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8 个结果
  • 简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中国传统村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特色最鲜明的地区之一,黎平县又是该州侗族人口最集中聚居的大县,因此,探索中国侗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路径就必须首先对黎平侗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在以黎平县为例分析中国侗族传统村落的分布与民族结构的基础上,发现政策的扶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秀的民族文化人文生态和硬件设施及交通改善是黎平县也是中国侗族传统村落融入旅游保护与发展的优势,进而提出了促进中国侗族传统村落融入旅游发展的三大模式,即提升侗族大文化旅游模式、开发局域性旅游发展模式和创造民宿休闲深度体验旅游模式。

  • 标签: 侗族 传统村落 旅游保护与发展 黎平县
  • 简介:徐继畬的新世界观念及其"大变局"命题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链条中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是中国近代思想生发、演进中的一个里程碑。徐继畬对世界大势求实求真的探索,拓开了时人认知世界和西方文明的新视野,同时揭示出西力东渐所带来的国际地缘经济、政治巨变之实质蕴涵。国人借助外部"他者"参照系作用,尝试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定位、适应中国在新世界体系中的坐标位置,遂有中国社会的觉醒、自励、自强和变革意识受深层启迪而内生萌发。

  • 标签: 近代 启蒙 徐继畬 大变局 大趋势
  • 简介:参与式扶贫和协同式扶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扶贫模式。参与式扶贫源于西方发展理论,强调扶贫对象的参与。由于其存在着理论上的瑕疵和实践上的"久扶不脱贫"的贫困治理困境,发展进程极为缓慢,逐渐被协同式扶贫所取代。协同式扶贫是一种理想的扶贫模式,强调扶贫主体的多元化、扶贫目标的一致性、扶贫系统的开放性、扶贫过程的动态性和扶贫行动的合作性。无论从扶贫主体、扶贫内容还是扶贫方式来看,协同式扶贫与参与式扶贫相比,均有其自身的优势。协同式扶贫在扶贫过程中有利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现行的精准扶贫将逐渐走向协同式精准扶贫。实现协同式精准扶贫,需要扶贫信息的协同、扶贫制度的协同、扶贫文化的协同和良好社会资本的培育。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精准扶贫的协同效应,实现贫困治理绩效的最大化。

  • 标签: 精准扶贫 协同式扶贫 参与式扶贫 协同理论 贫困治理
  • 简介: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不断完善并走向系统化。中国共产党人在起草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草》和1947年《后甘泉后期宪草初稿》过程中,并未盲从效仿苏联“民族自决”,而是规定实行“民族自治”。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最终确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制定新民主主义宪法过程中不懈探索的结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期间进行法制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

  • 标签: 解放战争 中国共产党 民族区域自治 制宪 探索
  • 简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通假字注释商榷──兼评《辞海》《辞源》对某些字的处置黎曙光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①是目前高等院校《古代文学》课首选的教材,其发行量居同类教材的首位,为了使这套深受广大师生普遍欢迎的教材日臻完善,本文拟就教材中的某...

  • 标签: 通假字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古今字 注释商榷 《辞源》 同源字
  • 简介:民法典序编是一项立法技术,其目的是在进行民事实体权利义务分配之前,确立适用法典所必须的一些通用的技术性规定。我国正在制订民法典,应否设立序编以及序编的形式与内容应当如何,都是有立法实践意义的问题。本文从各国民法典序编比较的角度,探讨了各国民法典序编的结构形式、共通内容与特色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大法工委公布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对我国民法典序编的应然形式与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 标签: 中国民法典 序编 形式 内容
  • 简介:<正>李大钊同志于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被军阀张作霖在北京杀害,出今整整六十周年了。李大钊同志不仅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首创者,他一生写过不少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而他于一九一九年八月十七日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就是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

  • 标签: 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 相结合 中国革命实践 问题与主义 社会主义者
  • 简介:本文认为,金炳镐创编的这部著作,全面回顾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年我国民族理论研究的成果,突出了全局性;对民族理论研究作了系统的归纳总结,突出了系统性和总结性;是20年来民族理论研究的"资料汇编",突出了资料性.这部著作是20年来关于民族理论研究的一本史论性专著.

  • 标签: 民族理论 20年 史论性专著
  • 简介: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土库曼斯坦,在历史上不仅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而且也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土库曼斯坦的一些古代城市在中国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文章通过对帕提亚、马雷、鸟尔根奇等地区城市的语言学解读,反映了中国人民与土库曼斯坦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也体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交流。

  • 标签: 丝绸之路 土库曼斯坦 帕提亚 马雷 乌尔根奇 文化交流
  • 简介:不同的人们、阶级、政党对民族概念有不同认识和定义,并对它们的民族问题的认识产生重要影响。中外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民族的定义必然影响到对民族问题的定义,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必然影响到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可以说,民族概念是民族纲领政策的理论基础。

  • 标签: 民族概念 民族纲领政策 理论基础
  • 简介: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由单一的民族建立起一个政权或王朝,是没有的。秦、汉、隋、唐,以至宋、元、明、清,是多民族国家,人所共知。即以青海境内在历史上出现的政权来说,也是如此。南凉王国(397—414)是以秃发鲜卑为统治民族的包括别部鲜卑、氏、羌、汉族和匈奴族的多民族政权;吐谷浑王国(313?—663)是以慕容鲜卑为统治民族的包括别部鲜卑、氏、

  • 标签: 因俗而治 民族政权 南凉王国 匈奴族 多民族国家 秦、汉
  • 简介:20世纪中期以来,文化人类学表现出强劲的学科发展势头,社会文化体系中各个子系统的调查与研究也越发精细和深入,文学人类学、政治人类学、教育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科技人类学等分支学科的研究视野和内涵都有了较大拓展和进一步深化。在传统意义上,作为社会文化体系核心内容的传统技术始终是文化人类学研究和关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内一批受过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专门训练的中青年学者,对蕴藏于我国少数民族民间社会的传统手工技艺和地方性知识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与研究,发表或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技术研究的文化作品,

  • 标签: 民族文化多样性 科技人类学 读书札记 中国西南 文化共生 传统工艺技术
  • 简介:杜赞奇在其著作《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一书中,讨论了线性历史和民族历史叙事的结合对于历史真相进而对于真理的“遮蔽”作用,提出用复线的历史观以及叙述话语来书写历史,用以还原历史的多样性。这对我们重新审视和认识当前历史书写方式确实不乏启示意义,但怎样全面认识我们已有的历史叙事,又如何用“复线历史”的观点来重新审视过去,以及能否恢复历史之“真”,这些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商榷和思考。

  • 标签: 民族国家 复线历史 拯救历史
  • 简介: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民族问题具有多重属性,既表现为经济问题,也表现为政治问题,还表现为文化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可能认为是"政治化"或"文化化"。民族问题的"一个发展三个关系"的论述表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最根本的方面是促进民族发展,实现民族进步和共同发展;协调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

  • 标签: 民族问题概念 民族问题属性 民族工作根本任务
  • 简介:民族问题是多民族国家始终要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前苏联、前南斯拉夫和中国代表了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中处理民族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考察这三个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和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具有重大的意义。

  • 标签: 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 民族问题 前苏联 前南斯拉夫 中国
  • 简介: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人口最多的汉族外,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繁衍生息着55个少数民族,而在少数民族中,一些民族人口数量更少,有的只有几万人或寥寥几千人。其中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人口10万以下的就有22个,即西藏的门巴、珞巴族,福建和台湾的高山族,

  • 标签: 民族发展理论 人口数量 政策实践 实践研究 中国 评介
  • 简介: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指民族交往和民族矛盾状态所涉及的领域和方面。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这四个要素之间是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理论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指导。

  • 标签: 民族关系基本特征 民族和谐社会 理论指导