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等待至少一次宫缩自然娩肩法预防肩难产和新生儿产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我院2400例自然分娩产妇为对照组,选取同期等待至少一次宫缩自然娩肩法分娩产妇2400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产妇分娩情况。结果两组的Apgar评分、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数值进行组间比较,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等待至少一次宫缩自然娩肩法预防肩难产和新生儿产伤的效果显著,能有效预防新生儿产伤和肩难产的出现,值得应用。

  • 标签: 等待至少一次宫缩自然娩肩法 预防 肩难产 新生儿产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胎心监护异常待产初产妇中对自然分娩率的影响。方法:胎心监护异常待产初产妇取样62例,皆为我院2019.08-2021.08收治,抽签分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n=31,试验组)和常规护理(n=31,参照组),比较SDS、SAS评分,护理满意度,自然分娩率。结果:干预后,试验组SDS(41.28±6.45)分,SAS(42.29±4.96)分,比参照组低,护患沟通满意度(23.04±1.14)分,服务态度(22.80±1.42)分,病房环境(22.31±1.47)分,专业能力(23.17±1.44)分,自然分娩率83.87%(26/31)比参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胎心监护异常待产初产妇中可排解产妇负性情绪,提升其护理满意度与自然分娩率,值得借鉴。

  • 标签: 自然分娩率 胎心监护异常 护理方式
  • 简介:目的为了解北京市通州区目前各型病毒性肝炎人群分布特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新生儿及青少年甲、乙肝疫苗的接种,人群的感染模式发生了改变。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被抽中的调查村为张湾镇瓜厂村和潞城镇七级村。2个调查村共需调查500人,调查以家庭为单位随机抽取年龄在12个月以上的自然人群。甲、乙、丙肝采用美国雅培公司试剂,以微粒子酶免疫检测试剂(MEIA)检测。用雅培AXSYM检测设备进行检测。戊肝采用科华试剂用酶联免疫试验进行检测。抗-HAV≥20mIU/ml为阳性;HBsAgS/N值≥2为阳性;抗-HBs≥10mIu/ml为阳性;抗-HBcS/CO值在0.000~1.000之间为阳性;HBeAgS/CO≥1为阳性。结果各年龄组检测502人,抗-HAV阳性467人,阳性率93.0%;抗-HBVM阳性245人,阳性率48.8%;乙肝病毒感染标志中,HBsAg携带率为2.6%,抗一HBs阳性率为34.9%,抗一HBc阳性率为34.1%,HBeAg阳性率为23.1%。抗-HCV阳性6人,阳性率1.2%;抗-HEV阳性11人,阳性率2.2%。结论该区自然人群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感染标志较1992年的调查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①甲肝抗体阳性率较1992年上升25.3%;②乙肝HBsAg携带率较1992年下降了42.6%;③丙肝和戊肝感染率较1992年分别下降了53.1%和81.1%。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血清流行病学 微粒子酶免疫检测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自然分娩产妇产后采用中频治疗仪联合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泌乳以及泌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自然分娩产妇72例作为本次护理研究的观察对象(选取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双色球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36例(产后中频治疗仪联合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后的泌乳初始时间和自我效能评分、3d后的泌乳量比较、母乳喂养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的泌乳初始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自我效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用P

  • 标签: 产妇 中频治疗 集束化护理 泌乳 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以责任助产模式的优质护理干预在无痛分娩产妇中对产妇自然分娩率及分娩时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20.10-2021.10月,1年内进行无痛分娩的产妇80例,将所有产妇随机分组为对照组(40例,使用常规方法护理)和观察组(40例,实施以责任助产模式的优质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分娩时间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痛分娩产妇实施以责任助产模式的优质护理干预可取得明显更佳的效果,能够显著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率,缩短分娩时间,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云南省玉溪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HIV/AIDS)获得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therapy,ART)前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自然变化与ART后免疫恢复及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将HIV/AIDS获得ART前CD4自然变化分为四组,描述不同组间ART后免疫恢复情况,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HIV/AIDS病例ART后免疫无应答(immunenon-responses,INRs)的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组间ART后生存曲线。结果777例HIV/AIDS中ART前快速上升组、平缓上升组ART后CD4月均上升速率慢于ART前快速下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RT前CD4自然变化为上升(OR=2.416,95%CI:1.264~4.616,P=0.008;OR=1.997,95%CI:1.067~3.737,P=0.031)、基线CD4值>500cell/μL(OR=6.550,95%CI:3.315~12.941,P<0.001)、ART时年龄≥50岁(OR=4.276,95%CI:1.761~10.3865,P=0.001)的病例ART后更容易出现INRs。ART前平缓上升组ART后累计生存率低于ART前平缓下降组和快速下降组(χ^2=8.979,P=0.003;χ^2=4.158,P=0.041),在基线CD4值<200cell/μl层,ART前平缓上升组在ART后累计生存率低于ART前平缓下降组和ART前快速下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HIV/AIDS患者ART前CD4自然变化与ART后免疫恢复、INRs及死亡率存在一定关联。

  • 标签: HIV/AIDS CD4^+T淋巴细胞 抗病毒治疗 生存分析 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