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7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恒牙期52例正常个体X线头颅侧位片的测量分析,探讨正常人颏部对谐调颜面外观方面的代偿机制。主要结论如下:①正常人颏部深度方向的代偿机制与下颌基骨位置无关,骨性额部相对下颌骨的突度与软组织颏部厚度互相补偿。②正常人颏部高度方向软组织颏下厚度随下颌体前缘高度的相对增加(减少)而相对减少(增加)

  • 标签: X线头影测量 骨骼 软组织
  • 简介:目的:观察SD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探讨OPN在正畸牙齿移动过程及成骨方面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选用6~8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以左侧上颌第一磨牙为实验组,右侧上颌第一磨牙不加力为对照组,通过自制的加力装置牵引移动大鼠的磨牙,分别在加力后8h、24h、3d、7d处死实验动物,即刻取上颌骨制备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D大鼠牙周组织中OPN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牙周膜中张力侧OPN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3d、7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正畸治疗牙齿移动过程中,OPN参与牙周组织的改建并与新骨的形成相关。

  • 标签: 骨桥蛋白 正畸牙齿移动 牙周组织 大鼠
  • 简介:目的研究正畸力加力后CC类趋化因子受体1(CCR1)及其相关配体(CCL3、CCL5、CCL7)的mRNA在大鼠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以探讨CCR1在正畸牙移动的作用.方法将35只8周龄体重(220±25)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空白对照组大鼠不安装实验装置,其余大鼠安装实验装置.安装实验装置大鼠随机选择一侧上颌第一磨牙为实验牙,对侧第一磨牙作为对照牙,采用镍钛拉簧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力值50g.实验动物分别于加力后0h、12h、1d、3d、7d、14d处死,取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周围牙周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研究.结果大鼠牙齿加力后,观察到牙周组织内CCR1及其配体的mRNA表达量呈现一定的时间规律:加力后12h,CCR1、CCL3、CCL5、CCL7的mRNA表达均开始上升,CCR1mRNA表达在3d达高峰(F=1.745,P=0.021),CCL3、CCL5mRNA表达在1d达高峰(F=19.976,PCCL3=0.019;F=17.114,PCCL5=0.008),CCL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R1及其配体的mRNA转录水平在加力时7d均下降至与对照组基本一致.结论正畸力作用下,大鼠牙周组织中CCR1及其相关配体mRNA表达出现一过性变化,呈现短时上调规律,推测CCR1及其相关配体表达与正畸牙移动过程及牙周骨改建可能相关.

  • 标签: 正畸力 SPRAGUE-DAWLEY大鼠 牙周组织 CC类趋化因子受体1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简介:目的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人牙髓细胞(dentalpulpcells,DPCs)和牙周韧带细胞(periodontalligamentcells,PDLCs)向成牙本质/成骨样细胞分化及组织损伤修复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酶消化法分离培养DPCs和PDLCs,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otc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Notch1、Notch2、DLL1和DLL3mRNA在DPCs和PDLCs矿化诱导过程中表达水平变化;建立大鼠牙髓和牙周联合损伤动物模型,观察4周后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及牙周附着装置修复情况,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检测Notch1在牙髓和牙周联合损伤修复动物体内模型的表达和分布。结果DPCs和PDLCs经矿化诱导,Notch1、Notch2、DLL1mRNA表达均上调,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L3mRNA表达上调,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示Notch1蛋白在损伤处的新生牙髓及牙周韧带组织细胞浆强表达,而在正常牙髓及牙周韧带组织基本无表达。结论在DPCs和PDLCs诱导成牙本质/成骨分化的过程中,Notch1、Notch2、DLL1呈现相似的表达变化趋势上调,Notch1信号在牙髓及牙周损伤修复的新生组织明显激活,提示Notch信号通路参与DPCs和PDLCs成牙本质/成骨分化,且在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和牙周附着装置的损伤修复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 标签: 牙髓细胞 牙周韧带细胞 NOTCH信号 成牙本质/成骨分化 损伤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正畸力及炎症条件下白细胞介素6(IL-6)在大鼠牙周组织内的表达分布及牙槽骨高度的改变,研究正畸力和炎症对大鼠牙周组织改建的联合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1组)、加力对照组(P2组)、炎症对照组(P3组)和炎症加力组(P4组)。施加50g近中向正畸力于P2组大鼠的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同时建立实验性牙周炎于P3、P4组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建模2周后,施加50g近中向正畸力于P4组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形态分析法观测各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IL-6表达量及牙槽骨吸收情况。结果正常大鼠(P1组)牙周组织中IL-6呈低浓度表达;P2组大鼠牙周组织中IL-6的表达与正畸加力时间相关,受力后第3天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10d后基本恢复正常;在炎症条件下,P3组大鼠牙周组织中IL-6的表达增加;在正畸力和炎症的联合作用下,P4组与P2组相比较,IL-6的表达较强,在受力后第5天达到峰值后开始缓慢下降。与P1组比较,P2组近中牙槽骨中未见明显丧失;而与P1、P2组相比较,近中牙槽骨在P3和P4组中可见明显丧失。结论正畸力和炎症刺激物均可引发IL-6的表达。在炎症条件下,正畸力可促使IL-6的表达进一步增加。但是,只要彻底清除炎性刺激物,正畸力不会导致牙槽骨的明显丧失。

  • 标签: 正畸牙移动 牙周炎 白细胞介素6 牙槽骨改建 SD大鼠
  • 简介:本文对一例长期颊面牙龈退缩的上颌前磨牙经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覆盖根面后,通过组织学检查其牙龈组织发生附着的类型进行了报告。组织学结果表明,牙龈退缩经上皮下结缔组织转瓣后可发生不同类型的组织附着,包括牙周组织再生。在该病例中值得注意的是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一年后,退缩根面的绝大部分为结缔组织所覆盖,且在牙齿正畸移动及向远中移行时保持不变。

  • 标签: 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 牙周组织 活检 牙周萎缩
  • 简介:本文简述了富含血小板血浆的制备办法,并分析了富含血小板血浆的组成成份及其作用;介绍了富含血小板血浆在口腔颌面部组织工程化骨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阐述了富含血小板血浆在口腔颌面部组织工程化骨中作用的动物和临床实验研究进展,以及在口腔腔医学临床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了富含血小板血浆目前在口腔颌面部组织工程化骨中作用及口腔临床医学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富含血小板血浆在口腔颌面组织工程化骨中作用和临床应用的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富含血小板血浆 口腔颌面部 组织工程学 成骨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几种常用带蒂组织瓣行口腔软组织缺损即刻修复的可行性,比较各瓣的优缺点,并为带蒂组织瓣的选择提出建议。方法对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1985—2006年期间346例口腔恶性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单一带蒂组织瓣行即刻修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疗效评估包括修复部位、修复方法、组织瓣大小、手术时间、鼻饲管和气管切开术使用率、皮瓣相关并发症、皮瓣供区美学评价、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组织瓣总成功率为94.2%,其中108例带蒂组织瓣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31.2%)。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前放疗关系密切(P<0.05)。鼻饲管及气管切开术的使用率与修复部位有关。在供区美学评价中,颈阔肌皮瓣(87%)和胸锁乳突肌皮瓣(81%)具有较高的满意度。结论胸大肌皮瓣适于修复组织缺损大的口咽以及舌、口底缺损;对于早期口腔癌切除后中小型软组织缺损且术前未行放疗的患者,颈部带蒂组织瓣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而对美观要求不高,身体状况欠佳的大面积颊黏膜缺损可采用额瓣修复。

  • 标签: 带蒂组织瓣 软组织缺损 修复 口腔恶性肿瘤
  • 简介:组织工程日新月异的进展为组织的修复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学者们将收获的细胞通过温度敏感型培养皿在体外进行孵育、增殖并构建细胞片层,保持细胞表面蛋白、胞外基质及细胞间连接的完整,将该膜片以单层、双层或多层形式植入体内可以获得缺损组织的完全再生。该方法优于传统组织工程方法,有着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本文就传统组织工程方法的局限性和细胞片层组织工程的构建方法及相关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细胞片层 组织工程 再生
  • 简介:组织损伤是常见的拔牙术中并发症。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患者术后疼痛、肿胀,还会影响后期修复。本文就骨组织损伤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预防方法进行探讨,从而为临床工作者在拔牙术中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帮助。

  • 标签: 牙拔除术 并发症 骨组织损伤
  •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负荷超过1年的Ankylos种植体周围组织反应和骨一钛界面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形态学分析。从Chieti-Pescara大学口腔医学院的种植中心检索Ankylos种植体负荷超过1年回收的人群档案。一共检索到4颗种植体:其中1颗是负荷3年后回收(Friadentplus种植体表面).2颖为35年后回收(Friadentplus种植体表面),还有1颗是10年后回收(DeepProfile种植体表面)。所有种植体都曾载荷,其中2颗为即刻负荷。种植体1颗因折裂而回收,1颗因上部结构折裂而回收,其余2颗因伴有或不伴有炎症的骨吸收而回收。负荷3年和35年后回收的种植体周围为含极少细小骨髓腔的致密骨;而负荷10年后回收的种植体周围为松质骨。3种有效螺纹状的骨一种植体接触百分比分别是:负荷10年后回收的为35%;负荷3年后回收的为99%.负荷35年后回收的为100%。在骨一种植体界面上未见不良反应,从微观结构层面上看,种植体周围骨一种植体接触率高。数据显示这些种植体在长期的功能状态下持续不问断进行骨改建有维持骨结合的潜能。

  • 标签: 骨组织反应 牙种植体 体负荷 组织形态 组织学 周围
  • 简介: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BMP-2),是目前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批准应用于临床的唯一一种具有骨诱导作用的生长因子,自1965年被发现以来,因其具有骨形成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骨缺损治疗。由于缺乏明确的浓度与疗效的关系,为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一般采取较高浓度应用,许多与浓度相关的副作用逐渐显现出来。本文主要描述BMP-2在高浓度应用时所导致的副作用,并提出一些可能会减轻副作用的解决方式,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能明确BMP-2浓度和副作用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指导BMP-2的临床应用。

  • 标签: 骨形态发生蛋白-2 高浓度 副作用
  • 简介:本研究通过对拔牙窝覆盖可吸收胶原膜12周后的组织愈合情况进行测量分析,判断该材料的成骨性能。共计10名需拔除上颔第一前磨牙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微创拔除患牙后单用胶原膜覆盖拔牙窝。12周后二次手术.观测临床指标.种植体植入前取骨用于组织学和显微CT检查。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方向的平均骨再生有77mm(颊腭向)和4.6mm(近远中向)。垂直方向的平均骨再生有109mm。减影技术测量表明牙槽嵴顶高度平均降低2.1mm(07~43mm)。显微CT和组织学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拔牙窝在术后12周有矿化良好的组织形成.平均新生骨比例为45.87%±12.35%。研究未发现胶原膜有矿化现象。本研究结果证实:拔牙后进行引导骨再生术,术后12周有足够的新骨形成.牙槽嵴尺寸未发生明显改变。屏障膜无矿化现象。

  • 标签: 引导骨组织再生 临床观测 CT检查 拔牙窝 组织学 术后
  • 简介:原因与目的:种植体与修复基台的连接处存在着微隙.构成细菌的污染区域,这一特点使得软组织一种植体界面的重要性更加被重视。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动物实验进行对ANKYLOS无间隙种植系统与周围软组织之间界面的研究。

  • 标签: 周围软组织 种植体界面 动物实验 组织学分析 实验研究 摘要
  • 简介:正畸牙移动总是伴随着组织改建,即张力侧的骨沉积及压力侧的骨吸收。但如果没有正常的牙周附着.则不可能获得健康的牙周组织重建。将正畸牙向骨下袋方向移动.非但不能获得牙周再附着,还会加重邻牙骨缺损程度,因此建议在开始牙齿移动前,先通过牙周引导性组织再生术治疗骨下袋。根据引导性组织改建的原理,放置生物膜可以诱导压力侧的牙根表面形成新的再生组织。这种组织具有形成新生结缔组织附着并在正畸后诱导骨修复的潜力。如今,在骨下病损的治疗中使用釉基质蛋白可以获得与生物膜同样的效果。因此根据引导性组织改建的原则在正畸治疗开始前应用釉基质蛋白(Emdogain)是可行的。

  • 标签: 引导性组织再生 引导性组织改建 正畸学
  • 简介:中国正式加入国际牙科联盟组织金秋十月,国际牙科联合会张开双臂,接纳了一个新会员--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尤其对中国口腔医生而言意义更为深远。《日腔正畸学杂志》记者采访了中国唯一的参会代表--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常务理事、日...

  • 标签: 联盟组织 口腔科学 中华医学会 口腔正畸学杂志 傅民 口腔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