
  • 简介:地方志学应该是一门独立学科,应该有自己的特殊研究领域。地方志学是全面系统地研究记述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历史现状的志书综合年鉴以及是否能够反映地方志编纂工作基本面貌、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研究地方志书综合年鉴是地方志学的首要任务。研究地方事物以及记述地方事物的方法是建立马克思主义地方志学的基础。

  • 标签: 地方志 地方志学 研究对象
  • 简介:方志学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刘栋良科学是属于上层建筑中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知识长期积累发展的结晶。一门学科的创立,是社会实践需要的产物;有自己特定的客观研究对象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其中,学科研究对象决定着学科的性质知识体系。由此,方志学研究...

  • 标签: 方志学 研究对象 社会主义 地方志 区域发展 方志理论
  • 简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各民族间的接触与交往也随之增多,民族间的差异与摩擦,甚至冲突也逐渐显现。当今国际民族问题的热点,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冲突、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冲突以及俄罗斯的车臣问题,或多或少与民族问的宗教问题的冲突有关,两个不同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民族能否和谐共处,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当代,民族与宗教问题是在什么基础上交织在一起的呢?

  • 标签: 和谐共存 伊斯兰教 藏传佛教 多民族国家 甘南 宗教问题
  • 简介:《城市国学讲坛》编到第四辑了.“讲坛”是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贯彻“文化塑校”办学理念,弘扬国学,培育师生本土文化自觉而建造的平台.几年来,“讲坛”不但成为校内外有影响的人文素质教育第二课堂,而且形成保持了自己的特色.

  • 标签: 内容简介 人文素质教育 文化自觉 办学理念 职业学院 第二课堂
  • 简介:编修一部志书,需组成专职班子,动员近百个部门通力合作提供资料,然后经过专职修志人员反复论证,认真编纂,费时数年,才能问世.这中间,困难重重,既有机构的问题、人员的问题,也有人们对修志重要性的认识问题,更有经费的问题.这些问题,若能得到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则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那么,怎么样才能引起领导对我们修志工作的重视支持呢?这主要在于我们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能否主动向当地党政领导请示汇报工作,这些年来我们就是在"主动"两字上下了功夫,才使修志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

  • 标签: 修志工作 中国 广西 地方志 编纂工作
  • 简介:有清一代,主要由蒙古旗人处理有关蒙古事务,朝廷对蒙古旗人通晓蒙古语,以便切实地处理蒙古事务寄以厚望。但他们被编入八旗后,逐渐被满化、汉化,运用蒙古语言的能力逐渐丧失。另与利用满语、汉语的官职相比,利用蒙古语的官职为数不多,故为确保为官不受限制,蒙古旗人多倾向学习满语、汉语,在这种环境下,致使他们的蒙古语水平急剧下降。对此状况深感危机的雍正皇帝,认为蒙古旗人应以掌握蒙古语为“蒙古之本务”,而扩充八旗教育体制,命令所有蒙古旗人学习蒙古语。然即便如此,并未能阻止蒙古旗人丧失蒙古语利用能力问题,最终,尽管雍正皇帝不断推出激励蒙古旗人学习蒙古语的政策,而实际上仅使少数从事蒙古事务的人掌握了蒙古语,然此教育方针为乾隆、道光等后继者继承。

  • 标签: 蒙古事务 旗人 雍正朝 蒙古语言 利用能力 清朝
  • 简介:陶飞亚教授将文献材料与田野调查、口述史的资料相结合,详细描述了耶稣家庭建立、扩展、兴盛以至终结的历史全貌,深入分析了耶稣家庭内在的生存与体制困境及终结的原因等,并敏锐地捕捉到其历史的本质——基督乌托邦的中国呈现。

  • 标签: 耶稣家庭 基督教 乌托邦 民国
  • 简介:本文依据大量史料,结合实地调奎,以沧源佤区为重点,剖析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佤区基督的调适及其变化。揭示基督教得以在佤区扎根及发展,得益于佤族社会的部落制结构。通过基督在部分佤区兴衰成败的分析,认为基督的传播及发展,固然受制于教理的广泛宣传、传教士的积极努力,更与佤族社会的结构密切相关。当社会结构发生改变后,直接影响到基督的活动。

  • 标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基督教 佤族 社会结构 兴衰成败 传教士
  • 简介: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诗人、书法家刘东父先生创作诗词颇多,哲嗣锋晋学长为之编辑成.四川师大教授王文才师作称赞东父先生:"家学渊源,恪守躬行."论曰:"翁之诗本乎性情,无矫饰适俗之作.于国于民,情思流溢;亲朋离合,悲欢成咏.名园胜地则流连吟赏,对酒看花乃兴寄于物,莫不以真诚出之,如其为人.""法度俨然,而新声寓焉."东父先生的诗词以美好的艺术形式反映时代特色,表达对国家,对人民,对亲友,对社会,对环境,对生物,对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观察、体验感想,富珍如海,蕴玉似山,可供后人"每次作一意求之",作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以为今天增进优良道德文章修养的借鉴.

  • 标签: 刘东父 诗歌 律联 艺术特色 中国 文学研究
  • 简介: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系统梳理了西乡县的回族人口及分布、伊斯兰活动场所、伊斯兰教育、宗教管理寺坊情况,主要讨论了西乡县伊斯兰的派别特征、宗教互动、宗教仪式、婚姻问题、宗教教育、民族涵化、宗教管理、宗教资源配置等问题,认为处于川陕交接地带的西乡县散杂居回族社区相较于西北其他省区的回族社区是一种陌生的存在。

  • 标签: 西乡县 伊斯兰教 散居 田野调查
  • 简介:伊斯兰是新疆十个穆斯林民族宗教文化的上层建筑,与各类自然崇拜、巫蛊风水、萨满信仰等共同构成各自完整的宗教信仰体系。其中,在萨满文化相对发达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中,伊斯兰的象征隐喻及文化整合作用表现得尤其突出,形成一道丰富多彩的民族宗教的文化风景线。新疆穆斯林民族萨满信仰中伊斯兰整合作用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各民族宗教文化中不同类型宗教信仰成分交融混成的具体状态及互动规律,同时也能使我们从一个独特角度认识且合理解释伊斯兰中国化的实践形态。

  • 标签: 宗教民俗 伊斯兰教 萨满文化 互动交融 中国化
  • 简介: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古代中国就有了自己的民族宗教,后来发源于国外的佛教、伊斯兰、天主教、基督也陆续传入我国。中国社会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独尊儒术思想后,儒家文化便成为中国社会历代王朝的主导思想,儒家文化主要讲“仁”,以“神道设”,重视祖先崇拜,对宗教“敬鬼神而远之”,采取宽容温和的态度。由于儒学的影响,

  • 标签: 民族宗教 伊斯兰教 构建和谐社会 西道堂 古代中国 中国社会
  • 简介:第八次课改以来,大凡较高级别的竞赛课、观摩课似乎都有两大考究。一是过于重视课堂包装,课件、影视、音像、音乐……五光十色.精彩纷呈;二是过于讲究活动设计,表演、讨沧、答辩、实验……一派繁荣,异常热闹。然而精彩实为虚假,

  • 标签: 课程内容 课文内容 活动设计 竞赛课 观摩课 课改
  • 简介:伊斯兰文化体系中的知识论集中在伊斯兰最高经典《古兰经》与记录至圣穆罕默德言行的“圣训”中。《论语》中所记录的孔子对知识话题的叙述则是传统儒家知识论的本体。对比上述两种知识论可知,虽然源于二者所归属的文化母体的本质不同而呈现出差异,但采持一个宏阔的视阈又能发现,无论是伊斯兰文化还是儒家文化,都包含着普遍意义上的知识、知识者求知活动等主题的论述,而在这一层面上是不受民族、国界与文化背景拘圃的。文章力图以此为立意中心,以《古兰经》、“圣训”与《论语》三种经典文本为立论平台,进行一次跨文化比较的尝试。

  • 标签: 《古兰经》 “圣训” 《论语》 知识论
  • 简介:陈垣先生曾疑京藏《摩尼残经》为《二宗经》,林悟殊则指出解决这部经的本名及出於摩尼何典的悬案对确定这部残经的资料价值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部经与摩尼科普特文着作《克弗来亚》第38章作了详细比较,旁及粟特文、中古波斯文与回鹘文资料,探索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此经无疑不可能译自《克弗来亚》第38章,但是二者高度相似,不仅结构相近,而且对应术语多达三十余个,合理的推论只能是二者同源,即二者均是摩尼亲撰的《大力士经》的改写本。二者的相异之处,应当是在长期的、复杂的多语种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而二者的类似之处则出自《大力士经》原本。

  • 标签: 摩尼教 《摩尼教残经》 《大力士经》 《克弗来亚》
  • 简介:为拓宽中国近代历史研究的视域,更新研究理念、方法发掘档案资料,进一步推进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代中国研究所与美国旧金山大学亚太中心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原社会与中西文化交流:

  • 标签: 社会历史变迁 近代中国 黄河中下游地区 学术研讨会 基督教 中西文化交流
  • 简介:<正>19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的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洋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而19世纪最后二、三年出现的义和团运动,则可以说是反洋斗争的总汇高潮。史学界对于甲午战前的反洋斗争已做了一些研究,对于义和团运动则做了更多的认真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对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的反洋斗争则注意的很不够了。有些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史的论著,对于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的反洋斗争虽有所涉及,但只是作为辛亥革命的背景来加以叙述,未来得及进行较细致的研究。事实上,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尽管清朝统治者兢兢业业地恪守《辛丑条约》,对

  • 标签: 反洋教斗争 长江中下游地区 义和团运动时期 世纪初 扶清灭洋 会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