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制一种适用于单纯超声引导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的新型双球囊导管。方法结合传统BALT球囊和Swan-Ganz漂浮球囊的优势研制新型双球囊导管新型导管的远端是引导球囊;中间段是连接导管;近端是工作球囊。通过动物实验验证新型导管的可行性。结果共进行了两次动物实验,每次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传统BALT球囊,实验组使用新型双球囊。第一次实验中每组5只健康小型猪,实验组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术中发现连接导管长度过长,操作相对费时,遂对新型导管样品进行改良,并确定为最终样品,增加样本量为每组10只健康小型猪进行了第二次动物实验,结果实验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 vs 40%,P=0.011)且操作时间短(7.3±1.8 vs 26.7±9.1,P=0.000),实验组球囊滑脱次数、心律失常次数、心肌血肿和肺动脉损伤数量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新型双球囊导管用于单纯超声引导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是可行的。

  • 标签: 肺动脉瓣狭窄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 超声心动图
  • 简介: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导丝环甲膜下气管穿刺逆行导引气管插管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逆行气管插管患者60例,ASAⅡ一Ⅲ,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A组予一次性中心静脉包中中心静脉导丝逆行导引,B组予一次性硬膜外穿刺包中硬膜外导管逆行导引。观察逆行导引插管一次性成功率,插管时间,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并发症的发生。检测麻醉诱导前(TO)、诱导后置入导引导丝后即刻(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退出导引导丝即刻(T3)的收缩压(systolicpres-sure,SP),舒张压(diastolicpressure,DP)及HR。结果插管成功率100%。A组从诱导开始到退出导引导丝时间为(220.5.4土25.6)S,快于B组从诱导开始到退出导引导丝时间(430.7土24.3)s,P〈0.05。两组间TO、耶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B组中T1、他的SP、DP和HR较A组显著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与哟比较,A组的sP和HR在,12明显升高(P〈0.05),而DP各时点均无明显变化(P〉0.05);B组的SP、DP和HR均在T1、T2明显升高(P〈0.05)。插管时患者SPO:均在98%以上。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导丝环甲膜下气管穿刺逆行导引气管插管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逆行引导气管插管。

  • 标签: 插管法 气管内 导管 中心静脉
  • 简介:摘要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tracheal tube, DLT)是胸科手术中最常用的肺隔离工具,而其支气管套囊是确保成功单肺通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气管套囊的管理能够直接影响肺隔离效果及患者临床转归。文章综述了DLT支气管套囊的分类,压力影响因素及监测方法,支气管套囊在插管过程中定位管理、移位判断以及在特殊病例中潜在作用等,以期加深对支气管套囊管理的认识。未来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将会有更多新技术和新方法用于支气管套囊的管理中。

  • 标签: 双腔支气管导管 支气管套囊 单肺通气
  • 简介:气管切开患者常需要氧气吸入治疗,但由于患者频繁的咳嗽或翻身,使用常规的胶布蝶形固定法来固定气管,很容易使氧气管脱出气管外,影响氧疗效果。我科2003年2月开始,对烧伤后行气管切开需给氧的患者采用改进后的氧气管固定方法,经临床使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气管切开患者 烧伤患者 固定方法 氧气 吸入治疗 使用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在四肢骨关节严重开放性骨折中应用外固定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治疗,探究治疗效果。方法:在2020年6月~2022年6月期间,邀请90名我院四肢骨关节严重开放性骨折患者参与本次两组对照实验,从创面清洗与骨折愈合所用时间、并发症情况、最终疗效等角度对两种方法进行讨论。结果:实验组通过20.8±13.2天完成创面清洁,通过7.9±2.4个月完成了骨折愈合过程,较对照组用时更短。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7%,处于劣势,并且并发症情况远高于实验组。以上数据均达到了 p 小于0.05标准。结论:在四肢骨关节严重开放性骨折当中应用外固定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具有明显成效。

  • 标签: 外固定器 封闭负压引流术 四肢骨关节严重开放性骨折
  • 简介:双腔支气管插管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具有隔离健肺与病肺通气、防止病变或分泌物播散或诱发急性呼吸道梗阻、按需单独施行一侧或双侧肺通气,以及对痰多病人分别施行吸引或引流分泌物等许多优点,当前临床主要采用无隆突钩的Robertshaw双腔导管,虽可避免隆突钩对隆突的刺激,但在插管深度掌握方面往往引起困惑,

  • 标签: 肺通气 气管支气管 双腔支气管导管 插管 临床 CT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用纳米的铜技术,支架采用钛合金材质,含有吲哚美辛药物,新型的宫内节育—宫喜环使用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观察研究对于自愿使用宫内节育包括宫喜环,TCU220,宫型环,吉妮环的育龄妇女各400例,对放置宫内节育的育龄妇女在术后的第一个月,第三个月,第六个月一年进行随访,对月经的日记卡进行记录,对临床中不同的主诉进行记录。结果在子宫内放置节育环后的第一、三、六个月,一年内,临床中各种节育对月经影响和上环后诉不适感带妊娠率比较。结论使用宫喜环实施避孕的临床效果发现,在上环后的不适感对月经影响,节育环脱落,带妊娠等方面都优于放置TCU220,宫型环,吉妮环的育龄妇女。

  • 标签: 新型宫内节育器 宫喜环 避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了解护士和患者使用新型压力传感情况固定带满意度情况,评估新型压力传感固定带在护士和患者中的临床运用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采用李克特量表和随机调查的方法,对我院ICU工作的在同一时间使用过胶带及新压力传感固定带的76名护士以及在我院ICU治疗的200例使用有创血压监测的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患者被分为使用胶带实验组与新型压力传感固定带对照组。结果发现相对于胶带,护士与患者对新型压力传感固定带的满意度较高(P

  • 标签: 护士患者 新型压力传感器固定带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环绕固定法在术后硬膜外镇痛导管固定中的效果。方法实施硬膜外镇痛患者412例,ASA分级Ⅰ-Ⅱ级,性别不限,年龄18-71岁,体重45-102千克。根据硬膜外导管固定方法不同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普通固定法,B组为环绕固定法。观察两组术后24h内,48h内的导管脱落例数并记录。结果B组采用环绕法固定硬膜外导管,其脱落的例数明显低于A组的普通固定法(p<0.05),两组的患者的体重、年龄、导管留置在硬膜外腔内的长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环绕法固定硬膜外导管能明显降低导管的脱出和移位,镇痛时间延长,效果确切。

  • 标签: 硬膜外镇痛固定方法硬膜外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透析病人带管过程中,如何运用弹力绷带固定透析导管。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2015年1月—3月股静脉置管共2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对比。结果采用透明敷贴固定10例,其中有5例置管处皮肤瘙痒、红肿,2例导管脱出。采用弹力绷带固定16例,其中1例皮肤瘙痒,无红肿。无导管脱出。结论弹力绷带固定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弹力绷带 透析导管 固定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深静脉E形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20例中心静脉置管的ICU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60例采用雅格力胶布在常规贴膜的基础上做E形固定,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贴膜固定,两组患者的置管方法、冲封管方法等导管维护方式相同。比较两组患者导管脱出的情况、深静脉导管穿刺处皮肤细菌的检出率。结果试验组导管脱出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穿刺处皮肤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形固定法是一种简单易执行的操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E形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烦躁患者在导管固定中以改良加强胶布固定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样本录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ICU治疗的70例烦躁患者,作奇偶数分组处理,参照组行缝合固定法,观察组行改良加强胶布固定法。分析临床固定效果。结果:观察组导管固定后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参照组偏低(P

  • 标签: ICU 导管固定 改良加强胶布固定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两种外固定具在髋部骨折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选取的60例髋部骨折患者均于2015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行非手术治疗,根据不同外固定具分成常规组和实验组,各组均30例,分别应用传统丁字鞋和防旋垫,对比两组固定舒适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固定舒适度为83.33%,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高于常规组56.67%和26.67%,应用效果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髋部骨折非手术治疗中应用防旋垫的效果比传统丁字鞋更好,能有效提升患者固定舒适度,减少并发症的形成,且对患者预后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可推广应用在髋部骨折非手术治疗中。

  • 标签: 传统丁字鞋 防旋垫 髋部骨折 非手术治疗 舒适度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气管切开外固定带进行改进研究,既能减少患者颈部皮肤损害,又不额外增加护理工作量,体现优质护理内涵。方法按气管切开的先后顺序,将患者间隔分为ABC三组。A组41例,患者气管切开外固定带使用棉带固定后内垫三厘米宽、九层厚纱布的布带;B组41例,患者使用棉带外套止血带作为固定带;C组40例,患者使用棉带外套缝制的颈部衬垫作为外固定带。比较三组患者颈部皮肤损害情况及护理工作量的比较。结果三组患者都没皮肤损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换BC两组患者固定带花费的时间大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组患者使用的气管切开外固定带方便实用,既能减少患者并发症,又能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气管切开 外固定带 改进 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由于围拔管期麻醉药物逐渐代谢完全,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能力降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呛咳和血流动力学的急剧波动,从而导致一些并发症。麻醉医师有必要采取抑制拔管反应的措施来预防全身麻醉苏醒期并发症。文章介绍了多种抑制拔管反应的方法:静脉使用利多卡因、静脉使用右美托咪定、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罗哌卡因局部麻醉、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以及深麻醉下拔管等。此外,需要明确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为进一步探寻更佳的抑制拔管反应方法提供基础,进而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拔管反应 利多卡因 右美托咪定 瑞芬太尼 罗哌卡因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并验证气管导管拔除评分法(tracheal extubation score, TES),探讨更合适、更精准的拔管时机。方法根据气管拔管的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提取气管拔管中3个关键因素(意识、肌力、呼吸),请麻醉科专家分别就这3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分赋分,建立TES。纳入2020年1月—2020年5月行气管插管的患者183例。患者TES评分≥2分时可拔除气管导管,并按拔管时患者的情况将183例患者分为深麻醉拔管组(A组,潮气量≥6 ml/kg、呼吸频率≥10次/min、呼之不应)、清醒拔管组(B组,潮气量≥6 ml/kg、呼吸频率≥10次/min、肌力≥3级、完全清醒并能遵指令)和实验组(C组,TES评分≥2分的其余患者),每组61例。比较3组患者一般情况、拔管后呼吸不良事件(① SpO2<90%;②拔除气管导管时咬住导管或牙垫;③需抬下颌或插入口咽通气道处理的部分上气道阻塞;④完全性喉痉挛;⑤支气管痉挛;⑥持续10 s以上的严重咳嗽)发生情况、拔管时患者舒适度及躁动发生率(Riker镇静躁动评分≥5分)。对患者入组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麻醉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组患者ASA分级、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少(P<0.05)、麻醉时间短(P<0.05)、女性占比高(P<0.05),C组患者年龄大(P<0.05)。与B组比较,C组患者年龄大(P<0.05)、麻醉时间长(P<0.05)。C组患者拔管后呼吸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3组患者拔管时舒适度和躁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事件③的发生率高于B组和C组(P<0.05),3组患者不良事件①、②、④、⑤、⑥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入组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呈正相关,与麻醉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呈负相关。结论TES可以安全应用于临床,并将气管导管拔除时机进行了细化、分值化,可为气管导管拔除时机提供参考。

  • 标签: 气管导管拔除评分法 清醒拔管 深麻醉拔管
  • 简介:大量事实证明,气管插管患者在术中和术后气道反应是一个明显的问题。拔管时呛咳,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究其原因主要是气管导管对气道的刺激引起的。近年来一些方法用于减少气道反应,如环甲膜穿刺、使用喉麻管、利多卡因凝胶等,但各有利弊。本研究通过临床试验证实,使用声门上下给药型气管导管,可以明显减轻患者拔管时的反应,甚至可以带管呼吸。

  • 标签: 气管导管 给药 声门 气道反应 应用 利多卡因凝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